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善于用兵者,足智多谋,用兵如神,指挥打仗,方能节节取胜。善于用药的医家,切中病机,用药如神,医治疾病,才能药到病除。大黄能起沉疴,人参可杀人命,古有明训,如果辨证不明,泛泛用药,往往有害无益,用之得当,虽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亦成良药。”因此,处方严密,配伍精当,尤对药引的选用,要更为讲究。
1.药引与归经学说
药引和中医方剂的组成有关,其中并包含着归经学说。中医的归经学说,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络,它网络周身,通达表里,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胫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不同的药物所发挥的作用,与各个脏腑和各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的理论根据,也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归宿。如小儿发生咳、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时,当用桔梗、杏仁、黄岑、桑白皮等入肺经的药物来组成方剂,借以更好地发挥方剂的止咳定喘的疗效。因此,按经用药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2.常用引经药
辨证按经用药,首先要针对病情,使用药讲究科学.既要知常,也要达变。常用的引经药,如木通、黄连入心经,黄柏则入小肠经,柴胡入肝经,青皮则入胆经,苍术入脾经,石膏则入胃经,桔梗、杏仁入肺经,白芷则入大肠经,肉桂入肾经,滑石则入膀胱经,钩藤入心包经,连翘则入三焦经;木香入冲脉经,王不留行入任脉经,黑附子入督脉经,川断则入带脉经;上肢用桂枝,下肢用牛膝,头面用川芎,腰部用桑寄生,命门用补骨脂,丹田用砂仁,骨髓用熟地,尿道用甘草梢,胞宫用童便,这是一般原则,而不能错用。如太阳经病应用羌活、防风为引,而不能用阳明经病的升麻、葛根,错用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即使是同一归经的药物,作用也各有别。如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是归入肺经的药物,而黄芩主要是清解肺热,干姜则温散肺寒,百合能补肺虚,葶苈子则泻肺实,寒热虚实迥然有别,而且同一药物,则于炮制以后又会有不同的作用,如大黄生用(或后入)则峻泻,熟用则清胃肠之热。甚至同一品种的药物,其不同的药用部分,又有不同的作用,如麻黄发汗,麻黄根则止汗,当归身,补血,当归头止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则和血。还有同一药物,其用量不同,,则作用又有差别,如红花重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外感误服补药,可致闭门留寇,引邪入里,瘟疫妄投桂附,犹如抱薪救火,益增焰势,虚火误投辛温,则劫津耗液,筋肉失濡,寒客妄用凉剂,则阴翳不去,脾虚气陷”。
3.药引的作用
归经是指某一药物根据它的性味颜色归入某一经而发生疗效。推而广之,临床上任何药物,都可进人体内某一部位引达病所,借以更好发挥其功能,别看药引是处方中的配角,它的作用却不可小看,有时甚至能收“药半功倍”之效。例如:治疗风寒感冒时在辛温解表剂中加药引生姜2片,葱根3个,可增强解表发汗的作用;治疗风热咳嗽,在辛凉宣肺方中加药引鲜枇杷叶2片,刷去毛布包,可增强肃肺止咳的疗效;治疗暑热病人,在清暑解热方中加用药引鲜荷叶1角,可增强清暑药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的病人,在健脾益气方中加人煨姜2片,大枣5枚,可增强调和营卫的作用;治疗肺阴虚损、热病伤津,在养阴补虚方中加入药引银耳20g,海夫人10枚,可增强滋补调理的作用;治疗小便不畅或尿频急的病人,在清热利尿药中加入药引鲜车前草3株,灯芯草3根,可增强清心利水功能;治疗白血病常用鲜芹菜为引,可助清热透邪;治疗痢疾常用鲜马齿苋为引,可助清热解毒止痢;治疗神昏窍闭常用鲜菖蒲为引,则增强宣闭通窍之力。
药引尚可起到矫味和减低某些药物毒性的作用,例如在用川乌、草乌方中,加人甘草为引,可以降低乌头的毒性;在用南星、半夏的方中加入生姜同样可以降低其毒性;在方中加用白糖、红糖、冰糖、饴糖等可以矫味,更适合儿童服用;如用桂圆肉包裹鸦胆子吞服,米饭包裹二丑末吞服,可以减轻对胃的刺激。
此外,药引在成药中的应用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既可增强成药的疗效,也可使成药更具有多种功能。如用薄荷为引煎汤代丸,可以增加疏风清热的作用;用金银箔为引煎水化丸,可以增强镇惊安神的作用等。
4.药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药引治疗疾病十分广泛。痧痘惊疳,一向视为儿科四大要症,对药引的妙用更是别开生面。麻疹北方称疹子,粤人称为瘄子,西北称为糠疮,江南一带称为痧子,治疗方面虽有透达、解毒、养阴三大法则,但重点主要在透。为了使麻疹很好透达,不致遗毒逗留,可在清热透疹方中采用新鲜的西河柳(又称观音柳)数条为引,以助透发。尤其在麻疹欲陷之际,常用櫻桃核10g为引,使其复透,而免陷伏生变。
