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女,28岁,医院医生。初诊:1980年4月2日。自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已半年,每当看书看报或给病人查病后,头晕头痛加重,自感头大如斗,全身乏力,惊恐不安,自汗常出,不能举步,常常不能坚持日常工作。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而弱。辨证为气血亏虚,髓海失荣,治宜补养气血,归脾汤化裁。
潞党参24g 生黄芪18g 当归10g 炒枣仁10g 茯神10g 远志8g 龙眼肉18g 生龙齿(先煎)18g 生牡蛎(先煎)24g 制首乌12g 枸杞子10g 木香(后下)1.5g 炙甘草6g
4~6剂。
二诊:5月10日。服上方6剂后,自觉头大如斗、惊恐难受等症大减,出汗已止,但看书后头仍晕痛,全身乏力,失眠多梦,嘱其重服上方4剂。6月10日随访,患者服上方10剂后,又自按上方比例4倍共研末,加炼蜜制成丸剂,早晚开水冲服,每次10g。现睡眠正常,头痛头晕消除,能坚持日常工作。
按:本例为气血亏虚,髓海失荣而头晕头痛。劳则气伤血耗,故头晕头痛加重。中气耗损,则全身乏力、出汗;脾运失常,食欲欠佳,清阳不升,清窍不利故头大如斗。脑及心、肝、脾之血不足,故失眠多梦、惊恐不安、舌质淡红、脉象细弱。《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治以养心益脾、气血双补,佐以潜镇。拟归脾汤加龙齿、牡蛎潜阳收敛,首乌、枸杞子增强补阴之力,使血生有源,肝脑得养,则诸症自去。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归脾汤配方,归脾汤方歌方解
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60例临床观察
归脾汤加减治疗紫癜性肾炎30例
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
中医治病,从来都是只治人,不治病。
就拿手抖来说,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多考虑是高血压、脑中风的前兆。
但是在中医看来,却可以用补血的办法,治好手指发抖。
这其中的道理,我说给你听,请认真体会。
前不久,门诊上来了这么一个女患者,年纪不大,也就40来岁。
什么毛病呢?手指动不动就发抖,而且一抖就停不下来。有一天夜里10点多,突然发作,一直到凌晨4点左右才停下来。就这样一整宿,患者基本无法入睡。
可奇怪的是,白天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不再发作。
患者表示也看了很多西医,吃了不少西医,但钱花了不少,都没啥效果。无奈之下,听闻中医可治此病,就来试试。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弱而微涩,舌质淡,偏紫,舌苔白,懒言少语、形体疲倦,面色不是一般的难看。
我说,你这是好几天都没休息好了吧?
患者苦笑,说快半年了,生不如死。
我安慰她,别担心,我给你开张方子,你回去试试吧。
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远志、炒酸枣仁、木香、桂圆肉、女贞子、制何首乌、丹参、龙骨、牡蛎、生山楂、炙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后,症状确实有所缓解,在我的督促下,每天按时煎煮服用,调理二个月后,终见奇效——手指不抖了!
