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

道医 2023-06-26 01:12:46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一

祁×× 男 29岁

[主证]头痛沉重,发热不解,午后尤甚,已有一周,时值暑日,口干不欲饮水,胸闷欠畅,小便黄短,舌白而腻,尖边略红,脉沉细滑而数(体温39.6℃)。

[辨证]暑湿遏阻,弥漫三焦。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暑湿。

[方药]生薏米30克 苦杏仁(打)12克 白蔻仁(打)4.5克 滑石渣24克 清半夏9克 淡竹叶9克 川厚朴4.5克 鲜茅根30克 白通草6克

按:上方系《温病条辨》三仁汤加味,功能宣通气机,清化湿热。以杏仁宣通上焦肺气;白蔻仁开中焦湿滞,生苡仁化湿运脾清热,此三味为主药。辅以半夏、厚朴宣通上、中二焦,滑石、通草、竹叶清利下焦湿热,茅根凉血、引热下行。诸药配合以宣通三焦气机,而以中焦为主,使留恋气分之湿热,上下分清则邪自除。

药服2剂,体湿下降至37.2℃,后以此方略事化裁连服10余剂,诸证均解,脉静身和,随告痊愈。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二

董×× 男 30岁

[主证]病发初秋,云“感冒”20余日,恶寒发热,头身痛重,全身无力,曾用多种抗菌素治疗热势不退。现症头痛如裹,神志蒙蒙,发热不解,午后尤甚,口干饮少,胸闷不畅,身重疼痛,纳呆无味,面色淡黄,舌苔白厚腻微黄,质较红,脉沉滑数(尿蛋白+,体温39.5℃)。

[辨证]三焦气化失司,湿蕴热蒸为患,湿温之症。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湿热。

[方药]生薏米30克 白豆蔻(打)3克 炒杏仁(打)9克 滑石渣24克 姜半夏6克 制厚朴6克 淡竹叶9克 白通草9克 金银藤30克

按:上方为《温病条辨》三仁汤化裁,方中多为清化通利之品。本例曾用青链霉素、土霉素、安乃近、APC及解表清热之品17剂,治疗20余天,热势不退(体温37.4℃~39.8℃)。服上方2剂,体温即降至正常范围(体温36.2℃~37.2℃)。后因食鸡汤,体温又轻度上升至37.4℃,按原方共服13剂,治疗18天,体温完全正常。

体温虽退,则感口渴欲饮,时有心悸,夜寐欠和。此湿邪渐解,余热未清,心神失和之象。随以化湿和中,稍佐安神之品。

方二:生薏米30克 白豆蔻(打)3克 杏仁泥12克 云茯苓12克 青竹茹9克 炒枣仁(打)15克 炒谷麦芽各9克

连服4剂,余证已减,唯尚有周身乏怠之感,动则汗出。此邪势见退,正气不足,病后体弱之征,当以运化扶正之品调和,宜益气健运,醒脾和中之剂。

方三:太子参15克 炒六曲9克 炒陈皮6克 云茯苓6克 莲子心3克 生姜片3克 炙甘草3克 炒谷麦芽各9克

服上方3剂,苔退脉缓,诸证均消,追随观察1个多月,体温未再上升,病即痊愈。

“湿温病”临床并不少见,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记载:“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原方:杏仁15克 飞滑石18克 白通草6克 白蔻仁6克 厚朴6克 竹叶6克 生薏仁18克 半夏15克 甘澜水8碗,煮取3碗,每服1碗,日3次。)本症病情较长,用西药抗菌素退热剂及中药解表清热等药效果不显,而用“三仁汤”法收到满意效果。

此病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表证,但脉不浮紧而反见沉滑数,又非寒邪伤表之证。午后身热,似是阴虚,但苔白厚腻微黄,面色淡黄,显又非阴虚之候。盖“脾性恶湿而喜燥”,湿困脾土,上蒙清窍,故头痛如裹,神志蒙蒙,湿邪弥漫上中二焦,故胸脘满闷而不畅。舌苔厚腻微黄。纳差食少,口干不欲饮水,是阳明胃热,太阴脾湿。湿性粘着,为重浊阴邪与热相合,蕴郁蒸腾,弥漫不化,故难速除。因之本病缠绵,数十日不愈,亦即“病难速已”之论。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此病湿热相搏,脾胃失化,当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尤以脾土为甚。综合上述各证,本病实为内外皆湿之候,而以里湿为重。

治疗方剂以三仁汤为主,方中用杏仁、白蔻以辛温开上宣通肺气,使气化则湿化。白豆蔻辛温入肺、脾、胃三经,尤能醒脾化浊,配合半夏、厚朴通降之能以除湿邪。生薏仁甘淡微寒重用,渗湿清热而运脾于中。通草、滑石、竹叶三味,为通利清热下行水道之品,能使湿邪蕴热尽从小便而解,亦即“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义。方中加金银藤,可宣清经络之热,而辅杏仁以透表邪,是以合成诸药,清化三焦,使湿热尽除。

治疗本例湿温,有三点值得提出:

