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八珍加黄芩知母汤

中医世家 2023-04-30 10:52:27

八珍加黄芩知母汤

处方 : 八珍汤加黄芩8分,知母8分。

功能主治 : 痘疮靥后身弱,坐立摇颤。

摘录 : 《医林纂要》卷九

组织药方浅谈

医生组织药方,俗称『开药方』或『开方』。药方又名『处方」或『方剂』。它是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辨证,立法以后,根据立法的要求,结合具体病情,选择适用的药物,按照组织药方的原则和药物配伍变化,酌定用量轻重大小等组织而成的。是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是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医疗体系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经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总结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逐渐发现把几种单味药组织成药方来使用,则能集中群药的特长,发挥药物的配伍变化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力量,以提高治疗效果,并能通过组织配伍,使每药更好地发挥其特长,纠正其缺点和弊害,组织成药方,则可随症加减,变化灵活,应用范围可以大大扩大。于是就逐渐把药物组织成药方来使用,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方法和宝贵经验。可以说,药方的产生是使用药物方面的重大发展与进步。下面就详细介绍药方的几个问题。
一、药方的虹织原则:为了使药方更好地产生治疗效果,使各药都能尽量发挥作用。并利用药物相互间的相助,相畏,相须、相使等作用,辅助不足,监制太过,以增强药方的治疗作用。因而,在组织药方时,方中的药物不是简单地,平均地拼集起来的。而是根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的需要各育侧重与主次轻重等区别。一般说药方中的药物要有主药,辅药、佐药,使药等不同。
1、主药:针对病情成病因,治疗主证,解决主要矛盾,药力使用最充足的叫主药。
2、辅药:辅助主药或监制主药,使主药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的叫辅药。
3、佐药:治疗兼证或为了使主药,辅药更好地发挥药力而予以创造有利条件,给主药,辅药增强效力的叫佐药。
4、使药:引导药力直达病位,或引药上升,下降、达表、入里,或协调诸药,或矫味,赋形的叫使药。
另外,还有在热药中少加一些寒药,或在寒药中少加一些热药,以利治疗作用的叫做反佐药。反佐药在一般情况下不常用。
以上是组织药方的一般原则。举例来说,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是治疗伤寒太阳病,表实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气喘、全身肢体酸痛、脉浮紧等)的主要方剂。方中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为主药,桂枝辛温通阳,增强麻黄的发汗、散寒作用为辅药,杏仁苦平利肺气而治兼症的气喘,同时杏仁苦降又能防止主药的辛散太过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共达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上述例子只是就一般组织情况而言,如果遇有病情复杂或病情严重的,也可用两味或三味主药,二至四味辅药,三至五味佐使药,甚或六至七味佐使药等等,但也有时用一味主药,二、三味辅药组成药方,也有的不用辅药,只用主药和二,三味佐使药组成,甚至也可只用主药,和使药组成药方。就是说不一定每张药方都要具备主药、辅药、佐药、使药以及反佐药等等,主要是根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需要而定,不可刻板拘泥。
二、药方的灵活变化:组织药方既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但又必须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常用的药方变化方法,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1、药味增减的变化;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是由党参(或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但如遇有脾胃虽虚但不受补的人(服本汤后胃胀、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可在此汤中加入陈皮以行气调胃,可免除上述缺点,名五味异功散,是治疗脾气虚弱常用的药方,如病人痰湿较重,舌苔白厚而腻,恶心呕逆的,则可加半夏,陈皮,名六味汤(旧名六君子汤),如果还兼有中焦气滞而胃满、腹胀的,可再加木香,砂仁以行气消胀和中,名香砂六味汤。再如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婪,大枣)时,如遇有口渴甚者,可去半夏,加天花粉,如患者体壮、新病正气不虚者,可去党参等等。
2、用药量轻重的变化:例如积木汤(枳实八钱、白术四钱)枳实用量大于白术,主治脘腹积滞、坚满,有病块等症。枳术丸(枳实一两,白术二两)白术用量大于枳实而成为健脾和中、扶助中焦的方剂。这两个药方,因为药量轻重的不同,则作用不同,主治不同。
3、气味化合的变化:例如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采用酸甘合化(白芍,饴糖)生阴,辛甘合化(桂枝,甘草)生阳,并使整个药方的性味是甘缓而温为主,而成为治疗虚劳里急、腹部作痛的有效方剂。再如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附子、党参,黄柏,干姜,黄连,川椒,当归)利用了酸、辛、温、苦(蛔虫见酸则软,见辛则伏,见温则静,见苦则下)合用的特点,成为治疗蛔虫有效的方剂,对吐蛔虫更为有效。近些年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等,每取得良好效果。再如清热泻火多用苦寒,滋阴降火则须用甘寒等等。
