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八正顺气散

中医世家 2023-04-30 10:12:12

八正顺气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八正顺气散

别名 : 八正顺气汤

处方 : 厚朴、砂仁、半夏、陈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药、枳壳、木香、玄参、鼠粘子、山栀仁。

功能主治 : 因食煎煿油腻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毒气不能流行,聚结于喉根,至患喉肿。

用法用量 : 八正顺气汤(《喉科枕秘》卷二)。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八正顺气散

别名 : 八正顺气汤

处方 : 陈皮、砂仁、枳壳、桔梗、甘草、当归、川芎、人参、鼠粘子、白芍药、玄参。

功能主治 : 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将寒气逼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热,致生喉闭者。

用法用量 : 八正顺气汤(《喉科紫珍集》卷下)。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气厥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厥证之一·气厥 4.1气厥的定义4.2气厥的辨证治疗 4.2.1实证 4.2.1.1气厥实证的症状4.2.1.2证候分析4.2.1.3治法4.2.1.4气厥实证的方药治疗4.2.1.5气厥实证的饮食疗法 4.2.1.5.1推荐食材4.2.1.5.2推荐食疗方4.2.2虚证 4.2.2.1气厥虚证的症状4.2.2.2证候分析4.2.2.3治法4.2.2.4气厥虚证的方药治疗4.2.2.5气厥虚证的饮食疗法 4.2.2.5.1推荐食材4.2.2.5.2推荐食疗方 4.3关于厥证 5病理名词·气厥6参考资料附:1治疗气厥的穴位2治疗气厥的方剂3治疗气厥的中成药4气厥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气厥 1拼音 qì jué

2英文参考 syncope due to disorder of q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qi syncop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 with qi disor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isorder of qi activiti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yncope resulting from disorder of vital energ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气厥:1.厥证之一;2.病理名词。

4厥证之一·气厥 气厥(syncope due to disorder of qi[1]、qi syncope[2])亦称中气(《证治要诀·厥》),为厥证之一[3]。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2]。气厥常分为实证、虚证进行辨治。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4]。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误矣。”

《证治要诀·厥》:“气厥,即中气。”

《丹溪心法·厥》:“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

4.1气厥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气厥是指气机怫郁上逆所致的厥证[1]。

《中医药学名词》(2010):气厥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2]。

4.2气厥的辨证治疗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

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误矣。”《丹溪心法·厥》:“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

4.2.1实证 气厥·实证(qi syncope with excess syndrome[2])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5]。

4.2.1.1气厥实证的症状 多因情志异常、精神 *** 而发作,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6][4]。

4.2.1.2证候分析 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4]:

由于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故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而肝气上逆,气机闭塞,肺气不宣,则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气闭于内,则见脉伏,肝气郁滞未畅,则脉见沉弦。[6]

4.2.1.3治法 顺气开郁[6]。

顺气降逆开郁[4]。

4.2.1.4气厥实证的方药治疗 五磨饮子[备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加减。方中以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木香行气破滞。本方亦可加入白豆蔻、檀香、丁香、藿香之类以理气宽胸。若肝阳偏亢,症见头晕而痛,面赤升火,可加入钩藤、石决明、磁石等药以平肝潜阳。若醒后时时啼哭,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药以安神宁志。若痰声漉漉,痰多气塞者,可加胆星、贝母、橘红、竹沥等药以涤痰清热。[6]

精神 *** 常可导致本证反复发作。因此,平时可服逍遥散[备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白术、白芍药、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以理气达郁,调和肝脾,防止复发[6]。

4.2.1.5气厥实证的饮食疗法4.2.1.5.1推荐食材 佛手、橙子、丁香、木香、芹菜、青皮、薄荷等[4]。

4.2.1.5.2推荐食疗方 [4]

1.佛手茶(《本草再新》):佛手5g,花茶3g,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2.麦芽青皮饮(《保健药膳》):生麦芽30g,青皮10g。将生麦芽、青皮用冷水浸泡约半小时,入砂锅中煮沸,后用小火煮约1小时,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频饮。

3.柚皮粥(《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鲜柚子皮1个,粳米60g,葱、盐、油各适量。将柚子皮放炭火上烧去棕黄色的表层并刮净,放入清水中浸泡1天,切块加水煮开,入粳米同煮作稀粥,加葱、盐、油调味服食。

4.2.2虚证 气厥·虚证(qi syncope with deficiency syndrome[2])是指元气亏虚,气随血脱,津竭气脱,以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突然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或小便自遗,舌淡,脉沉细微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5]。

4.2.2.1气厥虚证的症状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6]。患者多素体虚弱,因陡受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受寒而诱发[4]。

4.2.2.2证候分析 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4]:

