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半夏泻心汤组成,加减,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5 01:08:02

半夏泻心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两,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互结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诸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苦降辛开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2.加减法: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附方】

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生姜四两,切(12g) 甘草三两,炙(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一两(3g) 黄芩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4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甘草四两(12g)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炙 大枣十二枚(4枚) 半夏半升(9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3.黄连汤(《伤寒论》)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各9g) 人参二两(6g) 半夏半升,洗(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功用: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主治:上热下寒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大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临床报道】

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罗氏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0到15天为1疗程。结果:本组45例,痊愈3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治愈率66.6%,总有效率95.5%。其中1周内见效者13例,疗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34天。[罗强,等.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45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4(2):23]

【实验研究】

通过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小鼠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家兔十二指肠平滑肌肌电活动的影响、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三个实验,观察了半夏泻心汤对动物胃肠道的影响。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实验动物正常的胃肠运动功能呈轻微抑制作用;对药物干扰下的动物胃肠蠕动功能、动物在体十二指肠平滑肌肌电活动、动物离体小肠机械收缩功能均呈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结论:半夏泻心汤既可兴奋胃肠,促进胃肠蠕动,又可降低平滑肌张力,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对改善胃肠道紊乱是十分有益的。[温武兵,等.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 2000;15(2):66]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一)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可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我们也用得很多,但在打开我们的思路,把它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

李克绍在《伤寒解惑论》里有这么一则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这个患者有中焦的症状,但是,这个患者找医生看病的主诉是:失眠,并且很重,老先生诊断为湿热,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反过来我们想一想,也就是半夏泻心汤是可以治疗中焦湿热的。

黄帝内经》里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半夏10克、秫米15克。)我们总是用半夏秫米汤来应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在这里,李克绍老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

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是通过补虚运中、辛开苦降、恢复脾升胃降来实现的。以此理推导,凡是由脾升胃降失常,即中焦气机升降失职的所有病证,只要存在中虚与寒热互结,都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

人体如何才健康了,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健康了,当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出现障碍,人就会生病了。而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就在脾升胃降上。补中益气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理中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四君子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半夏泻心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

对于诸多慢性病,疑难病,只要存在心下不畅,上可及胸、咽,下可及腹,可以是痞,可以是硬,可以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总是觉得不畅快,可轻可重,舌苔见腻,可从治疗脾胃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开手方,对于久治不效的病证,常有拔云见日之效。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去验证,当我们用得多了,会觉得这张方子越来越好用。

半夏泻心汤2的功效与用法

水煎服。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痞满、嘈杂、泛酸、纳差、口苦黏、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方原为仲景的《伤寒论》中治痞之名方。用辛苦之半夏入胃,辛开散结,苦降而止呕,除痞满呕逆之症;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配以黄连、黄芩泄湿热浊气;佐以益气和中,补中焦之虚;使以甘草补脾胃调诸药。各药相配,以辛开苦降为主,调中和胃,升清降浊为辅,散结除湿,虚实兼治,胃炎可愈。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

半夏配麦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健脾,化痰降逆;麦冬甘苦微寒,养阴益胃,润肺清心,滋而不腻。两药合用,润肺胃而降逆气,清虚热而化痰浊,润而不腻,燥不伤阴。但麦冬用量须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临床用于热病伤津、肺胃阴虚及肺痈、肺痿等病。《伤寒论》中载有竹叶石膏汤。

半夏配干姜,温肺化饮。

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干姜辛热,主归肺、脾、胃经,有温肺化饮之功,既能温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气之肃降,使水道通调而痰饮可化?熏又能温脾胃去湿浊而绝生痰之源。两者合用,对痰浊阻肺、咳嗽气喘之证最宜。临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气喘,咳痰清稀之症。《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药等分为末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普济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药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荚,祛痰开窍。

风痰之证多为积痰生热。积热气升则引动内风,痰随气上升则清窍蒙蔽。半夏辛温有毒,功专燥湿化痰;皂荚辛温有小毒,辛散走窜,具祛痰、搜风、开窍之力,善治风痰壅盛、官窍阻闭之证。两药合用,可使皂荚得半夏之佐则祛痰之力大增,祛风痰、开官窍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气开窍之功,痰去则气降,气降则风息,清窍自开。临床用于中风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喉中痰声漉漉;痰湿壅滞、胸闷咳喘、痰多、质粘难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气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两药合用,一泻一补,一升一降,具有调和脾胃,舒畅气机的作用,使阴阳通,脾胃和,可入眠,为治“胃不和,卧不安”的良药。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寝不安。《内经》有载半夏秫米汤。

半夏配甘遂,消痰泻饮。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化饮,和畅气机,为燥无形痰湿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气行水,善行肠间经隧之饮邪,为泻有形水饮之专药。两药合用,相辅相成,饮下痰消,邪衰而病愈。临床用于饮留胃肠,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结满。《伤寒论》中的甘遂半夏汤以二药为主治留饮。

