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生石膏、甘草、知母、粳米组成。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严格掌握“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之白虎汤证治要点,随症加减使用,治疗高热6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4例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6~62岁,平均21.7岁;病程3~16天;体温均>39℃。其中伤寒、副伤寒19例,肺炎16例,夏季热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7例,风湿热9例,其它8例。
2、治疗方法
处方:生石膏60~100g,甘草10g,知母15g,粳米20g(小儿减量)。随症加减:按照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进行加减,伴有表证者加连翘、银花、大青叶;湿热内阻加苍术、滑石;热人营血加羚羊角、水牛角;津气两伤加西洋参、天花粉、芦根;热盛引动肝风加钩藤、广地龙;阳明实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湿热蕴结于筋骨,表现为关节肿痛加苍术、桂枝。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体温降至37.0℃以下,且无反复;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有效:体温降至38.0℃以下,但时有反复,理化检查指标接近正常;无效:体温>39.0℃,理化检查指标经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64例中,显效5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4、病案举例
病案一:李某,女,56岁,因发热10余日而就诊。症见:高烧(体温39.4℃)、烦渴多饮、大便干、舌红少津、脉洪大。中医辨证为阳明经热证,治宜辛寒清热,投以加味白虎汤,药用:生石膏100g(先煎),知母20g,甘草10g,粳米20g,天花粉15g,连翘20g,大枣15g,服用2剂后,体温降至38.5℃,再服2剂体温恢复正常。此例患者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规范治疗10日痊愈。
病案二:张某,男,4岁,患者因“发热、咳嗽4天”而就诊。症见:发热(体温39.6℃)、咳嗽、痰黄稠、口渴多饮、大便于,舌干燥少津,脉洪大。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右下肺可见少量斑片状阴影,诊断:小儿急性肺炎,热在气分,治以白虎汤加味,药用:生石膏50g(另包先煎),知母6g,甘草3g,金银花10g,黄芩6g,杏仁6g,芦根10g,薄荷5g,鱼腥草10g,浙贝6g,水煎日服1剂,日服3次,连服上方2剂后,体温降至37.8℃,照原方再服2剂,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上方略有加减再服4剂,热退咳止,半月后复查胸片双肺恢复正常。
5、体会
高热为一常见症状,若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反恶热,体温在39~40℃之间,甚至更高,属阴阳经热,热在气分证候,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遇有高热患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或高热待诊者,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好的退热效果。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证和气分热盛的主方。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气分,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泻胃火而透肌热;知母苦寒,滋阴降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胃燥,知母与石膏相配伍,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胃生津,养胃和中。在适应证方面,古人有“仲景白虎汤三证”之说,(1)“伤寒脉浮滑者,必里有热,表有邪,白虎汤主之”。(2)“伤寒,脉浮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也有白虎汤证3条,(1)“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2)“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日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3)“手太阴暑温,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现代实验研究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笔者在临床中严格掌握“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之白虎汤证治要点,随症加减治疗流脑、乙脑、伤寒、副伤寒、肺炎,大叶性肺炎、产后发热、夏季热,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出现的高热,具有气分热盛症状者,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 作者:陈春芳
感冒发热,证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皆因风寒乘虚侵袭人体,寒盛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治疗感冒发热时,着重于散寒透热以恢复机体功能。组方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方用辛透化湿汤。
寒热往来发热
寒热往来发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中医称之为少阳证,认为这是少阳病正邪相争所出现的典型热型,可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其病机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而致。治宜和解表里,补中扶正。方用和解少阳汤。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和解少阳。
加减运用:属疟疾者,加常山、草果;正气不虚者,去人参以防闭门留寇;口干咽燥者,加天花粉、知母;伴见全身关节酸痛者,加桂枝、白芍;伴见咳嗽喘急者,加炙麻黄、杏仁;伴干咳少痰者,加芦根;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发热汗出
发热出汗,见于体虚易发生反复感冒之人,发热且出汗较多,或服用西药解痛退热药后出汗较多、动辄复感。中医称之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病因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汗液外泄。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方用调和营卫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伴咳喘者,加炙麻黄、杏仁。