由于元气素虚,又因悲恐或疲劳过度,一时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因而眩晕昏仆,面色苍白,气息低弱。阳气虚衰,难以温通,则见肢冷;卫外不固,则见汗出。舌质淡,脉沉微,为正气不足之征。[6]

4.2.2.3治法 补气回阳[6]。

4.2.2.4气厥虚证的方药治疗 四味回阳饮[备注]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人参、制附子、炮姜、炙甘草加减。方中以人参补气;附子、炮姜回阳,甘草和中。若表虚自汗者,可加黄芪、白术等以益气固表。若汗出不止者,可加龙骨、牡蛎等以固涩止汗。若纳食不香,咳嗽痰多者,可加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以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6]

本证亦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平时可常服香砂六君子丸[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以防患于未然。另可加用甘麦大枣汤[备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淮小麦、大枣养心宁神,甘润缓急,合前方则心脾同调,更可加强疗效。并可治神伤气厥之厥证。四味回阳饮乃治厥脱之重证,临证时必须慎加辨别。[6]

4.2.2.5气厥虚证的饮食疗法4.2.2.5.1推荐食材 粳米、乌鸡、大枣、山药、香菇、牛肉、蜂蜜等[4]。

4.2.2.5.2推荐食疗方 [4]

1.黄芪枣姜茶(《中医良药良方》):炙黄芪10g,红枣5枚,生姜2片。黄芪切成薄片,红枣剖开去核,生姜去皮切丝。将上述药物置杯中,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后即成。代茶饮。

2.乌鸡汤(《饮膳正要》):雄乌鸡1只,陈皮3g,良姜3g,胡椒6g,草果2个,葱、豉、酱各适量。先将雄乌鸡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小块,再将陈皮、良姜、胡椒、草果四味用纱布包扎,与鸡块同炖,放入葱、豉、酱等熬成汤,分数次热食之。

3.补虚正气粥(《圣济总录》):黄芪30~60g,人参10g,粳米100g,白糖少许。先将黄芪、人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约半小时,入砂锅煮沸,然后用小火煮1~2小时,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即成,食时可稍加白糖。每日1剂,分三餐服食。

4.3关于厥证

厥证(syncope[2][1])为病证名[7]。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等篇。厥证简称厥[7]。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6]。多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8]。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6]。严重的,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6]。《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7]。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7]。现一般分为气厥、血厥、寒厥、热厥、痰厥等类型[8]。

各种时行热病、中暑、中风、癫痫、脏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闭、臌胀病后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脑血管意外、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症、癔病性昏迷等[9]。

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属厥证范畴[8]。

详见厥证条。

5病理名词·气厥 气厥为病理名词[3]。指气逆[3]。《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6

中医内科学怎么学?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

方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3.暑湿伤表证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4.气虚感冒

方剂: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5.阴虚感冒

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二、咳嗽

1.风寒袭肺证

方剂: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2.风热犯肺证

方剂: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

3.风燥伤肺证

方剂: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4.痰湿蕴肺证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痰热郁肺证

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6.肝火犯肺证

方剂: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7.肺阴亏耗证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三、哮病

1.冷哮证

方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2.热哮证

方剂: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

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5.虚哮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哮喘。

6.肺脾气虚证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

7.肺肾两虚证

方剂: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

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2.表寒肺热证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3.痰热郁肺证

方剂:桑白皮汤加减。

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黄浊者。

4.痰浊阻肺证

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较宜;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肺气郁痹证

方剂: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者。

6.肺气虚耗证

方剂: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后方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者。

7.肾虚不纳证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前方温补肾阳,适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适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用于喘重而势急者。

8.正虚喘脱证

方剂: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前方扶阳固脱,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者;后方镇摄肾气,适用于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五、肺胀

1.痰浊壅肺证

方剂: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2.痰热郁肺证

方剂: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厚者。

3.阳虚水泛证

方剂: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4.肺肾气虚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六、肺痈

1.初期

方剂:银翘散加减。

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

2.成痈期

方剂:《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3.溃脓期

方剂:加味桔梗汤加减。

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4.恢复期

方剂: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前者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者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七、肺痨

1.肺阴亏损证

方剂:月华丸加减。

本方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抗痨止血,用于阴虚咳嗽、咳血者,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

2.虚火灼肺证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前方功能滋养肺肾,用于阴虚阳浮,肾虚肺燥,咳痰带血,烦热咽干者。后方滋阴清热除蒸,用于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3.气阴耗伤证

方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前方功能补气养阴,兼清虚热,主治肺脾气阴耗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后方健脾补气,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胀,便溏,短气,面浮,咳痰清稀等。

4.阴阳虚损证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

本方功在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五脏倶伤,真气亏损之证。

八、肺痿

1.虚热证

方剂: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咳痰黏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2.虚寒证

