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温经汤医案分析

道医 2023-06-26 14:15:39

【组成】吴茱萸 麦冬各9g 桂枝 当归 川芎 芍药 丹皮 阿胶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各6g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1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病案】赵某,50岁,干部,2005年1月4日就诊。自述一年前开始出现经血非时而下,时而十余天一行,时而五十天一行,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经行时有瘀血块,色紫黯。曾服安络血、宫血宁、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效果不佳。初诊时经色暗红,淋漓不断,有时夹紫黑色血块,少腹疼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紫黯,脉细涩。B超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纵观脉证,为寒凝血瘀之崩漏。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方用温经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党参15g,牡丹皮12g,阿胶9g,半夏9g,麦门冬15g,桂枝6g,吴茱萸10g,棕榈炭20g,地榆炭15g,甘草6g,三七粉3g,生姜3片,每日1剂,7天为1疗程。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药煎2次,二煎药混合,早晚温服。服药1个疗程以后,患者复诊,自述:阴道流血止,兼证有所减轻,但仍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原方棕榈炭、地榆炭改为12g,加杜仲12g,川断12g,继进7剂,诸症悉除。随访3个月无复发。  (摘自《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该患者崩漏“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从“经行时有瘀血块,色紫黯”可以看出,其病机当为瘀血所致,治疗应该以活血祛瘀或化瘀止血为主,如仅以“安络血、宫血宁、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治疗,自然“效果不佳”。就诊时,患者还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等阳虚有寒之象,且有“腰膝酸软”之肾虚症状,综合即兼肾阳虚,而非实寒血凝成瘀。本案病机应为瘀致崩漏兼肾阳虚寒,当化瘀止血合温补肾阳。

作者诊断为“寒凝血瘀之崩漏”,判断为实寒,选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温经汤加减治疗。处方时,考虑患者出血量多,加“棕榈炭、地榆炭、三七”三味止血药以治标。至于肾虚,则暂不处理。疗效较好,1个疗程后,阴道流血止,兼症仅有所减轻,若果为实寒,从吴茱萸量达10g来看,一个疗程后畏寒肢冷等就应消失才对。鉴于复诊时出血已止,故棕榈炭、地榆炭等止血药剂量减少,此时病情基本稳定,故加杜仲、川断等补肾阳以培本。由于方证较相合,7剂后诸症悉除。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十三,旋覆花类方

旋覆花类方

......

旋覆花汤

原文:1.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顿服之。

注:陶弘景论新绛:即今染绛茜草也

海豹飞船:旋覆花汤用葱14茎,可是加水才600ml,煮剩200ml,如果是大葱很多药大部分都露出水面了,这葱应当是像小香葱那么大或者更小,而且只用葱茎。

医案:

冯世纶:夜宿青龙峡,有人来求诊,一位52岁男性司机,昨半夜即感胸紧胀痛、恶寒,至晚益重难忍,时以两手捶击胸肋,谓捶后较舒,伴恶寒头痛,咳嗽无痰,口中和而思热饮,苔白,脉弦细。嘱其自采鲜旋覆花一把、葱白4根,生姜三片,煎汤一碗,热饮并盖棉被,身见微汗即可。翌日告谢痊愈。

原有huangxiang医案,疑其医案有隐瞒,故删之,需重搜索

......

旋覆代赭汤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伤寒论》(161)

原方: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噫气不除,即嗳气不除。代赭通便治便秘。旋覆花有细绒毛易刺激喉咙,须用纱布包煎。

医案:

李洪治:顽固性咯逆一般由膈肌痉挛引发,其中不乏一些其他病引起 中药一般用血俯逐瘀汤? 生姜泻心汤 旋复代褐汤等,如方证对应可很快治愈? 如医案

杜某 男 34岁,苔薄黄质舌边暗紫色,脉右关沉,反复咯逆,胃不适,发作时胃痛三年余。体瘦,处方:半夏12 黄芩10生姜25 党参12 甘草10 黄连3? 大枣10? 枳壳12 厚朴10 桂枝10? 生地20,五剂煎。复诊,引发胃更加不适并食欲不振(考虑到是否生地引发) 有胸前堵塞感? ? 苔薄白舌根黄边质暗紫色 脉同前,处方:桂枝10 茯苓15 桃仁12? 丹皮10 赤芍15? 半夏12 代赭石25 干姜9 甘草9 党参10 旋复花12 生姜5

五剂。复诊,病人喝3付后已愈其余药未喝,问其原因说? 好了就不吃了。随访未复发。附,病人 苔薄白舌根黄边质暗紫色应该有淤血,用桂枝茯苓丸。顽固性咯逆用生姜泻心汤无效用旋复代赭汤。

rst39583:段某,女,93岁。今年8月25日初诊,进食则呕吐酸苦涎液两年余,伴旋晕欲跌,或恶寒,或呃逆。近来加重,饮食不下呕吐频作,咽部梗阻感,脘痛拒按,口干欲热饮,大便秘6-7日一行,小便黄,舌苔白腻,中根较厚浊,脉弦滑有力,血压180/70mmHg,据以往经历,该患颇似食道癌。因高龄不便出远门,未得确诊。据证选方,予大柴胡汤合旋复代赭汤麦门冬汤加竹茹、八月札,二剂。28日复诊,加吴芋2克、丹参10克。30号三诊,大便稍溏,去大黄,加娄衣10克、谷芽10克,三剂。未再诊。10月初,其儿媳来诊,谓其婆婆药后已愈。以往治疗类似疾患,大多无功而返,本例获效,实出乎预料。其脉压差偏大,是否表示邪气较盛?

