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四物汤,二至丸加减治疗以血尿为主的迁延性肾炎

道医 2023-06-24 23:19:18

阴虚血热血尿红,久病不愈舌淡红。面色暗黄腰腿软,滋阴益肾止血红。当归生地川断炭,白芍五味旱莲草。女贞蓟榆莲侧藕,杜仲乌贼生阿胶。

方药:

四物汤,二至丸加减:

当归10g 生地10g 川断炭10g 女贞子10g 白芍10g 五味子10g 旱莲草10g 小蓟10g 生侧柏9g 地榆炭10g 莲子肉10g 杜仲9g 鲜藕节10g 生阿胶10g(溶化) 乌贼骨10g

注:此例血尿与急性肾炎之血尿不同。虽同为血尿,但急性肾炎之血热为实热,治疗是清有余之热。迁延性肾炎之血热为虚热,治疗是滋不足之阴兼以止血。同为止血,前者偏于凉血止血;后者偏于和血止血与涩血止血。

生地,白芍,当归,五味子,莲子肉滋阴清热,和血止血;地榆,侧柏,小蓟,藕节益阴止血,清除虚热;乌贼骨涩血止血;女贞子,旱莲草,川断炭益肾止血;杜仲健肾;阿胶补血止血。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能治好吗?

你好,此症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目前还并不能保证可以根治。

疾病名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隐匿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疾病)?

所属部位:腰部?
就诊科室:肾内科?
症状体征:血尿,血红蛋白尿,脓尿,乳糜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又称隐匿性肾小球疾病,以往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以轻、中度蛋白尿和(或)血尿、病程迁延为特点,多不伴有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

 

治疗原则①对患者应定期(至少每3~6个月1次)检查,监测尿沉渣、肾功能和血压的变化;?


②保护肾功能、避免肾损伤的因素;?


③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与血尿、蛋白尿发作密切相关者,可待急性期过后行扁桃体摘除术;?


④可用中医药辨证施治。?

脾肾气虚型[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或后天失养,或营养不良等致脾胃虚弱,或者因先天不足或脾病及肾,导致无症状性蛋白尿。?


[临床症状]?面色淡黄,精神稍差,腰酸乏力,纳呆,气短,肢沉便溏,夜尿频多,小便色清。舌苔淡,边缘有齿痕,脉沉弱。?


[治疗方法]?治宜益肾健脾。?

气阴两虚型[病因病机]?脾气虚损或脾肾气虚,或肾阴不足日久,均可转化为气阴两虚。临床表现既有脾气虚损之征,又有肾阴不足症状。?


[临床症状]?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略红,苔薄有齿痕,脉沉细。或见畏寒而手足心热,或下半身凉而上半身热,口干饮水不多,大便先干后稀等。?


[治疗方法]?治宜益气滋肾。?

肾阴亏虚型[病因病机]?本型可为阴虚导致,亦可为其他类型转化而来。无论是肾气亏虚还是气阴亏虚导致的无症状性蛋白尿,精微遗泄日久也会导致肾阴亏耗。?


[临床症状]?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无苔,脉沉细。?


[[治疗方法]?治宜滋养肾阴。?

其他[病因病机]?肺脾肝肾等脏腑不同程度的虚损;风寒、湿、热、毒、瘀等病邪;饮食不调、劳倦、酒色等诱因都会产生蛋白尿。同时脏腑虚损失调的病理产物湿热、痰浊、瘀血等停于体内逗留不去,常贯穿于本病整个病程。?


[临床症状]?不同脏腑虚损的症状(如肾气虚可有乏力腰酸,脾气虚可以出现肢体困倦)+不同病邪的兼症(如风寒可见恶风头痛,风热可见咽痛身热)。?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类型选用不同治法和方剂。如湿热偏盛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顽固蛋白尿而兼有瘀血者,可合用丹参、三七等。?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中医治肾小球肾炎?


(1)祛风利水、内外分消。适应症:起病初期,恶寒,恶风,发热,咳嗽,头痛,尿量少,全身浮肿以腰以上为着。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细。常用处方为越婢汤合五皮饮加减。?


(2)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用于具有风热表现的病人:发热,不恶寒,常有咽喉肿痛,尿少色赤,肉眼血尿。脉滑数或细数,舌质红,舌苔薄黄。常用处方为银翘散加蝉蜕、白僵蚕、赤芍、丹皮等。?


