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中华本草1—8卷

道医 2023-06-25 19:27:35

《中华本草》共2400万字,共35卷,共收入中医药物达8980味,最后完成的“民族药卷”部分共计约716万字,分为“藏药卷”、“蒙药卷”、“维吾尔药卷”、“傣药卷”和“苗药卷”5卷,分别收载临床上常用、疗效确切的民族传统药材396味、422味、423味、400味和391味,并配置插图。在编纂过程中,各卷编纂人员不仅参阅了大量古代民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并对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医药文献著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从各个方面对药物作了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同时还参阅了现代民族药学著作,体现出了民族药学的现代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药学为中华科技文化数千年蕴育之精华。它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生产技术,创立了独特的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一门生命力极强的学科本草学。中国传统药物绝大多数是天然药物,毒副作用较小,安全系数较高,在防病治病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几十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使中药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本草学已成为一门融古贯今、全面研究中国传统药学的综合性学术体系,日益受到 世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因此,编纂一部集二千年传统药学之大成并显示当代科学水平、 图文并茂的《中华本草》,必将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促进世界医药学的进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华本草》是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主持的重大科研课题。由原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张文康任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宋立人研究员任总编、吴贻谷研究员任 总审定,胡烈教授任常务副总编,中国中医研究院章国镇、谢宗万、王孝涛研究员,中国 药科大学徐国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肖培根研究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南京医科大学丁绪亮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曹春林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李仪奎教授,西安疑 难病院余文新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洪恂、王锦鸿研究员任副总编。编委会下设10个专 业编委会和4个民族药专卷编委会,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编委会办公室,南京中医药大 学校长项平教授任办公室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汇同全国六十多个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的 四百多名专家共同协作编纂这一本草学巨著。

创作背景

该书系统总结我国二千年来本草学成就并反映当代中药学科研成果。全书30卷,另 立民族药4卷。共计载药8千余味,附图1万余幅,篇幅2千余万字。内容涉及中药品种、 栽培、药材、化学、药理、 炮制、制剂、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中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严密,篇幅之浩瀚,以及采用文献之广博,均远远超过了迄今任何 一部本草著作,是继《本草纲目》以后对我国本草学发展的又一次划时代总结,因而被国 务院总理李鹏誉为“新的《本草纲目》”。该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重视医药结合,多 学科协作,做到了继往开来,整理提高,具有很高的中医药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学科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度。这一宏伟工程的胜利开展,在国内 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得到医药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多方面支持。现该书精选本535味药物, 600万字,于1997年12月出版;《中华本草》全书在1999年10月前出版发行,是卫生部向国庆50周年的三大献礼之一。

相关书籍下载:

《中华本草-傣药卷》《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

滑石粉炒象皮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滑石粉炒象皮的炮制方法4滑石粉炒象皮的性状5象皮的性味归经6象皮的功效与主治7滑石粉炒象皮的炮制作用8滑石粉炒象皮的贮存方法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滑石粉炒象皮 1拼音 huá shí fěn chǎo xiàng pí

2概述 滑石粉炒象皮为象皮的炮制品。象皮的炮制宋代已有,见《疮疡经验全书》。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或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 Blume.去毛后的干燥外皮[1]。象皮味甘、咸,性温,归膀胱、脾经,具有止血,生肌,敛疮的功能[1]。象皮质坚韧而厚,一般不生用[1]。滑石粉炒后质地发泡酥脆,便于粉碎[1]。滑石粉炒象皮为卷曲片状,黄褐色,体鼓胀,质酥脆,气香[1]。粉末呈黄褐色,气香[1]。滑石粉炒象皮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

象皮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1]。

3滑石粉炒象皮的炮制方法 宋朝有锉皮火炙(《疮疡经验全书》)法[1]。

明代有炒(《增补万病回春》)、砂炒(《证治准绳》)、酒炒(《寿世保元》)[1]。

清代主要有制炭(《本草汇》)、煅(《外科大成》)、酥拌炙(《洞天奥旨》)、焙(《串雅外编》)等方法[1]。

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象皮块、象皮片的制法: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刷干净,置火上烘烤至软,切成小块[1]。或置水中浸泡,捞起浸润,或蒸软,趁热切成薄片,干燥[1]。

滑石粉炒象皮的炮制方法为: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象皮块或片,炒至鼓起,呈黄褐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后碾成细粉[1]。

每100kg象皮,用滑石粉40kg[1]。

4滑石粉炒象皮的性状 象皮为不规则的小块或片状,外表灰褐色,皱缩,具毛;内面黄白色,质坚韧[1]。气稍腥,味微咸[1]。

滑石粉炒象皮为卷曲片状,黄褐色,体鼓胀,质酥脆,气香[1]。

粉末呈黄褐色,气香[1]。

5象皮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象皮味甘、咸,性温[1]。归膀胱、脾经[1]。

《中华本草》:象皮味甘、咸、性温;归心、脾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象皮味甘、咸,性温。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无毒。"

《本经逢原》:"咸,温,无毒。"

《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本草再新》:"入脾经。"

6象皮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象皮具有止血,生肌,敛疮的功能[1]。一般不生用[1]。其制品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如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的象皮散(《外科证治全生集》);生肌收口的六和散(《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

《全国中草药汇编》:象皮具有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疮疡久不收口。

《中药大辞典》:象皮具有止血,敛疮的功效。治外伤出血,及一切创伤、溃疡久不收口。

《中华本草》:象皮具有止血敛疮、祛腐生肌的功效。主外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褥疮。

《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本草纲目》:"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疮不合。"

《本草新编》:"专能生肌长肉,定狂,止呕吐。"

《本草再新》:"治湿痹。"

7滑石粉炒象皮的炮制作用 象皮质坚韧而厚,一般不生用[1]。

滑石粉炒后质地发泡酥脆,便于粉碎[1]。临床多用其制品[1]。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如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的象皮散(《外科证治全生集》);生肌收口的六和散(《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

8滑石粉炒象皮的贮存方法

五香草的《中华本草》论述

【出处】:出自《浙江民间草药》
【拼音】: Wǔ Xiānɡ Cǎo
【英语】: Suchow Mosla, Herb of Suchow Mosla
【别名】:土香薷、痧药草、小叶香薷、小叶天香油、野香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苏州荠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 [Or-thodon soochowensis (Matsuda)C. Y. Wu]
采收和储藏:7-10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理气止痛。主感冒;中暑;痧气;胃气痛;咽喉肿痛;疖子;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4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浙江民间草药》:开膈理气。治胃气痛,痧气。
2.《杭州药植志》:治感冒和吐血。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消炎,利尿镇痛。治中暑,感冒,胃痛。
【摘录】:《中华本草》

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由唐代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官修本草包括:

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9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