咖啡猫猫:2、女性,51岁,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部隐痛,稍胀,嗳气,恶心,咽中如有物阻,便秘。初用解郁汤,服用一月胃部症状消失,便秘好转,唯咽部症状无好转,且吞咽时感胸骨后隐隐作痛。原方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克,党参10克,继服5剂,咽部症状及胸骨后疼痛明显好转。

3、女性,56岁,慢性浅表性胃炎。上腹胀 ,有气嗳不出,咽部有异物感,大便正常。初服解郁汤25剂,胀好转,气减少,但咽部症状无好转,颈部似缠绕了硬物,常不禁伸手去拉衣领。予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五剂后症状明显缓解,仍在服用中。

4、女性,44岁,胆汁返流性胃炎。去年因双下肢不明性疼痛,闭经、便秘而在黄师处诊治,予温经汤后痛止、经来、便通。此次胃中灼痛不适,嗳气不畅,咽中不适,发出咕咕响声。初用小建中汤未效,后用解郁汤仍不效。再用四逆散合栀子豉汤,灼痛好转,仍有上腹部痞胀不适,嗳气,咽部症状无缓解。据其此次经来腹痛、面部泛出较多黑斑,更用当归芍药散,仍无效。最后用旋覆代赭汤原方(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5剂,嘱患者若不效,仍请黄师处就诊。不料此方有效,自服20剂后好转停药。

旋覆代赭汤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故胃气虚弱,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应用本方的着眼点。原文“噫气”可视作嗳气,呃逆,呕吐,咳嗽等,即气机上冲的表现。《经方100首》把运用本方的指征拓展为“痰多而粘,两胁胀痛,咽间有异物感,咯之不易、吐之不尽,咳喘,腹中有气,自下上冲等”。其中载有“朱进忠治一女,呃逆频作20多天,吃饭时好转,咽喉不利……投以此方加陈皮,4剂愈”,以及用此方治疗梅核气的验案。

本案四例中三例有痞胀、嗳气、及咽部症状,一例食管梗阻症状。除第4例用原方外,其余3例都在原方的基础上合用了本方而取效。故临证见痞胀,嗳气,咽部主诉突出,这三种症状并存时,可能有运用本方的机会较多,特别是用了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时。对于妇人“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疗效不佳时,也应想到尝试应用本方。此方是否能缓解食管痉挛,促进胃肠蠕动,值得进一步探讨。

......

《伤寒论》——麻黄汤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在太阳病里,中风是津液虚的证,已经汗出了,治疗要以救津液为主;伤寒是表紧无汗的,津液还没有耗散,治疗以解表为主。麻黄汤就是典型的解表剂。

先来看证。“头痛发热”不用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表证的典型症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是因为表紧津液不得出,所以囤积在肌体里面造成疼痛。当然寒气进入肌骨造成局部瘀堵也会疼痛。“恶风”是典型津液虚的证,这里可能是传抄错误,此条有恶风不通。“无汗而喘”,因为津液往上走,又不能汗出,肺的压力很大,只能通过喘来缓解。

麻黄这个药我们说过,是宣通毛孔的,它本身没有能量,所以它合桂枝这样的能量剂才能发汗。桂枝是作用于肌肉的,将肌肉里的水湿往外逼,麻黄打开毛孔,协同作用以致汗出。我们知道,麻黄合石膏能治温病,这里石膏也是能量剂,一种寒降的能量,石膏将热降下去,麻黄打开毛孔,所以温病服了也能汗出而解。

杏仁既能宣散又能下气,宣散助麻黄发表,兼下气则能平喘。杏仁因为其药性比较驳杂,所以在《伤寒》里一般都不做主药,只是配合使用。这里杏仁七十个,大约二十几克吧,古时候的杏仁都比较小。炙甘草这里只用一两,量很轻,可见津液不怎么虚。少量的甘草,也可以理解为是发汗后的善后之药。

说一个麻黄汤的医案。有一个老人夜里常尿炕,用现在的中医理念,自然是从肾论治,结果吃了无数补肾收敛药都不见效。后来遇某医给开了剂麻黄汤,一剂而愈了。这其中的原理用后世的五行辨证体系是没办法解释的,发汗药跟遗尿有什么关系?

