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臌胀中医辨证论治: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鼓胀病

道医 2023-06-25 23:56:07

何某,男,30岁,蒲江县教师。患者于1980年7月初发病,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减退、厌油、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入当地医院治疗半月,经保肝、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无好转。进而出现腹水、两肋胀满、呕吐腹泻。查肝功能:转氨酶389U,脑絮(+++),麝浊18U,黄疸指数35U。于7月下旬转送某医院,以病毒性肝炎活跃期收入住院部,诊断为亚急性肝坏死。治疗中病情持续加重,肝功能恶化,腹水迅速增多,下肢浮肿,小便极少,蛋白比例倒值,总蛋白5.9g,白蛋白2.55~3g,牙龈时出血,咳痰和鼻孔中有血丝和少量紫黑色血块,精神衰惫,脘腹胀闷,纳差,时欲泄,便溏不爽。除用西药常规治疗并用激素、乙肝灵及输血外,两月内连续输入人体白蛋白10支,水肿短暂得控,停用白蛋白则肿胀如故。医生认为,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难以挽救。患者家属抱一线希望,转请中医会诊。当时患者面色萎黄晦暗,全身皮肤发黄,精神委顿。腹周77cm,膨隆如鼓,两肋痞胀微痛,虽矢气而腹满不减。小便短赤,夜尿频少,用大剂西药利尿,小便仅能维持700mL/d,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肛门坠胀,频频欲泄,但泄少而不爽。日纳食100~150g,食后痞胀更甚。唇深红而干,口甜腻乏味。舌质红,无苔少津。脉象左弦细,右沉缓无力。动则气短,夜寐不安,多梦易惊。

初诊:1980年10月5日。症如前述,脉症合参,乃肝脾失调,土虚木败,气郁水结,而致痞满鼓胀。急当扶正固本,大力培运脾土而疏肝木。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白晒参6g 潞党参18g 焦白术10g 茯苓18g 陈皮6g 法夏10g 砂仁(后下)4.5g 枣仁10g 黄连3g 枳实1.5g 枸杞子18g 牡蛎(先煎)18g 甘草3g

4剂。

二诊:10月11日。药后小便稍增,下腹坠胀稍减,不矢气,但嗳气,腹满硬胀,大便日四五行,小便黄赤。舌质光红,舌苔中后部黄腻。再运脾理气,佐以利湿通络。

枳实10g 白术18g 青皮6g 砂仁(后下)6g 茯苓皮18g 焦山栀10g 丹皮10g 白茅根30g 茵陈10g 苍术10g 玄参10g 车前子(包煎)10g 佛手10g 香橼4.5g 通草6g 丝瓜络10g

3剂。

三诊:10月20日。尿量增加,可达1100~1300mL/d,胀满已减。口能知味,肠鸣矢气,大便稍成形。但腹围如故,肋胀引两背,动则气短心累。脉象左弦,右缓弱无力。再拟培土泄木、调理肝脾。

潞党参18g 白晒参6g 焦白术10g 茯苓18g 陈皮6g 法夏10g 砂仁(后下)4.5g 车前子(包煎)10g 枳壳3g 佛手4.5g 鸡内金10g 炒谷芽15g 甘草3g

四诊:12月2日。服上方10剂后,病情明显好转,胸胁及脘腹痞胀更为减轻,小便量白天有所增多,下肢水肿消失,腹围减至70~73cm。眠、食均较前好转。11月28日,病员食油腻和生冷水果后,病情骤然反复,呕吐3次,食物残渣中带少量紫黑血块,头昏乏力,心空悸,汗出,呃逆频作,嗳气腥腐。脉沉细,舌质光红、少苔。乃中气受损,肝胃气逆之象。急固气养阴、和胃降逆,拟生脉散合旋覆代赭汤。

白晒参10g 陈皮4.5g 麦门冬10g 北五味10g 法夏10g 茯神12g 枣仁12g 焦白术10g 旋覆花(包煎)10g 代赭石15g 竹茹10g 柿蒂7个

3剂。

嘱熬糊米水频频呷服。

五诊:12月8日。连服3剂后,前述症情明显缓解,再续服原方4剂,病情稳定。但小便量又少,日仅800~1000mL;胸脘及胁背痞胀,心下满闷;腹胀肠鸣,便溏,口干,每餐仅食50g许,食后犹感脘闷腹胀。唇红,舌燥少津,脉细弦微数。系虚热与水湿搏结,中焦升降失司,拟清热利湿以消痞满,泻心汤加减。

