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是临证常见之病。《素问·痹论》:“所谓痹者,……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病邪侵入肌表、经络、关节,致成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导致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等,即为痹症。
痹症中: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而湿邪化热,或热中兼湿者则是湿热痹症。
近治一例湿热痹症。患者王××,女60岁,西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诊陈述两月肢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有形肿,色呈淡红,扪之热感。纳可寐安便畅。舌苔薄白略呈黄腻,脉沉细显弦滑,按之指痕。此属:湿郁化热,邪积关节,致成湿热痹之候。治宜:清化湿热,疏利关节之品。方用:嫩桑枝40克、豨莶草30克、云茯苓30克、路路通10克、丝瓜络12克、伸筋草12克、怀牛膝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并嘱用嫩桃枝、嫩柳枝、嫩槐枝、嫩松枝、嫩桑枝。五枝煎水外用熏洗,内外兼施,服药两剂效果明显。继服关节形肿见差。且服药未见胃部不适之感。(据患者之儿子讲,过去服药,经常是药下伤及胃口,脘中不适,且关节疼痛依旧。又守方服药,上方略事加减共服药28剂。突出桑枝用量,关节形肿疼痛均有消退,患者及家属甚悦。
观之本方重用嫩桑枝40克为君药。《本草纲目》李时珍云:煎药用桑枝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桑枝苦平,药性平和,入肝经,故可舒筋利节。一般用量15克-30克,今用至60克取得较好之效,实重用使之达肢利节之故。豨莶草是祛风湿通经络兼活血之要药,再加云茯苓之渗湿利水,健脾和中。两药并用各30克为臣,以助桑枝之功。路路通(别名枫果)一味既能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治疗肢体痹痛,手足拘挛,又可行气宽中善治胃病胀满,所以应用路路通是一举两得。既祛风湿之邪而又和胃,使之祛邪而不伤正。丝瓜络是通络之品,又可活血消肿。伸筋草:《本草拾遗》“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等证。本品别名宽筋藤,入肝、脾、肾经,有祛风通络,舒筋活血之功,善治风湿痹痛,用以疏通筋脉。怀牛膝:补肝肾,壮筋骨,走下肢,以上四味均为佐使之药。君臣佐使配伍协调有方,故效较显。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诊病亦和打仗作战一样,对敌情了解得越清楚,兵力分配得越妥当,胜利的把握就越牢固。此例系湿热痹,所用药物均为通络化湿疏利关节之品,且桑枝走上,牛膝走下,路路通可通行十二经。因之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纵观全方。既不用苦寒伤胃之品,又不用苦燥伤阴之药。药性平和,再加上用量到位,配伍得当,药少力专,直达病所,用五枝煎汤熏腾(洗)外用者,是以枝达肢,疏利关节,辅内服之剂以助药力,使邪外透,湿热速除,此祛邪而不伤正又一法也。内外兼施终至奏效。此用药一得,源于吉老多年临床经验,药似平淡无奇,实蕴深厚功力,今记于上,以与同仁共享。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1 痹症的形成原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是中医学对痹症形成原因最基本的解释,明确指出了外伤,寒冷,潮湿是导致痹症的三大主要因素,也可以由跌打损伤,慢性劳损,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所诱发。
2 痹症艾灸哪里灸疗法则:祛风除湿,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穴位选择:合谷和太冲,是治疗痹症的有效组合穴位,称“开四关”。不论是因为寒,还是因为热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都可以先“开四关”进行治疗。
3 痹症艾灸穴位辨析合谷穴和太冲穴在手足的部位比较相似,合谷在手虎口,太冲在足虎口,是位于我们人体四大关口部位的止痛要穴,先开四关,就是先把这四个关口的经络疏通,能顺利将体内的风寒湿邪从四肢末端赶出体外。
4 痹症艾灸穴位搭配“四关”是主穴,其他配穴主要是围绕不通病痛部位而却,每个主穴的基础上酌情再取2-3个穴位:
1.颈椎关节痛取大椎(肩背正中第7颈椎下凹陷中),风池(后发际上1寸,枕骨下两侧的凹陷中),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2.肩关节痛取肩髃(三角肌上缘中点偏前方,抬肩时有凹陷处),肩前(腋窝前纹头上1寸),肩贞(腋窝后方纹头上1寸)。
3.肘臂痛取曲池(屈肘90°左右,肘关节横纹拇指侧纹头端),肘髎(曲池穴上1寸),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
4.腕关节痛取阳池(腕背横纹正中点略靠小指一侧,尺骨小头外缘),外关(腕背横纹中点上2寸)。
5.手指关节痛取八邪(手背五指之间的纹缝端)。
6.腰椎关节痛去肾俞(第2腰椎下旁开1.5寸),腰阳关(第4腰椎下凹陷中)。
7.大腿部痛取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膝关节上7寸处,一般在立正的情况下中指尖所抵达之处)。
8.膝关节痛取内外两个膝眼(膝关节髌骨韧带两侧凹陷),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等,这些都是风湿痹症的症状,
建议找武汉天仁中医罗永焱教授,他是治疗风湿华中第一人。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身上,然而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缺乏运动,近几年来,在年轻人身上尤可见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治疗类风湿秘方,希望能帮到你。
治疗类风湿秘方
