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丹参饮医案分析

道医 2023-06-26 14:12:09

【组成】丹参30g 檀香 砂仁各6g

【主治】血瘀气滞证。症见心胃诸痛,痛有定处,以刺痛为主,胸闷脘痞,舌质黯红,脉弦。

【病案】倪某,48岁,公务员。1999年6月8日初诊。以“胃脘部痞闷不舒8年,加重2周”为主诉。近8年来,经常感到上腹部胀满不舒,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近两周来,因饮食生冷之品而使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胃脘疼痛,伴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肠鸣,便溏,每日2-3次,乏力明显,口微渴,舌淡微青,质润滑,苔白厚,脉沉细。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Hp(++)。中医诊断:胃痛(寒湿中阻兼脾虚瘀滞证);治宜:温中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用丹参饮合良附丸、平胃散加减,处方:丹参20g,檀香,砂仁,高良姜,香附,厚朴,陈皮,生甘草各10g,蒲公英,苍术各15g,藿香,白术各12g,太子参15g,干姜5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恶心,呕吐消失,大便如常,继续用7剂后,胃脘胀痛不舒基本缓解,饮食量增加,浑身有力,又连服20剂,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因厌烦每日熬药,故而加工成散剂服用,每次6g,每日3次,连用两月后,复查胃镜及Hp均已正常,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该患者“胃脘部痞闷不舒8年”,有气滞,再加上“伴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肠鸣,便溏”,凡呕恶与溏泻并见者,苔腻为湿阻中焦,不腻为胃痞(请参和解剂中半夏泻心汤)。又究其病因,考虑其“近两周来,因饮食生冷之品而使上述症状加重”。综合考虑,应是寒湿入侵中焦。从“乏力明显”来看,患者还有脾气虚。“舌淡微青”,是寒凝血瘀还是久病入络为瘀?无论如何,当下寒湿为主,兼有气滞、血瘀、气虚诸多病机。

治疗该患者,除了以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外,还需温阳散寒,健脾益气化湿。加用良附丸温阳散寒外,还可行气止痛;加用平胃散以健脾祛湿;另加“藿香,白术,太子参,干姜,茯苓”等药物可增强健脾益气以祛湿的作用,且能温胃散寒以止呕,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加用蒲公英,为防温药太过?或因现代研究证明该药具有较强的杀灭Hp(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总之,全案各病机都平均兼顾,10剂有大效,还算不错的。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便血

