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某某,男,8岁,学生。于1977年4月28日初诊。
症状:不断发热,时轻时重,已四十余天。但发热而不恶寒,早轻晚重,夜出盗汗,头晕头疼,口干咽燥、渴而不多饮水,饮食日减,精神不振,大便微干,小便色黄。
检查:脉象虚数无力,舌质红绛,舌苔薄黄微燥,体温38.5C,肝脏肿大,剑突下约两公分半,脾不肿大,心肺(-)。面色发黄,营养欠佳。验血:白血球18000/立方毫米,其它未验。
辨证:温热久留,邪不宣散,热入营阴。
治则:清温解热,养阴清营。
处方:清营汤合鳖甲青蒿汤加减。生地10克 元参10克 麦门冬10克 丹参15克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胡黄连10克 银柴胡10克 青蒿15克 生鳖甲15克 知母肉10克 地骨皮15克 紫草15克 白茅根20克。
5月2日二诊:服药两剂发热渐减,又服一剂夜热亦止,体温37℃,盗汗亦轻,饮食渐增,继服上方两剂。
5月6日三诊:诸热全止,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二便正常,脉象缓弱无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润。验血:白血球9000/立方毫米,但头晕,四肢乏力。服六味地黄丸一盒,每服一丸,日服三次,休养而愈。
按:本例患儿因发热不止,住院治疗其热不止而来就诊。其症状但热而不恶寒,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证属温热久留,邪热入营,故常用抗菌素、清热消炎剂不能胜病,营热不清,其病不愈。《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因此,治宜清营汤加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又以鳖甲青蒿汤加减,养阴退热;加紫草、白茅根等凉血以清营分之邪热,则诸证自愈。 (王现图)
——本文摘自《临证实效录》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清热药
一、概述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的作用。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的虚实。若里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 溏 慎用;苦寒药物宜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1.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甘寒,清热泻火力强,并能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温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本品善清肺热,常与麻黄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善清胃火,与升麻、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头痛,可与川芎同用。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湿敛疮。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宜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2)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润肺燥,能治肺热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热。本品滋阴降火,常与黄柏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治阴虚内热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如增液汤。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
【比较】石膏与知母二药,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常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还能收敛生肌;知母则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常用于阴虚火旺证。
3.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 痈 吐脓;热淋涩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此外用于中期引产。
5.淡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6.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
(1)热病心烦。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如栀子豉汤。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如茵陈蒿汤。
(3)血淋涩痛。常配车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热吐衄:配黄芩、黄连、黄柏同用,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
(5)目赤肿痛。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如栀子汤。
(6)火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 溏 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眩 晕,目珠夜痛。可单用,也可配伍应用。
(2) 瘰疬 , 瘿 瘤。可单用煎服或人复方用。
(3)乳 痈 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8.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 眩 晕;肠燥便秘。
三、清热燥湿药
1.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可单用或入复方。
(3)血热吐衄。用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黄,如大黄汤。
(4) 痈 肿疮毒。常与黄连、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胎动不安。有清热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湿热泻 痢 。为治疗泻 痢 的要药,与木香同用以调气行滞,如香连丸;或配葛根、黄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连汤。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力强,可用治多种热毒病证。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
(4) 痈 肿疖疮,目赤牙痛。治胃火炽盛牙痛,可与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证,常与麦冬等同用。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3.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本品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常用治湿热带下、热淋。
(2)湿热泻 痢 ,黄疸。善除大肠湿热以治 痢 ,配白头翁、黄连等,如白头翁汤。
(3)湿热脚气,痿证。治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等证,常配苍术、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比较】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多种湿热与热毒病证。但黄芩善清上焦热邪,并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证,兼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可用于血热出血与胎热不安等证;黄连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尤强,并善清中焦热邪,并善泻心火、清胃火,为治心、胃火热证常用之品;黄柏善清下焦热邪,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并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证。
4.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主治病证】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 痢 ,止带,明目。
6.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病证】湿热泻 痢 、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 藜 芦。
7.白鲜皮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 疔 疮。为治一切内 痈 外 痈 的要药。还可用治肠 痈 、肺 痈 。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如银翘散。也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如清营汤。
(3)热毒血 痢 。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之效。单用浓煎有效,或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2.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疮毒, 瘰疬 痰核。本品有?疮家圣药?之称。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银花等相须为用,如银翘散。