方剂: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3.上热下寒证

方剂:麻黄升麻汤加减。

4.肾虚血瘀证

方剂: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前方滋阴纳气,后方疏肝解郁。

儿科内治法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内治法 3.1解表法3.2泻下法3.3和解法3.4温经法3.5清热法3.6消导法3.7补虚法3.8理气法3.9调血法3.10渗湿法3.11润燥法3.12祛痰法3.13逐饮法3.14开窍法3.15熄风法3.16祛虫法1拼音 ér kē nèi zhì fǎ

2概述 儿科内治法,是将治疗疾病的方药给患儿内服,使其性能发挥一定作用以求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疾病,一般以内治法为主。是从治病必求其本的前提下,结合儿科用药的特点进行辨证,提出治疗法则,恰当应用解表,泻下、和解、温经、清热、消导、补虚、理气、调血、渗湿、润燥、祛痰、逐饮、开窍、熄风、祛虫等法。

运用内治法时,首先要分清疾病的标本。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是迅速而复杂的,要辨明其主次和轻重缓急,确立其施治步骤,关键在于识别其病变的标与本。标本的概念是相对的,有着多方面的含义。以病因与症状来讲,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正气与邪气来讲,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病的新旧或发病的先后来讲,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先病是本,后病是标。一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因感受寒邪而发热者,寒邪是本,发热是标,治疗应散寒以退标热。在一定条件下,标证急于本证者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如小儿腹泄,大便频数,尿少,烦躁,出现津伤液脱,病情严重,当先采取急救措施以治标,待病情缓解后,再按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运用健脾燥湿等固本方法,以冀彻底治愈。这就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又 如肺痨患儿,复又风寒感冒,则肺痨是本,感冒是标,是由于肺痨病儿,正气不足,容易感冒,而感冒又往往会引起肺痨加重,这时应既与理痨又治感冒,称之为“标本兼治”。

一切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表现的形式,是由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而决定的。正气盛则邪不能侵而儿体健康; 正气虚则邪侵儿体而成疾病。因此治疗上的根本目标,是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包括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使正气充足而消除病邪。祛邪,就是除去病邪,使邪去而正安。小儿初病,实证较多,邪盛而正气未衰时,常以祛邪为主。但某些急症,如小儿暑温大热汗多,津伤液耗出现厥、脱证候时,虽邪热炽盛,正气实已衰微则应以扶正固脱,益气生津为主,待厥脱已固,再治暑温。又如水肿病久而体质虚者,邪气虽不强盛,正气实已亏虚,可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即一方面用利水消肿的方药以祛邪,一方面又用益肾健脾的方药以扶正。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一般是相一致的;但在比较复杂的病变过程中,有时表现不相一致,必须正确辨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逆治法与从治法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则下采取的两个治疗法则。逆治法是采用与疾病外在证象相反的治疗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等。适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从治法,是采用顺从疾病外在现象的治疗方法,如姜附热服,芩连寒饮等,适应于病情比较复杂,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因此,从治法是逆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治方法。

由于小儿病变迅速,危重疾患较多,治疗用药既要果断及时,更须审慎,一清一补,均要恰到好处。芩、连、桂、附,用之得当,则效如桴鼓,稍一不当,则诛伐无过,能伤脏腑功能,促使病情剧变。因为大苦、大寒、大辛、大热、攻伐和有毒之品,既能戕伐生生之气,又足耗损真阴,用时均宜慎重。吴鞠通指出小儿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故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当用则用之,不当用则不用,倘若病重药轻,则不能取效,贻误病机,证轻药重,则攻伐过甚,反伤正气。对于无病的小儿,则不宜滥服补剂,因药物的性能,皆有所偏胜,滥用或过用,都足以产生弊端。正如朱丹溪指出: “药石皆偏胜之气,虽参茋之辈,为性亦偏。”小儿生机蓬勃,只要哺养得当,护理得宜,自能正常生长发育,故健康的小儿,不必靠药物来补养,即使小儿有病,也不一定全靠药治。清,陈飞霞指出:“无情草木,气味不纯,原非娇嫩所相宜也。”又云:“凡有微疾,不用仓忙,但令乳母严戒油腻晕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间,不药自愈”。可见小儿很多疾患,只要注意休息,调摄饮食,自可告愈。

3内治法 至于药物剂型,汤剂能随证加减,祛邪迅速,儿科临床运用较广。但对危急病证,可选用应急的丸、散、丹等剂型配合治疗,疗效当更显著。小儿服药,汤液可适当浓缩,以少量多次分服为适宜,以免引起呕吐,亦可使药力持续,收效更好。对有些疾病,给药要灵活。如哮喘发于夜间者,一半量须在睡前半小时服下。散剂要用水调,以免呛咳,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前提下,还可加食糖调味。如疳积散(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或鸡内金粉之类,可掺少许食糖,加水调和,或混入乳汁或米粥内调成糊状,慢慢给服。喂药时可固定小儿头手,用小匙将药放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药液进入气道。儿科常用的内治法则如下:

3.1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的表证。常用方剂,辛温解表,重则麻黄汤,轻则葱豉汤之类。辛凉解表,如桑菊饮,银翘散等。但小儿外感,邪多犯肺,每兼有咳嗽、痰多等症,可于解表剂中,适当加入宣肺化痰之品,如杏仁,桔梗,贝母等。若素体伏热,切忌发汗过度,因过汗可以伤阴。

3.2泻下法

主要适用于积热壅遏肠胃的里证,常用方剂,泻热通下,如大承气汤,凉膈散等。祛寒通便,如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之类。攻补兼施,如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小儿阴阳稚弱,用之宜慎,不可过度。

3.3和解法

主要适用于邪在少阳的半表半里证,及肠胃不和的寒热夹杂证。常用方剂,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和胃降逆,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类。

3.4温经法

主要适用于阳气亏损或暴脱的证候。常用方剂,回阳救逆,如四逆汤,参附龙牡汤之类。温经祛寒,如真武汤,桂附地黄汤之类。

3.5清热法

主要适用于邪热羁留的热证。常用方剂,甘凉清热,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甘露消毒丹等。苦寒清热,如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等。苦泻降热,如栀豉汤,龙胆泻肝汤等。咸寒清热,如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增液汤之类。

3.6消导法

主要适用于饮食不调,乳食停滞之证。常用方剂,消食导滞,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之类。消痞化积,如枳实消痞丸。

3.7补虚法

主要适用于肺脾肾三脏虚弱之证。常用方剂,补肺益气,如补肺阿胶散、补肺汤。健脾益气,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七味白术散等。培元补肾,如六味地黄丸、黑锡丹、参蛤散、补肾地黄丸。

3.8理气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气病。常用方剂,补气和中,如参苓白术散。下气降逆,如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行气解郁,如越鞠丸、六郁汤、调气散。行气导滞,如香连导滞丸。

3.9调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证。常用方剂,补血养血,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活血祛瘀,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凉血止血,如犀角地黄汤、四生丸、小蓟饮子等。清热止血,如四物三黄泻心汤。温阳摄血,如黄土汤。益气统血,如归脾汤。

3.10渗湿法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 小便短少之证。 常用方剂,通阳利湿,如五苓散。行气利水,如五皮饮。健脾渗湿,如防己黄芪汤。温化水湿,如实脾饮。清热利湿,如八正散,茵陈五苓散等。逐水渗湿,如舟车丸。

3.11润燥法

主要适用于津枯液燥之证。常用方剂,滋阴润肺,如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等。润肠通便,如通幽汤,当归润肠汤,麻子仁丸,五仁丸等。

3.12祛痰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痰证。常用方剂,祛风化痰,如青州白丸子。燥湿化痰,如二陈汤。清热化痰,如清气化痰汤。温肺化痰,如小青龙汤。滋阴化痰,如养阴清肺汤。消食化痰,如顺气消食化痰丸。行气化痰,如枳桔二陈汤。益气化痰,如涤痰汤。

3.13逐饮法

主要适用于水饮之证。常用方剂,攻逐水饮,如十枣汤,控涎丹等。温化水饮,如苓桂术甘汤。

3.14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神昏窍闭之证。常用方剂,清心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至宝丹之类。辟秽开窍,如苏合香丸,玉枢丹等。

3.15熄风法

主要适用于抽搐,惊厥之证。常用方剂,清热熄风,如羚角钩藤汤、紫雪丹、二黄犀角散等。滋阴熄风,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等。安神镇惊,如磁朱丸,朱砂安神丸之类。平肝熄风,如镇肝熄风汤。

3.16祛虫法

201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中医综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B、刘完素C、张从正D、张元素

2.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B、阴阳互根C、相互对立D、相互消长

3. 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B、水火不济C、水不疏土D、木火刑金

4. 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B、肺C、脾D、肝

5. 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B、调畅情志C、调畅气机D、调节血量

6. 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 “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B、卫气和C、宗气足D、营气盛

8. 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B、手少阴心经C、手厥阴心包经D、手太阳小肠经

9. 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B、风性数变C、风性开泄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B、多食苦C、多食甘D、多食辛

 11. 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B、气闭C、气脱D、气亡

1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B、阴虚风动C、风中络脉D、热极生风

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

14. 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B、用热远热C、阴中求阳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脉经》

16. 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无常者,其病机是

A痰气郁结,蒙蔽心神B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C阳明热盛,扰乱神明D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17. 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得是