高热大渴
高热大渴,多见于各种温热病中,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时出现,伴见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脉洪大有力,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热盛。病因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迫津外泄。治宜甘寒滋润,清热生津。方用仲景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4次服。
功用:滋阴降火,清热固表。
加减运用:伴见恶寒者,加柴胡、黄芩;神昏谵语、四肢抽动者,加羚羊角粉;伴见皮肤有出血斑者,加黄连;体虚者,加人参;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加半夏、藿香、滑石。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多因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 *** 亏虚,水不制火,表现为午后或夜间身热,或骨蒸潮热,或伴手足心热。本病阴虚为本,虚火为标。治宜滋阴生津,退热除蒸。方用滋阴清热汤。
处方: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滋阴清热。
加减运用:便秘甚者,加大黄;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伴有盗汗者,去青蒿,加锻牡蛎、浮小麦。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是指血液不足,脏腑功能失其濡养,机体功能失调,阴不敛阳,阳气外浮而发热,一般热像不高,伴见烦躁,口渴喜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治宜补气养血以清热。方用益气养血清热汤。
处方: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人参10克,酸枣仁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养血,养阴除热。
加减运用:伴见便秘者,加肉苁蓉、黑芝麻;月经淋漓不停者,加阿胶珠、生地炭、三七粉。
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病因为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气化功能失调。发热但热势不扬,可伴见自汗,易疲劳,易患感冒。治宜益气固表,和营除热。方用益气固表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防风15克,人参10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加减运用:自汗多者,加锻牡蛎、浮小麦;大便干结者,炒白术易生白术,加淮山药、火麻仁;伴有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
阳虚发热
阳虚发热,指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毒,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阳受损而导致的发热,表现为全身阵阵微恶风寒,喜热怕冷,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嗜卧不爱动。病因为体虚受寒,寒郁于内,格阳于外,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温阳清热汤。
处方: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参10克,紫苏叶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加减运用:伴见胸闷憋气者,加栝楼、薤白;大便溏稀者,加炮姜、炒白术;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湿郁发热
湿郁发热,表现为发热缠绵数日,午后更甚,汗出黏着,周身潮湿,身重头困,腹胀纳差,便溏,苔腻。病因为湿热内蕴,三焦气化失利,水湿内遏,其热不扬。治宜芳香化浊,调畅气机。方用清暑芳化汤。
处方: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芳香化浊,清退郁热。
加减运用:呕恶者,加竹茹、陈皮;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稀、排便不畅者,加炒白扁豆、槟榔;大便溏稀、次数较多者,加炮姜;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
痰湿发热
痰湿发热,多见于肥胖之人。病因为痰湿交结,气机郁遏,营卫失调而发热。症见恶寒发热,或夜热晨退,伴见面色暗红,脘腹痞满,口中黏腻,恶心纳差,便溏不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清热。方用化痰祛湿汤。
处方: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30克,苏梗15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健脾和胃,化痰祛湿。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黏滞不畅者,加槟榔;睡眠不宁者,加菖蒲、郁金;呕吐者,加代赭石、旋复花;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薏苡仁;胸闷憋气者,加桂枝、薤白。
气郁发热
气郁发热,表现为时觉身热心烦,往来寒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伴见口苦咽干,善太息。病因为肝气郁结,气滞日久,内蕴化热。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用疏肝解郁汤。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槟榔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加减运用:口黏、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心烦意乱、情绪焦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口干舌燥者,加芦根、麦冬;睡眠不宁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
血瘀发热
血瘀发热,多见于有外伤史或手术史的病人,西医称之为吸收热。表现为午后或晚间全身潮热,微汗出,体温多在37℃~38℃之间。病因为瘀血阻滞,气血壅遏,阳气不得抒发,以致发热,可伴见身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舌质青紫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方用活血化瘀清热汤。
处方:当归20克,川芎20克,桃仁15克,青蒿30克,柴胡20克,黄芩15克,乌药15克,丹参15克,红花15克,甘草15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调和阴阳。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潮热甚者,去柴胡、黄芩,加地骨皮、白薇;气虚无力者,加黄芪、人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白虎汤加减治疗肾病发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