桂枝白芍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活经活络。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证见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或自觉发热,全身低热或热象不显,舌红、苔黄白或黄白相兼或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偏方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红花、皂角刺、狗脊、防风各10克,生地、地龙、骨碎补各20克,生黄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张某,女,16 岁,学生,已四肢关节肿痛四年,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加重2个月。四年前因感冒发热后觉双膝关节疼痛,后渐及双踝、髋、肩、肘、腕等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在当地治疗,血沉75毫米/1小时,抗?o?阳性,类风湿因子(1:160),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强的松、炎痛喜康等。病情时轻时重,两月前突然加重而来诊,中医辨为痹症而收住人院。证见四肢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局部皮色不变,触之灼热,肌肉萎缩,面色帝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气血虚弱,外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搏结于关节,致使气血不通,郁而化热,久而不愈,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候。用本方治疗半年,复查血沉6毫米/1小时,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肿消痛减,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治愈出院,继续服药巩固疗效。一年后复查,一切正常。
黄芪白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15~3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白芍、当归、莪术各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后,隔日服1剂,再服3个月。此后,以本方制成丸药,继续服6个月,以巩固疗效。全疗程为1年。
【加减】若属热胜型,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若属寒胜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细辛3~6克;若气血亏虚者,再加用党参15~30克,首乌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5例,缓解(关节肿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血沉,粘蛋白恢复正常)11例,显效15例,好转16例,无效3例,远期疗效(2年后)随访21例,其中缓解10例,显效9例,无效2例。
黄芪威灵仙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30~50克,威灵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鸡血藤各10克,麻黄、防风、知母、川黄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
【加减】若气血两虚者,黄芪加量至60~80克,当归、何首乌各20克;若兼发热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若关节红肿较甚者,加萆光(氵光)20~30克,防己、泽泻各12~15克;若上肢重者,加姜黄、桑枝各10~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蚕砂、木瓜各10~12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7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症状缓解,关节肿大消失,血沉恢复正常)45例;好转(关节活动自如,肿大未消退,血沉基本恢复正常)19例;无效(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3例。治疗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中医偏方大全
乳香川乌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利湿除痹。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乳香、制没药各12克,制川乌15克,地龙、土鳖虫各20克,桃仁、蜈蚣各10克,青风藤、薏苡仁、生地各3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3个月为1疗程。
【加减】湿热阻络型,加防己、苍术各10克,萆光(氵光)、连翘各20克,金银藤30克;寒热错杂型,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生黄芪30克,附片20片;肝肾亏损型,加川续断、桑寄生、狗脊、附片各15克,骨碎补10克,白芍12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67例,结果:治愈24例,显效27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
有效治疗类风湿秘方
中药方一
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中药方二
川乌粥 原料:制川乌2克,姜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适量。烹制方法:将川乌研末,粳米洗净,同放入瓦锅,加适量水,沸后加入川乌,用文火煮2~3小时,待米熟烂后加入生姜汁和蜂蜜,搅匀,再煮1~2沸即可。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随量服食。
中药方三
穿山甲5克,白薇10克,泽兰15克。共三味药。用一斤黄酒煎,用小火。大火煎开,用小小火煎15-20分种。放少许红糖,去渣喝酒,视酒量。一天最少吃二次,要坚持。
# 健康 守护者#本案选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肾阳不足者,世人惯用附子、肉桂、淫羊藿等纯阳之品以补肾阳,却不知肾精内蕴元阴元阳,补时不可偏废。叶天士擅用温润之品徐徐补之,此乃补肾之王道也!
本案患者下焦痿痹,遗精泄泻,他医作湿热之症而屡用渗利,更伤阴阳。
脾升胃降,脾得温燥则升,胃得苦润可降。呕吐责之胃气不降,泄泻责之脾阳不升,所以常用半夏汤降胃气以治呕吐,用理中丸温脾阳以治泄泻。本案患者畏冷吐食,胃阳已衰。所以不能用苦润通胃,恐再伤胃气,这里叶天士用枸杞子、柏子仁等温胃方法,正是此理。
辩证患者虽阴阳俱虚,但以阳虚为主,以脏腑辩证,则以胃阳肾阳虚为主。
叶天士用肉苁蓉、鹿茸、补骨脂、巴戟天温润肾阳,亦有补火暖土之意。枸杞子、柏子仁、当归温养胃阴,石斛同入肾胃之阴,牛膝引药入肾而强筋壮骨,茯苓健运,防诸补益药物阻滞脾胃。
但患者胃阳虚衰已甚,上药恐力有不逮,叶天士又间隔使用大半夏汤加干姜、生姜,提振胃阳,并引胃气下行,治疗饭后呕吐之症。此为通阳之意,而非补阳之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重症肝炎的中医治疗医案
下一篇: 养胃汤加减治疗夏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