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所以心中疼热,嘈杂似饥。在临床上凡遇到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寒热错杂之证均可用乌梅丸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胃痛、便秘、泄泻、腹痛均获良效,现将治验举隅报道如下。
1 胃痛
张某,女,52岁。因胃痛2a就诊。症见:胃闷胀痛,灼热,呃逆,进食后加重,口苦,心烦,纳差,大便稀,神疲乏力,舌红苔少微黄,脉弱。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糜烂(中度),十二指肠球炎(轻度)。HP(+)。证属上热下寒,肝木克土。治以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和胃止痛。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g,细辛6g,干姜15g,黄连10g,肉桂10g,当归20g,黄柏15g,桂枝15g,党参20g,花椒15g,半夏15g,白术20g,青皮15g,茯苓30g,2日1剂,1日3次,服后症状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又继服10剂后,随访2a未复发。
按:胃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由寒邪、饮食、肝气横逆犯胃,脾胃虚寒所致,该患者胃痛日久,肝郁乘脾土,故见胃闷胀痛,呃逆;郁久化热,故见灼热,口苦,心烦;脾阳不振,故见纳差,大便稀,神疲乏力,结合舌脉象,为寒热错杂之症,故用乌梅丸以滋阴清热,温阳通降,加青皮以理气,半夏、白术燥湿健脾,以达和胃止痛之功。
2 便秘
蒋某,男,60岁。因脑胶质瘤术后3月伴便秘半月就诊。现症见:大便秘结,4~7d1次,量少质粘不畅,面色白,腹胀,纳食少,怕冷,小便多,舌红苔黄,脉弱。结肠镜检查未见占位病变。证属寒热错杂,治以温阳清热并燥湿通便。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g,细辛6g,生地15g,黄连10g,肉桂6g,当归20g,黄柏15g,桂枝15g,玄参20g,花椒15g,半夏15g,苍术20g,槟榔20g,麻仁30g,厚朴15g,枳实15g,肉苁蓉15g,薏苡仁20g,2日1剂,1日3次,连服3剂后大便通畅,1~2日解1次。
按: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多由肠胃积热、气滞、血虚、寒凝所致,该患者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气血两亏,肠道失于温润,肠胃气阻,则脾气不运,日久湿热内生,故形成寒热互结兼湿之证,故用乌梅丸以滋阴清热,温阳通降,理气健脾。
3 泄泻
赵某,男,38岁。因腹泻稀水样便3a就诊。现症见:大便每日3~7次,为稀水样便,时而夹有粘液,无脓血,饮食少,腹胀,时有腹痛,消瘦,面色萎黄,口干口苦,晨起恶心欲呕,舌红苔白腻,脉数。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中度),多次大便培养均无沙门、志贺氏茵生长。证属寒热错杂,治以温通清降,收敛止泻。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g,细辛6g,附子30g,黄连10g,肉桂6g,当归20g,黄柏15g,桂枝15g,党参20g,花椒15g,半夏15g,白术20g,五味子15g,茯苓20g,补骨脂15g,吴茱萸15g,山药30g,2日1剂,1日3次,连服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继服3月后恢复正常,随访2a未复发。
按: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多因感受湿邪、饮食所伤、肝郁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所致。该患者为驾驶员,饮食生活无规律,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日久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久病缠绵,均可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发为本病。结合舌脉象,为寒热错杂之症,故用乌梅丸以滋阴清热,温阳通降,和胃止泻。
4 腹痛
陈某,男,81岁。因腹部隐痛5月就诊。现症见:腹部闷胀隐痛,痛时欲解大便,每日1~2次,量少质稀,无粘液及脓血,肛门有下坠感,无腹痛时如常人,口干欲饮。舌质红苔白少津,脉数。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轻度)。证属寒热错杂,治以温阳清热,缓急止痛。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g,细辛6g,白芍30g,黄连15g,肉桂6g,当归20g,黄柏15g,桂枝15g,茯苓20g,花椒15g,半夏15g,黄芩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白术15g,泽泻15g,台乌15g,生甘草10g,2日1剂,1日3次,连服2剂后腹痛症状消失,大便1~2d解1次。继服5剂后恢复正常,随访2a未复发。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多因感受外邪、肝胃不和、阳气素虚所致。该患者为老年,平素饮食不节,年高阳虚,加之自服寒凉之品(蒲公英、车前草),日久阻遏脾阳,脾失健运,气机不畅,腑气不利而发生腹痛,日久化热,结合舌脉象,为寒热错杂之症,故用乌梅丸以滋阴清热,温阳通降,缓急止痛。
中医一方治疗多种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及异病同治的精髓。乌梅丸重用乌梅之酸,配伍花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之辛与黄连、黄柏之苦,佐当归、党参以养血益气,则祛邪而不伤正。故可达到治疗寒热错杂之症之目的。而仲景之泻心汤中寒热并用辛开苦泄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上身热下身冷怎么回事?