黄连4.5g 黄芩10g 法夏10g 枳实2.5g 淡干姜4.5g 白豆蔻(后下)6g 猪苓10g 泽泻10g

4剂。

六诊:12月18日。脘痞及腹、胁胀满有减,腹部按之和软,小便增至1200mL/d,色渐清。但小便余沥不尽,舌苔中后复腻。依前法加宽胀清利之品。

白晒参10g 黄芩6g 黄连4.5g 干姜10g 法夏10g 厚朴4.5g 白豆蔻6g 大腹皮10g 广玄参12g 花粉10g 茅根30g 车前子(包煎)10g

2剂。

此后,在泻心汤的基础上,酌情配合六君子汤以补胃气,并兼与宽气、利尿、滋液复方并进,约20剂,病情稳步好转,下肢水肿未再发生,腹部膨隆消失,腹围减至68cm,胀满大减,大便成形,日1次。纳食增加,每日可进食150~300g,精神渐复,可轻微活动,小便增至1400mL/d。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正常,蛋白仍偏低。于12月底出院,继续服用中药调治,除配合少量西药利尿外,停服其他西药。

七诊:1981年1月5日。小便量恢复正常,每天1700~1800mL,但白天尿少,夜间尿频。纳食后尚觉脘腹饱胀、口中乏味,肠鸣,大便时溏。腰膝酸软,目睛干涩,唇干,舌红少津,脉仍细弦缓弱。患者中土生机虽复,但病久精气亏虚,当补益脾肾、培补根本。

红参6g 焦白术10g 黄芪18g 茯苓18g 砂仁(后下)10g 木香(后下)6g 陈皮6g 法夏10g 熟地黄18g 菟丝子18g 巴载10g 怀山药12g 枣皮10g 泽泻10g 车前子(包煎)10g

此后,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或合一贯煎养阴柔肝,加重谷麦芽、砂仁、鸡内金等健胃运脾,或合茅根、椒目、防己等利水化湿,同时配合杞菊地黄丸早晚服用。并注意和情志、节房室、慎饮食。服药2个月,胀满消除,饮食及二便正常,腹围恢复正常(66cm)。1981年2月底,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显示正常,蛋白总量由原来5.9g增至6.6g,白蛋白由2.5g增至3.8g,基本治愈。续用六味地黄丸调理收功。

按:鼓胀起于肝脾不调,发病在肝,累及脾肾。治疗应始终以调理脾胃为主,《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六君子汤为主加减化裁,贯穿始终,有补益中气、荣灌四旁、扶土荣木、升清降浊、去胀消鼓的妙用。后期以脾肾双补为法,因病久,肝脾日虚,累及肾脏,肾气不足,无以充养脾土。本病例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以致肝脾益衰,虚者愈虚;又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湿为患,故后期在实脾中兼用滋补肝肾之剂以收全功。本例舌红少津,阴精虚耗,故用六味地黄丸合莬丝、巴戟等滋阴精以扶肾气,助疏泄以升津利水,是乙癸同治、脾肾双补之义。

治疗这类本虚标实的肝疾腹水,不可妄用攻伐,忌求速效,应慎选行气利湿、消积化瘀之品。本例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疏利,是使鼓胀和水肿渐次消减,肝肾功能逐步恢复的关键。《顾氏医镜》说:“鼓胀起于脾虚气损,治之当以大补之剂培其根本,少加顺气以通其滞,有类积者,以消导去其积,有夹热者,加寒凉以清其热,如单用大补而佐使不明,则必致壅滞,而胀愈甚矣。”本例治疗即体现了补中有通、阴阳互济、滋阴助阳的原则。而达到扶正祛邪、补而不滞的目的。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香砂六君子丸治疗脾胃气虚疗效佳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哮喘

[概述]

1.定义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哮指喉间哮鸣,喘指呼吸气促。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2.发病情况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好发于春秋两季,秉承遗传或为过敏体质。遇气候骤变,寒温失常而引发。鱼腥发物、花粉、绒毛及特殊气味也可诱发。

3.小儿哮喘较之成人哮喘有其特点

本病在小儿各个年龄阶段皆可发病,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最为多见。重视预防,治疗及时,年长后能够痊愈;发作频繁,长期不愈者,则可成为终身痼疾。

