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胃脘痛道医中医诊疗方案及基本方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3:21:06

胃脘痛——胃脘痛基本方(于慎中方)

【组成】生白芍15-30g,炙甘草6-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功效主治】通滞止痛。用于胃脘痛。

【方解】胃脘痛可因致病因素不同,有寒凝、气滞、热郁、湿阻、气虚、血 瘀等多种见证,诱发因素亦较为复杂。临床上以上述诸证兼夹者为多见。病机特 点往往是寒热虚实,诸证错杂,气滞血瘀,合而致病,使中焦枢机不利,胃气失 于通降,滞而为痛,故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疼痛。疼痛为标,滞而失于通降为本, 即所谓痛则必滞,滞甚痛愈重。治疗当以通滞止痛为先。于师选用芍药甘草汤, 方中白芍柔肝缓肝,炙甘草甘缓调中,二药相伍,缓急止痛。因肝以气为用,柔缓则肝用自调而中气调畅,所谓“治肝即可安胃也”。方中合金铃子散,理气散瘀, 行滞止痛。两方合用共奏缓急安胃,行滞止痛之功。再结合辨证,在该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加减】

1.气虚胃脘隐痛,喜按,进食少量则痛缓,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加太子参、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砂仁、广陈皮、黄芪等。

2.阳虚胃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泛逆清水,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加黄芪建中汤;痛甚者,可加良附丸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若伴腹痛泄泻,加理中汤; 若阴寒内盛,脘腹痛剧,呕不能食,痛不可近,手足逆冷,脉象沉伏,加大建中 汤;寒甚者可酌加制附子、肉桂等。

3.阴虚胃痛如灼,嘈杂似饥,形瘦食少,口燥便干,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脉细数。酌加甘寒之品,稍加益气、调气之药,如北沙参、石斛、麦冬、乌梅、 生地、玉竹、太子参、山药、fo手、玫瑰花等。

4.气滞凡痛发于情志不畅,忧郁恼怒之后,症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牵 及两胁,嗳气,脉弦者,宜选加郁金、香附、青皮、fo手、木香、陈皮、柴胡等, 并注意配伍柔肝酸泄之木瓜、当归等;若气郁化火,痛势急迫,嘈杂反酸,烦躁 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加梔子、香附、枳壳、黄连、青皮、蒲公英、 黄芩,并稍佐吴茱萸。

5.食滞痞胀而痛,拒按,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者,加槟榔、炒三仙、 莱菔子、枳实、鸡内金;如素体脾胃虚弱,复加食滞者,当消补兼施,选加香砂 枳术丸。

6.湿滞脘痛痞闷,恶心泛逆,呕吐涎沫,身重倦怠,舌苔白滑,脉濡者, 宜加半夏、陈皮、茯苓、白蔻仁、藿香、苍术、砂仁等,亦可加平胃散。

7.血瘀多为素有胃痛宿疾,症见脘痛如刀割,或如针刺,部位固定,夜间 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合入丹参饮,或失笑散,或加血竭,如兼有 出血者,可加二七、白及、茜草、云南白药等活血止血之品。

另外,如兼有外感表证,症见恶寒,身热,头身疼痛者,合香苏饮并加生姜 以疏表;吐酸者加锻瓦楞子、乌贼骨;胃虚有热,呃逆呕吐,舌苔薄黄,脉虚数 者,加橘皮竹茹汤,并酌加枇杷叶、生姜、清半夏等。

【验案】王某,女性,70岁。1982年5月18日初诊。胃脘痛间断发作10 年,经多方治疗,仍有反复。近1个月来胃脘隐隐作痛,食后为著,纳差,口舌 干燥,欲冷饮,大便干燥,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舌边有瘀斑,脉细数。西医 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于师辨证为胃阴不足兼夹瘀血,治以滋阴养胃、活血止 痛。处方:基本方加生地黄、麦冬、石斛、沙参、丹参、丹皮、五灵脂。3剂后 疼痛减轻,6剂痛止,胃纳转佳。嘱逐渐增加每餐饮食,以充养胃气,避免食用 辛辣煎炸食物。上方加减调理月余而愈。随访6年未复发。

【方源】孙健民,马丽亚?于慎中治疗胃脘痛经验.山西中医,1994, 10 (3): 9

胃脘痛——调气汤(张其昌方)

