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哮喘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哮喘的处方和医案

道医 2023-06-26 01:09:12

本文目录

1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一2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二3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三4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四5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五6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六7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七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一郑××,女,42岁,四川名山县新店乡农民。

1973年1月18日初诊。

家属代述:病人素患哮喘,每当感冒即发。两月前,因上山割草着凉,致哮喘发作,经当地治疗,外证已解,但喘咳不已,喉中痰鸣,胸闷气急,咳吐块状硬痰,杂以泡沫,夜间尤剧。经服中、西药打针俱不效,时间将近三月,故来求治。

检查:诊脉浮数,苔黄,口苦,形瘦,少气懒言,有疲惫不堪之状。

辨证:痰热恋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降逆。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

麻黄9克 杏仁9克 生石膏31克 黄芩9克 胆南星9克 瓜蒌霜18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6克 旋复花9克 代赭石31克 生龙骨31克 生牡蛎31克 甘草6克

1月19日其爱人刘某来说,病人哮喘已止,要求按原方再服一剂,因去石膏又服一剂。

按:本病因外感诱发哮喘宿疾,外感解而未彻,入里化热,痰热恋肺,肺气壅实,不得宣降,因而咳逆喘促。故用麻杏石甘汤加黄芩、瓜蒌霜、胆南星、麦门冬清热化痰,宜肺平喘;旋复花、代赭石降逆气、坠痰涎;五味子敛肺止咳。《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龙骨善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它与牡蛎并用,“为治痰之神品”。在临床中,每遇此种症候,用之每获殊效。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二韩××,男,40岁,四川名山县万古乡农民。

1974年12月8日初诊。

自诉:哮喘已十余年,每年入冬即发病,发病时多在半夜,先是连连喷嚏,继流清涕,随即咳嗽、气急、痰鸣,声如曳锯,不能卧,必须坐起,吐出之痰,皆是水液泡沫,发作约三、四小时后,逐渐缓解。持续已经三月,每夜如此,白天则异常疲倦,严重影响劳动,经中、西药治疗,未能控制,故前来求治。

检查:诊脉浮弦,苔薄白,形体短肥,面色灰暗,眼圈黑晕,语言缓慢,有疲惫之状。

辨证:外感风寒,内有水饮。

治法:解表化饮。

处方:

麻黄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杏仁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五味子4.5克 甘草4.5克

12月11日二诊:病人服上方一剂,喘咳即止,继用从龙汤二剂:

生龙骨31克 生牡蛎31克 白芍15克 炒苏子12克 牛蒡子9克 半夏12克

按:本病乃外感风寒,内有水饮,咳吐大量水液泡沫,即为水饮明证。水饮与外寒相搏,则产生喘咳,表邪解,水饮化,不治喘咳而喘咳自止。小青龙汤为治疗此种类型喘咳之方。据张锡纯先生的经验,喘症之甚实者,加杏仁于小青龙汤中,收效更捷。又认为,服小青龙汤一两剂即愈者,继服从龙汤一剂可不再发;未痊愈者,服从龙汤一、二剂必然痊愈。用之临床,每获良效。本例病人随访五年,尚未复发,前贤经验,实堪珍贵。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三张××,男,53岁,四川旺苍县干部。

1981年2月18日初诊。

自诉:患哮喘已十五年,秋冬即发,冬季为重,发作时间都在半夜12点或1点左右。发作时不断喷嚏,流清涕,随即胸闷,气紧,呼吸有声,喉中痰声漉漉,痰多不咳,一嗽即出,状如白色凉粉。1980年10月底发作,当地治疗未愈,因来成都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所给药物与本地医院无异。现在日夜俱发,不堪其苦,因友人介绍,特来求治。

检查:脉浮弱,苔薄黄而滑腻,头昏,口苦干,双目微脱,面色灰暗,精神疲惫,形体肥胖。诊病中使用喷雾剂二次,咳痰若干次,自觉胸中满闷,纳呆食少,夜多小便,病剧发时小便有失禁情况。

辨证:素体阳虚,脾失健运,积湿生痰,日渐积累,由中焦而上干于肺,肺为痰壅,不得宣畅,气机失利,而成此症。近日又兼外感,故哮喘日夜俱作,且有头昏、口苦等证。

治法:解表宣肺,祛痰平喘。

处方: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射干10克 苏子12克 莱菔子12克 白芥子10克 黄苓10克 半夏10克 黄芪30克 磁石30克

