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阳虚感冒一例

道医 2023-06-25 22:13:37

舒某,男,36岁,汽车驾驶员。初诊:1982年2月10日。

虽值壮年,但素体不健,长期便溏,无论冬夏,稍遇冷即感冒,且久延难愈。此次出车,途中受凉,即形寒背冷、身痛、心烦欲吐、呕出痰涎少许、咽中干涩、小腹隐痛。某医诊为虚人感寒,当表里同治,扶正祛邪,拟六君子汤加苏叶、防风、羌活、补骨脂等。服2剂,病不除,反汗出彻夜,背寒尤甚,小腹拘急、坠胀,头昏气短,神疲肢凉。病者自感病重,遂来诊治。见其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此证阳虚外感,里急腹痛,汗出病不除,恰与《伤寒论》“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相符。系汗出伤阳,阳虚阴亦不足,当温肾助阳、甘苦化阴,拟芍药甘草汤加附片。

白芍15g 甘草10g 制附片(先煎)15g

水煎,分两次温服,2剂。

二诊:2月13日。背寒肢冷减,大汗止,腹痛坠胀解,惟入夜心烦难寐、咽干身痛,心下仍存呕逆之势,脉仍沉细。此乃少阴阳微,里虚外寒,用附子汤加味以温阳散寒、益气补虚,以图根本。

制附片(先煎)15g 潞党参30g 白芍10g 云苓12g 白术15g 黄芪15g 当归10g

服4剂,全身暖和,诸症皆失。惟睡眠欠佳,仍守原方,加枣仁、远志、首乌等以和营敛阴,继及半月,而获痊愈。此后体质增强,鲜有感冒。

按:少阴阳虚者,虽感寒,仍忌汗,发汗伤阳,必令肾阳更衰,汗出不解。阴寒凝滞,阳气不能畅达,故有背寒、拘急、身痛、呕逆等症,病根仍在少阴阳虚。今见汗出不止,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敛阴,以缓汗出拘急之势,再用附子汤加当归、黄芪温补肾阳、益气活血,扶正固本,以图根治。辨证中值得细思之处是,呕逆少量稀涎,乃心下温温欲吐之象,加之长期便溏腹坠,均是肾阳不足之征,而非中土不和之象;咽中干涩,亦是少阴阳微,浊阴遏滞,气机不利,而非胃中痰涎壅塞。前投六君子汤治中焦气分,未中病的,误加羌活、防风、苏叶等发表散寒,更犯“虚虚”之戒。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经方芍药甘草附子汤医案

脾肾阳虚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主治方剂选用如下: (1)再造散 本方原为阳虚不能作汗的外感证而设,随后沿为阳虚感冒的代表方剂之一。方中人参、黄芪温补脾胃之气;附子峻扶脾肾之阳;羌活、防风、川芎、细辛发散在表之风寒;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为桂枝汤方药,有调和营卫,解表祛邪的功能。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脾肾,散寒解表的作用。夏日遇此证,可加知母、石膏,冬日不必加。 (2)真武汤 本方是《伤寒论》中温阳(脾与肾)化水的代表方剂。虽然论中原文并未点明治疗阳虚感冒,但分析论中有关条文并结合临床实践,真武汤证的典型反应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外感病汗出不解,仍发热,出现阳虚水泛之征;②肾阳虚复感外邪,水气四溢;③素有脾肾阳虚,外感风寒,出现水湿停泛胃肠之征;④心阳不足复受外邪,出现水气凌心之征。由此可见,脾肾阳虚感冒用真武汤治疗是无庸置疑的,方中附子温肾壮阳为君;生姜温阳行水散寒为臣;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使寒水从下消散,芍药和营。全方共奏温阳固卫,温肾逐寒,健脾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疗之感冒,应当是阳气虚弱无力抗邪外出的证候。其表现为虽发热而恶寒重,口虽渴而喜热饮,脉虽浮而无根。多见于老人或小儿。用之得当,确有转危为安的明显疗效。 (3)脾肾俱寒挟感方 本方是清代医家吴坤安“少阴新法”之一。“凡看伤寒热病,诊得六脉沉细,似寐非寐,皆属少阴见象。……如兼泄泻,邪在脾肾之间。”(见《伤寒指掌·少阴新法》)方中以干姜温阳散寒为君药,桂枝、紫苏辛温解表为臣药,佐以广皮、厚朴、山药、焦曲、茯苓健脾理气化湿,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味配伍,具有温阳散寒、健脾、解表的功效。适用于脾肾俱寒挟感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大便泄泻,苔白舌嫩,而兼少阴脉症者。

