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黄连解毒汤有哪些有哪些作业和功效

健康生活 2023-09-20 15:05:03

 黄连解毒汤

方出《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黄连解毒汤是唐代医家王焘引录前人崔氏的名方,载于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中医认为,火热之邪盛极即为毒,故有热毒、火毒之称。本方名为“解毒”,表明其具有清泻热极之火邪的作用。

【组成】 黄连三两(9g)  黄芩 黄柏各二两(各6g)  栀子十四枚,擘(9g)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三焦实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 本方治证乃实热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火毒炽盛,内外皆热,上扰神明,故烦热、错语;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盛则津伤,故口燥咽干;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症。综上诸证,皆为实热火毒为患,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并且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亦为佐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加减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但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2.加减法: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3.现代运用: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均可用之。

(1)黄连解毒汤去黄柏、栀子,加大黄4克。治疗口舌生疮、目赤头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2)黄连解毒汤加大黄4克。治疗黄连解毒汤证兼见大便秘结者。

(3)黄连解毒汤加连翘、牛蒡子各6克,用于外科阳证,疔毒内陷、神志恍惚、口渴烦闷、脉实有力之证。

(4)黄连解毒汤加大黄9克、知母4克、天花粉6克。用于治疗脾胃热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惊悸不寐、吐血、出血、牙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证。

【注意事项】

(1)舌红少苔,脉虚无力者不宜。

(2)不宜久用。

(3)方剂中药物组成及其用量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酌情加减调整。

(4)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附方】

1.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二两(6g) 黄连一两(3g)  黄芩一两(3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功用:泻火消痞。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数。

2.栀子金花汤(《医宗金鉴》)即黄连解毒汤加大黄。水煎服。功用:泻火解毒。主治:黄连解毒汤证兼大便秘结者,亦治阳证之疮、痈、疔、疖。

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 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g);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g)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18~30g);中剂三钱至五钱(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 水牛角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中剂三两至五两(90~150g);小剂二两至四两(60~120g) 真川连大剂四至六钱(12~18g);中剂二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一钱半(3~4.5g)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 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现代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脉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上述四方同为泻火解毒之方。其不同点在于:黄连解毒汤以黄连为君,是泻火以解热毒,侧重于导三焦火热下行,而无泻下作用,用治热毒壅盛三焦之证;泻心汤以大黄为君,既可泻火消痞,又可泻血分实热以止血,用大黄导热下行,尚具“以泻代清”之意,且使血止而不留瘀;栀子金花汤于黄连解毒汤中加入大黄一味,不仅泻火解毒之力得到增强,并有引热下行之功,方剂结构更趋完善,用治热毒较黄连解毒汤证更甚且兼大便秘结者;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用芩、连泻火,犀、地凉血解毒,以使气血两清,用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肘后备急方》卷2:“烦呕不得眠。”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汪讠刃庵曰:毒者,即火邪之盛也。邪入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盛也;口燥咽干,火盛津枯;干呕者,热毒上冲也;错语者,热毒伤其神也;不眠者,热盛而阴不静也。至于吐衄、发斑等证,热攻入胃,逼血妄行也。此皆六淫火邪,充斥上下表里,有实无虚之证,故治法非缓剂可以了事者。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小肠膀胱而出。盖四味皆大苦大寒之药,清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耳。”

吴昆《医方考》卷3:“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归经矣。故用连、芩、栀、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临床报道】

用黄连解毒汤辨证治疗肝硬化热毒内炽型的临床疗效。高热神昏用清瘟败毒饮或神犀丹;肝脾肿大辅以大黄 虫丸或加桃仁、丹参;腹水配合中满分消丸;血细胞减少辅以复方阿胶浆;发热辅以清开灵静滴;昏迷辅以醒脑静;严重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时,配合西药治疗。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连续2次复查B超和肝功能均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连续2次复查肝功能偶有轻度波动,B超检查肝脾基本正常。好转:症状、肝功能或B超检查均有明显改善,但仍有反复。无效:治疗半年,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恶化。本组156例,治疗6个月~2年,临床治愈94例,显效32例,好转24例,无效6例,达到总有效率96.2%。[周后全.中医辨证治疗156例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2000;8(5):289]

【实验研究】

采用小鼠背部气囊内注射角叉菜胶的方法诱导急性气囊滑膜炎症,脂多糖腹腔注射造成内毒素血症模型;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Griess法检测血清中NO-2的浓度;胸腺细胞增殖测定白细胞介素-1(IL-1)的活性。黄连解毒汤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小鼠气囊内白细胞的游出,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生成。在体外实验中,黄连解毒汤能显著抑制刀豆素A(Con A)所致的内毒素血症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无影响,且不影响正常及内毒素血症小鼠的脾细胞生成白细胞介素-2(IL-2)。黄连解毒汤还可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成IL-1和NO。提示黄连解毒汤的抗炎作用主要与抑制IL-1,NO,PGE2等炎症因子生成有关。[王利津,等.黄连解毒汤的抗炎作用机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0;25(8):493]