(3)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较】金银花与连翘二药,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相须为用,治疗 痈 肿疮毒、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但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 痢 ,还可用于热毒血 痢 证;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能消 痈 散结,为?疮家圣药?,并可治 瘰疬 痰核。
3.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大青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疮, 痄 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肿。
5.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痄 腮,丹毒, 痈 肿疮毒。
6.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7.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8.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1) 痈 肿 疔 毒,乳 痈 内 痈 。为清热解毒、消 痈 散结之佳品,为治疗乳 痈 要药。可治 痈 肿 疔 毒、肠 痈 、肺 痈 和咽喉肿痛。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治黄疸可配茵陈、栀子等,治热淋可配金钱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 痈 肿疮毒。
11.鱼腥草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 痈 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 痈 吐脓,肺热咳嗽。本品以清肺热见长,又具消 痈 排脓之功,故为治疗肺 痈 之要药。还可用治肺热咳嗽。
(2)热毒疮 痈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
(3)湿热淋证。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可与黄芩、马勃等配伍应用。
(2)痰盛咳喘。常与桑白皮、桔梗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14.马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5.白头翁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
【应用】
(1)热毒血 痢 。本品为治热毒血 痢 良药,如白头翁汤。
(2)疮 痈 肿毒。
16.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 痢 。
17.鸦胆子
【功效】清热解毒,止 痢 ,截疟,腐蚀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O.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人煎剂。治疟疾,每次lO~15粒;治 痢 ,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
18.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19.熊胆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弓l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五、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热人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常用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如清营汤;也可用治血热出血证。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 溏 者不宜使用。
2.玄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治温病热入营分,如清营汤;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 谵 语,如清宫汤。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治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如增液汤。
(3)目赤咽痛, 瘰疬 ,白喉,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 溏 者不宜服用。反 藜 芦。
【比较】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但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证;生地清热凉血作用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治血热出血,可与生地黄、赤芍等配伍。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4.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肿痛, 痈 肿疮毒。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瘢 瘕 腹痛,跌打损伤。多配入复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使用。反 藜 芦。
【比较】牡丹皮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特点,血热、血瘀所致的病证常相须为用。同可用于治疗热人营血,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 癜瘕 ,跌打瘀肿, 痈 肿疮毒等证。不同的是,牡丹皮兼辛味,清热凉血并能清透阴分伏热,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及肠 痈 腹痛等证。而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强,血滞诸证尤为多用,并能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5.紫草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煎服。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 溏 者忌服。
6.水牛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温病高热,神昏 谵 语,惊风,癫狂;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痈 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六、清虚热药
1.青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常与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退虚热,除骨蒸,常配秦 艽 、鳖甲、知母等。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本品有截疟与解除疟疾寒热之功,可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2.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清虚热,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
(4)内热消渴。本品泻热而止烦渴,须与生地、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
【比较】丹皮与地骨皮二药,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人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 痈 、 痈 疡肿毒等证;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4.银柴胡
【功效】退虚热,清 疳 热。
5.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 疳 热,清湿热。
【比较】黄连与胡黄连二药,均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可用于湿热泻 痢 。但黄连为毛 茛 科植物的根茎,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并长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以及心、胃火热证等;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长于退虚热,除 疳 热,可用于阴虚发热与小儿 疳 积证等。
;
问题一:温热病症状有哪些?常见的.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场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
问题二:温热病后期是什么意思?仲景温病热病诸例.向来混入伤寒6经例中.致使后世有以黄芩白虎汤.误治伤寒者.有以黄芩白虎证.误呼伤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蒙昧千古.自长沙迄今. 惟守真一人独得其秘.则又晦其明目.不曰温热.而曰伤寒.何怪当世名家.动辄错误耶.今将温热诸条.另析此篇学者洗心读之.如琅函一展.火轮剑树顷化清凉大地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提挈温病自内而发之.大纲凡初病不恶寒便发热烦渴.34日间.或腹满或下利者.此温病也.若先恶寒发热34日后.表邪传里变烦渴者.此又伤寒热邪传里而显内实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若火薰之.一逆尚引目再逆促命期.