A寒证、水饮B肾虚、脾虚C血瘀、湿证D痛证、惊风

1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因的是

A进食仓促B热邪客胃C胃气衰败D食积肠腑

19. 症见中午寒战,午后发热恶热,随后汗出而热退,每日1次者,属于

A少阳病B阳明病C疟疾D湿温

20. 下列各组脉象中,脉位相反的是

A浮脉与虚脉B濡脉与弱脉C洪脉与细脉D芤脉与革脉
21.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伴咳喘痰黄,大便干结者,证属

A表里俱热证B里实热证C表实寒证D表寒里热证

2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火犯肺证临床表现的是

A面红目赤,急躁易怒B胁肋灼痛,咳嗽阵作

C 胸部疼痛,咯吐血腥臭痰D舌红苔黄,脉弦数

23. 下列各项中,不见表证表现的是

A风热犯肺证B燥邪犯肺证C寒痰阻肺证D风寒束肺证

24. 症见阴部灼热瘙痒,带下黄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者,属于

A肝胆湿热证B膀胱湿热证C大肠湿热证D湿热蕴脾证

2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胃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胃脘嘈杂,饥不欲食B口燥咽干,脉象细数

C脘痞不适,干呕呃逆D大便稀溏,小便短少

2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典型表现的是

A腹胀时作B腹痛硬满C舌质绛紫D舌苔厚腻

27. 症见月经停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肢体麻木者,证属

A脾气亏虚证B肾精亏虚证C肝血虚证D心血虚证

28.六经病的传变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者,称为

A 并病B 合病C 直中D传经

29.何首乌炮制的目的是

A便于贮藏B 便于制剂C改变性能D引药入经

30.白芷具有细辛不具有的功效是

A 解表散寒B祛风止痛C宣通鼻窍D 消肿排脓
31既可用治热毒血痢,又可用治冷积久病的药物是

A白头翁B鸦胆子C石榴皮D五味子

32.具有祛痰止咳、杀虫疗疮功效的药物是

A芫花B苦参C 浙贝母D雄黄

33.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的药物是

A茯苓B薏苡仁C白扁豆D 白术

3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山楂主治病症的是

A疝气疼痛B积滞泻痢腹痛C虫积腹痛D产后瘀阻腹痛

35.宜入丸散,不入煎剂的药物是

A 雷丸B苦楝皮C使君子D榧子

36.牛黄、熊胆粉均具有的功效是

A平肝潜阳B清肝明目C化痰开窍D 息风止痉

37.血竭入丸散的用量是

A 0.1-0.2g B 0.3-0.6g C 1-2g D 3-6g

38.既能益气养阴,又能清热生津的药物是

A黄精B 天冬C 山药D西洋参

39.赤石脂、禹余粮均具有的功效是

A 固精止遗B收敛止血C 敛汗固脱D敛疮生肌

40.下列各药中,外用能祛腐蚀疮的是

A.胆矾B 硼砂C蛇床子D硫磺
41.枳实具有的功效是

A行气开胸、宽中除胀B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C行气止痛、健脾消食D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42.外用攻毒杀虫,内服逐水通便的药物是

A 升药B 轻粉C 砒石D 铅丹

43.酸枣仁汤中含有的药物是

A. 川芎、知母、茯苓B. 白芍、栀子、茯神

C.川芎、知母、茯神D.赤芍、远志、茯苓

44.天麻钩藤饮中含有的药物

A. 川牛膝B. 牡蛎C. 龟板D.鳖甲

45.小陷胸汤中不含的药物是

A. 黄连B.大黄C.瓜蒌D.半夏

46.清气化痰丸中不含的药物是

A. 瓜蒌、黄岑B.胆南星、杏仁C.陈皮、茯苓D.浙贝母、桔梗

47.以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为主要功能的方剂是

A. 八正散B.猪苓汤C.小蓟饮子D.陈氏萆薢分清饮

48.玉女煎的功用是

A. 清肝泻火B.清胃凉血C.清胃滋阴D.滋阴养肝

49.厚朴温中汤的功用是

A. 温中行气,健脾和胃B.温中祛寒,消食除胀

C.疏肝理气,温中散寒D.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50.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益气扶正的主要用意是

A. 益气生津B.实卫固表C.资助汗源D.驱邪外出
51.清燥救肺汤中配伍石膏的用意是

A. 倾泻肺热B.敛肺定喘C.除烦止渴D.化痰止咳

52.患者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大便不通,偶可排出少量臭*稀水,日晡潮热,口舌干燥,脉沉实。治宜选用