其实,从中医辩证的角度来看,患者的问题属于血虚。结合她总是半夜出现手抖问题,导致失眠,所以脾胃也比较虚弱。人的四肢,就跟大树一样,一旦失于濡养,就会化生内风,抖个不停。
于是,我给她开的方子里,以补血养血为主,只有经脉得到濡养,手抖才会停下来。
当归、炒酸枣仁、桂圆肉、女贞子、制何首乌,这些都是直接滋补精血的。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木香,这些是用于健脾益气的。
龙骨和牡蛎,这两味药能熄内风,收敛镇摄。远志,可以化痰安神。山楂配上丹参,用于活血化瘀,缓解患者的血瘀问题。
其实啊,这就是一张归脾汤的化裁。我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供你们参考借鉴。
但是,也一定要注意,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脾病治法虽多,但以健脾利湿、补中益气、温阳运脾、升阳摄血较为常用。脾居中焦,属土,与胃相连,并与之相表里,能消化饮食,并运送水谷之精微以养五脏,还能统血主肌肉。其为病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也有脾病为主而涉及它脏者。治法各别,方药亦殊。选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大建中汤、杨氏还少丸、五苓散、胃苓汤、实脾饮等。1.寒湿滞脾贪凉饮冷,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滞脾。证候:腹胀腹痛,纳少便溏,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则:温化寒湿。主方:理中汤合平胃散。方药: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理中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加藿香、茯苓、白蔻。2.湿热蕴脾寒湿滞脾,久而不解,化生湿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恣生湿热,蕴结于脾,即成脾脏湿热之候。证候:常见大便溏而不爽,或下痢赤白,小便短黄,口苦心烦,口渴饮少,甚则身热起伏,不为汗解,或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则:清利湿热。主方:平胃散、白头翁汤、茵陈蒿汤。方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白头翁汤);茵陈、大黄、栀子(茵陈蒿汤)。大便溏而不爽者,用平胃散加葛根、黄连;下痢赤白者,用白头翁汤加木香、枳壳、白芍;身目发黄者,用茵陈蒿汤化裁治之。3.痰湿阻肺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反而成湿,湿聚成痰犯肺,则成痰湿阻肺。证候:常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于咳出,胸闷,或气喘痰鸣,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等。治则:燥湿化痰。主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白术、厚朴、杏仁。方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再随症加减。4.脾气虚弱劳倦太过,或吐下后,伤及脾气,即成脾气虚弱之证。证候:每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缓无力等。治则:补益脾气。主方:六君子汤化裁。方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5.中气下陷脾气虚弱若失治、误治,就会导致病情加重。证候:脘腹重坠,便意频频,或久泻、脱肛,或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之证。治则: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主方:补中益气丸,宜常服之。方药: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6.脾不统血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液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脉管之外,即可发生各种出血现象。证候:皮下出血、大便下血、月经过多、崩漏等。此乃脾气虚弱之重证。治则:益气摄血。主方:归脾汤或参芪汤加减。方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桂圆肉、大枣、炙甘草(归脾汤);人参、黄芪(参芪汤)。7.脾肺气虚无论何种原因损伤脾气,致脾气不能输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虚及肺证。证候:少气乏力,纳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现面足浮肿,苔白脉濡弱等。此乃脾肺气虚之候。治则:补益脾肺。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方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黄芪、山药、五味子、桔梗。8.心脾两虚饮食不调,或忧思太过,就会损伤脾气。脾气不足,化生血液减少,则心血必亏,并成心脾气血亏损证。证候: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则:补益心脾。主方:归脾汤化裁。方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桂圆肉、大枣、炙甘草。9.脾阳虚弱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也可因过食生冷或误用攻下所致。证候:除脾气虚弱,运化无权,纳减腹胀,大便稀溏外,由于阳虚则生内寒,故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脘腹冷痛,喜按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治则:温补脾阳。主方:理中汤。方药: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木香、砂仁。10.脾肾阳虚脾阳虚弱久而不解,进而可伤及肾阳,并形成脾肾阳虚之证。证候:除见上述脾阳虚弱之证外,尚有腰膝冷痛,或五更泄泻,或浮肿而小便不利等肾阳虚弱之候。治则:温补脾肾。主方: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方药;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附子理中汤);白术、生姜、附子、芍药、茯苓(真武汤)。泄泻为主者,用附子理中汤;水肿为主者,治以真武汤化裁。11.脾津亏损证候:口干咽燥,不饥不食,或大便微结,舌红苔少,脉虚细者,为脾之津液亏损。治则:甘寒生津。主方:益胃汤。方药:沙参、冰糖、麦冬、生地、玉竹,加元参、石斛。12.脾阴虚证患者素体阴虚,并已累及脾,脾阴亏损,脾阳亢进。证候:大便干结,腹无所苦,唇燥口干,脉缓弱等。脾阴虚弱引起的大便干结,不要使用下法。治则;补益脾阴。主方: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方药:玄参、麦冬、连心、细生地。13.产后便秘产后大便艰难,多由脾之血津亏损,不能濡润肠道使然。证候:除大便干结难解外,往往伴有唇舌淡白,头晕目花,脉细弱等。治则:养血润肠。主方:四物汤。方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火麻仁、柏子仁、首乌、枸杞,并坚持守方治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0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逍遥丸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 张氏选奇汤随证化裁治愈三阳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