相关文章: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42例

内疏黄连汤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1拼音2概述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内疏黄连汤 3.1内疏黄连汤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内疏黄连汤的用法用量3.6备注3.7内疏黄连汤的临床应用3.8附注3.9摘录 4《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内疏黄连汤 4.1组成4.2内疏黄连汤的用法用量4.3功能主治 5《疮疡经验全书》卷九方之内疏黄连汤 5.1组成5.2功效5.3主治5.4加减 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内疏黄连汤 1拼音 nèi shū huáng lián tāng

2概述 内疏黄连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内疏黄连汤

3.1内疏黄连汤的别名

黄连内疏汤(《外科心法》卷七)。

3.2处方

黄连、芍药、当归、槟榔、木香、黄芩、栀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两,连翘二两[1]。

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山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30克 连翘60克

3.3制法

上药为末[1]。

上药除槟榔、木香为细末外,余并锉。

除槟榔、木香2味为细末外,并锉。

3.4功能主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内疏黄连汤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1]。治疮疡肿硬木闷,根盘深大,皮色不变,呕哕烦热,大便秽结,脉象沉实者[1]。

功在除里热。主治疮疡、痈疽热毒在里者。

3.5内疏黄连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两,水煎服,先服一、二服,以后每服加大黄一至二钱,以利为度[1]。

每服30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先服一二服。以后每服加大黄3~6克,以利为度。

每服1两,水1盏半,煎至1盏,先吃12服;次每服加大黄1钱,再服加2钱。以利为度。

3.6备注

方中黄连、黄芩、栀子清里热以解毒;连翘、薄荷、桔梗解表热而消肿;当归、白芍活血和营;槟榔、木香行气散结;大黄通便泻火;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同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3.7内疏黄连汤的临床应用

1.腹痈:《外科发挥》:一男子腹患痈,肿硬愈闷,烦热便秘,脉数而实。以本方一剂少愈;以黄连解毒汤二剂顿退;再以金银花散四剂,出水而消。

2.发背:《外科发挥》:一男子已四日,疮头如黍,焮痛背重,脉沉实。与本方二剂少退,更与仙方活命饮二剂而消。

2.杨梅疮:《外科发挥》:一妇人焮痛,便秘作渴,脉沉实,以本方二剂,里证已退;以龙胆泻肝汤数剂,疮毒顿退;间服萆薢汤,月余而愈。

3.8附注

黄连内疏汤(《外科心法》卷七)。

3.9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4《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内疏黄连汤

4.1组成

连翘二钱,大黄一钱半,黄连、黄芩、栀子、薄荷、木香、槟榔、芍药、当归、桔梗、甘草各一钱(一方去木香、槟榔,加银花、牡丹皮)[1]。

4.2内疏黄连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4.3功能主治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内疏黄连汤主治热毒在脏,痈疽肿硬,发热呕吐,大便秘结,脉洪而实,纯属阳证者[1]。

5《疮疡经验全书》卷九方之内疏黄连汤

5.1组成

黄耆、人参、白术、当归、川芎、芍药、甘草节、黄连、连翘、白芷、羌活、陈皮、独活、金银花、防风各等分,竹沥(临服加入)。

5.2功效

解毒,补养气血,托里排脓。

5.3主治

痈疽。

5.4加减

黄连的药用功效是什么?

【释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云南黄连。根须及叶都可入药。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茎叶、须根,晒干或燥干。切片,生用或清炒、姜炒、酒炒、吴茱萸水炒用。黄连川连雅连云连【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中焦湿热,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泻火解毒热病烦燥,心火亢盛,胃热呕吐,血热妄行,痈肿疮毒。
【附方】用于湿温病之中焦湿热,脘闷呕吐、舌苔黄腻者,配以厚朴、半夏、石菖蒲等,如连饮;用于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疗效为佳,如《千金方))、《肘后方》治泻痢,均单用本品。若病情较重或兼他证者,则多配人复方中。如用于腹泻而发热者,常配以黄芩、葛根以增强它的止泻退热之功,如葛根芩连汤;用于痢疾,可配伍木香以调气行滞,使后重自除,如香连丸。
本品为泻火解毒之要药,清泻力强而以清心、胃二经之火见长,用于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常配伍黄芩、山桅等,如黄连解毒汤;用于心火旺盛,心烦不眠,可配伍竹叶、山桅等;阴虚火旺之心烦不眠,则配以阿胶、白芍、黄芩,如黄连阿胶汤;用于肝火或胃热呕吐,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或配伍半夏、竹茹等,均可奏清热降逆止呕之效;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而见吐血,衄血者,可配用大黄、黄芩,泻心火以凉血止血,如泻心汤用于痈肿疮毒,疗毒内攻,耳目月中痛诸证,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如与黄芩、山栀、连翘等同用;又如黄连煎汁点眼,可治目赤肿痛,配枯矾外用,可治耳内疖肿疔毒。
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之中消症,但须配伍天花粉、生地、知母等清热生津之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9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