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二十世纪中医药最佳处方,内科卷

道医 2023-06-25 14:16:24

《二十世纪中医药最佳处方·内科卷》,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和其他疾病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成果。 本书是广大临床医师、医疗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提高诊疗水平,丰富临床经验,搞好教学实践的极佳的参考书;本书也可作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祖国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发

作品目录

上册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病名索引

方药索引

下册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六章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第七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章 免疫及结缔组织疾病

第十章 其他疾病

病名索引

方药索引

中医的药方子是怎么得来的?

这说明你对中国传统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清楚。学中医,就离不开要学传统的东西,什么易经,道德经等都是中国最传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

中医药方的方其实是讨论一个相关性的问题,方与那些东西有关呢?
① 时间

方首先是聚时,东方聚寅卯辰时,聚春三月,余者依此类推。所以,时是方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又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就是说疾病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就是时间,与时间有关系,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你看一个肿瘤病人,他 1994 年发病与 1995 年发病就不同了,可西医不管这一套,他只看这个 CT 的结果,活检的结果,至于 1994 年发还是 1995 年发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中医也这样看,也不管这个 1994、1995,那就会完蛋。那你不可能真正弄懂病,因为与疾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相关因素你没有考虑进去,你怎么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疾病?所以,这个时间你要谨记,这个病在 1994 年发与 1995年发完全不同,因为相关性不同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同了。作为一个中医,如果这一点忽略了,那很大的一块你就失掉了。时间的问题现代医学也在逐步的认识,比如药物的服用时间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像强心甙这类药,在凌晨服用要较其他时间服用效价增加上百倍,还有一些激素类的药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从本质上来说,西医对时间的认识还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

② 五行

方所聚的第二个因素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所以,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在《内经》里,在《中基》里,我们经常看到五行与阴阳相提并论,其实,五行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五行是怎么来的?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就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千万不可轻视。

③ 六气

方所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东方生风,南方生火(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病机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百病的发生都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都与这个方相关。是百病而不是某一个病,所以,六气的相关性是普适的。

④ 五气

五气与上面的六气有区别,它主要反映药物的方位属性,即寒热温凉平。东方温,南方热,西方凉,北方寒,中央平。前面我们讲到中医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时间、模拟空间、模拟方位,就是依据药物所具有的这个五气特性。所以,把握五气乃是中医治方的一个要素。

⑤ 五味

五味也是方所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中医处方治病,依靠的是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药物的这个五气、五味。大家看《神农本草经》,它在每个药物里先谈什么呢?先谈气味,气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气味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气味是体,主治功效是用。这个主次,这个体用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现在很多人不明体用,主次颠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药治某某病,头痛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将气味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怎么能算中医呢?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她凭什么补泻呢?凭的就是这个气味。所以,她讲:“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她讲“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所以,中医治方她是凭气味来治方,有气味才有方可言。你凭一个活血化瘀,一个缓急止痛怎么治方?它算北方还是南方?是东方还是西方?

五味的研究也告诉我们,疾病跟饮食的相关性非常大,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说法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像现在世界上的头几号杀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等,哪一个不与饮食有关?现代医学研究饮食,它主要从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饱和脂肪酸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多少,从这些角度去认识。作为中医,大家不可忘记五味的因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上面这些讨论,大家应该发现中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中医里,导致疾病的是这些因素,可治疗疾病的还是这些因素。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医的这个特别之处,大家应该好好地去思考,好好地去琢磨。它与西医的概念完全不同。像风是一个致病的因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可是风又是一个治病的因素,风能胜湿。而西医则完全不是这样,像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这是致病的因素,那么,治病呢?它有另外一个可以杀灭这个致病菌的东西,比如抗生素。而中医的病因你是杀灭不了的,风你怎么杀灭,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进行调整,只能根据古人给出的方与方之间的这个巧妙关系来进行对治。让水能载舟而不覆舟,让萧何成事而不让他败事。中医治病的路子就是这样,如果从兵法来说,中医治病是攻心而不是攻城。

