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1 干燥综合征
王某,女,47岁。2004年5月初诊,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院检查。查血小板44×109/L,伴口渴甚,同时伴口眼干燥,舌质淡、苔薄,脉沉。经查:自身抗体阳性,且抗SSA、SSB抗体均阳性。予乌梅丸治疗:乌梅38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黄柏各10g,干姜4g,细辛3g。5剂后,口干明显缓解,1月后复查血小板升至67×109/L。至今仍在门诊观察中。
按:干燥综合征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为厥阴病的主症,且六经辨证中只有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故口渴当为其临床辨证的重要切入点,而毅然用乌梅丸治疗,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糖尿病
曹某,男,57岁。2004年10月初诊,其因咳嗽来院治疗,因其述口渴比较厉害,检查发现其尿糖+,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mmol/L。其口渴以夜间为甚,伴乏力,易饥但饮食不多,舌质淡、苔薄,脉弦细。予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各3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杏仁、黄柏各10g,干姜4g。半月后口渴明显缓解,复查餐后2小时血糖10.5mmol/L,于是改为每周3剂,隔日服用1剂。目前仍在门诊服药观察中。
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虽然教科书强调不要把中医的消渴与西医病名糖尿病等同了,但本例辨证的重要切入点,就是消渴,夜间渴甚,而又无明显舌质红、少津等的阴虚症状,同时伴有饥而不欲食,故对照六经辨证仍属厥阴病,而投乌梅丸,疗效满意。
3 溃疡性结肠炎
王某,女,57岁。2004年12月初诊。因“腹痛腹泻便秘伴粘液血便交替发作月余”来诊。患者2年前曾作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求中医治疗,伴头晕,面色少华,口渴甚,上腹部胀痛,舌质淡、苔薄,脉弦,辨证属风木克脾而成气机逆乱、气血不调、寒热错杂,治以乌梅38g,党参、当归、钩藤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10g,黄连、黄柏各10g,干姜4g,细辛3g。7剂后症状消失,续进7剂,以资巩固疗效。
按:本病头晕,上腹部胀痛,粘液血便,口渴,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但以六经辨证当属厥阴病范畴,如果只看见了西医的高血压、胆囊炎、结肠炎而不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立身之本。
4 反流性食管炎
王某,男,37岁。2004年3月初诊。每年春季发作胸骨后灼痛,曾多次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此次又作胸骨后灼痛,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伴有口干,多饮,舌质淡、苔薄,脉弦,辨证属厥阴病,予乌梅丸加减:乌梅38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黄柏各10g,当归12g,干姜4g,细辛3g。7剂后,症状尽消而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反流性食管炎,虽然无明显的寒热错杂的表现,但具备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口渴等症状表现,故六经辨证当属厥阴病范畴,投乌梅丸,效如鼓桴。
5 结语
综上可见,六经辨证确是非常方便的辨证法门,所以,岳美中先生说:“仲景的书,最大优点是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让人自己去体会,其精义也往往在于无字之中”。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相关文章:
乌梅丸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医案,乌梅丸方歌方解
乌梅丸加减治疗胃肠病举隅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体会