一、失治。在于发病初起,未能很好认证,以致有误病机,延隔时日,增加病人痛苦,给治疗带来困难。

二、误治。是以湿热作风寒,滥用发汗解表之剂,如芥穗、薄荷、防风、APC、安乃近等药,幸未过汗损阴,否则会造成“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之恶果。

三、食复。服三仁汤证候见瘥,热势已减(体温已降至37.2℃),因食鸡汤,体温又轻度回升,因鸡汤为甘润厚味,性滑而濡,饮入有碍湿邪,增加脾之运化负担,故热显高(幸未食鸡肉)。

总之,通过本例治疗来看,较之上例祁案为重,彼则表证不显,此则身重疼痛,故一加茅根,一加银藤也。湿温病多由外感湿热温邪,内伤脾胃所致,病因是湿热,病位在脾胃,病机是湿热熏蒸弥漫三焦,病属湿温之候。由于湿性粘着,湿热蕴蒸,不易速化,因之本症病程较长。在治疗上特别要分清湿与热的侧重而权衡用药,本例是湿重于热,故选三仁汤为主方,如热重于湿者,则当考虑白虎加苍术汤法。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三仁汤治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类似于中医带下病、少腹痛等,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或疼痛,甚至牵扯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 *** 以及月经前后加重,大多数病例伴有带下量多、异味,月经不规则等。本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年轻女性反复发作容易导致不孕证、输卵管妊娠等。笔者临证以来,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基本方:杏仁5克,滑石8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淡竹叶10克,薏苡仁30克,厚朴8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野菊花10克,甘草3克,将所有药物放入煎药袋内,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7剂为1疗程,连续服用3至4疗程。
加减运用:伴有小腹胀痛者加白芍20克,台乌药10克;伴有外阴瘙痒者加苦参6克,透骨草10克;伴有月经量多者加侧柏叶10克,炒槐花8克;伴有带下过多,恶臭难闻者加黄柏10克,白土茯苓15克;伴有输卵管粘连、不孕者加山楂15克,当归15克,伴有疲乏无力、肢困纳差者加白豆蔻10克(后下),建曲15克;伴有情绪不良者加柴胡15克,大枣10克。
典型病例
肖某某,女,27岁,2012年9月6日初诊。
患者以「腰部胀痛,带下量多,月经延后半年」就诊。患者半年前始有时感腰部疼痛,带下量多,月经延后,自行在药店购买阿莫西林胶囊、妇科千金片、妇科调经片等治疗,疗效不显。3月前,腰部疼痛加重,遂到当地卫生院治疗,经输液运用青霉素钠注射液、替硝唑注射液等治疗一周,疼痛缓解自行出院,未继续治疗。半月前,腰部胀痛感加重,带下量更多,连续5个月经周期延后,最长达45天。到县妇幼保健机构就诊,B超显示:盆腔积液。给予输液治疗1周,疗效不明显,前来就诊中医。
诊见:体型略消瘦,情绪沮丧,少腹不适,隐痛时作,偶有刺痛,带下量多,伴有异味,无红色带下,性生活不敢兴趣,月经延后。舌苔厚腻伴胖,脉弦数。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伴积液。
中医诊断:带下病,辨证:肝郁化热,湿热下注。
处方:杏仁5克,滑石8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淡竹叶10克,薏苡仁30克,厚朴12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野菊花10克,柴胡15克,荆芥穗10克,大枣5克,甘草3克 将所有药物放入煎药袋内,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 3剂。
二诊:服用至第2剂时,突有月经来感,接着 *** 内流出白色脓液样分泌物,约100毫升,当时病人担心,立即电话咨询。自那次「排泄分泌物」后,小腹疼痛明显减轻,带下量少。效不更方,继续前方4剂。
三诊:患者感觉全身轻松,精神抖擞,小腹隐痛偶尔发作,白带正常,属于临床缓解,根据就诊病情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7剂。
在三诊后第四天,月经而至,停服药,待月经干净后再服用。后加减治疗1周停药。经观察,次月月经34天而至,余症悉除。嘱其调畅情志,少食肥甘厚腻之品,禁食冷冻食品,注意性生活和经期卫生,观察2个月经周期,经按时(30天)而至,诸证悉除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等功效。慢性盆腔炎大多数属于湿热内阻而致,并且病程较长,病人多有情绪抑郁,易致气机不畅,正合病机。
本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因反复运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再加久治不愈,情绪低落而郁滞之邪内阻,故时轻时重。方用滑石、通草、砂仁、薏苡仁、苍术、白术等健脾利湿,杏仁、厚朴为湿邪寻路,「通利并举」,淡竹叶、野菊花清热解毒,以防湿邪内阻,柴胡疏肝解郁,大枣、甘草调和药性、健脾养胃,「铲除」湿邪内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疏肝和胃等功效,中病机而收良效。笔者临证中观察发现,大多数慢性盆腔炎患者与湿邪有关,三仁汤或许是慢性盆腔炎「平剂方」,适宜于大多数慢性盆腔炎病例。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数十例慢性盆腔炎病例,取得满意疗效,应了「诸病带下皆属于湿」之说。

湿热即用三仁汤?