惊风是一切抽搐疾患的总称,小儿“无惊不变,无惊不走”,常可迅速夺走小儿的宝贵生命。所以前贤认为“小儿疾患无越惊风之险”。若在清热化痰镇惊熄风的处方中加用金银器1-2件,为引煎煮(实验证明含有微量元素),则可增强镇惊定搐的作用。
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积为疳之母,积不治可以成疳,但疳症并非全由积而成。故在治疳的处方中加用干蟾皮为引,常收清热除蒸消疳除胀之功。
总之,不同的疾患可以根据不同的证情而选用药引,才能有的放矢,起到增强有效,祛除疾病的目的,有些药引需要病家自己寻找,应当详细说清,以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剂量,决不能喧宾夺主,忽视整个处方的配伍。
古代用药需要药引子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在药方中所用的药引确实对药物的疗效有帮助,如治疗外感风寒的药方有用生姜两片是有益的,因为生姜是祛寒的,对药效是有益的;第二是对药方没帮助的药引,这种情况是郎中为了显示自己的医术而用一些既对药效无帮助,又是一些别人难以想到或难以找到的东西作药引。当然也有些郎中用药引是为了帮助另外的人(非患者),如清朝一位知名的叶姓郎中为了帮助一位贫困者致富,叫这位贫困者大量种植橄榄,并且在一段时期内所开的药方用的药引全是橄榄,而当地当时仅被叶郎中帮助的人种植了橄榄,致使这位贫困者在短时间内就脱贫致富了。
因此,药引在中医药的实践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药药引子的功效
中药药引子的功效,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药药引子的功效的相关资料。
中药药引子的功效1第一,中药材药引子有什么作用呢?提高功效。医治风寒感冒的中药方剂,用热呼呼的姜糖水送服能提高消防疏散寒邪的功效;或吃了药喝上一碗热稀饭,既养胃又出汗,都能提高药品的功效;健脾养胃促进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进红枣;生完孩子积血多、奶水少等,总会采用生化颗粒或生化丸,最好用老红糖吞服,以提高补血补气祛寒、祛淤的作用。
第二,直通病处。 服食治肾虚的中药材或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盐水吞服。中医学觉得,咸味咸,可引药入肾,做为药引能协助药品直通变病处,尽快充分发挥补肾壮阳的功效。除此之外,在中药汤剂中,还一些特殊的“引经药”。如头昏脑涨等头部不适感,常见菏叶、黄菊花,主症在胸部常见橘梗、瓜蒌,在两肋常见黄芩、绿皮,在腰部常见杜仲、川断,在上肢常见桂枝、桑枝,在下肢常见牛膝、番木瓜,都能使药力“看准”变病处。
中药材药引子有什么作用呢?减轻“毒副作用” 。清热解毒药药效寒性非常容易伤肝,含珍珠贝铁矿石类的中药材较难消化吸收,都需要用小米汤吞服,可降低药品对肠胃的刺激性,顾护胃气。用甘遂、大戟等有害或烈性药品时,经常用大枣做药引,减轻毒副作用。可是专家强调需要提示大伙儿的是,中药方中的药引子务必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应用,不能自主滥用。
中药药引子的'功效2中医认为,药物不同的性味都归入自己专有的经络,比如咸味入肾经,甜味入脾经,酸味入肝经,苦味入心经,辛味入肺经等,再比如防风入太阳经,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根据不同的疾病症状,在使用科学配伍的药物时,加入不同性味的药引子,能够促进药力迅速的到达指定的经络,提高治疗效果。
比如服用补肾中药时,一般使用淡盐水送服,因为咸味入肾经,可以增强补肾的作用,服用治疗少阳经疾病的药物时,通常会使用柴胡做药引,可以将药力导入少阳经,促进药力发挥。
按照不同的作用使用药引子
日常生活中,人们服用中成药时可以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送服方法来使用药引子,服用中药汤剂时,医生一般也会交待使用什么来做药引子。按照不同的作用,常见的药引子有以下几类:
一是发汗解表的,比如生姜、葱白,在服用治疗感冒的中药时,加入生姜、葱白或者使用这两种食物煮成的汤送服,可以增强辛温发汗的效果,有助于疾病快速痊愈。
二是护脾胃的。比如服用一些寒凉的药物时,可以用米汤、大枣汤来送服,可以中和寒性,养护胃气。
三是疏经活络的。比如服用一些活血化瘀、驱风散寒的中药时,用黄酒送服,可以增强活血的效果。四是中和药性,解毒调味的,比如蜂蜜、大枣汤、冰糖等。
药引子的作用是使得药效能够更好的发挥,如果用酒作药引子,就是利用酒在体内的走窜作用把药力带至全身。那么要注意不可将刚熬好的药到进酒里,要晾到37度左右,否则药会挥发。如果有的药方是针对肾脏的治疗,用到盐,那么就在熬药的时候把盐同药一起放进去就可以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3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健脾运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下一篇: 加减一贯煎治疗肝硬化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