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一病,古名滞下,乃湿热蕴结于大肠而失其疏泄传导所致。其治当以“通因通用”为法,使大肠功能恢复,用药当取当归、白芍、木香、莱菔子、槟榔等来调气行血,通腑导滞。而黄连一药,孙老认为:虽可清热燥湿,但因其能“厚肠胃”,有收敛之性,可阻碍大肠的传导,不但于滞下无益,反碍“通用”之法,故不主用之。尤对于湿热痢疾早期,有“兜涩太早”之戒。兹举例如下:
李某,男,46岁,2001年8月13日来诊。因饮食不洁,腹痛下痢,其色白多红少,里急后重,日下5-7次。患者爱好医学,自研黄连细末服2天,每次20g许,痢疾非但不除,里急后重反增,腹疼拒按,不欲饮食,小便短少。而来皖门诊,切脉弦滑,舌苔黄厚而腻。此乃湿热蕴结肠胃,痢下红白,“艰涩而难出者,疏通为先”。患者早投黄连,厚其肠胃,故犯“痢疾兜涩太早”之戒。治取通因通用之法,给予陈士铎“治痢通治法”加味。首方:当归30g,白芍20g,炒枳壳15g,炒莱菔子15g,槟榔15g,木香10g,川厚朴10g,焦山楂20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2遍,取汁300mL,日分2次温服。上方连服5剂,腹痛后重均除,脉来较前冲和,舌苔黄厚渐退。唯饮食欠香,卧寐欠安,乃胃气一时未和尔。再方:当归10g,白芍10g,木香10g,陈皮10g,茯苓10g,半夏10g,淡竹叶10g,生甘草6g,生姜6片。水煎服,连服3剂,胃和寐安,病愈。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为止)和卧床休息。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恢复期中可按具体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有失水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如有呕吐等而不能由口摄入时,则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注射量视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给予碱性液体。对痉挛性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及腹部热敷,忌用显著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延长病程和排菌时间。这类药物虽可减轻肠痉挛和缓解腹泻,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肠壁分泌。但实际上腹泻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且可排队一定数量的致病菌和肠毒素,因此不宜长期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物。特别对伴高热、毒血症或粘液脓血便患者,应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婴幼儿也不宜使用此类药物。能够作用和影响肠道动力的药物有阿托品、颠茄合剂、度冷丁、可待因、吗啡、樟脑酊、苯乙哌啶和盐酸氯苯哌酰胺等。
2.病原治疗近年来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渐见增多,粪便培养检得致病菌时需作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
⑴磺胺类药:磺胺药对痢疾杆菌有抗菌活性,但如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则有协同效果。如复方磺胺甲?唑(SMZ-TMP)片剂,每天2次,每次2片,儿童酌减,疗程一周。有严重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症者忌用。近年来耐药菌已见增多,如疗效差或无效时,即应改用其他抗菌药物。
⑵喹诺酮类:该类药物作用于细菌DNA促旋酶,具杀菌作用,无毒副作用,已成为成人菌痢的首选药。由于该类药可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学龄前儿童忌用。成人用法如下:吡哌酸每日2g,分3次口服,疗程5~7天;诺氟沙星每日600~800mg,分2~3次口服,疗程同上;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每日皆为600mg,分2次口服,疗程3~5天。
⑶抗生素:尽量口服给药。氯霉素、四环素族等抗痢疾杆菌活性差,耐药菌株日趋增多,因而在广泛应用抗生素的某些大城市中,不宜以氯霉素或四环素族作为急性菌痢首选药物,但在农村地区仍可使用。痢特灵对本病仍有效,但呕吐等副作用较大,部分人不能口服者,可改用庆大霉素或氨苄西林等抗生素。
庆大霉素的剂量为160~240mg/d,分2次肌注,小儿每日3~5mg/kg,分2次肌注;卡那霉素的剂量为1~1.5g/d,小儿为每日20~30mg/kg,分2次给药;氨苄西林的剂量为2~6g/d,小儿为每日50~100mg/kg,分4次给药。疗程均为5~7天。必要时,可加用TMP0.1g,每日2次,以增加疗效。近年来,耐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菌株增加,有人改用阿米卡星成人每日15mg/kg,儿童100mg/kg治疗菌痢,取得较好疗效,但多数作者认为,该药不宜作为“一线药物”,以免耐药菌株增加。
⑷中药:黄连素0.3~0.4g,每日4次;一见喜4g,每日4次。疗程均为7天。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本型来势迅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
1.抗菌治疗采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与氨苄西林静脉注射,剂量、用法同急性期,中毒症状好转后,按一般急性菌痢治疗或改用复方磺胺甲?唑(SMZ-TMP)或诺氟沙星口服,总疗程7~10天。氟喹诺酮类静脉针剂和头孢哌酮也可使用。
2.高热和惊厥的治疗高热易引起惊厥而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用安乃近及物理降温,无效或伴躁动不安、反复惊厥或惊跳者,可给予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与异丙嗪各1~2mg/kg肌注,必要时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延长至2~6小时注射一次,一般5~7次即可撤除,尽快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冬眠灵具有安定中枢神经系统和降温的作用,可降低组织耗氧量,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可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从而改善微循环和增进脏器的血流灌注。还可给地西泮(安定)、水合氯醛或巴比妥钠。
3.循环衰竭的处理
⑴扩充血容量: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应予补充血容量,可快速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首剂10~20ml/kg,全日总液量50~100ml/kg,具体视患者病情及尿量而定。若有酸中毒,可给5%碳酸氢钠滴入(详见“感染性休克”章节)。