A. 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增液承气汤D.新加黄龙汤

53.患者平素饮食不多,常疲惫,每逢月经来潮两胁隐痛,****作胀,经行量少而不畅,脉弦细。治宜选用

A. 失笑散B.逍遥散C.四逆散D.越鞠丸

54.温病后期,症见形体消瘦,肌肤欠润,夜间身热,天亮热退,饮食尚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A. 清营汤B.清骨汤C.秦艽鳖甲散D.青蒿鳖甲汤

55.患者心悸不安,胸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暗红,脉弦紧。治宜首选

A 桃核承气汤B 血府逐瘀汤C瓜蒌薤白白酒汤D 活络效灵丹

56.患者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咳痰不多,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选用

A 泻白散B 定喘汤C咳血方D 百合固金汤

57.患者干咳少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治宜选用

A 杏苏散B 桑菊饮C 桑杏汤D 止嗽散

58.患者心悸时作,受惊易发,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

A 安神定志丸B导赤散C黄连温胆汤D天王补心丹

59.患者胸闷气短,动则更甚,面白畏寒,心悸喘促,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治宜选用

A 乌头赤石脂丸B 右归饮C真武汤D 枳实薤白桂枝汤

60.患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宜选用

A 辛开苦降,缓急止痛B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C 健脾和胃,行气止痛D 理气和胃,缓急止痛
 61.患者干咳时作,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选用

A 沙参麦冬汤B 竹叶石膏汤C生脉散D麦门冬汤

62.患者饮食难下,呕吐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治宜选用

A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B益气滋阴,活血化瘀

C 清热凉血,破血行瘀D 开郁化痰,活血化瘀

63.患者尿血日久,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背酸痛,。舌淡脉弱,其辨证是

A膀胱湿热B 肾虚火旺C 肾气不固D脾不统血

64.患者与人争吵后,胁肋疼痛,迁延日久,隐痛绵绵,头中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选用

A 血府逐瘀汤B 柴胡舒肝散C 逍遥散D 一贯煎

65.黄疸形成的关键病理因素是

A 热邪B 寒邪C瘀血D 湿邪

66.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安,悲忧善哭,多疑易惊,时时欠伸。治宜选用

A归脾汤B甘麦大枣汤C 丹栀逍遥散D 朱砂安神丸

67.疟疾日久,遇劳易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舌淡脉弱。其诊断是

A 嶂疟B寒疟C劳疟D正疟

68.患者小便不畅,情志抑郁,胁腹胀满,苔白脉弦。治宜选用

A 四逆散B 木香顺气散C 沉香散D 五磨饮子

69 患者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如刀割,入夜尤甚,伴有皮肤红斑,壮热烦渴,舌红少津。治疗应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又需

A 凉血解毒B 化痰散结C 养阴生津D 养血化瘀

70.痴呆的基本病机是:

A 积损正伤,心神失养B 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C 年老体衰,心脾两虚 D 气火痰瘀,上扰清窍

71.患者不寐,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燥结,三日未行。治宜选用

A龙胆泻肝汤B 丹栀逍遥散C 增液承气汤D当归龙荟丸
 72 下列属于“虚则补之”针灸原则的是:

A 陷下则灸之B菀陈则除之C邪盛则虚之D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73.不属于足少阳肾经腧穴的是

A 前阴病B咽喉病C 后阴病D 足跟病

74.命门穴旁开3寸的腧穴是

A 肾俞B腰阳关C 稚边D 志室

75.治疗胃病依据原络配穴法应选用的腧穴是

A冲阳、公孙B 章门、内关C 丰隆、太白D脾俞、中脘

76.阳经欷穴多用于治疗

A腑病B 脏病C 血证D 痛证

77 下列腧穴中,即属于原穴又属于输穴的是

A 合谷B 太白C 外关D 足临泣

78.针刺治疗腹部的主穴是

A 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B 中脘、足三里、内关、章门

C 内关、天枢、足三里、内庭D 中脘、章门、足三里、支沟

79.患者心悸时作,头晕少寐,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除主穴外,还应配

A 肾俞、太溪B 肝俞、太冲C 心俞、太渊D脾俞、太白

80.下列各项中,不宜毫针深刺的是

A 体型肥胖B秋冬季节C热证新病D 肢体部的腧穴

二、B型题:81~1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A、B、C、D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请从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运行水液B.通调水道C.运化水湿D.泌别清浊

81.三焦的功能是

82.小肠的功能是

A.痰饮B.溢饮C.支饮D.悬饮

83. 饮邪停于胸者称为

84. 饮邪停于胃肠者称为

A.阳气亢盛,损伤阴精B. 阳气虚损,阴气以生,导致阴阳两虚

C.阳气虚衰,阴气相对偏盛D.阳盛至极,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

85. 阳损及阴是指

86. 阳盛格阴是指

A.肝脾不调B.脾肾阳虚C.脾虚气陷D.脾胃虚寒

87. 引起大便时溏时结的原因

88. 引起排便不爽的原因

A.鱼翔脉B.虾游脉C.雀啄脉D.解索脉

89.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者为

90. 脉在筋肉连连数息,三五不调者为

A.肾精不足证B.肾气不固证C.肾阴虚证D.肾阳虚证
91.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月经淋漓不尽,舌淡脉弱者证属()

