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大柴胡汤合大陷胸汤加减化裁治疗胆石症

道医 2023-06-25 04:24:06

主治:胆石症。

处方:以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加减化裁自拟利胆汤:柴胡、黄芩、白芍、枳实、大黄(后下)、芒硝(冲)各10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半夏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煎30分钟取汁300毫升。日服3次,气滞明显者加木香6克,枳实易枳壳10克;湿热者加茵陈30克,龙胆草10克,黄连10克;热毒甚加蒲公英15克,栀子12克,白芍易赤芍6克,双花20克;胆绞痛者加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并配以针刺阳陵泉、太冲、胆囊穴、足三里、合谷穴,深强刺激,留针半小时。静滴庆大霉素24万单位或氨苄青霉素8克,灭滴灵250毫升,日1次,口服50%硫酸镁30毫升日3次,经上法治疗不能缓解或控制时则中转手术。

疗效:治疗189例,治愈,42例;显效,107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有效率89%。

按语: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医论著的记载本病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结胸发黄”的范畴。如《伤寒论》中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还有“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这些法则与方药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与肝同具疏泄功能,以通降为顺。我们认为胆石症多因肝胆之气郁结,痰湿内生,湿热互结,阻碍肝胆之疏泄而发病。其主要病机为肝胆气滞,湿热蕴结。故治疗应以疏肝利胆,清热通腑为主,并根据气滞、湿热的偏重或火毒等不同情况,辨证施治,方中以柴胡、茵陈、郁金、金钱草疏肝利胆;黄芩、黄连、半夏清热利湿;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泻下;元胡、川楝子、木香、枳壳、白芍行气止痛;双花、栀子、公英、龙胆草清热解毒;赤芍凉血。若兼有气虚或伤阴者,可酌加补气或养阴之品,以扶助正气。一味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很易犯“虚虚”之戒。阳虚欲脱者,急煎参附汤回阳固脱。出现神昏谵语、高热者,则在原方的基础上配以犀角地黄汤,效果显著。服药期间,若有上腹疼痛加剧或胁下阵发性胀痛,或突然高热,多提示将有结石排出,应注意粪便检查。应抓紧时机,集中措施助结石排出。此时给以针刺,针刺后顿服50%硫酸镁60毫升,但应注意可能是病情变化的先兆,需注意鉴别。若上腹部疼痛突然缓解或高热迅速下降,可能是结石排出,应注意的是。在运用中西医两法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适应征,一般经48小时保守治疗后,病情不缓解,反趋严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则应中转手术处理。

?从柴胡用法谈柴胡汤变证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原文明确提出「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所以服用柴胡汤后出现口渴是病的变证而已,仲景早已给我们点明,和「柴胡劫肝阴」没有关联。
服柴胡汤后为什么会出现口渴呢?一则可能是原本有阳明之热,但当时以少阳病症为主,医生此时忽略了阳明之热。比如陈仲清和张丽国同志医案中的患者有「舌红,苔薄黄」的情况,说明已经有化热之象,但一诊处方中清热之品不足,所以导致病人服柴胡汤后「晨起头晕、颈腰部酸痛较前明显减轻,已无视物旋转、恶心、欲呕等症,但口大渴。」说明少阳已解,余热入阳明故而出现口大渴。二则原无阳明之热,但用柴胡汤后少阳虽得解,病情出现变化,化热入阳明,故而出现口渴。
其实服用柴胡汤后的变证不止这些,另外仲景在原文中还提到: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服柴胡汤后出现「下重」的症状,从「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可知邪已在太阴,中焦虚寒,脾阳受累,但以手足温而误采用攻下之法,必伤中阳,脾阳虚寒更甚,以致运化失职,寒湿内生,从而可见胁下满痛等症状,若续误以邪侵少阳,枢机不利,而投以小柴胡汤,必致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泄泻下利重症,此时可用外台茯苓饮治之。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服柴胡汤后出现「蒸蒸而振,却复发热」的症状,接着汗出病愈,无须再用其他药物。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服柴胡汤后出现「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的症状,然后通过大柴胡汤下其郁热而愈。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服柴胡汤后出现病情依旧,病「不了了者」,勿妄治,待其出恭,可「得屎而解」。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服柴胡汤后一则可能出现「蒸蒸而振,却发热」的症状,接着汗出病愈,无须再用其他药物;二则可能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症状,此时当用大陷胸汤治疗;三则可能出现「痞」,需改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
所以,服柴胡汤后变证多,医家当详观,方可应对多变的临床。

伤寒论方笔记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 ? ?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

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

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 ?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

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

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

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

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 ?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 ?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

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 ? ?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 ? ?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 ?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 ?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 ?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 ?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 ?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 ?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 ?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 ?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 ?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 ?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 ?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 ?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 ?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 ? ?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 ? ? ?甘草4两,干姜2两。

? ? ?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 ? ?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 ? ?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 ? ?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 ? ?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 ? ?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 ? ?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桃核承气汤

? ? ?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 ? ?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 ? ?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 ? ?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 ? ?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 ? ?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 ? ?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 ? ?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 ? ?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 ? ?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 ? ?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 ? ?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 ? ?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 ? ?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 ? ?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 ? ?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 ? ?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 ? ?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 ? ?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 ? ?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 ? ?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 ? ?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 ? ?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 ? ?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 ? ?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 ? ? ?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 ? ?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 ? ?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 ? ?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 ? ?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 ? ?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 ? ?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 ? ?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 ? ?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 ? ?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 ? ?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 ? ?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 ? ?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 ? ?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 ? ?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 ? ?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 ? ?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 ? ?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 ? ?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 ? ?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 ? ?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 ? ?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 ? ?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 ? ?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 ? ?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 ? ?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 ?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 ? ?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 ? ?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 ? ?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 ? ?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 ? ?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 ? ?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 ? ?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 ? ?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 ?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 ? ?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 ? ?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 ? ?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 ? ?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 ? ?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 ? ?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 ? ?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 ? ?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 ? ?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 ? ?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 ? ? ? ? ? ? ? ? ? ? ? ? ? ? ?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 ? ?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 ? ?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 ? ?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 ? ?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 ? ?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 ? ?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 ? ?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 ? ?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 ? ?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 ? ?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猪肤汤

? ? ? ?猪肤1斤

? ? ?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 ? ?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 ? ? ?甘草2两;

? ? ? ?甘草2两,桔梗1两

? ? ?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 ? ?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 ? ?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 ? ?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 ? ? ?半夏,桂枝,甘草

? ? ?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 ? ?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 ?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 ? ?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 ? ?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 ? ?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 ? ?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 ? ?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 ? ?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 ? ?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 ? ?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 ? ?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 ? ?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 ? ?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 ? ?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 ? ?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 ? ?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 ?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 ? ?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 ? ?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 ? ? ? 阴阳易。

? ? ? ? ? ? ?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