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贴膏
[功能] 祛风化痰,散结通络。
[主治] 周围性面瘫。
[用法] 生白芥子50克,研成细末,米酒50克,调制成膏状,将膏药摊在纱布上,贴敷患侧阳白、地仓、颊车、四白4个穴位处,胶布固定,4~6小时取下,3天内防止患侧受风,7天后贴敷第2次。局部可出现水泡,乃药物刺激所致,可用无菌注射器将泡内液体抽出,自行脱屑愈。
[疗效] 治疗147例,痊愈(症状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136例;有效(眼睑闭合稍差,示齿时轻度口角歪斜)7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4例。治愈时间最短12天,最长28天。其中69例贴敷2次而愈,40例贴敷3次愈。
[案例] 冉某,女,56岁,1986年6月24日诊。右侧周围性面瘫3个月,经针灸、鳝鱼血外敷效不佳。检查见右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右眼不能闭合,面肌松弛,不能鼓腮,嘬嘴,口水流出,舌稍红,苔薄黄,脉略浮。属风中经络,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予上方敷贴2次,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痊愈。
[来源] 冀风云,等.河北中医,1991(5):22
[按语] 面瘫的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二种。周围性面瘫是由于神经炎所致,最多见为非特异性面神经炎,因局部受凉或风吹引起。
中枢性面瘫则为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畸形、脑挫伤以及颅内肿瘤等疾病所伴发。中医将口眼歪斜列于中风范畴,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大抵中经络口眼歪斜与周围性面瘫相类同。
辨证多责之风邪外袭,痰浊内停,风痰互结,壅滞经络。治宜祛风化痰,散结通络为法。白芥子有辛散利气,温通豁痰,散结消肿之功效。得米酒之助,则药效更易发挥。且阳白、地仓、颊车、四白是针治面瘫的4个常用穴,膏药通过穴位的渗透更易直达病所,故而能收佳效。
……
其他作用。
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
治疗胸膜炎胸腔积液。
治疗膝骨关节炎滑囊积液。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
治疗慢性炎症性淋巴结肿大。
寒痰喘咳,悬饮。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鉴别应用:
①白芥子与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紫苏子是堡肺气而祛痰,白芥子是温肺而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②白芥子与天南星: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后者祛风涤痰,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半身不遂之证宜之。
(三)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白芥子配伍应用
配莱菔子:莱菔子辛甚,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
配甘遂:白芥子辛温,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间之痰诞;甘遂善行经隧水湿。两药相伍,祛痰逐饮。用于治疗痰涎水饮停讶截膈之证。
配肉桂:肉桂温阳散寒而通血脉,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两药配伍,散寒凝而化痰滞,常用于治疗阴疯属阳虚寒凝证。
配青皮:青皮苦辛,疏肝破气,散结消痰。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两药相配,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赤水玄珠》曰:“芥子得青皮治胁通”。
配白术:白术健脾燥湿,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两药合用。则健脾化饮,治疗饮停胸胁之证。《本草经解》曰:“同白术,枣肉丸,治胸膈痰饮”。
配苏子:白芥子利气豁痰,苏子下气平喘,祛痰止咳。两药配伍,治寒痰喘咳痰多,胸胁胀满,疼痛等症。
白芥子附方
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妇女痛经:白芥子研末备用,取10克,加入等份面粉、冰片,用老陈醋调匀,制成饼状,敷于神阙穴(肚脐),用胶布固定,于月经来潮前5天贴一次,月经期间贴一次,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3个疗程即可痊愈。
面神经炎:白芥子50克,研细末,米酒适量,调制成膏状。取患侧阳白、地仓、四白穴,将膏药摊于纱布上贴敷穴处,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
淋巴结核:白芥子20克,夏枯草、浙贝母各10克,共研细末,米醋适量调匀,敷于患处。3天换药一次, 7次即可治愈。
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涂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
