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童便的功效:新鲜童便治疗胸痛咯血

道医 2023-06-25 02:21:05

《素问》称“溲”、“小便”,《本草纲目》叫“轮回酒”,小便入药以10岁以下男童中段小便为良。其性味咸寒,无毒。主要功效有滋阴降火、止血消瘀。治阴虚发热、劳伤咯血、吐血、衄血,产生血晕、血瘀,跌打损伤,疲血作痛。《唐本草》:“主卒血攻心,被打内有瘀血,煎服之,一服一升,又主症积满腹,诸药不瘥者服之,皆下血片肉块。亦主久嗽上气失声。”笔者用此药治疗高空作业不慎跌下,幸未骨折、肺伤,但胸痛咯血不止,每日数口。约定时间,每日服男童(健康无病者)小便,每次一小碗,随取随饮,3日后咯血止,7日后胸痛渐轻,1个月后痊愈,从此胸痛未再复发。因此,一般跌伤、胸痛患者,愿服童便治疗者,皆能有效。阴虚火旺咳嗽,衄血、咯血配合汤剂治疗,单独治疗均可。

新鲜童便,每日1~2次,每次1杯。如果阳虚大便溏薄,畏冷,食少,虽有咯血之证禁服。

名医简介:

汤承祖(1907-1995),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出生于三代祖传的中医世家。汤老幼承庭训,随祖父学习中医,尽得真传。1956年至1984年任南通市中医院副院长。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是全国第一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500名指导老师之一。后人总结有《汤承祖60年行医经验谈》出版。

化瘀散简介

目录1拼音2《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化瘀散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古今医鉴》卷十六 3.1组成3.2主治3.3化瘀散的用法用量3.4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化瘀散*化瘀散药品说明书 1拼音 huà yū sǎn

2《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处方

大黄3两,干漆5钱,桃仁2两,土狗1两,青皮1两,川芎1两,枳实1两5钱,厚朴1两,赤芍1两5钱,归须2两,甘草5钱,红花1两。

2.2功能主治

杖后瘀毒上攻,一切蓄瘀作痛。

2.3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2.4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3《古今医鉴》卷十六

3.1组成

苏木3钱,红花2钱,归尾3钱,大黄2钱。

3.2主治

杖打重,血上攻心。

3.3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童便1钟,黄酒1钟,煎至1钟,热服。

3.4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医学见能》:[卷三证治]刀伤跌打 刀伤溃烂,成脓流水不止者,血瘀而化脓也。宜提脓化瘀散。花蕊石(一钱五分)乳香(一钱五分)没药(一钱...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杖疮 胆汁涂之。又法,用真绿豆粉微炒,鸡子清刷之。方化瘀散治杖打重血上攻心。苏木(三钱)红花(二钱)归尾...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26.三七解 (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78.血余炭解 者,发也,不则其质不化,故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5.产后下血

乌药的功效与作用(3)

……

治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治产后腹痛:天台乌药、杜当归,为末,豆淋酒调下。(《朱氏集验医方》乌药散)

治小肠疝气:乌药一两,升麻八钱。水二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热服。(《孙天仁集效方》)

治干湿脚气:乌药一两,莳萝一分(二味炒令黄色)。同为末,温酒下二钱。若是干脚气,用苦楝子一个,柏浆水一升,煎至五合,调下。(《博济方》乌药散)

治脚气掣痛,初发时:土乌药,不犯铁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许尤佳,痛入腹者,以乌药同鸡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鸡子,切片蘸食,以汤送下。(《永类钤力》)

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益智仁)(大者,去皮,炒)。上等分,为末,别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妇人良方》缩泉丸)

治小儿慢惊,昏沉或搐:乌药磨水灌之。(《济急仙方》)

治小儿疳积:天台乌药、鸡内金、五谷虫各等分,加入青黛5%。共研细末,和匀。每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3—9g,连服一月。(《浙江中医杂志》1958,25(12):32乌金散)

治泻血,血痢:乌药不以多少,炭火烧存性,捣罗为末,陈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圣济总录》乌金丸)

治跌打损伤(背部伤尤宜):乌药30g,威灵仙15g。水煎服。(《江西草药》)

风湿麻痹:用乌药一百两、沉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空心服,姜盐汤送下。此方名乌沈汤。

咽喉闭痛:用生乌药,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后咽,吐出痰涎好愈。

(21)几种常见病:用香附、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饮食不进,姜枣汤送下;疟疾,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茶汤送下;妇女冷气,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汤送下。

(22)小肠疝气:用乌药一两、升麻八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露一宿,煨热,空心服。


(23)脚气扯痛:用乌药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许更好。

(24)血痢:用乌药烧存性,研为末,加陈米饭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25)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一两,香附子(沙盆内断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不拘时。(《局方》小乌沉汤)

(26)治气喘:乌药末、麻黄五合,韭菜绞汁一碗,冲末药服即止,不止再服。(《心医集》)

(27)治室女月水不调,或赤或浊,断续不定,心膈迷闷,腹脏撮痛:乌药二两,当归(切、焙),蓬莪术(炮)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乌药散)

(28)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日旋晕及疗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又治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 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局方》乌药顺气散)

(29)治声音哑:甘草、桔梗、乌梅、乌药各等分。水煎服。(《仙拈集》回音饮)

(30)治诸瘘久不瘥:乌药末二两,猪胆三枚。上二味,以胆汁和乌药末,令匀,以薄绵裹。内疮口,日三五度。(《圣济总录》乌药膏方)。

乌药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有实热和阴虚内火甚者不宜使用。

用药禁忌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

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医学入门》:“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本经逢源》:“不可见火。”

上一页123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