4、功能配伍的变化;例如黄连配吴萸为左金丸,主治肝郁化热犯胃而致的吞酸嘈杂,配木香为香连丸,主治湿热痢疾,里急后重,配肉桂为交泰丸,主治心肾不交而致的失眠,配半夏、瓜萎为小陷胸汤,主治心下痞闷疼痛等。另如用芍药甘草汤做实验,发现芍药对肠管的运动有促进和兴奋作用,而甘草与此相反,而起抑制作用,可是把这两药配伍起来应用,却可以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肠管运动异常兴奋的疾病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再据近年研究报导,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升麻,柴胡)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升麻,柴胡两药在药方中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如去掉这两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即现减弱,如单用升麻,柴胡则完全没有以上各作用等等。可见功能配伍的变化,在组织药方时占有重要地位。
5、功剂型不同的变化;剂型不同,治疗作用也不同,药方的组织也因之不同。一般说急性病,重病,多用『汤』剂。汤剂药方的组织药味不宜太多,一般不超过九至十二味,例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苠,肉桂)等。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阶段可用「丸」剂。一般说:丸剂常作为常服用,因而丸剂药方的组织可药味多些,例如人参再造丸、鳖甲煎丸,安坤赞育丸等,有的多至三、四十味药。虚证也可用「膏』剂。膏剂药方中多选用膏汁较丰富的药味,例如生地,麦冬,天冬,鲜石斛,梨汁,蜂蜜,冰糖等,以便容易收膏.郁证、急症也有时用『散』剂。例如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陈皮,白术、煨姜,茯苓,甘草,薄荷)、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六一散(滑石、甘草),开关散(皂角、细辛),等.另外,散剂有的作为粗末,水煎服,(煮散)也有的为细末,用温开水或酒等送服。其它剂型还有洗剂,漱剂等,组织药方时都要注意到它们的特点。这是仅就剂型变化的一般情况而言。因本讲主要是以谈汤剂药方的组织变化为主,故对其他剂型从略。综观上述诸点,可见药方的灵活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三、药方与治法的关系:组织药方要根据治法(立法)的要求去进行思考。前人把这一步骤称做『以法统方」,意思是说药方的作用要符合治法的要求,法与方要统一。例如冶法是补气,组织药方时,可用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一类方剂随证加减,治法是补血,组织药方时就可用四物汤、人参养荣汤一类方剂随证加减,洽法是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汤一类方剂加减,治法是补肾阳,可用桂附地黄汤一类方剂加减,治法是泻下,可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一类方剂加减等等。但是,又须看到『一法之中可有数方,一方之中可有数法』的相互关系。例如下法之中有大承气汤(急下法),调胃承气汤(缓下法),增液承气汤(润下法)。大黄附子汤(温下法)等等的不同,可见「一法之中可有数方·,再如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赤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芷硝,生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生姜)这一个方剂中,既有汗法(解表)、又有清法(清热),还有下法(泻火)和活瘀等法,这是『一个之中可有数法』的例子。所以在组织药方时,首先注意到以法统方,但同时也要想到法中有方、方中有法。最重要的是药方与治法的统一。
四、有效方剂的吸取与采用:在组织药方时,也要注意前人有效方剂和近代有效方剂的选用,并在这些有效方剂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病人的具体病情以及年龄、气候,地理条件等的不同,加以化裁变化。例如辨证为温病气分炯热证,治法是清气分热,就可以选用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随证加减。如病人高烧好几天,已伤津液,就可以加上鲜芦根,天花粉一类的药物。如果病人素日体弱,年龄较大,巳高烧数日,正气不足,还可以加些党参或白人参之类药物。如病人已高烧了几天,本来口渴很利害,喝水很多,今天反而不太渴,舌质也变为红色,下午和晚上发烧较重,脉象也比以前变细,这是温热病邪有由气分入营分的趋势,这时的治法是既要清气分热,又要清营分热。可在石膏知母汤中去甘草,加入生地,元参等,以兼清营热,再加银花、连翘透营清气,引导邪热由营转气而外透。这个药方就是采用石膏知母汤和清营汤两方的有关部分化裁而成,但仍是以清气分热为主的药方。如温热病邪渐转入营分,而见身热不退,夜重昼轻,舌色绛红,口不渴,身上或胸背等处斑疹隐隐欲现,脉象细数等症。这时的治法就要以清营分热为主,需在上方中再加丹参,麦冬,黄连,竹叶,犀角等以加强清营分热的作用,因邪热已不在气分,故可去掉生石膏、知母等。这个药方就是采用《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随证加减的。如果病人的气分证仍有,治法也要气营两清,也可以不去生石膏和知母,这又有了「玉女煎」方的精神,可以随证加减。如病人出现舌苔黄厚少津,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夜间谵语,循衣摸床,腹满不食,脉沉实有力等症,这是转为阳明温病,热结肠胃,治法须用下法,上方中就可去掉丹参,黄连,犀角,竹叶,生石膏、知母等,而加入生大黄和芒硝,以泻肠胃结热,这又成为增液承气汤变化而来的药方。如果本病人经西医诊断为流行

