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暗头旋晕眩称,病前无兆陡来临。耳鸣眼震翻腾呕,伐木消痰作指针。
眩晕,指目花头晕并见而言;耳性眩晕,则专指内耳疾患所致特殊的眩晕,症见头晕旋转,突然发作,且有一侧耳鸣,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眼球震颤,轻者片刻缓解,重则数日方休。《医林绳墨·眩运》卷三称“真眩运”,以示与一般眩晕有别,实则相当于“美尼尔氏病”。
探求眩晕之机理,可引三段名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谓:“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称:“无虚不作眩”。三者综合,其说即圆。
临床常见者,大体可分五类。肝火上扰者,眩晕遇怒辄发,耳中高调轰鸣,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清肝泻火,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
痰浊中阻或痰饮内停者,眩晕轻缓,病程较长,呕吐痰涎甚多,舌苔白腻,脉多濡滑,治宜化痰熄风,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血虚亏者,眩晕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听力不聪,失眠倦怠,舌有齿印,脉细而弱,治宜益气养血,代表方如归脾汤;
若兼阳虚,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则加附、桂以温脾肾之阳;
阴虚火炎者,眩晕而伴心烦少寐,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脉来细数,治宜滋阴降火,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之类。临床证型夹杂尤多,尚须灵活机变选方。
另有一验方,由五味子、当归、山药、酸枣仁各12克,龙眼肉7个组成,上述各种证型,只要舌苔不甚腐腻,皆可服用,发作时服,取效甚捷;缓解期服,则能预防。此方曾于《新中医药)发表(1955年3月,干祖望),现由上海眼耳鼻咽喉科医院制成“五味子合剂”,广泛应用。
耳性眩晕,多时作时休,数月不发,尚难言痊,仅称缓解,故此病之护理与预防至为重要。对发病患者,宜置安静环境休息,避免声、光刺激,且控制饮水、食盐,唯恐水饮上犯清窍。缓解之后,除针对病因加强预防之外,可配合应用健脾助运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之类。脾主升发清阳,清阳升则浊阴降,耳窍空清而能司平衡。若眩晕因痰饮上犯而作者,此法更为重要,亦如华云岫所说:“饮食不失其度,运化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眩晕症的治疗分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具体情况如下:1、中医治疗: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开不同的方药,再结合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理疗方法;2、西医治疗:先明确病因,再采取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现代理疗,采用磁、热、光、超声等对颈部、头部进行局部刺激改善眩晕。
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中医认为突发性耳聋多为气滞血淤,耳部经络被淤血所阻塞,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于耳窍,使得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减退,从而发生了耳鸣、耳聋等表现。治法:活血祛淤,通络开窍。方法:柴胡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恕⑤牌?0克、生甘草6{克。伴有眩晕加菊花10克、双勾藤10克、夏枯草6克。体质虚弱者加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情绪易急躁者加白芍10各、灵磁石30克。此外,针灸治疗或做体外反搏治疗均有辅助作用。突发性耳聋的防治措施:1.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应在家安心静养,尤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病人心情舒畅,才有利于疾病恢复。2.预防感冒,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则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3.注意勿过度劳累,做到起居有时,饮食定量。本病多发于中年人,故中年人更应注意这一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鼽嚏的中医辨证论治,鼻鼽的治疗药方
下一篇: 五味消毒饮临床应用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