⑵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针对微血管痉挛应用血管扩张剂,采用山莨菪碱,成人剂量为10~20mg/次,儿童每次0.3~0.5mg/kg,或阿托品成人1~2mg/次,儿童每次0.03~0.05mg/kg,注射间隔和次数视病情轻重和症状缓急而定,轻症每隔30~60分钟肌注或静脉注射一次;重症每隔10~20分钟静脉注射一次,待面色红润、循环呼吸好转、四肢温暖、血压回升即可停药,一般用3~6次即可奏效。如上述方法治疗后周围循环不见好转,可考虑以多巴胺与阿拉明联合应用。
⑶强心治疗:有左心衰和肺水肿者,应给予西地兰等治疗。
⑷抗凝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剂量及疗程同感染性休克。
⑸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静脉滴注,可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加强心肌收缩、减轻脑水肿、保护细胞和改善代谢,成人200~500mg/日,一般用药3~5天。
4.治疗呼吸衰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脱水疗法(如应用甘露醇或山梨醇)、严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肌注或静注。重危病例应给予呼吸监护,气管插管或应用人工呼吸器。
5.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应补充失液量及钾、钠离子,但需慎防用量过大速度过快而引起肺水肿、脑水肿。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需长期、系统治疗。应尽可能地多次进行大便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必要时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作为选用药物及衡量疗效的参考。
1.抗生素的应用首先要抓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致病菌不敏感或过去曾用的无效药物暂不宜采用。大多主张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类的抗菌药物,剂量充足,疗程须较长且需重复1~3疗程。可供选用药物同急性菌痢。
2.菌苗治疗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一次,剂量自每日0.25ml开始,逐渐增至2.5ml,20天为一疗程。菌苗注入后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并导致局部充血,促进局部血流,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也可使抗生素易于进入病变部位而发挥效能。此外,也可试以噬菌体治疗。
3.局部灌肠疗法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增强杀菌作用,并刺激肉芽组织新生,一般作保留灌肠。常用的药物为5%大蒜浸液100ml或0.5%~1%新霉素100~200ml,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有人主张灌肠溶液中加入0.25%普鲁卡因、氢化可的松25mg,或可提高疗效。
4.肠道紊乱的处理可酌情用镇静、解痉或收敛剂。长期抗生素治疗后肠道紊乱,可给乳酶生或小剂量异丙嗪、复方苯乙呱啶或针刺足三里。也可以0.25%普鲁卡因液100~2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疗程10~14天。
5.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限制乳类和豆制品。大肠杆菌数量减少者可给乳糖和Vitc,肠球菌减少者可给叶酸。可服乳酶生(含厌氧乳杆菌)4~6g,或枯草杆菌片剂(每片含菌50亿),或枯草杆菌溶液100~200ml(每ml含活菌3亿)灌肠,每晚1次,疗程2~3周,以促使厌氧菌生长,重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培菲康和丽珠肠乐也可调整肠道菌群,前者成人3~5粒/次,后者2粒/次,皆每天2~3次。
慢性菌痢的治疗效果尚欠满意,如有显著症状而大便培养阳性,则需隔离治疗。此外,应追查促使转为慢性的诱因,例如是否有寄生虫病、胃炎等加杂症,对有关伴发病进行适当的治疗,鉴于慢性菌痢病程较长,其急性症状常有自然缓解倾向,因此,必须反复进行大便培养,才能判断治疗效果。
痢疾的症状很多,比如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为主要症状。因为楼主你在题目中只说了你闹肚子,所以根据你在这里所述的条件,我根本不能判断是不是痢疾。建议先到医院检查一下。
如果是单纯性腹泻,那么只要注意饮食健康(建议吃些马齿苋)。也可以使当地使用思密达、克痢痧等止泻药,一般很快就会好的。
如果真的是痢疾,那么也要视情况而定。因为痢疾根据病原体不同,可以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一般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呋喃唑酮等),另外还要予以吸附治疗(可应用思密达)。同时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健康(可以喝些酸奶)。
阿米巴痢疾由阿米巴原虫引起、在治疗上一般要予以抗阿米巴原虫的药物(甲硝唑、巴龙霉素等)。也可予以中药治疗(鸦胆子、白头翁、大蒜等)。另外还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必要时也可输液、输血。
注意:
1.回答中治疗痢疾的药物的计量视情况而定。
2.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白痢为病证名。痢疾类型之一。古称白滞痢。因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故名。有属寒属热之分。《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可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者,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本证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病。《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胨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张氏医通》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寒痢治宜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木香、砂仁等。《医学入门》治寒痢色白稀溏,肠鸣下坠不甚,用不换金正气散加乌梅、陈皮;肢冷便清,用姜附汤、理中汤,日久用黄连补肠汤。若症见痢下白色,黏胨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胃苓汤加木香、砂仁。”也可用香连丸、黄芩丸等。湿热痢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败毒汤解表;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湿火伤于气分,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河间黄连汤。气滞食滞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用枳实导滞丸等方。地锦草、马齿苋、白槿花、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