“五行相克”,在临床上怎么用?

相克与相生同样是一种生理现象。


病证上所说的相克,包括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现象,故有虚实复杂的症状出现。


总的说来,分强弱两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


因而, 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


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从疾病的发展变化来看相克,并不是前后都一致的。


例如鼓胀病,他在整个病程中所出现的证候,便包括了木横克土、木不克土和土反侮木等现象,治疗上虽然不离肝脾肠胃,治法上就有很大出入。


说明临床上运用相克时,不能固执一端,一成不变。



01

木横克土,木不疏土,土反侮木



木横克土,即肝旺脾弱。


肝旺多指肝气太强,表现为头胀,胁痛,胸闷太息,少腹胀;脾弱包括胃气阻滞,如食呆,脘痞胀痛,频作嗳气和矢气等。


由于肝旺多指肝气横逆,治疗上常用疏肝理气为主,结合健脾和胃,方如 柴胡疏肝散 (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甘草、生姜)、 调气汤 (香附、青陈皮、乌药、木香、藿香、砂仁、甘草)和 沉香降气汤 (沉香、香附、延胡、金铃子、砂仁、甘草)。


木克土的证候,以肝气犯胃为多, 并因胃而影响及肠,胃痛中的气痛,常因恼怒后肝气所引起,刘草窗的 痛泻要方 (白芍、陈皮、白术、防风), 目的亦为泻肝和胃而疏肠中气滞。


因此,本证在临床最为多见, 一般称为肝胃不和。


木不疏土,由肝气郁结所致。 肝气失其条达,影响脾胃功能迟钝,出现精神抑郁,胸胁满闷,食少艰化,腹胀,大便或秘或溏等症状。


治宜舒肝健脾,用 逍遥散 (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煨姜),亦可加入枳壳、陈皮和胃。


治疗肝气和肝郁,虽然同以理气为主,药物如柴胡等亦通用,但由于发病和病机不同,方剂的组成并不一样。


反克现象在肝和脾胃亦为多见常见,因有木之与土,此胜彼负之说。


但一般土反侮木多由木郁不能疏土引起,亦即木不疏土的后果,且因后天生化力弱,肝血不充,产生肝火内郁,成为虚性亢奋现象,宜用化肝煎(白芍、青陈皮、丹皮、山栀、贝母、泽泻)。


若由脾胃形成,则以湿热积滞为多,与肠亦有密切关系,当用 导气汤 (黄连、黄芩、当归、白芍、枳壳、槟榔、木香、大黄)加减。


处方法则: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理气畅中法。


常用药物:


疏肝气 ——青皮、制香附、金铃子、香橼、柴胡、广郁金、玫瑰花、娑罗子、荔枝核;


调脾胃中气 ——枳壳、陈皮、砂仁、蔻仁、佛手;