这才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条文。这是个运用很广泛的方子,很多经方家把它当做治厥阴病的方子用。所谓厥阴病是治严重的上阳下阴,阴阳离绝之症的(正常的人体状态应该是上阴下阳)。照这样来看,说这个方子治厥阴病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对比后面厥阴篇的主方乌梅丸方来看。乌梅丸方中有黄芩黄连清上热,有附子温下寒。黄连苦降最酷烈,附子温下升阳力最雄,这才能翻转阴阳,治阴阳离绝。这个柴胡桂枝汤干姜汤虽然也有黄芩清上热,可黄芩较之黄连苦降之力太轻;至于干姜,只是温中而已,谈不上温下寒。所以这个方子并不擅长治上热下寒。
从方中有大量的滋阴药敛阳药来看,这个方子还是治津液虚的少阳证的,可以作为少阳证向厥阴证的过渡方来用。我看过很多经方派的医案,用这个方子治典型的上热下寒收效是很缓的,有时候十几剂下去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个方子有桂枝,也可以理解为治津液虚偏阴证的太阳与和少阳合病。
上一个方子柴胡桂枝汤是治普通的少阳和太阳合病,紧跟着就是这个方子是治津液虚的少阳(或厥阴)和太阳合病,从行文上而言也比较说得通。
来看条文。首先看“先发汗而复下之”这就是已经是指向津液虚了。
“胸肋满微结”这是少阳证。“小便不利”,柴胡证本来就有上下不通,津液不得下的小便不利;这里再加上津液虚,小便自然更少了。“渴而不呕”,这里有上热,也有津液虚,渴会比一般的半表半里证更明显。呕为胃上逆,不呕说明中焦痞塞不通并不严重,所以不用半夏消痞降逆。
“但头汗出”,汗出是太阳中风证,单单是头有汗,是因为津液虚了,能量不能全面的达表,只能头部汗出了。有外证,所以方中有桂枝。
“往来寒热,心烦”,这是少阳证。从病位上来说,这是以少阳证为主的,太阳证为辅的。所以有柴胡也有桂枝。从阴阳上来说,是津液虚,且胃虚而有上热,所以有干姜甘草温中救津液,也有栝楼根黄芩滋阴清热。
这个方子有味新药栝楼根,也就是天花粉。用得比较重,用了四两。天花粉是阴润补津液。天花粉合牡蛎就是一个止渴的经方,牡蛎是收敛浮阳的。这里既有温中的救津液,也有清热养阴的救津液,说明这个方子是以津液虚为主治的。?初期的厥阴证有时候口渴并不明显,可以将方子里的天花粉减轻,就可以治初期的厥阴证了。
表证不明显亦可去桂枝。栝楼根是瓜蒌的根部,晒干了和山药一样,色白多黏质。色白则入肺,也就是入上焦;多黏质则滋阴。这个药在经方里主要是用于虚热证的补津液,比如后面的痉病。《神农本草经》里对这个药的解释主要是三方面:消渴、烦热和补虚。后世的医书说这个药的寒凉作用类似于石膏,只是多一个滋阴的功能,可用于阴虚证的解热。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条文就讲完了。
下面通过一个我治过的病例,来分析下这个方子的应用。李主任病人自述有肝纤维化、脾肿大、血糖高、血粘稠。刻诊:双脉弦缓硬,推动无力。肤色暗黄明显,舌质暗,有齿痕。怕风,肝区自感不适,夜尿频繁,后腰怕冷。因为是官员,平时好几顿晚饭,胃感觉吃东西不太消化。问诊后,他屏退身边的人,把老板椅上的衣服掀起来,椅子上砸得白色的木头都出来了,指给我看,门后有根棍子,是他砸的。这叫狂躁症。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30干姜30桂枝20黄芩15生牡蛎45龙骨45炮附子15茯苓30白术30白芍20当归15川芎15炙甘草15茵陈15
没有口渴,去天花粉。脾肿大,舌齿痕,中焦有湿证,加苓术。有湿热,加茵陈。有瘀血证,芍归芎。龙牡镇静收敛浮阳。炮附子温下寒,治尿频。
效果:一周后,病人就说情绪稳定了,不砸了,夜尿次数减少。后来又多次诊治,基本上就是这个方子为主方,加减使用过消肝脾肿大的鳖甲,疏肝理气的香附枳实陈皮。因病人应酬多,很多生活习惯改不掉,主要是吃得滋腻饮水多的习惯,所以服药时间较长。后来多次劝诫,讲明人体吸收水的原理,才改掉了多喝水的习惯。
基本上如此断续服药调理将近大半年。病人的体检报告出来,脾肿大消失、肝恢复正常,血糖血象也回复正常。所以有时候喝水多也会出问题的。和这个病人也是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说通。所以治病是不容易的,不但要开药,还要帮病人找到生活习惯的问题,才能治好大病。
燮理阴阳活用成方—痹证医案邹某,女,54岁。
主诉:手指关节僵硬疼痛一年余。
病史:一年多来,患者右食指掌指关节肿痛,左手无名指、小指第二指节肿胀疼痛,双手晨僵20分钟后好转,无变形,最近左侧股骨头处疼痛。伴有怕冷,时有头晕,有时头项木、痛,口干欲饮。绝经半年,烘热汗出,每天好多次。无恶风、乏力等症,纳可、二便调、眠安。外院化验,类风湿因子56.6 IU/ml(正常值0~20IU/ml),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正常。舌质偏暗,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腻,脉弦。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6枚,仙茅9g,仙灵脾15g,知柏各9g,当归9g,巴戟天12g,骨碎补15g,补骨脂15g,葛根90g,威灵仙30g,7剂。