四剂

2月28日二诊:病人服上方四剂后,即停用西药和喷雾剂,因又服四剂。现在白天已不发病,晚上发作亦很轻微,可以不必坐起,移时即止,痰量大减,头昏,口苦干等症俱消失。解表宣肺,祛痰平喘已见初功,治当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补肾纳气。

旋复花10克 代赭石30克 潞党参15克 清半夏10克 莱菔子12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磁石30克 炒苏子10克

十剂

蛤蚧党参膏5瓶,按说明服。

3月21日三诊:病人服上方七剂后,哮喘已止,仍将十剂服完,并继服蛤蚧党参膏。自觉身体较前为好,最近感冒一次,哮喘亦未诱发,要求善后之方。嘱其再服蛤蚧党参膏5瓶,以后继服金匮肾气丸。

按:本病例乃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外邪、痰浊壅阻肺气。本虚,为肺脾肾三脏俱虚,脾虚则不健运,积湿生痰而为生痰之源;肺虚失其通调水道之职,而为贮痰之器;肾虚不能温煦,釜底无火,水泛为痰。急则治其标,故先用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解表宣肺,祛痰平喘;加黄芪固表,以防麻黄过汗;因外感有化热入里之势,故用黄芩;用磁石纳气归肾,兼顾其虚。既见初功,即用旋复代赭汤加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补肾纳气。因其即将返回本地,故又以蛤蚧党参膏善后。哮喘既止,本人再来成都,欲求长治久安之计,答以此病异常顽固,极难根除,除继续坚持服药一段时期外,还应注意锻炼、营养、预防感冒等。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四李××,女,48岁,四川雅安城关居民。

1963年5月7日初诊。

自诉:哮喘已三年,遇冷发病,遇热、过劳亦发病。发病时,喉中痰鸣,气息欲断,呼气易,吸气难。初病时,每发一次距再发时间较长,后渐缩短,发展到每日发作,不堪其苦。经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曾用过氨茶碱、麻黄素、扑尔敏等药,初有效,以后则效不佳。改请中医治疗,服药30余剂,病未减。又去某医院治疗,服药打针,能去一时之苦,停药则不能支持。经人介绍,邀诊于我。

检查:诊脉寸部浮而实,尺部沉微,舌淡不荣,无苔,面色不华,肌肤不泽,但嗽不咳,痰少色白易出。发病时但坐不能卧,两手撑于桌上,肩息,头汗如雨,胸闷,气急,痰鸣,小便不禁,痛苦异常。发作之后,一如常人,惟感异常疲倦而已。

辨证:上实下虚,肾不纳气。治法:宣肺平喘,补肾纳气。

处方:三拗汤合参赭镇气汤加减

麻黄9克 杏仁9克 射干9克 潞党参12克 炒苏子12克 代赭石24克 怀山药18克 生龙骨24克 生牡蛎24克 生芡实18克 山萸肉9克 甘草3克

四剂

5月12日二诊:病人上方服至第三剂时,方见显效;四剂服完,哮喘已平,但行动尚觉气喘。

处方:原方去麻黄、杏仁、射干,再服四剂,并以金匮肾气丸善后。嘱其多服数盒,庶几巩固。

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实喘责之在肺,虚喘责之在肾。病者寸部脉浮而实,是肺气壅实,不得宣降。尺部脉沉微,为下元不固,肾虚不能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故呼气易吸气难。痰阻气道,故胸闷、气急。上逆之气与痰相搏,故喉中痰鸣。发病时小便不禁,乃肾气不固之征。舌淡不荣,面色不华,肌肤不泽,均属虚象。故方中以麻黄、杏仁、射干、苏子宣肺化痰,降气平喘;代赭石降逆气,坠痰涎,与党参合用,能使党参补益之力,直达下焦;与山萸肉、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等合用,则补肾纳气之力更著,故四剂哮喘即被控制。并以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五梁×,男,49岁,四川雅安某单位技术员。

1963年12月5日初诊。

自诉:咳嗽气喘十余年,倚息不得卧,喉中痰鸣,咳吐黄色稠痰,痰多不易咳出,动则喘甚,气息欲断。某医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经多方治疗,均无结果,现已休息治疗半年,亦无起色。