化脾胃湿热积滞 ——黄连、半夏、木香、枳实、大腹子皮。



02

土旺克水,土不克水,水反克土



土旺克水,即胃实耗伤肾阴,常见于胃有实热,即《伤寒论》少阴病用急下存阴的证候。但临床上惯称邪热伤阴,很少引用生克学说。


与此相反, 土不克水是脾虚而水湿泛滥,成为水肿胀满。 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治宜温运脾阳,用 实脾饮 (白术、茯苓、干姜、生姜、红枣、甘草、豆蔻、大腹皮、厚朴、木香、附子、木瓜)为主。


水反克土为肾病影响脾脏功能,常见于水肿证, 《内经》所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用金匮肾气丸 (附子、肉桂、熟地、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温肾为主,结合胃苓汤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肉桂,白术、泽泻、猪苓、茯苓) 以治标。


处方法则:急下存阴法,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常用药物:


泻胃热 ——大黄、玄明粉、枳实;


温脾阳 ——见前;


温肾阳 ——见前;


利水湿 ——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冬瓜皮、川椒目、猪苓、大腹皮、葫芦瓢、生姜皮、通草。



03

水旺克火,水不克火,火反克水



水旺克火,即肾阴郁遏心阳,表现为水气上逆,先有脐下悸,再见胸闷心悸,奔豚证即属这一类,宜桂枝加桂汤 (桂枝、白芍、甘草、姜、枣)。


如果水气内停,命火衰微不能气化,不见心气虚弱症状的当用 真武汤 (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温肾利水。


水不克火是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证见遗精腰痛,心烦失眠,宜滋肾清心,用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加生地。


这里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水属北方,火属南方,所以黄连阿胶汤也称补北泻南法。 但本方主要是着重在心脏本身的血虚火旺,如有肾虚症状,宜加入滋肾药。


二是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旺,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证,也称水不制火,宜用滋阴降火的 知柏八味丸 (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黄柏、知母)。 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火反克水:与水不克火往往互为因果,治法无多大出入。 临床上又对一般热盛伤阴,惯常称做水不制火,意义有别。


处方法则:通阳制水法,扶阳逐阴法,滋阴降火法,补北泻南法,养阴清热法。 


常用药物:


温心阳 ——见前;


温肾阳 ——见前;


清心火 ——黄连、竹叶、焦山栀、莲子芯、灯心;


清命火 ——黄柏、知母。



04

火旺克金,火不克金,金反克火



火旺克金,即心火消烁肺脏气阴。 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热伤津,如火嗽证咳痰稠黏,咽喉不利,用 黄芩知母汤 (黄芩、知母、山相、杏仁、贝母、桑皮、花粉、桔梗、甘草)。




习惯上对于一般邪热伤肺,亦称火克金,应加区别。


火不克金是心阳不能温肺,属于肺寒证候。


《内经》上说“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溲二”,《金匮要略》上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均是心火衰微,形成肺气消索。


心肺本为二阳脏,欲温肺金,当扶心阳,但宜温养,温润,不可偏于辛热,用 温肺汤 (人参、肉桂、干姜、甘草、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加减。


金反克火当为肺寒而影响心阳不宣,因临床上少见,从略。


处方法则:泻火清金法,清热润肺法,养心温肺法。


常用药物:


清心火 ——见前;


清肺热 ——桑皮、马兜铃、川贝母、黄芩;


温肺寒 ——款冬花、白石英、远志、百部。



05

金旺克木,金不克木,木反克金



金旺克木,即肺肃太过,肝气受制。


临床上对于肝气证候常用肃肺佐治,所谓佐金平木, 但单纯由肺形成的肝病并不多见,从略。


金不克木当为肺虚而引起肝旺,临床上亦比较少见。肺痨后期虽有出现,多与肾虚不能养肝有关。


木反侮金指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亦称 木火刑金 。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内带血,急躁烦闷,脉象弦数等。 此时肺脏亦热,当用化肝煎 (白芍、丹皮、山栀、青陈皮、贝母、泽泻) 加青黛、金沸草、瓜蒌、枇杷叶,亦可暂用龙胆草、芦荟以泻火。


处方法则: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


常用药物:


降肺气 ——金沸草、苏子、枇杷叶;