我导读: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提到治湿热,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这张方子。一遇湿热就可以用这张方子吗?错!错!错!三仁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湿热证。运用三仁汤,需要掌握几个辨证要点,本文来告诉你。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主治湿温病。 那么,什么是湿温病?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指出:「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可以这样说,湿温病是湿热为患之病,长夏初秋多发。三仁汤主治湿温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临床所见往往症状较轻(明显轻于麻黄汤证和九味羌活汤证),甚至病人经常诉说为自觉周身难受,不畅快。这组症状是由湿热郁闭肺气,影响肺主皮毛功能,导致表气不畅所致。 「 ”午后身热”是极容易被误诊的一个症状。午后身热,易被临床医生理解为内伤病中的阴虚内热,故吴鞠通特意指「 ”状若阴虚”,然至今临床上仍不乏把湿热所致的午后身热误辨为阴虚所致者。 「 ”胸闷不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症状。胸闷不饥这一症状,在临床上容易被医者和病者忽视,而清代的温病学家们对这一症状特别重视,《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到「 ”脘闷”「 ”脘闷不饥”「 ”胸痞”「 ”胸闷不食”等症状。这类症状较轻时,病者往往不会主动诉说,当医者问及时,则多会说自己觉得胸部和胃脘部(心下)不畅快。叶天士认为,这组症状是由「 ”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所致,吴鞠通认为乃「 ”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所致。结合两位温病大家所说,我们可以认为胸闷不饥是由于湿邪闭阻肺气所致。反过来可以认为,湿邪闭阻肺气的特征性症状是胸闷不饥。 三仁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学中的「 ”湿热治肺”法则。 在藏象学说中,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依常理推断,湿热从肺论治当为医者临证惯用之法。 然而,临证医者更为熟知的是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湿热从中焦论治,如「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湿热病篇》),「 ”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景岳全书》)。很多时候,对应该从肺论治的湿热病证也常从中焦论治,从湿热弥漫三焦角度解读三仁汤方,也与治疗湿热不离中焦的理论认识有关。 叶天士在临证实践中认识到「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论》),「 ”暑热必夹湿,吸气而受,先伤于上。故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大凡暑热伤气,湿着阻气。肺主一身周行之气,位高,为手太阴经”(《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叶氏治法:「 ”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症。” 吴鞠通在研读叶天士著作的基础上,不仅指出湿温病「 ”中焦病最多”,且明确提到湿温病有在上焦者,治疗「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温病条辨》),创立三仁汤方。 学习一首方剂,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时候可以使用这首方剂。掌握一首方剂,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时候不可以使用这首方剂。 对一首方剂而言,误用不如不会用。 治疗刘某,男,48岁,2016年11月24日初诊。 感冒4天。现症见:喷嚏,清涕,说话有鼻音,咽不利,咳嗽,畏风,自汗,大便欠畅。舌质红,舌苔黄白腻,脉弦缓。 证属湿热内滞,营卫不和,表里同病。治以内清湿热、外和营卫为法。 处方:桂枝9g,生白芍9g,僵蚕9g,蝉蜕9g,生苍术12g,厚朴9g,炒莱菔子15g,连翘12g,瓜蒌仁12g,牛蒡子12g,桔梗9g。3剂,水冲服。 2016年11月26日二诊:两日服完3剂,周身轻松,畏风、自汗已止,大便较畅,脘腹较前舒适,咳嗽、流涕缓解,尚感咽欠清利,有痰黏感。转方化痰利咽为法。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枳壳9g,竹茹9g,桔梗9g,全瓜蒌15g,生甘草3g。5剂,水冲服。 药后无不适。 本案为湿热之体,外感风寒。症见喷嚏、清涕、畏风、自汗,极易辨为桂枝汤证。但桂枝汤证舌苔非黄白腻。《伤寒论》第17条言:「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舌苔多见黄白腻(本案患者即为「 ”酒客”)。 酒客,内蕴湿热,大便欠畅(腑气不畅),用苍术、厚朴、莱菔子配伍连翘、瓜蒌仁、牛蒡子清湿热、畅腑气。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用桂枝、白芍、僵蚕、蝉蜕和营卫、祛风邪。酒客不喜甘,故未用甘草、大枣。 或问:喷嚏、清涕、咳嗽、畏风、自汗为肺表症状,舌苔黄白腻为湿热征象,为什么不辨为三仁汤证呢? 答:本案湿热病位在中焦,而三仁汤证湿热在上焦;本案湿热为内生,而三仁汤证湿热为外感。 原来三仁汤应该这样用。 那小青龙汤可以治哪些病?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防风通圣散中何药为君?这本书一一为你解答。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 方以载医。 无论是《内经》的理,还是《神农本草经》的药,往往都是通过「 ”方”体现于临床中。 无论是仲景的外感学说,还是东垣的内伤学说,也必须通过方以载法,通过方以临证。 源远流长的中医学,亘古不绝的是方,是方道,是方证。 本书是高建忠继《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后的又一本写作方剂(证)的著作,是作者基于临床、基于实用对方剂(证)的解读,是作者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 ”读书—临证—思考”的又一总结。(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高建忠读方与用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