92. 腰膝酸软,发脱齿松,经闭不孕,舌淡脉弱者证属()

A.吴茱萸B.小茴香C.高良姜D.丁香

93.治疗厥头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94. 治疗虚寒泄泻,宜选用的药物是

A.活血祛瘀,行气止痛B.活血祛瘀,祛风除湿

C.活血止痛,化瘀止血D.活血行气,祛风除湿

95.三七、五灵脂的功效共同点是

96. 川芎,延胡索的功效共同点是

A.旋覆花B.白前C.前胡D.紫苏子

97. 功能降气化痰,又能降逆止呕的药物是

98. 既能降气化痰,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A桂枝B干姜C甘草D附子

99.四逆散于四逆汤组成中均有的药物是

100.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中均有的药物是

A 温阳健脾B益气健脾C健脾止泻D 温阳止泻

101.实脾散与温脾汤均有的功效

102. 健脾丸与归脾汤均有的功效

A 石膏汤B 大青龙汤C 大秦艽汤D 防风通圣散

103.解表、清热、攻下宜用的方剂

104. 表里、气血、三焦同治的方剂

A麻杏石甘汤B 桑白皮汤C 苏子降气汤D 三子养亲汤

105.患者咳喘,胸部胀满,咳痰粘稠,伴恶寒身痛,身热无汗,舌红苔黄,脉滑,治宜选用

106. 患者咳喘,胸部胀痛,咳痰黄稠,伴口渴便秘,身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滑。治宜选用

A 天王补心丹B 生铁落饮C 化肝煎D 二阴煎

107.狂病火盛阴伤证,治宜选用

108. 瘿病心肝阴虚证,治宜选用

A增液汤B润肠丸C桃花汤D驻车丸

109.痢疾属阴虚证者,治宜选用

110. 便秘属血虚证者,治宜选用

A头痛昏蒙B头痛隐隐C头痛且胀D头痛且空

111.血虚头痛的主症特点

112. 肾虚头痛的主症特点

A中极、次髎、三阴交B肾俞、太溪、三阴交

C关元、足三里、三阴交D带脉、中极、三阴交

113.针灸治疗痛经实证宜选用

114. 针灸治疗痛经虚证宜选用

A耳聋取听宫B腰背取委中C痰多取丰隆D失眠取心俞

115.属于近部取穴的是

116. 属于远部取穴的是

A行间、侠溪B血海、三阴交C中脘、丰隆D内庭、阴陵泉

117. 针灸治疗脾胃虚热型蛇串疮,宜选用

118. 针灸治疗肝经热郁型蛇串疮,宜选用

A手少阳三焦经B足少阳胆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厥阴肝经

119.天宗穴所属的经脉是

120. 大墩穴所属的经脉是
 三、X型题:12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

A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B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C 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D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12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

A 脾失健运B 胃失和降C 肝气犯胃D肝旺脾虚

123.心肾相交体现为

A 水火既济B 君相安位C 精神互用D精血互化

124.与“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关的是

A心与小肠在五行同属火B 心经与小肠经相互络属

C 心经火盛,可移热于小肠D 小肠热盛,可循经上炎于心

125.气的作用中,与调节尿液和汗液有关的是

A 温煦作用B 气化作用C 推动作用D 固摄作用

126. 属于十二经生理功能的是

A调节全身气血B束骨而利关节

C调节骨节经脉D保护脏器组织

126. 属于十二经筋生理功能的是

A调节全身气血B束骨而利关节

C调养骨节经脉D保护脏器组织

127. 过度愤怒可导致

A飧泄B呕血C昏厥D薄厥

128. 可导致咳嗽少痰,痰黏难咯,口咽干燥的原因是

A痰热郁肺B燥邪袭肺C风热犯肺D肺津耗伤

129. 下列各项中,属于“寒从中生”的有

A阳气虚衰,阴寒内生B阳气虚衰,寒饮停聚

C寒邪直中,伤及脾胃D饮食生冷,伤及中阳

130. 下列叙述中,属于从治法的是

A阳中求阴B通因通用C火邪开室D阴病治阳
 131. 佝偻病患儿可见

A、方颅B、解颅C、扁平胸D、漏斗胸

132. 关于白苔临床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苔薄白而润,可见于外感表证初期

B、苔白而厚腻,多为水饮内停

C、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食积胃肠

D、苔白腻而燥,可因湿浊内阻,气不化津而致

133. 热盛伤津的舌象可表现为

A、短缩舌B、强硬舌C、苔焦黄而燥D、苔灰黑而干

134. 属于血热所致月经异常的是

A、月经先期B、月经后期C、经色深红粘稠D、月经过少

135.属于弦脉主病的有

A、肝胆病B、痛证C、痰饮D、宿食

136. 关于表证与里证鉴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证起病较急,里证起病较缓B.表证不见沉脉,里证不见浮脉