清肝火 ——黄芩、青黛、丹皮、夏枯草、龙胆草、芦荟。

八珍膏简介

目录1拼音2中药部颁标准 2.1拼音名2.2处方2.3制法2.4性状2.5检查2.6功能与主治2.7用法与用量2.8规格2.9贮藏 3《鲁府禁方》卷一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八珍膏的用法用量 4八珍膏说明书 4.1药品类型4.2药品名称4.3药品汉语拼音4.4药品英文名称4.5成份4.6性状4.7作用类别4.8适应症/功能主治4.9规格4.10八珍膏的用法用量4.11禁忌4.12八珍膏的不良反应4.13注意事项4.14八珍膏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4.15八珍膏的药理作用4.16备注 附:1古籍中的八珍膏*八珍膏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拼音 bā zhēn gāo

2中药部颁标准

2.1拼音名

Bazhen Gao

2.2处方

党参 100g 白术(炒) 100g 茯苓 100g 甘草 50g 当归 150g 白芍 100g 川芎 75g 熟地黄 150g

2.3制法

以上八味,酌予碎断,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药渣煎煮1.5小时,其余党参等六味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 80℃测)的清膏。另取蔗糖 1700g制成糖浆,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稠膏,待冷,加入防腐剂适量、当归、川芎挥发油及香精适量,约制成 2720g,即得。

2.4性状

本品为综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香,味甜。

2.5检查

相对密度 应为1.31~1.34(附录Ⅶ A)。 其他 应符合煎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F)。

2.6功能与主治

调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痿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

2.7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5g,一日2次。

2.8规格

每瓶装 250g

2.9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湖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3《鲁府禁方》卷一

3.1处方

梨汁1碗,萝卜汁1碗,藕汁1碗,柏枝(捣烂,用童便熬)浓汁1碗、稀汁各1碗,乳汁1碗。

3.2制法

共熬成膏,再入知母2两,黄柏2两,为末,入膏搅匀。

3.3功能主治

劳瘵。

3.4八珍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2茶匙,白水送下。

4八珍膏说明书

4.1药品类型

中药

4.2药品名称

八珍膏

4.3药品汉语拼音

4.4药品英文名称

4.5成份

4.6性状

4.7作用类别

4.8适应症/功能主治

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四肢乏力。

4.9规格

每瓶装250克

4.10八珍膏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克,一日2次。

4.11禁忌

4.12不良反应

4.13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3.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或其制剂。

4.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5.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小儿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者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八珍膏的药理作用

4.16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八珍膏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预防 亦是劫药,须参、苓、白术,微加消食祛热之药,如八珍膏、卫元汤可用也。八珍膏人参(一两)蜜(四两)乳...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预防 亦是劫药,须参、苓、白术,微加消食祛热之药,如八珍膏、卫元汤可用也。八珍膏人参(一两)蜜(四两)乳...

《祖剂》:[卷之三四君子汤]大秦艽汤 即八珍汤去人参加秦艽石膏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黄(各一两)细辛(五钱)治风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膝部 生散绀珠丹回阳玉龙膏大防风汤(见股部)六味地黄丸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

知母的栽培技术

知母的种植一般采用育苗移栽,选择排水良好,疏松的腐殖质壤土和沙质壤土,结合整地每667米施腐熟的厩肥45000千克作为基肥,均匀撒入,深耕细耙,整平后做成平畦。3月下旬,灌足底水,按行距10~15厘米开沟,沟深2厘米左右,将种子均匀撒播在沟内覆土镇压;播种量每667米 1千克左右。为保证出苗整齐,一般在播种之前要进行种子催芽,将种子用60℃温水浸泡8~12小时,捞出后与种子2倍量的湿沙拌匀,在背风向阳温暖处挖坑催芽,催芽坑深20~30厘米。将种子平铺于坑内,覆土5~6厘米,并用农膜覆盖,待多数种子的胚芽穿破种皮伸出时,即可进行大田播种。播种后10~20天出苗,待苗高5~6厘米时,进行间苗、定苗。知母的移栽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可进行,春季移栽上年培育的种苗,在整好的土地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沟深5~6厘米,按株距10~15厘米进行栽植,种苗覆土深度以超过原地面2厘米左右为宜,若土壤干旱,栽后应灌一次透水。夏季移栽一般采用上年培育的种苗,秋季移栽一般采用当年春季播种培育的种苗,将种苗地上叶片保留10厘米左右,多余部分用剪子剪掉,以减少移栽后蒸腾失水影响缓苗,其他技术要求和春季移栽相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