应该是有植物神经紊乱,目前出现的问题可能需要到医院内科就诊,临床疾病需要科学合理检查才能完全明确,治疗保健可能需要注意听取经治医生的建议。建议,不能确定临床疾病病情状况,考虑可能需要到医院完善检查,治疗保健可能需要听取经治医生的建议,还有平时可能需要注意补充一些维生素等。
建议目前用点乌梅丸来调理一下,乌梅丸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问题有调的作用,您还可以用点吴茱萸,研成细粉,然后用醋调成糊状,敷足底涌泉穴。可以引火归元。推荐的这两种方法一起应用。乌梅丸网上能搜到方子的药物组成用法,用量,加减变化的方法,按方子比例去中药店配制药物煎水喝。告诉您的这个药物和上面敷涌泉穴的那个药物,您用吧,对会很有帮助的。有中成药乌梅丸,但效果不如乌梅丸方子的汤药好。
心阴不足,脾胃阴虚之湿热内蕴,水湿内停证,肾虚,偏阳虚。全身疲惫是因为身体里有湿邪的缘故。可以多吃点冬瓜、葫芦。莲藕、豆芽、肉类可以吃点鱼、猪瘦肉、肉牛、虾等,药物类为天王补心丹、肾宝胶囊或金匮肾丸或右归丸、藿胆丸。
导致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区别原因多是风痰,痰淤或风湿阻滞经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虽然说的是汗出也有上下左右的区别,但认为这两者机理相同。下半身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下半身失去阳气的温煦,故可见下半身凉。而上半身血液充盈增大。
问题一:小孩有蛔虫吃什么药好?病情分析:小孩不爱吃饭,脸色有点苍白,时有磨牙的现象意见建议:你好,蛔虫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所以,不可将蛔虫症仅仅视为儿童的小毛病,而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驱虫不能盲目,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否感染了蛔虫.这里有一些辨别方法: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孩子吃得多,易饥饿,爱吃零食,但总也胖不起来.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就应带他去医院化验粪便,检查大便中是否有卵.如果确定存在虫卵,就应该进行驱虫治疗.二周岁以后药物治疗一般用肠虫清,每人一次一片(0.2粒)就可以了.
问题二:怎样判断孩子有没有蛔虫呢?一般怎样去治疗有哪些途径,预防?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 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治疗途径:1.虫积肠道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嘈杂易饥,甚则吐虫、排虫、寐中磨牙,流涎,鼻痒。苔薄黄或白,脉沉弦。[治法] 安蛔止痛。[方药] 乌梅丸加减:乌梅45克,川椒8克,细辛3.5克,肉桂5克,干姜5克,附子5克,黄连6克黄柏7克,人参8克,当归7克,甘草4克。2.脾胃虚弱虫病已久,面黄肌瘦,巩膜、面颊、指甲虫斑累累,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法] 健脾和胃。[方药] 五味异功散加减:党参12克,炒白术8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甘草4克。 预防就是注意饮食卫生和宝宝的身体卫生,增加营养,注意休息好!
腹痛为小儿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凡剑突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者,均称为腹痛。有人统计,从幼儿到小学毕业的儿童中,有1/3以上经历过腹痛。腹痛涉及的病变很多,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症状,其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这里所说的是指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局限于脐周围的、反复发作性的小儿腹痛。发病年龄以3~14岁多见,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0%~20%。中医称本病为“肠气病”、“肠痛”或“盘肠气”,认为其发生多与感染蛔虫、饮食失当、寒冷 ***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气犯胃等原因有关。根据小儿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辨证治疗。
1.虫积腹痛:多见脐周疼痛,时痛时止,重则出现吐蛔现象,食则痛作,形体消瘦。治以杀虫、导滞、通便为主,方用乌梅丸加减煎服。
2.伤食腹痛:指小儿饮食不节,过食油腻、香脆之品,损伤脾胃所致的腹痛。表现为胸脘痞闷、胃纳减退、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口臭苔厚等,婴幼儿可吐出不化奶块或未消化食物,或有哭闹烦躁现象。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亦可用焦三仙治疗。
3.寒凝腹痛:小儿平素体质较弱,当气温变冷,寒邪易侵袭腹部,寒凝气滞,导致腹痛。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面色发青,吞酸,形寒肢冷,得热痛减。治宜温中散寒,方用小建中汤,或用吴茱萸汤加减。
4.饮冷腹痛:为小儿过食生冷、瓜果等损伤脾胃所致,夏季饮冷过后最易诱发。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以脐周疼痛多见,恶心呕吐,吐物带有酸味和食物残渣,肠鸣腹泻,大便检查无异常。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可用四逆汤加减。呕吐兼腹泻时,服用藿香正气水,效果亦佳。
5.脾虚腹痛:指小儿平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痛。表现为体质虚弱,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完谷不化,或吐或泻,腹部隐痛等。宜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肝气犯胃腹痛:症见胃脘胀闷,脐周痛甚,时痛时止,善太息。矢气后腹痛减轻,反复发作,每于情志变化而腹痛发作。治宜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7.气滞血瘀腹痛:症见脐周胀闷不舒,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脐周围),或触之有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无光泽,舌质暗红,或舌有瘀点,脉细弱或细涩。治宜理气化瘀,散结止痛,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若气滞症状明显,可加川楝子、乌药理气止痛;若腹有包块,可酌加少量三棱、莪术、川山甲,以散瘀化结止痛。
总之,小儿腹痛的病因很多,应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仔细审辨。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也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另外,平时注意预防和调养,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恣食生冷、煎炸、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蔬菜要洗净煮熟,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腹部保暖。
提醒您: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