详见百科词条:白痢 [ 最后修订于2016/1/6 13:30:42 共638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休息痢的定义5休息痢的病因6休息痢的症状7证候分析8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休息痢·发作期8.2休息痢·缓解期 9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休息痢·脾气虚证9.2休息痢·脾阳虚证9.3休息痢·寒热错杂证9.4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10休息痢的治疗 10.1治法10.2休息痢的方药治疗10.3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方一10.3.2方二10.3.3方三10.3.4关于痢疾11参考资料附:1治疗休息痢的方剂2治疗休息痢的中成药3休息痢相关药物4治疗休息痢的穴位5古籍中的休息痢 1拼音 xiū xī lì
2英文参考 recurr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mitt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recurrent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休息痢(recurrent dysentery[1]、intermittent dysentery[2])为病名[3][4]。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3]。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3]。
4休息痢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休息痢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1]。
《中医药学名词》(2010):休息痢是指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慢性痢疾[3][2]。
5休息痢的病因 休息痢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3]。
6休息痢的症状 特征为时止时发,久久不愈[3]。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5]。
7证候分析 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粘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本证以时发时止,经年不愈为辨证重点。并宜详问是否有痢疾史。[5]
8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9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10休息痢的治疗
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3]。《类证治裁》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楂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3]。《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3]。
连理汤[备注]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5]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备注]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此方为脾胃阳气不足,而积滞未尽之证而设,如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更伤中阳,法宜兼顾两全,故于温补之中,佐以导下去积,实属扶正与驱邪兼顾的方法。但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久痢不愈,势必累及于肾,如下痢兼见肾虚证候者,宜于补脾化滞中加入补肾之品。或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伤寒论》之乌梅丸[备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5]
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5]
10.3.2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3.3方三 [8]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穴。
随证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10.3.4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1])为病名[9]。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9]。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9]。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9]。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9]。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9]。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9]。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9]。
详见痢疾条。
11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4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减一贯煎治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或伴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