[病因病机]

病因

1. 内因:伏痰内蕴。与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2.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甜、咸、腥、辣等。

病机

小儿时期,肺脾肾三脏常虚。肺虚失于气化,脾虚失于运化,肾虚失于摄纳,水液代谢失常,伏痰留饮内蓄;外邪乘虚而入,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诊断]

1. 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鼻痒、喷嚏、流涕、咳嗽等先兆症状。发时气急、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

2. 有诱发因素,如气候骤变,感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 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如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性啰音。

4. 可有婴儿时期湿疹病史或者家族哮喘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寒热

2)辨虚实

治疗原则 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攻邪为先;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则以扶正为要。攻邪有散寒、清热、涤痰、降气之分;扶正有养肺、健脾、益肾之别。临证需审证择之。

分型论治

1.发作期

(1)寒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面色晦滞,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声高息涌,痰黄粘稠,喉间哮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定喘止咳。

[方药] 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加减。

(3)寒热夹杂[症状] 咳喘哮吼,畏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咯痰粘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法] 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药] 大青龙汤加减。

(4)虚实夹杂

[症状] 哮喘持续不已,病程较长,面色欠华,常伴发热,咳嗽,喉间有痰,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弱。

[治法] 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方药]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

2.缓解期(1)肺气虚弱

[症状] 面色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容易出汗,素易外感,纳食不香,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肺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虚弱

[症状] 面黄少华,时有痰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缓无力。

[治法] 健脾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

(3)肾气虚弱

[症状] 畏寒,畏冷,动则气短,面白自汗,腰膝酸软,遗尿或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

[治法] 补肾固本。

[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

外治疗法 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g,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天使用1份。用时取药末1份,加生姜汁调稠如1分钱币大小,分别贴在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贴2~4小时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连用3年。

[预防与护理]

预防

1.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复发。

2. 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有外感及时治疗。

3. 发病季节避免过度活动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

护理

1. 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2.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食生冷油腻、甜咸腥膻,以免诱发哮喘。

3. 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者,应注意观察面色、神志、心率、脉象,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险逆之候出现

脾胃失调的辨证施治

1.脾胃气虚
是指由于脾(胃)气不足而引起的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胃脘隐痛,腹胀纳呆,食后腹胀,呕恶嗳气等证候。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年老体弱,久病耗伤脾胃气机所致。因脾胃气虚引起的常见的疾病有:胃痛,痞满,泄泻,腹胀等,常用方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等。
2.脾胃阳虚
是指由于脾胃阳气虚弱,失于温运,阴寒内生而引起的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犯吐清水,纳呆腹胀,大便完谷不化,小便短少等症,常因脾胃气虚加重或者过食生冷、误用寒凉药导致耗伤阳气所致。因脾胃阳虚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疼,痞满,泄泻,腹痛,鼓胀,呕吐,水肿等病。常见方有: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理中汤,甘草干姜汤,小建中汤等。
3.寒湿困阻
是指由于寒湿内盛,脾阳受阻,胃气凝滞,而致脾的运化失职,胃失和降,出现脘腹痞闷胀满,胃脘冷痛,恶心呕吐,口泛清水,头身困重,形寒肢冷,妇女白带量多清晰等症。常因冒雨涉水,或因气候阴冷潮湿,或居处寒处引起。因寒湿困阻中焦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痛,痞满,泄泻,呕吐,呃逆等。常用方有:二陈汤,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丁香散,良附丸,正气天香散等。
4.湿热内蕴
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受阻所导致的脘腹痞满,呕恶,口苦纳呆,肢体困重,大便黏腻,小便短黄等症。常因外感湿热之邪,或者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湿热蕴阻所致。因湿热内蕴中焦常见的疾病有:痞满,便秘,痢疾,黄疸等。常用方有:大承气汤,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
5.中焦气滞
是指中焦气机失于疏泄,气机壅滞胃脘而致的脘腹疼痛胀满,嗳气呃逆,或恶心呕吐,食少,纳呆等症,常因情志不遂,肝郁犯胃,或饮食不节,少食多动,寒气入胃引起的中焦气滞。因中焦气滞引起的常见的疾病有:胃痛,痞满,呕吐,呃逆,腹痛,胁痛等。常用的方药有:香苏散,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丁香散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