检查:诊脉寸部脉数而实,尺部脉沉微,重取乃得,舌苔黄腻,口苦,胸闷痛,形瘦,面黧黑。

辨证:痰热壅肺,上盛下虚,肾不纳气。

治法:清化痰热,宣肺平喘。

处方:三拗汤加味

麻黄9克 杏仁9克 射干9克 生石膏31克 黄芩12克 胆南星9克 桔梗9克 瓜蒌霜31克 冬瓜仁31克鱼腥草31克 车前仁12克 百部18克 甘草6克

二剂

12月8日二诊:病人口苦止,黄腻苔大退,痰在减,已易咳出,喉中哮鸣音消失,咳亦减,喘如故。治当补肾纳气为主,继续清化痰热,宣肺平喘。

处方:参赭镇气汤加减

潞党参15克 代赭石31克 生龙骨31克 生牡蛎31克 瓜蒌霜18克 山萸肉12克 炒苏子9克 鱼腥草31克 怀山药31克 麻黄9克 杏仁9克 胆南星9克 黄芩9克

二剂

12月11日三诊:病人黄腻苔退净,黄色稠痰消失,咳嗽基本停止,胸闷痛大减,气喘渐平。痰热已清,治当补肾纳气。

处方:参赭镇气汤加减

潞党参15克 代赭石31克 芡实18克 怀山药31克 生龙骨31克 生牡蛎31克 炒苏子9克 山萸肉18克 五味子9克 白芍12克

二剂

12月14日四诊:病人气喘已平,求善后之方,予人参蛤蚧散巩固疗效。

按:本例与前例同属上盛下虚,所不同者,前例为肺气壅实,故宣肺平喘与补肾纳气并用;本例为痰热壅肺,必须先清化痰热,方可补肾纳气,否则必至偾事。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六文××,男,42岁,四川雅安汽车驾驶员。

1963年10月13日初诊。

自诉:气喘八年,初起只喘不咳,后则既喘且咳,遇冷、热、过劳均发病,发病时胸闷气喘,额汗淋漓,胸高息涌,气息欲断,唇指青紫,烦躁易怒,纳呆食少。某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早期肺心病。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现在休息治疗已逾半年。因梁某病愈,介绍前来求治。

检查:诊脉弦数,舌苔粗黄而干,口渴喜冷饮,口苦甚,常常无故发脾气,形瘦,面色灰暗,说话初似有力,继而语音低弱,有气不接续之状。

辨证:先喘不咳,动则喘甚,是病在肾,肾虚不能纳气,吸而复出,故作喘。肾为水脏,水为金之子,肾病日久,累及其母,故肺病又作咳也。金病不能制木,肝木横逆,故烦躁多怒。会木呆食少,郁而生热,故舌苔粗黄,口渴而喜冷饮。

治法:清肝胆之火,泄阳明之热,补肾纳气,降逆平喘。

处方:参赭镇气汤加减

潞党参12克 代赭石24克 生龙骨24克 生牡蛎24克 山萸肉12克 瓜蒌霜18克 炒苏子9克 龙胆草9克 天花粉18克 生石膏31克 甘草6克

二剂

10月20日二诊:病人服上方二剂后,觉效果甚好,又继服二剂,气喘已平,咳逆亦止,精神愉快,再求善后之方。处方:人参蛤蚧散加味

人参31克 蛤蚧1对 熟地黄62克 山药31克 枸杞子31克 北五味31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嘱其多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方中用潞党参、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补肾纳气,降逆平喘;用瓜蒌霜、炒苏子豁痰降道平喘;用龙胆草清肝胆之火,天花粉、生石膏清阳明之热,甘草调和诸药,合潞党参以护胃气,且防石膏寒凉伤胃。以药切病机,故四剂而喘平咳止,诸症悉解。据病人说,他曾去成都、重庆、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治疗,未能控制。通过此例,更加深了对辨证论治的认识。所谓辨证论治,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中医治疗哮喘的医案七代××,男,35岁,四川雅安汽车驾驶员。

1963年10月23日初诊。

自诉:气喘四年,只喘不咳,发时胸闷气急,喉中痰鸣,声如曳锯,每年都在热天发作。1961年6月发作,7月痊愈;1962年6月发作,8月才痊愈;今年5月发作,至今已是10月下旬尚未痊愈,较之去年病势更剧。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目前服麻黄素、氨茶碱等药,只能暂时控制,经文某介绍,因来求治。

