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舌头痛

道医 2023-06-26 00:57:56

郭某某,女,72岁,四川名山县城关镇居民。

1978年4月12日初诊。

自诉:舌头痛如火灼已两月,服西药、打针不效,转服中药仍不效,自服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俱不效,且腹泻甚剧。经人介绍,前来求治。

检查:诊脉弦数而细,苔黄,口苦,心烦易怒,头晕,失眠,口干,吃饭、喝水均须晾冷后方能进食,否则舌头痛甚。

辨证:心肝火盛,阴虚阳亢。

治法:养阴清火。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生地黄30克 栀子10克 白芍20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玄参20克 滑石20克 龙胆草10克 甘草3克

二剂

4月14日二诊:病人诸症皆碱,黄苔大退,按上方加淡竹叶6克,再进二剂.

4月20日三诊:病人诸症皆愈,虑其复发,乃以六味地黄丸善后。

按:舌为心之苗,舌痛固然属于心火者居多,但病人除舌痛外,他如心烦易怒、头晕、失眠、口苦咽干、苔黄等皆是肝胆经有实火之证候。病人脉象弦细而数,弦应肝脉,数则为热,细乃阴虚血少。《石室秘录》指出:“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而诸经之火俱散。”现在病人的脉症,以肝胆经之实火证候为多,若一味清火而不注意养阴,病亦不能痊愈:病人自服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以至泄泻而舌痛仍未能解除,即是明证。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

方中重用生地黄、玄参、白芍养阴柔肝,且以去上焦浮游之火;用栀子泻三焦之火;黄连、竹叶泻心火;柴胡、黄苓、龙胆草泻肝胆之火;用六一散使诸经之火自小便而去,病愈后,则重在养阴,故用六味地黄丸治本以善其后。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 4 疑难杂病治验录》

相关文章: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

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

龙胆泻肝汤合大黄附子汤治疗妇科病举隅

龙胆泻肝汤的功效与作用

夜里口干舌燥快速解决办法

很多人都会感口感舌燥,而且即使是喝很多的水效果也不好解决口干舌燥的症状,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对应治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口干舌燥的原因,如何从中医上来辩证口干舌燥的现象,以及平时的生活中缓解口干舌燥的办法。

第一种,阴虚,服用麦门冬汤治疗,也可以采用针灸、按摩等方法。平时要多喝水,远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第二种,肝火旺盛导致的,建议服用药物龙胆泻肝汤治疗;
第三种,患有慢性咽炎导致的,平时多喝一些绿豆汤或者是罗汉果茶;
第四种,消渴病。我们常见的疾患就是说,比如说消渴病,消渴病不完全是老百姓所说的糖尿病,糖尿病只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就是甲亢。消渴症会导致多尿的情况,造成人的身体内水液的不足,而体现在舌头上就干了,嘴里面没有唾液了,大家就会多喝水,这样就是多饮多尿这样的表现。

从舌头的形态来看病因口干舌燥一般是火热之相,口舌通常与心、胃有关系,这时中医需要望闻问切,看舌头的形态。若整个舌头都是红色,胃火比较盛;若只是舌尖红就是心火盛;两侧红是有肝火。津液不足是阴虚火旺的表现。津液不足也有可能是气虚,津液不能上传,阳虚水汽不能到达口腔。若是知道自己口干舌燥的原因,可以根据原因进行治疗,若是不知道,可找中医大夫,运用药方进行治疗。
缓解口干舌燥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全身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当口干舌燥时,最好不要大量饮入冷水最好是喝温水,现两分多次喝,不要一次性大量的喝。也不要在睡前喝太多的水。保持室内的空气的湿润度,不要太过干燥。饮食要清淡,多吃一些新鲜时令的水果,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

老中医有方,专治: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

口苦—肝胆有热


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感苦者 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


口甜—脾胃功能失常


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又称“口甘”,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


脾胃热蒸口甜


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 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 或清胃散: 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脾胃气虚口甜


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 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 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


口咸—肾虚所致


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4


口酸—肝胆之热乘脾


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 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5


口臭—胃火、食积、龋齿炎症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


1

胃火上蒸


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 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 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

胃肠食积


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可用 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 。每日2次,每次9克。



3

龋齿或口腔炎症


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6


口淡—脾虚、湿阻


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


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


1

脾虚


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 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麦芽 等。


2

湿阻


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 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 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7

口涩


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8


口辣


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 —22 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 —35 ,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 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肝火旺的人如何降火和排毒?

肝火旺和脾虚经常一起出现。

有一些人总会脾胃寒湿,吃凉的不允许,但是吃一些热性食物,比如榴莲,羊肉等又容易上火,这都是寒湿体质困滞了脾胃,吃榴莲这类热性水果过多,会形成积食,久而久之就容易上火。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就容易出现脾虚,脾脏的失调,再加上平时爱吃肥甘厚味的辛辣食物,自然就容易出现一些肝火较旺的情况。

还有湿热肥胖人群,牙齿发黄、舌苔厚腻、小便较黄,且舌有齿痕,看上去很能吃,经常能吃下去一大堆东西,但消化吸收却不好,也就是湿热让胃部的功能亢进却增加了脾脏的工作强度,中医中称其为“胃强脾弱”,容易感觉饿,却没有摄入营养,脾脏的负担过重又造成了水湿内停。

因此,生活中要做好调理,及时祛除身体中的湿气,调理好脾胃来吸收营养物质。平时多注重改善自身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经常运动。

1、坚持运动

一般湿气重的人群缺乏运动,运动量太少时,会让大量的湿气在身体中堆积。多运动能加快身体细胞的运作,帮助湿气排出体外,通过游泳、跑步、打太极拳或者跳绳的方式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帮助水分的代谢,从而祛除湿气。尽量不要夜跑,因为到了晚上空气温度降低,运动完成之后毛孔扩大而且身体出汗,容易让湿气和寒气趁虚而入,从而加剧湿气。

2、饮食均衡,按时吃饭

吃饭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不要因为鱼、虾、肉好吃,就多吃。要做到荤素搭配,多吃素,少吃荤。不要暴饮暴食,烟酒最好不要沾,每天三顿按时吃,夜宵不要吃,辛辣刺激的少吃。保证饮食的清淡,脾胃功能自然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3、多喝温热水

喝水能帮我们人体加速代谢,可以排泄掉更多的“垃圾”,可以缓解燥热,适合肝火旺盛的人群。每天早晨醒来后喝一杯温热水来促进胃肠道蠕动,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即使天气再炎热也要控制嘴巴,不能喝冰镇饮料以及冷饮,不然会加剧对脾胃带来的损伤。

4、作息规律

在22:00左右,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的旺盛,此阶段若是处于睡眠状态,身体的水分以及湿气会跟随着呼吸以及肾脏排出体外。

5、保持心情愉悦

易怒,经常发火是肝火旺的表现,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把心态放平,多去户外走动,放松心情。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也会影响情绪波动。

总体来说还是源于脾胃虚弱,脾胃功能不健全:脾胃不好的人要注意在饮食上面少吃多餐,一次性不要吃太撑,导致脾胃负担加重,这时候舌头会变得苔厚重发腻,这种情况不管吃什么都容易上火积食。在平时要多注意舌苔的变化,平时要多喝一些山楂泡水,可以健脾消食、化淤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