用六经辨证却不难解释:人吃进去饮食,通过中焦气化作用变成能量送出体表,不能完全气化的能量则代谢为废水,通过肾和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肌表的气化作用弱了,意味着大量的能量会代谢为废水,加重膀胱的压力,于是容易遗尿。麻黄汤里麻黄和桂枝的组合无非是加强体表的气化功能,所以也就能减少膀胱和肾的压力,也就能治遗尿。有人会问,患者若有肾虚怎么办?我们不能只看肾虚这个结论,要问为什么肾虚?肾脏的代谢压力减轻了,肾脏自己就能补回来,自然就不虚了;当然,佐以适量的补肾药也许会有些帮助,但要适度,滋腻药多了,妨碍了气化功能,就适得其反了。

这个医案很好的阐释了如何用人体表里循环的观念治病。表里循环是大循环,其力量大,是人体运行的主流;相比而言,脏腑五行生克的循环是小循环,其力量小。后世的医生用五行生克理论断为脾克肾,光是去健脾补肾,这治的就是小循环,从小处着眼,必将为大所制,自然久治不愈。有人说《伤寒论》的方子擅长治外感病,不擅长治内伤病。从这个医案亦可看出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既然我们治的是人体而不是疾病,何来内病外病这一说?所谓辨证施治,辨的是证在外还是在内,而不是病在外还是在内。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主要区别点之一。

有一本民间偏方的书上载了一个治老人遗尿的偏方,说用白芷泡酒服用有神效。民间偏方之所以称之为偏方,是因为用常规的中医理念解释不了,却又很有效验。天下事本为一理,你的中医理论果真正确的话,就应该能解释一切有效验的方子,如果解释不了,只能说明这套理论有问题。如果我们参透了《伤寒》的辨证思路,这个偏方是可以解释的:白芷是辛散的,是解表气化剂;酒也是解表气化剂。这个偏方说白了和麻黄汤的作用相类似而已。

这一条前面讲的是无汗身痛的太阳病,也就是伤寒麻黄汤证。服了药,稍微好一点了,病人有些“发烦目瞑”。目瞑是一种类似于眩晕困乏的反应。前面说过,邪气重的时候,人是亢盛,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药后产生困倦反应,说明邪气快解了。严重的会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体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体表不够通畅,不能迅速的通过体表解决邪气,津血就会寻求的别的途径解决,出鼻血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孩子爱出鼻血其实是好事,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就这一条我们来讲讲出血这个证。像牙龈出血、便血、经期血淋漓不尽,这都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其实都是人体在排邪气。包括大便颜色深,就是有潜血,也是如此。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得一个病几年不愈,百药不效。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拉黑色的大便,据她说拉了半马桶,病从此就好了。所以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而要去考虑人体到底哪个层面有邪气。如果顺应人体来思考,我们还可以更宽泛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单出血,慢性腹泻,慢性鼻炎,人体有异常分泌物,甚至频繁遗精,都有可能是人体在体表不能解决邪气的情况下寻求的其它途径。

所以《伤寒》里治遗精给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小建中汤,这两个都是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条文中出鼻血给出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是驱邪气出表的,邪气从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来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了。这是顺应人体的辨证思路。后世的医家是不敢这样用药的,他们认为桂枝是活血的,麻黄是发散,是出血证的大忌。他们一见到出血就是凉血止血,用生地丹皮茅根鹤草之类。如果是阴虚阳亢这些药还能奏效,如果是别的情况吃了是不会好的。比如经血淋漓不尽这个证,我早年也袭用凉血止血的套路,仅治好过一例,其余的都失败了。

《伤寒》里治血证的方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温经汤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气汤还有里热证的。历代伤寒名家的临证效果证明这些方子治血证反而有捷效。我个人治出血证,用干姜桂枝的时候比用生地茅根的时候多。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治出血症的医案:张某,男,青年。自述:痔疮出血疼痛,出血量很大,走路都受影响。刻诊:便秘干结,胃有些返流,大腿根部酸痛,腰酸痛。脉不稳定,时而亢躁,时而缓弱。平时食肉多,运动少。

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厚朴20大枣3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桂枝20当归20四剂

效果:四剂内出血即止;便秘基本缓解;大腿根部疼痛减轻;痔疮还会痛;小便时微有涩痛感。为什么会这么开方?大家可以讨论下,休息十五分钟后再接着来讲。好,接着讲课。刚才那个医案,大家讲的都很好。我说说我自己的认知吧。

辨证:患者提供的症状不多。里证有便秘;表证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证却不明显。脉时而亢燥时而缓弱,或可理解如疟状,病在进退之间,类似于往来寒热,邪实津虚;胃返流类似于呕,况且半表半里证是胃弱邪入引起的;大腿根部内两侧疼痛,为肝胆经。综合来看可以视为有半表半里证。且失血而脉弱,又有痔疮肿痛便秘,寒热夹杂,情况复杂。三阳并病,治从少阳。便秘痔疮严重,用大柴胡加减。这就是真正的传统中医思路,不是看痔疮看出血,而是看邪气在哪里,津液盛衰如何,循环秩序如何。

后世的医家总是喜欢搞出些这样的理论,出血要禁干姜桂枝,感冒要禁什么什么药?这都是以病论病,忽略人体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痔疮出血这么严重,我用的都是些热药发药活血药,是因为在我的眼中没有病,只有人体。这样才能治病。

此病人的二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熟大黄5厚朴20大枣2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肉桂20当归20滑石20(包煎)四剂效果:患者服完后告诉我痔疮基本好了,小便涩痛也消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