?附子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附子汤--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处方】芍药(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白术(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防己(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人参(一两)、黄芩(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独活(去芦.一两)、川芎(一两)、天雄(炮制.去皮脐.一枚)。
【功能主治】治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舌强不能语。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风。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汤--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各一两半。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术、川芎、柴胡(去苗)、当归(酒浸.切焙)、人参,各一两。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细辛,一两。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亸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酒共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汤--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 人参(半两) 茴香(炒.一分) 茯苓(一分) 山药(一分) 甘草(炙.三分) 干姜(炮.三分)
【功能主治】治房室忽中风,恶风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汤--《伤寒论》
【处方】附子15克(炮),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功能主治】温经助阳,祛寒除湿。治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备注】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壮阳;人参补益元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芍药和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十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30克,黄耆120克,甘草(炙,锉)15克,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50克,防风(去叉)15克。
【制法】上五味,锉如麻豆。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治历节风疼痛,日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大枣2枚(去核),生姜一枣大(擘碎),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日二夜一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附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桂心各15克,细辛(去苗),防风(去叉),人参、干姜(炮)各18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风寒,手足不仁,口面歪斜,昏晕失音,眼目瞬动,牙车紧急,不得转动。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末,用酒调下6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附子汤--《千金》卷十五
【处方】龙骨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干姜1两,黄连1两,石榴皮1具(大者),阿胶2两,附子1枚,黄芩半两,粳米3合。
【功能主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暴痢势剧,火迫之象,日久不止,热烁津枯,不独下多亡阴,而真阳亦已告匮,故于驻车丸中除去当归之行血,掺入芍药辅阿胶以滋耗竭之真阴,附子助干姜以扶伤残之虚阳,黄芩佐黄连以屏宿蕴之余火,甘草、粳米缓清脾胃之虚热,龙骨、橘皮急收二肠之滑脱也。
【摘录】《千金》卷十五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八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桂(去粗皮)2两,白术2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中风,四肢挛急,不得屈伸,身体沉重,行步艰难,骨节烦疼。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枚(擘破),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如有汗出为效。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
附子汤--《外台》卷十四引《许仁则方》
【处方】附子2枚(共称重1两半者,炮),生姜3两,干姜3两,桂心1两,石膏6两(碎,绵裹),生犀角(屑)2两,地骨白皮2两,白术2两,独活2两,芎?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风病有因饮酒过节,不能言语,手足不随,精神昏恍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温3服,服后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服。服汤后如觉欲汗,少覆之令汗出,须臾歇汗后,以药末粉身。其汤须服5-6剂,间3-4日服1剂。其方服1剂后,量病情进退。热多,加生麦门冬1两(去心);冷多,加桂心1两;有痛,加当归2两;不能食,加人参2两;大便涩,加槟榔7枚,合皮子用之。
【注意】忌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卷十四引《许仁则方》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七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干姜(炮)1两半,甘草(炙)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半,石膏(碎)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白术1两,芎?1两,柴胡(去苗)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人参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20枚,细辛(去苗叶)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风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酒共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人羸弱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附子汤--《千金》卷七
【处方】附子3枚,芍药3两,桂心3两,甘草3两,茯苓3两,人参3两,白术4两。
【功能主治】风湿寒痹,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缓纵。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南阳太阳例中,甘草附子汤本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千金》借治湿痹缓风,可谓当矣。又恐辛温太过,津随汗泄,更合少阴例中附子汤,取人参固气,芍药敛津,茯苓渗湿,并助桂、附之雄,庶无风去湿不去、虚风复入之患矣。
【摘录】《千金》卷七
附子汤--《济阳纲目》卷四十四
【处方】附子(炮)5分,白术5分,独活5分,川芎3分,肉桂3分。
【功能主治】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口噤,痰涌。
【用法用量】上作1服。加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四十四
附子汤--《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处方】附子(炮)2两,甘草(炙)2两,宿姜4两,半夏(洗,破)4两,大枣20枚(擘,去皮核),白术3两,仓米半升。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肺虚劳损,腹中寒鸣切痛,胸胁逆满气喘。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
【注意】忌猪羊肉、饧、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附子汤--《鬼遗》卷四
【处方】附子3分(炮),当归1两,人参1两,黄连1两,甘草(炙)1两,干姜2两,桂心2两,芍药2两,蜀椒(去汗,去目,闭口者)半分。
【功能主治】断下,补胃。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温3服。
【摘录】《鬼遗》卷四
附子汤--《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处方】大附子1枚,甘草6铢,蜀椒200粒。
【功能主治】霍乱呕吐。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分2次服。
【摘录】《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附子汤--《圣惠》卷九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赤茯苓半两,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因下后,脾胃虚冷,腹胁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八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重半两者),亸桂(去粗皮)半两,葛根(锉)1两半,犀角(镑)1两,地骨皮1两,白术1两,独活(去芦头)1两,芎?1两,石膏(碎)3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风,身体不随,不能言语,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并2服,夜1服;或夜并2服,空心1服。服迄以热姜粥投,衣覆微汗出,慎外风。不欲汗即不必食粥。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干姜(炮)3分,半夏1两(汤洗去滑,生姜2两,同捣作饼,炙),白术(锉,炒)1两半,苍术(米泔浸,去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八)