[FS:CONTENT_START]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苦法。(湿热)
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荆芥炭 菊花炭 又驻车丸二钱
某 脉右数。形色苍黑。体质多热。复受长夏湿热内蒸。水谷气壅。血从便下。法以苦寒。佐以辛温。薄味经月。可冀病愈。
茅术 川连 黄芩 浓朴 地榆 槐米
程 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动失职。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 茯苓 泽泻 地榆炭 桑叶 丹皮俞阳虚。肠红洞泻。议劫胃水。(阳虚寒湿)理中换生茅术生浓朴附子炭炮姜。
程(十七) 脉沉粪后下血。少年淳朴得此。乃食物不和。肠络空隙所渗。与升降法。
茅术 浓朴 广皮 炮姜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榆
又 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
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
程(三一) 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已。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阳郁。脾伤清阳日陷矣。议用东垣升阳法。(湿遏脾阳)
人参 茅术 广皮 炙草 生益智 防风 炒升麻
某 阳虚体质。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止。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脾阳清阳日陷矣。当从谦甫先生法。(中虚湿下陷)
人参(二钱半) 干姜(二钱半煨) 附子(三钱) 茅术(五钱) 升麻(三钱) 白术(二钱半)浓朴(二钱半) 茯神(二钱半) 广皮(二钱半) 炙草(二钱半) 归身(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葛根(二钱半) 益智(一钱半) 地榆(三钱半) 神曲(一钱半)
上药各制。姜枣汤丸。
温 湿胜中虚。便红。
焦术 炒当归 炒白芍 炙草 防风根 煨葛根 干荷叶
刘(六一) 郁怒。肠红复来。木火乘腑络。腹中微痛。议与和阴。(郁怒木火犯土)
冬桑叶 丹皮 生白芍 黑山栀 广皮 干荷叶边 生谷芽
张 二年前冲气入脘。有形痛呕。粪前后有血。此属厥阳扰络。风动内烁。头巅皆眩痛。每日用龙荟丸。
叶 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驻车丸二钱。
程(四六) 少阳络病。必犯太阴。脾阳衰微。中焦痞结。色痿如瘁。便后有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然郁勃致病。温燥难投。议补土泄木方法。
人参 当归 枳实汁 炒半夏 桑叶 丹皮参归。养脾之营。枳半通阳明之滞。桑丹泄少阳之郁。
某 凡有痔疾。最多下血。今因嗔怒。先腹满。随泻血。向来粪前。近日便后。是风木郁于土中。气滞为膨。气走为泻。议理中阳。泄木佐之。(木郁土中)
人参 附子 炮姜 茅术 浓朴 地榆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某 便红脉数。(大肠血热)
生地(三钱) 银花(三钱) 黄芩(一钱)[FS:PAGE] 白芍(一钱半) 槐花(一钱)
程(二三) 脉数。能食肠红。阴自下泄。肠腑热炽所致。非温补之症。
细生地 丹参 黄柏 黑 豆皮 地榆炭 柿饼灰 槐花 金石斛
某(三七) 内热。肠红发痔。当清阴分之热。
生地 炒丹皮 酒炒黄芩 炒黑槐花 柿饼灰 元参 银花 黑山栀
汪 嗽血已止。粪中见红。中焦之热下移。肠胃属腑。止血亦属易事。花甲以外年岁。热移入下。
到底下元衰矣。
细生地 川石斛 柿饼灰 天冬
赵(三六) 劳倦。便后血。
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黑地榆(三钱) 炒黑丹皮(一钱) 五加皮(三钱) 炒焦银花(一钱半)苍术(一钱) 茯苓(二钱) 炒泽泻(一钱)
钱(十八) 阴虚内热。肠红不止。
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生地(三钱) 炒银花(一钱半) 炒黑地榆(二钱) 归身(一钱半)生白芍(一钱半) 炒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半)
蔡(三八) 脉濡小。食少气衰。春季便血。大便时结时溏。思春夏阳升。阴弱少摄。东垣益气之属升阳。
恐阴液更损。议以甘酸固涩。阖阳明为法。(阳明不阖)
人参 炒粳米 禹粮石 赤石脂 木瓜 炒乌梅
某 能食。肠血。脉细色痿。肛痔下坠。议酸苦熄风坚阴。
萸肉炭 五味炭 黄柏炭 地榆炭 禹粮石 赤石脂
吴(二八) 中满过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滞。是脾胃病。血统于脾。脾健自能统摄。归脾汤嫌其守。疏腑养脏相宜。(脾胃气滞)
九蒸白术 南山楂 茯苓 广皮 谷芽 麦芽 姜枣汤法
某(二三) 便血如注。面黄。脉小。已经三载。当益胃法。(脾胃阳虚)
人参(一钱) 焦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炮姜(五分)
李(三十) 上年夏季。络伤下血。是操持损营。治在心脾。(心脾营损) 归脾饴糖丸。
朱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瘀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营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
又 细推病情。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汤立法。
人参 桂枝 茯苓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煨姜 南枣
又 仍议理营。
人参 于术 茯苓 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钱)
某(十八) 便后下血。此远血也。(脾不统血)
焦术(一钱半) 炒白芍(一钱半) 炮姜(一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炒荷叶边(二钱)
方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阴伤虚阳上冒)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目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又 脉[FS:PAGE]左数。耳聋胁痛。木失水涵养。以致上泛用补阴丸。
补阴丸五钱 又虎潜丸羊肉胶丸。
某 肠红粘滞。四年不痊。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阴虚血涩)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 冬葵子 归须
姚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营卫不主循序流行。而为偏寒偏热。诊脉右空大。左小促。通补阳明。使开合有序。(劳伤营卫) 归 建中汤。
唐(四七) 内经以阴络伤。则血内溢。盖烧酒气雄。扰动脏络聚血之所。虽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荣。
犹是血脱之色。肛坠便甚。治在脾肾。以脾为摄血之司。肾主摄纳之柄故也。(脾肾虚)
晚归脾去木香 早六味去丹泽加五味芡实莲肉阿胶丸。
沈(五五) 酒湿污血。皆脾肾柔腻主病。当与刚药。黑地黄丸。
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吴(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荠豆浆而愈。乃泄肺导湿之药。既愈以来。复有筋骨痿 寒热。夜卧口干。乃湿去气泄。阳明脉乏。不主用事。营卫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参。
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黄。乃血脱气馁。渐加喘促浮肿。再延腹胀。便不可为。此症脏阴有寒。腑阳有热。详于金匮谷疸篇中。极难调治。
人参 焦术 茯苓 炒菟丝子 广皮 生益智 木瓜
杨(四八) 中年形劳气馁。阴中之阳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温养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虚也。(肾阳虚)
人参 茯苓 归身 淡苁蓉 补骨脂 巴戟 炒[FS:CONTENT_END]

胃痛详细资料大全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基本介绍中医学名 :胃痛 发病部位 :胃脘 相关西医疾病 :急慢性胃炎等 其他名称 :胃脘痛 多发群体 :所有人 疾病分类 :内科-脾胃 传染性 :无 名词解释,历史沿革,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诊断依据,病证鉴别,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证治分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调护,文献摘要,名词解释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历史沿革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病因1、外邪犯胃 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病机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菸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证治分类

(一)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乾,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七)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其他疗法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转归预后胃痛可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可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噎膈。预防调护本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菸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文献摘要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3、《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4、《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 5、《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