⑥ 五色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涵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

疾病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不足的病人,当我们用药物来调补,感到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相关性从其他方面来考虑,比如从五色来考虑。这是中医很值得注重的一个方面。

⑦ 五音

下面我们看五音,五音即角徵宫商羽。东方角音,南方徵音,中央宫音,西方商音,北方羽音。五音对疾病有关系没有呢?有!《内经》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谓之圣”——这个“闻”究竟是闻什么?望什么呢?望气色、望形色。望气我们很难做到了,我们只能观形。那么这个闻而知之是闻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闻这个五音。五音里面哪个音强,哪个音弱,哪个音有,哪个音没有,五音之间的协调关系怎样?这些都要能够区别。这都是很深的学问。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个知音的原始意义就是知五音,只是后来把它泛化了。大家还记得子期、伯牙的故事吗?可见知音是不简单的。

听一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你的情况,是不是太玄了呢?不玄!历史上有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隔壁说话,他就知道你的疾病,这才叫“闻而知之”,这才叫圣。为什么呢?因为疾病与五音相关。你的肺病了,那你的商音肯定会出问题,你的心病了,徵音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听这个声音就能大致了解你的情况。只不过我们现在都是聋子,我们听见的只是胒湮心耳的繁手淫声,而真正的五音我们听不懂。有的甚至连五音的概念还搞不清楚,一听五音,就说这不科学,应该是 1234567,应该是七音,怎么搞五音呢?

五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花大力气来研究。上面提到的是诊断的角度,从治疗的角度看也是一样。五味能治病,五气能治病,五音同样也能治病。商音就是属于西方,就属于金,金就能克木。你光知道羚角钩藤可以平肝熄风,应该知道商音一样地能够平肝熄风。

现在西方很多地方都在流行音乐疗法,这是一个可喜的苗头,不过,这个音乐疗法还比较初级,还是小学水平,甚至是幼稚园的水平。真正的高水平在高山流水里,在中医里。希望大家在这方面作些研究,不要局限于开一个小柴胡汤、麻黄汤,或者时方的荆防败毒散,不要局限在这里,应该把眼光放开一些。中医“不患无位,患无以立”。21世纪中医可以有很多的作为,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相关性太多了,正是这个相关性决定了她在很多领域都能够有所为。现在许多中医到西方去,就只扎个针灸,弄弄按摩,开个中药,西方人也认为中医就这几招,你为什么不搞搞音乐疗法,你可以研究五音,开一个真正的五音疗养医院。《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音乐对人体的作用,对疾病的作用,并非现在提出来的。这就是说,中医里面可以操作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不要只是抓住现在这一点点。

⑧ 五臭

在方这样一个框架里面,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有时间,有五行,有六气,有五色,五音,有五味,往下的还有很多。比如五臭,臭是双音字,这里读“秀”音。臭跟味不同,它是通过鼻来完成。五臭即臊、焦、香、腥、腐。东方臊,南方焦,中央香,西方腥,北方腐。对于五臭,也许我们对它要比其他敏感,特别有些臭我们的感受很深。比如香燥的东西。香燥的东西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特别在不想吃饭的时候很想吃一些香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香属中央,香入土,香入脾胃,脾胃运化好了,胃口就自然会打开。

⑨ 五畜

五畜在《内经》有不同的说法,一种五畜指鸡羊牛马猪,东方鸡,南方羊,中央牛,西方马,北方猪。一种是七篇大论的说法,即五虫: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这个五虫包括人,它泛指一切的动物。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肉食的时代,过去小时候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所以,吃肉叫打牙祭,可现在哪餐不是肉,哪顿不是肉?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奇疾怪病也越来越多,而很多高发病率的疾病就与肉食直接相关。从中医的角度,从五畜的角度切入,应该会有文章可做。