此条紧接上条.其下即云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见风温之由误.发温病汗而致者.与更感于.风而成者.自是两般.风温之证兼太阳.少阴其脉尺寸俱浮.盖肾水本当沉也风温.载之从太阳上入.根本拨而枝叶紊矣.伏邪久郁身中时当2月.其脉先见露矣.发则表热太阳.里热少阴.将同用事.恣汗无忌灼热反倍.是谓风温.风温表里.俱见浮脉.其证自汗身重肾水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语言难肾本病也.肾中之候.同时荐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风温治在少阴.不可发汗. 发汗死者.医杀之也讵意发热之初不及脉理.轻易发汗.早已犯此大戒乎.既肾.中风邪外出.以阳从阳.热无休止矣.被下者.小便不利.伤其膀胱.气化直视失溲.太阳脏腑同.时绝矣.被火者.微则热.伤营气而瘀热发黄剧.则热甚.生风而如惊痫.时瘛.火热乱其神明.扰其经脉也.伤寒燔针灼艾.仲景屡戒至温证.尤当戒之.被火微发黄色一.乱其神明.扰其经脉.重证莫重于此.稍轻误火.少阴脉系咽喉.咽喉干痛.乃至唾血.亦多死者.一逆发汗.已是引日待毙. 再逆则神圣莫挽矣.故治温病.全在未发汗前.辨其脉证补救备至.防危可也发汗以后凶咎卒至.亦何措其手足哉.内经刺热论温.荣交以后.其病内连肾.评热论温.专论谷气肾中精胜.乃汗则生.肾中虚甚更热.则死其旨至矣尽矣.仲景复出不尽之.藏论肾更视膀胱.以纬之.小便伤膀胱气化.甚则直视失溲.命门肾藏之精.不能照物.神水绝矣.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太阳气绝者.其足小可屈伸.是以中风暴证也.绝膀胱.人不识者.故风温扼要膀胱.若肾藏将绝宁不膀胱先绝乎.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言太阳少阳合病.明非传次少阳之证洵为温病之合病无疑.以其人中气本虚.热邪不能外泄故.内攻而自下.利也与黄芩汤解散表里之热.较之伤寒治法迥殊.按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也.盖桂枝主在表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不易之定法也.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至于痰饮结聚膈上.又不得不用姜半.此又不越伤寒治法耳.○按温病始发即当用黄芩汤去热为主.伤寒传至少阳.热邪渐次入里.方可用黄芩佐柴胡和解之.此表里寒热之次第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伏气.因感客邪而发.故脉见浮紧也.然浮紧之脉.而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之证.虽是温病却与伤寒之阳明不异.加以咽燥口苦.腹满而喘身重.明系温热之候.所以汗下烧针俱不可用.宜其黄芩白虎主治也.更兼风寒客......>>
问题三:温热病症状有哪些?常见的.温热病属于一些发热性疾病,外感性流行性疾病常见于流行性的感冒,还有鼠疫都属于温热性疾病,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的表现的,
问题四:温热病气分热症(四大症)?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
手 , 机 ,下 ,载 ( 我,的,热,心,医,生 ) 应 ,用 ,了解更多。
问题五:中医说的热病是指什么病?即中医里说的阳气亢盛,人体要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双方都要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方的偏衰或偏盛都将导致疾病的发生.火属阳,阳气亢盛即你说的热病,不能再吃上火的食物而使阳气更为亢,这样无非是火上浇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睑废(左上睑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医案
下一篇: 眼癣(鳞屑性睑缘炎)的中医治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