2010年3月22日二诊:服药4剂,手指关节疼痛大减,晨僵只要几分钟即缓解,余症如前。舌脉如前。
处方:守方,加鸡血藤60g,7剂。
2010年3月29日三诊:手指关节疼痛大减,晨僵一二分钟即缓解,股骨头处疼痛近几天亦减轻。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守二诊方。改骨碎补24g,知柏各12g,加石斛30g,14剂。
2010年4月19日四诊:上症基本缓解。予初诊方,加补肝肾之品,7剂。
按语:患者天癸将绝,阴阳失调,畏寒口渴,烘热汗出,正气已虚,风寒易袭,故手指、颈、髋关节或痛、或木、或晨僵。当以补益肝肾,调和阴阳为治疗大法。
桂枝汤与二仙汤均为寒热并用之方,都可用治阴阳失调之更年期综合征。
另,当归六黄汤亦为寒热并用之方,只不过桂枝汤偏温,当归六黄汤偏寒。故,我曾以二仙汤为主帅,桂枝汤、当归六黄汤为两翼,甘麦大枣汤为军师,四方合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颇有效果。
也曾用乌梅丸、二仙汤为主帅,桂枝汤、当
归六黄汤为两翼,治更年期综合征亦颇有效。这且不提。
桂枝汤与二仙汤,亦可视为治痹良方。
前者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后者具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
桂枝汤,《伤寒论》中原主治太阳中风等病症。
我对桂枝汤的认识,除一般所谓调和营卫外,还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对桂枝汤的应用,除按方剂辨证的用法外,正是建立在对桂枝汤的一些自己的认识之上的。
桂枝祛风通络而利血脉,《长沙药解》称其“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本草汇言》说它是“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芍药柔肝舒筋、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称其能“除血痹”,《名医别录》说它能“通顺血脉”《本草崇原》则谓有“疏通经脉”之功。
这样看来,桂枝、芍药两药一刚一柔,外能祛风,内则舒筋脉、利关节而止痛,是治疗各种痹证的良药。
此外,柯韵伯说桂枝汤能“滋阴和阳”,因此它不仅能治痹证之。
属于实证者,虚证更为适宜,所以桂枝汤治痹证的适用面非常广泛。
仲景有桂枝加葛根汤,系桂枝汤原方加葛根,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后世医家将本方广泛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落枕。这是因为桂枝加葛根汤不仅能治疗太阳病的某一类型,而且其中所含的桂枝汤本就有治疗各种痹证的潜在作用,加葛根则更适合用于治疗肩颈部的痹证。
仲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等 9味药物组成,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后世医家将本方广泛用于各种痹证,将此方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方。
之所以能这么用,我想与其中有桂枝汤(缺少大枣)也是分不开的。
我还将桂枝汤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此将于腰腿痛案详述,此处不赘。
二仙汤由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当归、巴戟天组成。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均为强壮筋骨之良药,现也常用于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
所以,本案患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合二仙汤,加骨碎补、补骨脂、威灵仙补肝肾,强筋骨,是非常合适的。可以说是标本兼治,故奏效颇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7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癌症秘方验方偏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