检查:诊脉沉弱,尺部弱甚,形体尚壮。

辨证:肾虚作喘。

治法:补肾纳气,降逆平喘。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6克 山药31克 山萸肉18克 芡实15克 枸杞31克 生龙骨31克 白芍12克 党参15克 生牡蛎31克 代赭石31克 炒苏子9克

二剂

10月27日二诊:病人上方连服三剂,气喘已平。他在服第一剂时,恐中药效缓,故服中药后又服麻黄素、氨茶碱各1片,服第二剂时又各服一片的四分之一,服第三剂时,即未再服西药。要求善后之方,以固疗效。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24克 山药31克 山萸肉31克 枸杞31克 红参31克 胡桃肉93克 蛤蚧1对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接:本例病情主要为肾虚根本不固。《证治准绳》谓:“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之上奔”,即指此证而言。故方中用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芡实、龙骨、牡蛎以补肾纳气;代赭石合苏子降逆平喘,代端石与党参合用,可使补益之力直达下焦。因代赭石、龙骨、牡蛎有镇肝潜阳之力,故用白芍以护肝阴。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 4 疑难杂病治验录》

中医怎样治疗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北京四惠南区中医儿科专家燕润菊主任说它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抗炎的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人们对待哮喘也有很多误区,比如:哮喘不能运动,哮喘治不好……那么这些说法是真的吗,让我们通过了解哮喘,从而科学认识它。
哮喘有哪些表现呢?
哮喘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还有几种容易被漏诊的哮喘也应该引起注意:
一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
二是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
三是隐匿性哮喘,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
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患上哮喘,但儿童多于成人。北京四惠南区中医儿科专家燕润菊主任说成人哮喘无法治愈,但只要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可以得到完全控制;哮喘发病于14岁以内的,只要及早干预治疗,治愈率可达95%。
医治疗哮喘的方法有什么?
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穴位贴敷等。
中医认为哮必兼有喘,药物疗法治疗哮喘是最常见的方法。
哮病中寒哮哮声像水鸡声的,伴有胸闷,泡沫痰,可以服用射干麻黄汤;热哮喉中痰鸣像吼、气喘急促、痰粘稠,可以服用定喘汤;
肺脾气虚的哮病声音低微、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怕风、易感冒,可以服用六君子汤;肺肾两虚的哮病气短呼吸急促、活动加剧、耳鸣、腰困,可以服用金水六君煎等。
针灸疗法可以选择定喘、肺俞、脾俞、大椎、风门等穴位。
穴位贴敷可以用做成的药贴在穴位上进行刺激,治疗哮喘效果比较好,穴位一般选择脾俞、肾俞、肺俞等,穴位贴敷代表有三伏贴、三九贴等。
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或穴位贴敷等建议由医生操作。

民间偏方:中医常识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制作方法

据报道,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哮喘病的防治已有了大的进展,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制订了国际性的哮喘病治疗方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但是,有关哮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国许多医学家在汲取数千年中医临床验治精华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哮喘病的现代诊疗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而成功的经验,并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西医已经认识到哮喘是气道过敏性炎症引起的一种全身过敏性体质疾病,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运用了西医的先进技术对中药拮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和免疫调节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显微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或单味药分子药理学和免疫药理学,同时利用现代诊断技术观察中药治疗哮喘病的疗效。
目前对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式为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西药合用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例如,具有治本作用的梵达银杏叶口服液治疗哮喘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已在德、法、美、日等国家推广使用。
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指导思想是标本兼治,具体治疗措施包括西医的抗炎治疗(包括吸入激素、平喘药物和脱敏治疗等)和中医中药。西医的抗炎治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这种抗炎治疗不是通常所指的抗生素治疗,而是指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包括吸入激素类气雾剂、色甘酸钠气雾剂等。虽然西医的抗炎治疗在控制哮喘病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吸入给药仅仅是一种局部治疗,并不能纠正哮喘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故停药后哮喘往往很快复发。因此,西医的抗炎治疗仅仅是一种治标方法,中医中药为哮喘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情不同分别,从补肾、润肺、健脾入手纠正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治本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大大减少了哮喘病的复发,提高了哮喘病的治愈率,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
因此,所有的哮喘病人应由中西医专科医生共同给您制订一个详尽而符合病情的个人治疗方案,通过标本兼治,在病情完全缓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合心理治疗、耐寒锻炼、体能锻炼,通过改善哮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来治愈哮喘。

提醒您: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