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擅用经方、小剂。李映淮先生在撰著书稿时,为使后人能准确地理解传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之真谛,参考多家学说,添加了不少按语,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
本文目录
1 编辑推荐2 作者介绍3 目录
编辑推荐李翰卿所著的《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录、整理而成。李翰卿遵经典而不泥于经文,守法度而不拘于定法。善起沉疴于妙用小剂,常救危难于精析夹杂。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先河,创宫外孕非手术疗法之壮举。
作者介绍
李翰卿(1892-1972),名希缙,号华轩,以字行。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人。舅父张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李氏自幼从其舅父学医习文,尽得其传。15岁时即能治疗一般的疾病,以后虽在当地小学任教,但每有闲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门。27岁时,南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猎。1922年毕业,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乾堂等处行医。35岁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李氏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
目录
桂枝汤
桂枝汤的使用法——太原市中医学会第二次学术讲座讲题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麻黄汤
麻黄汤的用法——太原市中医学会第一次学术讲座讲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升麻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小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
枳实栀子豉汤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的用法——太原市中医学会第四次学术讲座讲题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抵当丸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小陷胸汤
十枣汤白散麻子仁丸蜜煎导法
谈及古中医,世人皆竖拇指称颂,然而,古中医为什么能够无敌于天下呢?医学界曾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是认识论。西医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但西医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元气所生,并与天地元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
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作《伤寒杂病论》。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怎样使我们的国魂与医魂归来,只有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
回归经典从两千年之前,古圣先贤早已揭示了疾病的真相:
1、凡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阳气)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先天肾气为肾中阳气,后天胃气为脾胃阳气,此二本就是一元阳气,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故扶阳为治病之根本。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护胃气,就是调后天之本,补脾胃中气,扶阳茶灸五步运通就是以温中散寒为宗旨,以姜丸温胃散寒,以红茶健脾去秽,先调后天,以补先天。
3、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一元阳气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姜枣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4、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误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愈。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5、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中气者人之本气也。万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强者,邪从热化、实化,便是三阳病;本气弱者,邪从虚化、寒化,便是三阴病。医者治病,助人体之本气也。何为本气,就是指阳气,亦指脾胃中气。扶阳先调脾胃,中气一足,后天返补先天。
6、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临证万万不可大意。今天之人,少动多思,思伤脾胃,多为阳虚,所以扶阳为要,兼顾滋阴,阳主阴从。
7、人身各部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因阳气不到。当知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邪之犯人,由皮毛、肌腠而经络、而脏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积圧,深伏于三阴要害而成病。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其萌芽”的古训。病入表皮,亦可以用生姜汤发散解表,扶阳散寒,这就是当受寒时母亲给我们熬姜汤进行发寒的道理。病入脏腑,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8、“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多。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一元阳气上下功夫。肾中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阳气如油灯之油,油尽灯枯,阳断则亡,你说扶阳重不重要,你要不要扶阳呢?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伤寒杂病论》开始了流落乡间。到了晋朝,有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共记述了397条,每1条都是一个治法,共记载了处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4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颈肩腰腿痛效方3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