伤寒论第68条辨: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不管病人是伤寒还是中风,还是温病,发汗以后,病人的病没有去掉,反而恶寒怕冷,这种不要担心,这是病人本身体虚的原因。

凡是恶寒怕冷,就表示病人里阳不够了,由于病人本身体虚,发汗以后,阳气受损,津液丢失,病人便处于阴阳两虚的状态,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肤,推动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病人会恶寒怕冷。津液耗伤,阴液亏虚,难以濡养筋肉,充盈血脉,病人体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脉细微,还会出现脚挛急。

所以,如果发汗以后恶寒,后背总是感觉凉凉的,衣服穿得厚厚的,晚上睡觉,被子也要盖厚重的,少气懒言,手脚不温,这种情况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如果是汗出不止,冷汗淋漓,特别怕冷,四肢厥,脉迟细微,像这种情况就表示阴盛阳虚,那就不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了,应该采取回阳救逆的药方。

我们在前面讲了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也是伤阴,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缺失濡养造成了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而这芍药甘草附子汤只是在芍药甘草汤中多加了一味附子,两者基本上差不多,只是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怕冷要厉害一点,而芍药甘草汤是微恶寒,所以,芍药甘草汤里就没有附子。

经方就是这么奇妙,多一味药和少一味药,治病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把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芍药去掉,那就变成了甘草附子汤了,甘草附子汤在伤寒论下篇第175条辨,我们后面会学,这里只是随便提一下,甘草附子汤治病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又不一样了,甘草附子汤是怕风,骨节疼痛,屈伸不利。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辩证要点就是:恶寒,脉细微,脚挛急。芍药甘草附子汤里的炮附子的剂量用得比较重,因为附子是辛温散寒,固阳补卫,有里寒的时候,我们常会用到附子,张仲景在补里虚的时候,常会用芍药甘草,芍药是酸的,收敛津液,简单来讲就是收津补荣,炮附子固阳补卫,这样一来,荣卫双补。所以,病人阴阳两虚的时候,恶寒怕冷,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相差不大,只是恶寒怕冷的程序上区分,这两个汤剂,中医常把它叫做去杖汤,也就是说病人拄着拐杖来,喝了芍药甘草附子汤以后,拐杖就不要了。

为什么呢?中医认为我们人体的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双脚冰冷,就表示身体里有寒,寒则凝,凝则瘀,瘀则堵,所以,身体就会产生瘀血块。人会生里寒,一般来讲都心脏的力量不够,也就是心阳不足。炙甘草就可以强心阳,芍药味酸,主收敛,在炙甘草的协调下,他能将脚上静脉的血液导流回心脏,用炮附子的热性,使双脚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就能把瘀血化掉,就像冰块遇热即化一个道理。正常情况下,热是往下走的,走到手上,手就是温热的,走到脚上,就就是温热的,所以,手脚冰冷也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调理。

同样一个处方,当你把芍药甘草的剂量加重,打个比方:平常我们开白芍2克,炙甘草2克,炮附子4克,如果我们把白芍开成10克,炙甘草10克,炮附子还是4克,当我们在重用白芍炙甘草剂量加到五倍六倍的时候,病人呈现的状况不一样。我们从桂枝汤上便知道,桂枝汤中的桂枝是行阳,白芍是行阴,所以,说,静脉是芍药在管,当白芍的剂量用得轻的时候,它有滋阴的效果,当剂量加重以后,收敛很强,所以,临床上我们在治疗静脉曲张的时候都是重用白芍和炙甘草。

三味中药就可以配成一个小方,个个经典,可收藏备用

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

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炙甘草。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葱,新绛(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上。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弱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全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握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赤小豆,香豉。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炙甘草,芒硝。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秽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10,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炙厚朴,炙枳实。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

临床出现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11,厚朴三物汤:

厚朴,大黄,枳实。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

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现代临床经常治疗术后腹胀、癃闭、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汤:

大黄,桃仁,?虫(熬)。

古代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13,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芒硝,甘遂。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间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现代常见用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14,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

破瘀逐水,养血扶正。

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

现代用在治疗闭经,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胀、癃闭等病症。

15,小陷胸汤:

黄连,半夏,大瓜蒌实。

用在痰热互结之结胸症上。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16,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

用在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外科疮疡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现代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1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香豉(绵裹),炙甘草。

用法挺精妙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或者伤寒、温病,经汗、下之后,心中懊涩,虚烦不得眠,短气。不容易掌握。