⑩ 五谷

五谷,即麦、黍、稷、稻、豆。东方麦,南方黍,中央稷,西方稻,北方豆。五谷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提到过豆,豆入北方,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豆又称肾谷。实际上我们看一颗大豆的外观,它就像一个缩小了的肾。因此,豆类及其制品,对于肾,对于与肾相关的骨和脑就有特殊的作用。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保健食品叫大豆卵磷脂。服用卵磷脂除了调节血脂,改善心脑功能,增加记忆力外,对某些脱发还有很好的作用。而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作用都与北方有关,都与肾有关。所以,研究食物不能光考虑现代的营养学,还要考虑到“方”的因素。

五谷里面稻属西方,属肺谷,而肺主皮毛,所以,从美容的角度讲,吃大米恐怕要好一些。南方人的皮肤为什么比北方人细腻,这可能与南方人主食肺谷有关。

⑾五志

五志就是怒、喜、思、忧、恐。东方怒,南方喜,中央思,西方忧,北方恐。情志跟疾病的关系我想大家都有感受,不用在此多说。思虑太过会怎么样,忧伤太过会怎么样,恐惧太过会怎么样,这些在《内经》都有明确的记述。这就说明了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古医案里,有不少是用五志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这些都是因为有方的因素。?

○12五数

五数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中天数五,地数五,合之即五数也。《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天地分之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数的五方的分类实际上就是传统所说的河图数,

河图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东西,孔子曾经感慨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它不仅与易的起源相关,故《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且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这个河图里。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就这个神秘性去探微索隐,而是就这个五数的问题作一个讨论。

数不允许“抽象”,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内涵,它有一个直接与之关联的“象”,这就是河图的重要内容。一六这两个数表征水,有一个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二七表征火,有火的内涵、南方的内涵;三八表征木,有木的内涵、东方的内涵,余者依次类推。一六为什么会有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这显然不是今天在这里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是整个古代文化确知确证了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不容推翻,推翻了它就等于推翻了整个古代文化。而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一个根本差别。

现代的预测学,它根据概率,根据统计,那么古代呢?它就根据这个象数之间的关系。所以,象数学不是一门虚设的学问,它是一门很实在的学问,古人制方的大小,用药的多少,以及每味药的具体用量,就是依据这个象数的学问。?

○13五毒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这里再补充一个五毒,五毒即贪、嗔、痴、慢、嫉。这是佛家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行为的善恶,特别是心灵世界的善恶与疾病有没有相关性。《易?系辞》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状态,一定是祛除了五毒的状态,还有贪、嗔、痴、慢、嫉,这个心境不可能恬淡,不可能虚无。而一旦趋入这个境界,就会真气从之,就会精神内守,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由斯可见,道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是医学的问题。

以上我们粗略地讨论了方的涵义。在每一方里,所辖的这些“类”在表面上看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相同的,却是等价的。正因为这个等价性,造成了中医在诊断上和治疗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看似不同,看似不规范,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际是大同,是殊途同归。这叫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法虽不同,但都不能违反“方”的原则。

以上讨论的是方的相关性的问题。中药是按照药的性味来区分,如无味,五臭,五色等,这是离不开上面的方的。所以中医叫做开方而不叫其他的,他就是模拟一个与疾病相反的东西来克制疾病,这个东西是根据上面的方的相关性来定的,所以叫开方。

中药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
现在有不少的人喜欢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医药没有副作用。而做中医的本身也这样认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认识的,我以为中医的副作用可能比西医还大。何以见得?因为西医的副作用很容易识别,每一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它会清楚地告诉你。青霉素容易导致过敏,它提醒你必须做皮试。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这就告诉你要定期做肝肾检查,以便对有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作及时的处理。可中医呢?中医披着一层没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实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阳气耗损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热,用热去治寒。热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热,你才用寒。如果没有热,你也用寒,那结果会怎样呢?这就是《内经》说的“久而气增,夭之由也”。所以,诸位能说中医没有副作用吗?中医的副作用太可怕了!要不然古人怎么会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呢。你要想做中医,尤其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含糊。这是由寒凉引出的一段话,这个问题不但患者要注意,医生尤其要注意。
现在所谓的参考文献都是后人搞出来的。真正的中医经典著作你不读,那实在是舍本求末,到头来不着边际是要闹笑话的。