半夏配厚朴。

力可专通畅中焦,引其他诸药(理气药)力专于调中焦之痞与气滞,治疗食积,积滞;以及中焦之痰浊,湿热;此二药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临床应用总结。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半夏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疗半夏中毒,用生姜捣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经集注》:“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药性论》:“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

《医学入门》:“凡诸血证及自汗、渴者禁用。”

张元素:“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杂病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

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辅料:半夏6克,黄芩6克,干姜5克,甘草5克,人参5克,枣(干)10克。

调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将以上半夏、黄苓、干姜、炙甘草、黄连、人参、大枣,一同放入药罐内;

(2)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后去渣留汁;

(3)将大米洗干净后置于锅内,倒入煎好的药汁及适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钟后,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克,白术12克、天麻6克、陈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3个。

主治:高脂血症引起的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搅,以致头眩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剂,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温服。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 [内容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四)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暑39):胡,不饥,不食,不便,此属胃病,乃暑热伤气所致。味变酸浊,热痰聚脘。苦辛自能泄降,非无据也。

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半夏泻心汤是可以加杏仁的。加杏仁是做什么呢?当代有一部分医者说,其实杏仁治疗胃病,效果很好。半夏泻心汤加杏仁,胃降可以带动肺降,肝升可以带动脾升或者反过来说,肺降可以带动胃降,脾升可以带动肝升。肺胃是降的,肝脾是升的。

临床上有一部分咳嗽病人,可以从中焦治,或者主要从中焦治,有时候,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加杏仁,或者用半夏泻心汤加细辛,五味子,这是有效的。半夏泻心汤加枳实,临床上也是用得很多的。或者是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半夏泻心汤去干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得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吴鞠通在这里,半夏用量很大,用到一两,杏仁用了三钱。我们把治疗伤寒杂病的半夏泻心汤移用于治疗温病,经常会把干姜去掉,用的机会很少。如果要用到姜,要嘛是姜汁或者是生姜。这也是叶天士和吴鞠通经常加减的一个手法。

温病和伤寒误下的虚痞不一样,温病的湿热痞经常是不需要补虚的,并且,补虚药经常会助中焦的湿热,也就是助湿作满,因此,叶天士,吴鞠通笔下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温病的湿热痞,经常是去人参,甘草,大枣的。

杏仁,我们经常会把它理解为宣降肺气,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同时可以宣畅大肠的气逆,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是需要大肠腑气通畅的。从这个角度,半夏泻心汤用杏仁,可以和肺完全相连,也可以和大肠的气机相连。

在《临证指南医案》里面专门有一个篇章《肺痹》,在我们临床上对肺痹注意得少,经常碰到,也许不明白不认识。

在半夏泻心汤里面把干姜去掉,加枳实,这是叶天士和吴鞠通惯用的手法,那就变成了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暑42):张,舌白罩灰黑,胸脘痞闷,潮热呕恶,烦渴,汗出,自利。伏暑内发,三焦均受,然清理中上为要。

杏仁,滑石,黄芩,半夏,厚朴,橘红,黄连,郁金,通草。

湿热病,在临床上治起来有点不好治,我们治疗单纯的寒病,单纯的热病,单纯的寒热错杂病,单纯的虚证,单纯的实证都是相对成熟的。而对于湿热病证,一方面,可能我们立法方药离成熟有一定的距离,再一方面,湿热病证要比寒热病证治起来要慢,要难。再一方面,我们现在临床上,湿热病证,由于环境的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体质的问题,湿热病证越来越多。于是,要求我们医生在治疗湿热病变这一病证上持续提高。

我们来看叶天士(暑42)这个病人,假如真有这么一个病人坐在我们跟前,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这个病人的症状一模一样的时候,有可能会真的把我们难住,感觉怎么治都有点觉得不合适。叶天士开了杏仁,滑石,黄芩,半夏厚朴橘红,黄连,郁金,通草。我们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虽然叶天士开出来了,我们还是看不懂。我们看《临证指南医案》经常会有这种感觉。

有一部分《临证指南医案》里面的医案,我们会越看越兴奋,觉得叶天士用经方怎么会用得那么漂亮,有一部分,怎么看怎么不着边际,怎么看也看不懂,就像这个医案,我们就轻易明白不了。我们来看吴鞠通对这处医案是怎么解读的。

吴鞠通《温病条辨》: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三钱) 桔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看这种症状表现,我们如果真的说单纯从寒热去考虑,没有用,或者我们从经方试着拿六经辩证入手,试着拿经方去治疗,我们入不了手。

我们看吴鞠通的的杏仁滑石汤方,我们还是不明白。我们来看吴鞠通的解读。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桔、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吴鞠通的这个解读是很到位的,以杏仁、滑石,通草,宣肺气,通淋利湿,厚朴泻湿满,黄芩黄连清里热,郁金清心开窍,桔红和半夏化痰止呕。吴鞠通把这个方解解得太漂亮的了,但是,我们知道的人太少了,会用的医生也很少。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