【组成】柴胡18g,桂枝10g,法半夏15g,党参15g,黄连6g,干姜10g,厚朴10g,陈皮8g,瓜蒌皮12g,白芍15g,炙甘草10g,大枣5枚,水煎服。

【功效主治】平调寒热,疏利气机,通达三焦。用于胃脘痛。

【方解】张老认为,胃脘疼痛虽可由气血阴阳虚实各种原因所致,然其根本 原因在于寒热失和,气机紊乱。其病变虽在胃脘,而病变中心在三焦。凡病变偏于中焦者,症见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呃逆;病偏上焦者,可并见目眩,胸胁苦 满,咽中如梗;偏于下焦者,可并见腹胀肠鸣、便溏泄泻或干结等症。根据临床 实践,张老拟定了平调寒热、疏利气机、通达三焦为治则,以“调气汤”为主方 的治疗方法。本方由小柴胡汤合黄连汤化裁而成,方中以柴胡疏解少阳郁滞,半 夏和胃降逆,二者合用可疏利气机,平调升降,桂枝、干姜散胃中之寒,瓜蒌皮、

黄连清泻热邪, 二者合用以调和寒热。且瓜蒌皮散结疏气,宣通上焦,陈皮、厚朴理气宽中,舒畅中焦,白芍行滞缓痛,党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合而用 之,使水火调和,升降平衡,三焦通畅。凡胃脘疼痛,无论病发暂久,外感内伤,男女老幼,均可加减用之。

【加减】病位偏上焦者,胃脘疼痛,伴咽中如梗,胸胁苦闷,原方去党参、白芍,加結梗、浙贝母各10g;病位偏下焦者,伴腹胀肠鸣,便溏或干结,原方 去干姜、瓜蒌皮,加生姜15g,槟榔10g;寒邪偏重者,胃脘痛突然发作,形寒呃 逆,舌苔薄白,脉弦紧,方中重用桂枝为15g,减黄连至3g,服后啜粥助汗;热 邪偏重者,胃脘灼痛,口苦咽干,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弦,原方去桂 枝、干姜,加百合15g,蒲公英15g,石斛10g;食停滞者,伴脘腹胀满,嗳腐吞 酸,大便不爽,舌苔黄白厚腻,脉滑数,原方去白芍、党参,加麦芽30g,藿香 lOg,山楂lOg;气滞血瘀者,病程较久,胃脘痛有定处,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 舌质紫暗,脉涩,原方去党参、白芍、大枣,加赤芍15g,桃仁15g,丹参15g, 红花5g,降香5g;脾胃虚寒者,胃痛隐隐,喜暖喜按,泛吐清水,纳减神疲,便 溏,脉软弱迟,舌质淡苔白,原方去瓜蒌皮,减黄连至3g,加党参15g,黄芪15g, 干姜5g,桂枝5g。

【验案】宾某,男,30岁。1985年9月25日初诊。自1972年以来,胃脘 疼痛反复发作,迄今已历14年。近来发作频繁,发则胃脘痛如刀绞锥刺,腹皮冲 起,辗转呻吟于床第之间,其痛苦莫可名状。某医院拟作剖腹探査,患者因惧怕 而拒绝,前来求治。症见面色无华,嗳气,时作呵欠太息。脉沉弦小数,舌苔黄 白而腻。证属寒热不调,三焦气机紊乱。宜平调寒热,疏利气机。取调气汤加味: 柴胡15g,半夏15g,白芍20g,黄连6g,干姜6g,桂枝6g,川厚朴10g,陈皮 8g,茯苓15g,党参15g,瓜蒌皮10g,台乌药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4 剂,水煎服。

复诊(9月30日):服上方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已不呕,间有嗳气、太息,食纳略增。脉细弦,舌苔薄腻。原方去台乌药,加枳壳10g、麦芽15g以健脾理气。4剂。

三诊:诸症皆失,饮食正常,惟感疲乏,不任劳累。脉和缓,舌苔薄白。良 以久病初愈,正气不足,予黄芪建中汤加味以善后。半年后追访,其病未再复发, 劳动如常。

【方源】张旭东.张其昌谈治胃病的经验.湖南中医杂志,1988

几种常见上消化道的中医诊治方案

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梁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梁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梁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消食导滞。
选穴脾俞、三焦俞、梁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温脾健胃。
选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梁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胃痛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治胃寒3法
①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泛胃酸,很难受。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9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