请教治少白头的中药药方,朋友血热,夏季怕热,冬季怕寒,阴阳两虚,请教适合他的药方,如有别的治愈法也

■少白头,西医称之为早老性白发病,是一种儿童及青年时期白发性疾病,其病因十分复杂,共有两大类型,一种属先天性少白头,另一种属后天性少白头。在后天性少白头中有许多是伴随某种疾病发生的,有些则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营养不良所致。中医认为毛发与元气、宗气、营气关系密切,三者的供给或功能状况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体的皮肤毛发正常而美观,如有一气不足就会影响其他诸气的运行或功能;如有二气受损必然招致人体皮肤和毛发的损害,失去正常结构和性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

那么,“少年白发”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呢,至今在医学上还尚无一个令人满意的确切答案,据研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精神因素:如果一个人长期抑郁寡欢,心境不佳或精神高度紧张,操劳过度,均可使头发由黑变白。

(2)营养状况:毛发是皮肤的附属器,它同身体其他各部位的器官、组织一样,需要充足的营养。据医学临床观察证明,如果身体长期缺乏蛋白质、植物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也会导致头发由黑变白。

(3)疾病、药物和遗传:疾病、药物和遗传也是致使头发由黑变白的因素,脑垂体机能下降、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紊乱,结核、伤寒、恶性贫血等消耗性病症,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均是已发现的与头发由黑变白有关的疾病。

毛发的颜色取决于毛皮质中色素颗粒的数目、大小和分布,以及色素性质和各种光学效应。老年时头发变灰或变白是一种生理现象,与毛球中酪氨酸酶活性逐渐丧失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和血热有关,可给与相应的中药内服,建议患者应到医院找专科大夫进行诊治。

预防少年白发最重要的是消除诱发白发的客观因素。如生了几根白发,不要精神过于紧张;不可过于劳累、紧张;心胸宽广,情绪乐观,保持良好的心境;注意科学配餐,多吃粗食、杂粮、干鲜果品及各类蔬菜,不挑食、偏食;养成生活有规律的良好习惯等。

白发不包括老年性自然衰老后所致的白发,而指因遗传因素或某些疾病所致的早年性白发症。现代医学认为,白发症主要是毛发黑色素形成减少,由黑素细胞形成黑色素的功能减弱,酪氨酸酶的活动减低所致。凡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神经外伤等都可能造成白发,此外,生慢性消耗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白发。
中医学认为,下列因素与白发有关:
一是精虚血弱:肾精不足,不能化生阴血,阴血亏虚,导致毛发失其濡养,故而花白。
二是血热偏盛:情绪激动,致使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热偏盛,毛根失养,故发早白。
三是肝郁脾湿:肝气郁滞、损及心脾,脾伤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故而白发。
有关治疗白发的验方、偏方较多,但主要如下。