C表证舌象少有变化,里证舌象多有变化D.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

137. 属于血瘀证表现的是

A.疼痛常在夜间,喜温喜按B. 出血反复不止,血色紫暗

C.面色黧黑,舌色淡紫D、肌肤甲错

138. 属于痰热壅肺证表现的是

A、咯痰黄稠B、气喘鼻煽C、喉间痰鸣D、胸闷胸痛

139. 属于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腹部冷痛,喜温喜按B.面目发黄,晦暗不泽

C.头身困重,恶心D.肢体浮肿,小便短

140.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均可表现为

A.心悸脉细B.头晕舌淡C.心烦烘热D.失眠多梦

141.具有沉降药性的药物是

A.利水渗湿药B. 息风止痉药C.止咳平喘药D.收敛止血药

142.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利咽、透疹的药物是

A.薄荷B.牛蒡子C.蝉蜕D.浮萍

143. 可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的药物是

A.贯众B.穿心莲C.板蓝根D、大青叶

144. 桑寄生、狗脊均主治

A、风湿痹证B.白带过多C、腰膝酸软D.胎动不安

146.属于香橼功效的是

A.活血止痛B.疏肝解郁C.理气和中D.燥湿化痰

147.具有收敛止血功效的药物是

A.蒲黄B.侧柏叶C.紫珠D.槐花

148.属于琥珀主治病证的是

A.淋证癃闭B.心腹刺痛C.惊风痫病D.头晕目眩

149.属于龟甲功效的是

A.滋阴替阳B.益肾健骨C.软坚散结D.养血补心

150.具有涩肠止泻功效的药物是

A.金樱子B.覆盆子C.五倍子D.五味子
151.暖肝煎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肉桂B.丁香C.吴茱萸D.小茴香

152.炙甘草汤具有治疗作用有

A.滋心阴B.养心血C.益心气D.温心阳

153.属于至宝丹功用的是

A.芳香开窍B.化浊辟*C.息风止痉D.清热解毒

154.虎潜丸与大补阴丸均具有的治疗作用是

A.滋补肝肾B.潜阳敛汗C.清降虚火D.强壮筋骨

155.大秦艽汤与消风散均具有的治疗作用是

A.祛风清热B.益气健脾C.养血活血D.燥湿化痰

156.加减葳蕤汤以生葳蕤为君,意在

A.滋阴以滋汗源B.养阴以润肺燥C.清热以利咽喉D.凉血以除烦渴

157.牡蛎散原方煎服时加小“麦百余粒”,其用意是

A.退虚热B.养心阴C.益心气D.补心血

158.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桂枝的配伍用意是

A.助阳化气B.通阳散寒C.温阳化痰D.降逆平冲

159.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贝母瓜蒌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橘红B.桔梗C.天花粉D.茯苓

162. 属于肺胀病因的是

A久病肺虚B感受外邪C情志内伤D禀赋不足

163. 属于厥证常见证候的是

A痰厥B寒厥C气厥D血厥

164. 可选用保和丸治疗的病证是

A腹痛属饮食积滞证者B胃痛属饮食伤胃证者

C呕吐属食滞内停证者D泄泻属食滞肠胃证者

165. 属于虚劳治疗原则的是

A虚则补之,损者益之B强调肝肾同补

C辨证结合辨病论治D重视补益脾肾

166. 臌胀属阳虚水盛证者,治疗可选用

A五皮饮B附子理中汤C胃苓汤D济生肾气丸

167. 治疗中风中脏腑属痰火瘀闭证,用以清心开窍可选的方剂是

A玉枢丹B苏合香丸C安宫牛黄丸D 至宝丹

168. 瘿病实证常见证候有

A气郁痰阻B痰结血瘀C肝火旺盛D痰饮内阻

169. 汗证的常用治法有

A开宣肺气B养血补心C宜气固表D滋阴降火

170.癃闭水蓄膀胱急症,当急通小便,可用的治疗措施有

A取嚏B探吐C药浴D针刺

171. 鼻衄的常见证候有

A心火上炎证B胃热炽盛证C肝火上炎证D气血亏虚证

172. 属于消渴病因的是

A禀赋不足B亡血失津

C劳欲过度D情志失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