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涂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
跟骨刺:用生白芥子研末备用,洗净足跟部,取白芥子粉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绷带包扎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敷3—5天即可见效。
急性支气管炎:取白芥子末100克研细,分3次使用。每次加9克冰片,用温水调匀做成饼,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晨起去掉,一般连用2—3次即可。
乳腺增生:取白芥子、山慈姑、制香附、橘络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7天为一疗程,7个疗程即可治愈。
骨质增生:取白芥子、葛根、锁阳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代茶频频饮服。
白芥子的副作用
【 副作用 】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 : 芥子油小鼠、大鼠灌服的LD50为134mg/kg和128m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76—107mg/kg和72mg/kg。
毒性反应 :白芥子有强的刺激作用,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外敷局部有刺激性,时间过长会引起红肿、水疱,而且恢复很慢。芥子末误入眼睛,会引起结膜水肿。
说明有一定的毒副反应。
(三)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本品性味辛温,只宜用于寒证,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超过15g,会有胃不适、恶心,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
对于没有白痰、没有积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 注意 】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白芥子的做法大全
白芥子炖金瓜
材料:
白芥子20克,金瓜350克,清汤1000克,盐5克,鸡精3克,糖1克。
做法:
(1)将金瓜去皮切块,白芥子洗净待用。
(2)净锅上火,放入清汤、白芥子、金瓜,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分钟调味即成。
牛肉炖白芥子
材料:
牛肉200克,白芥子10克,炮姜10克,肉桂3克,黄酒、盐、葱段、味精、豌豆各适量。
做法:
将牛肉洗净,切成小方块,备用。白芥子放入纱布袋扎紧口。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牛肉、药袋,先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煨炖。最后,加入肉桂、葱、炮姜、盐、豌豆继续炖煮至牛肉熟烂,捞出葱、姜、纱布药袋,以味精调味食之。
药膳功效:
本品温阳散寒、益气补血。
白芥子粥
材料:
白芥子10克,大米100克。
做法:
将芥菜子择净,用水浸泡5—10分钟。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泡好的白芥子,水煎取汁。用药汁煮大米煮粥,每日一剂,连续2—3天。
药膳功效:
本粥温肺祛痰、通络止痛,适用于咳嗽气喘、胸膈满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等。
白芥子甲鱼汤
材料:
白芥子、苏子各12克,莱藤子15克,鲜海带50克,活甲鱼350克,葱、姜、蒜、胡椒、黄酒、盐、清水、鸡汤各适量。
做法:
(1)将苏子、莱藤子、白芥子装入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备用。
(2)将海带洗净,切成方块;把活甲鱼宰杀放血,去除内脏及爪甲,将背壳、腹板剔除,留下裙边,将甲鱼肉切成小块备用。
(3)将甲鱼块放入沙锅中,加入葱、姜、蒜、胡椒、黄酒、盐,按等比例加入鸡汤和水,入沙锅中。
(4)用武火煮沸甲鱼汤5分钟后改文火煲2小时,至甲鱼、海带烂熟为止。
上一页全文完(共 19370 字) 展开全部内容
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1.祛痰
属恶心性祛痰药,白芥子油对胃粘膜有轻度刺激,产生轻度恶心感,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祛痰。
2.对局部皮肤与刺激作用
温敷后能引起局部发红、充血、灼热,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疼痛,并有助于消炎。
3.治疗牙痛
白芥子对人类的牙痛有明显治疗作用,治疗时可以把白芥子和舶上莎罗以及芸香子各适量放在一起研成细末制成散剂,把得到药物直接吹敷在疼痛的牙齿上,能让牙痛症状很快减轻。
4.治疗风湿骨痛
5.治疗肿毒和乳癣
白芥子能消肿解毒,平时它能治疗人类的无名肿毒,治疗时可以把白芥子研末以后加醋调匀外敷或者涂抹患处。小儿出现乳癣以后也能用白芥子治疗,治疗时可以把它研末以后加水调匀,然后制成膏状外敷在患处,每天换药一次就可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0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