[方一]
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克。水煎取汁,外洗。
[方二]
地骨皮、生地黄、菟丝子、牛膝、远志、石菖蒲适量。蜜丸或水煎服。
[方三]
酸石榴100克,五倍子150克,芝麻叶50克。研粗末,投入铁器水内,取汁外馀。
[方四]
女贞子500克,巨胜子250克。水煎,每次服20毫升,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
本方是治疗阴虚血燥所致白发的良方。
[方五]
大蒜两瓣,姜1块。将药捣成泥状,擦头皮,再用水冲洗,可喷些香水,减少大蒜味,连续擦3--4个月即可生效。
[方六]
桑白皮90克。将桑白皮锉细,煮5--6沸后,去渣,频抹鬓发,自不坠落。
本方可为头发保健之剂,易得易用,老少皆宜。
[方七]
女贞子520克,早莲草、桑椹子各300克。先将女贞子阴干,再用酒浸1日,蒸透晒干,早莲草、桑椹子阴干,将上三味药碾成细末,炼蜜成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盐开水送股。
[方八]
黑芝麻粉、何首乌粉各150克。将药加糖适量,煮成浆状,开水冲服,每晚1碗。
本方半年后可使白发转灰,灰发转黑。
[方九]
乱发(用自己的)30克,椒50粒。将自己的乱发洗净,每30克入椒50粒,泥封固,人炉火中煅如黑漆,细研成末,用白酒送服3克左右。
[方十]
熟干地黄2000克,杏仁50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诃黎勒皮250克。将药捣研为末,人杏仁令匀,炼蜜和调,用杵捣200-300下,做成梧桐子大丸药。每眼用温水送下刃粒,饭前服,渐加至40粒为度,忌生葱、萝卜、大蒜。
[方十一]
生柏叶(切碎)1000克,猪膏500克。捣柏叶为末,以猪膏和为20丸,用布裹1丸内泔汁中,化破沐之。日1次,1月后渐黑光润。
[方十二]
白蜡适量。拔去白发,融白蜡点孔中,即生黑发。
[方十三]
宣连若干克。将药用酒浸一宿,焙干为末,用蜜做丸如梧桐子大,午睡前酒吞20粒。
[方十四]
生地、制首乌中5克。将药以开水冲泡,每日代茶饮,连服数月。
[方十五]
青胡桃3枚(和皮捣细)。将药入乳汁3盏,于银石器内调匀,搽须发3--5次。
[方十六]
绿矾、薄荷、乌头等分。将药研末,以铁浆水浸,日染之。
[方十七]
经霜桐叶子。多收捣碎,以甑蒸之,生布绞汁,沐头。
[方十八]
莲子草500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麦夫炒秘黄),熟干地各1000克。将药混合,捣一万杵,色当如漆,即圆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温酒下30丸,晚再服1次。
[方十九]
榴花。将药阴干为末,与少许铁粉混匀,用米醋汤冲服3克,早、晚各1次。
[方二十]
何首乌、铁矿石各60克。将药共为细末,每服2--3克,每日2次。
[方二十一]
天门冬、熟地各250克。将药共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饭前以酒下30丸。
本方常服对须发早白有效,但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方二十二]
黑豆、山楂、大青叶各30克。水煎服,每日2次。
[方二十三]
柏树果壳10个,生地10克。上药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续服1--3个月。
[方二十四]
黑芝麻10克,何首乌、核桃仁各3克。将3味药在铁锅内炒熟后吞服,上述量为1剂,每天服1剂,连服3个月。
[方二十五]
小黑豆500克,枸杞60克,首乌30克,核桃12个。先煎枸杞、首乌,用煎汤煮黑小豆、核桃仁,然后加量便搅拌,阴干,每早、晚空腹服黑豆30粒。
[方二十六]
蓖麻子仁200克,香油适量。用香油将蓖麻子仁煎焦去渣,放3日,用刷频刷头发;
本方尤适用于发黄不黑。
[方二十七]
生熟地黄各2500克。将两地黄研细,以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克,每日3次,白酒送下。
本方药专力宏,可用于各个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白发。
[方二十八]
木瓜500克。将木瓜用麻油浸1个月,取油梳头。
本方久用可令枯槁之发慢慢转为润泽而乌亮。