现代也就是用在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香豉(绵裹,生姜。

传统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呕者。

现代适用于情绪不稳定,失眠,胃冷型的反复呕吐、呃逆、打嗝。

19,枳实栀子豉汤:

炙枳实,栀子(擘),香豉(绵裹)。

热病愈后劳复或食复者,症见发热、虚烦、胸腹胀满者。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20,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炙厚朴,炙枳实。

治疗伤寒泄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失眠)者。辩证关键是看到口苦,舌质红而舌苔黏腻较厚,脉数,烦躁不安,或呕吐,或腹痛,或大便干小便黄等。

21,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炙甘草,黄柏。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者,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在用的少,哪能等到黄疸这么严重啊。《新中医》2009年第2期,报道用于治痤疮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苦参,干地黄。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现代临床看到妇女虚热,睡觉喜欢将手脚放到被子外面的,可以试试。

23,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现代治疗阑尾炎内脓已成,或属于慢性反复发作者,经典方。

24,(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擘),滑石,代赭石。

主治百合病误下后,阴虚气逆,神志恍惚,惊悸不安,口干作渴,时时呕哕,口苦,小便短赤,脉微数。

25,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白鱼(白鱼是书纸中,衣帛中的蠹虫)。

治疗消渴,小便不利,或有血尿者。

26,茯苓戎盐汤:

茯苓,白术,戎盐。

看症状描述,一直是治疗“小便不利”是指尿路感染的膀胱刺激征的。尤其是那种尿后余沥不尽,尿色白而不甚热,尿道刺痛不明显。治宜健脾利湿,益肾清热,适合用茯苓戎盐汤。

27,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

主治妊娠小便困难,饮食如故,舌红苔黄,脉滑数。

现代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咳嗽等。

28,四逆汤:

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传统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临床实际用在休克、腹泻、阳虚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窄等。

29,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大生附子,干姜。

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倍用干姜,重用附子,温阳驱寒更强,能治疗阴盛格阳之脉微欲绝。要点是看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汗出而厥,脉微欲绝或面赤。

现代临床多用来治疗雷诺氏病,病窦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银屑病,闭经,排卵障碍等疑难病症。

30,桃花汤:

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干姜,粳米。

虚寒血痢证。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31,大黄附子汤:

大黄,炮附子,细辛。

传统用于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现代应用一些杂症,比如肾炎、阳痿、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辨明是阳虚寒结即可用。

32,三物备急丸:

大黄,干姜,巴豆。

治疗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现代治疗急性肠梗阻、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等。

33,桔梗白散:

桔梗,贝母,巴豆。

用于肺痈重症,属寒湿者。肺痈实证效果确实好,根据是否泄下喝粥也是有道理的。

现代治疗肺脓疡初期、晚期均见良好效果。

34,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茯苓。

现代广泛用在神经性呕吐,胃痛,慢性咳嗽,月经病,肥胖症等等各种疾病,辩证为水饮内停而出现的痞闷、头晕目眩都很有效。

35,大半夏汤:

半夏,人参,白蜂蜜。

适合胃虚心下痞,反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现代治疗反复发作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胃癌、胃扭转、放化疗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其他如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呕吐也有用本方治疗的。

36,干姜半夏人参丸:

干姜、人参各,半夏。

治妇人妊娠呕吐不止。

现代最常用的还是治疗妊娠反应呕吐,产后呕吐,甚至男性的呕吐也有很好效果。

37,橘皮枳实生姜汤:

橘皮,枳实,生姜。

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特点是病人胸闷胸痛,堵得慌,心慌气短,呕恶痰涎,腹胀纳差,舌胖而大,苔白腻或厚浊,脉沉滑或濡缓。

现代广泛用于各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38,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咳逆唾涎沫,小便不利,苔白腻,舌质淡,脉沉滑。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肺病、冠心病的治疗。

39,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炙甘草,炮附子。

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现代会用在治疗关节疼痛、腰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而见本方证者。

40,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

传统治疗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燥,精神恍惚、悲哭、言行失常等。

现用经常用在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41,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实,薤白,白酒适量。

传统治疗胸痹。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最多。

42,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

传统典型的是治疗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痛,虚劳不足。

现代常用治疗疝气、闭经、产后腹痛、崩漏等。

43,猪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

传统治疗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现代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肝硬化腹水、眩晕、经期水肿等症见脾虚停饮者。

44,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份 ;

是治疗疟疾专方,将药物捣碎研末,发热之前以浆水调服。

现代有用于治疗功能性发热、快速性心律失常等。

45,柏叶汤:

柏叶,干姜,艾叶。

传统是治疗吐血的常用方剂。

现代治疗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胃出血比较合适。

46,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擘),大黄。

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以黄疸颜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别要点。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出现黄疸,有湿热特征的情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