1、少白头的饮食防治
现代医学认为,少白头的发生多与神经因素、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以及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
中医学则认为,此疾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致。先天性的少白头多与遗传有关,不易治疗;
而后天性的少白头,除了根据病因治疗外,还应加强营养。实验表明,缺乏蛋白质和高度营养不良是早生白发的病因之一。饮食中缺乏微量元素铜、钴、铁等也可导致白发。
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头发的色素颗粒中含有铜和铁的混合物,当黑色头发含镍量增多时,头发就会变成灰白色;金黄色的头发中含有钛;赤褐色的头发中含有钼;棕红色的头发中除含有铜外,还含有钛。由此可见,微量元素与头发的颜色有密切关系。为了防止少白头的过早出现,在饮食上应注意多摄入还铁和铜的食物。含铁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蛋类、黑木耳、海带、大豆、芝麻酱等;含铜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肾、虾蟹类、硬果类、杏铺干和干豆类等。
要注意B族维生素的摄入。医学家现已确认,缺乏维生素B1、B2、B6也是造成少白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增加这类食物的摄入,如谷类、豆类、干果类、动物肝、心、肾、奶类、蛋类和叶蔬菜等。
还要注意多摄入富含酪氨酸的食物。黑色素的形成过程,是由酪氨酸霉氧化酪氨酸而成的。也就是说,黑色素形成的基础是酪氨酸,酪氨酸缺乏也会造成少白头。因此,应多摄入含酪氨酸丰富的食物,如鸡肉、瘦牛肉、瘦猪肉、兔肉、鱼及硬果类食物等。
此外,经常吃一些有益于养发乌发的食物,增加合成黑色素的原料。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主骨,其滑在发”,主张多吃养血补肾的食品以乌发润发。
2、中医中药治疗:
1)、中药内服:头发过早变白(少白头)西医治疗该病没有明显效果。杨志义大夫采用滋阴凉血、养血乌发、补肾安神的中药如熟首乌、生熟地黄、山芋肉、西洋参、天子片、藏红花、枸杞子、菟丝子、山药、丹皮、泽泻、黑芝麻、女贞子、旱莲草、川羌、桂圆肉、大枣、炒枣仁等名贵中药内服为主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通过近五年526例白发患者,服用1--3个月不等,有个别患者服用了6个多月方才治愈,使治愈率达到了65.89%最佳效果,这是西医无法与之相比的!西医虽提出该病缺少这、那等多种维生素,但不少患者,服用很多西医医生提供的维生素,却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而终止了服维生素的治疗!如白发患者能配合中药外用、食膳疗法、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疗,可提高疗效。还有不少聪明的患者说,你写的这些药我大部分都用过,甚至用的时间还很长,疗效并不怎么样!你的医术也就这吧!并没有特别的药方!不可一试,试也白花药费!!我给您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厨师分别有特级、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级别,还有不知名的许多厨子,作饭的!每个厨师用的蔬菜、海鲜、肉类、调料、火候都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呢?!!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关键在药品间的配伍与药量!这就是医术!该病的治疗我们比其他医生技高就这一筹!!
2)、中药外用:用中药当归、干松、石膏、滑石、酸石榴皮、母丁香、白檀香、没石子、白及等药,研末,用米醋调成膏状,涂于头发上,用荷叶包紧,次日早晨洗去黑色。用此方可以染发。
3)、食膳疗法:桂圆肉、莲子、大枣等,放入粳米中,煮成粥。每日2次,连服15~30日。可以滋补气血,使头发变黑。
三、白发的预防:
白发的预防总的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饮食营养。主食可常食紫珠米、黑豆、赤豆、青豆、红菱、黑芝麻、核桃等;蔬菜类常食胡萝卜、菠菜、紫萝卜头、紫色包心菜、香菇、黑木耳等。动物类常食乌骨鸡、牛羊猪肝、甲鱼、深色肉质鱼类、海参等。水果类常食大枣、黑枣、柿子、桑椹、紫葡萄等。总之,凡具有深色(绿、红、黄、紫)的食物都含有自然界的植物体与阳光作用而形成的色素,可以补充人体的色素,对头发色泽的保健有益。另外注意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类油脂,少吃白糖,可以用蜂蜜或红糖少量代替。严重白发,要及时治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5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