(3)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病人皮肤感染或外感表证已解,湿郁化热,可有发热,口干口苦,喜冷饮,尿少色红,浮肿不消。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常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肾小球肾炎的偏方-?


(1)芡实粥:?


芡实30克,糯米30克,白果10枚。先将白果去壳去心,将白果与芡实、糯米共同煮成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宜平肝潜阳,以固肾为主。


(2)绿豆猪肝粥:?


绿豆50克,粳米100克,鲜猪肝100克。先将绿豆、粳米煮成粥。将猪肝切碎,放入粥内煮熟,以低盐调味。可常服用,适用于气血双虚者。?


(3) 红参、大腹皮、五加皮、狗脊等苗疆纯天然药材。功能主治行水燥湿、养血益气、温补肝肾,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4)黑芝麻茯苓粥:?


黑芝麻6克,茯苓20克,粳米60克。茯苓切碎,放入锅内煎汤,再放入黑芝麻粳米煮粥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连服15天。适用于精神萎糜者。


(5)山药粥:?


干山药60克或鲜山药120克,粳米60克。山药洗净切成片,与粳米共同煮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可常服用,宜温补脾肾,通阳利水为主。


(6)鲫鱼粥:?


鲫鱼2条,粳米60克,鲜芦根6克。将鱼去除内脏洗净,与灯心草,粳米共同煮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连服20天,宜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西医治疗1 一般治疗:急性起病后应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血肌酐恢复正常后,方可轻微活动,但要密切随诊,若病情变化,仍需继续卧床休息。饮食应注意给予适当蛋白,1g/kg/d,限制过于严格或增加摄入均不利于肾脏的恢复。有水肿及高血压者应注意给予低盐(2~3g/d)甚至无盐饮食;对于水肿且尿少者,应严格限制水的摄入。部分患者还需低钾饮食。另外应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2病因治疗:治疗感染灶对急性肾炎病情及预后的影响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多主张存在明显的感染灶,细菌培养阳性时,积极使用抗生素,多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敏感药物,疗程2周左右。对扁桃体病灶明显,病情迁延2个月以上,病情反复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但其对急性肾炎的病程影响亦无定论。?

对症治疗

?


?

黄芪赤风汤的作用与功效

导读: 重用黄芪益气健脑,赤芍活血通脉,防风祛风为治疗癫痫症开拓了益气活血新疗法。那么黄芪赤风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医林改错·下卷·痹症有瘀血说》。

【组成配方】黄芪二两,生(60g)赤芍一钱(3g)防风一钱(3g)。

【用法】小儿减半,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补气活血,通络开窍。

【主治适应症】瘫腿。

【方解】

君:黄芪——大补元气,充养脑络。

臣:赤芍——活血散瘀,通经活络。

佐使:防风——轻扬升散,载诸药上达脑窍,充养脑府。

【方论】

重用黄芪益气健脑,赤芍活血通脉,防风祛风为治疗癫痫症开拓了益气活血新疗法。(《医林改错评注》)。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痹症(类风湿关节炎)。

用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20g,防风10g,防己10g,木瓜15g,白术15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15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30g),风寒湿瘀型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风热湿瘀型加络石藤30g,忍冬藤30g,清风藤30g。每日1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4例,治愈30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96.7%。

[李振国.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4例.吉林中医药.2006,26(10):33]。

二、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

以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龙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加减,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车前子、茯苓;伴有血尿者加小蓟、仙鹤草、三七粉(冲服);腰酸困者加杜仲、川怀牛膝;头胀头晕、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天麻、杭菊花,或者配合西药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尼群地平片口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完全缓解12例,基本缓解15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88%。

[张昱.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137]。

典型病例:患者,女,42岁,干部。3年前因眼睑浮肿被诊断为肾炎,曾经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就诊时,症见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头晕头胀,纳差,神疲乏力,腰困膝软,小便泡沫较多,舌胖色暗,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沉弦。测血压150/95mmHg。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红细胞(+)。证属脾肾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益肾活血,祛风利水,方用加

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甲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冬瓜皮15g、茯苓12g、仙鹤草20g,三七粉3g(冲服)、杜仲12g、川牛膝10g、怀牛膝10g、天麻10g。服7剂后症状减轻,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服24剂后,症状俱消,尿常规连续检查正常,后巩固治疗两周。随访半年未复发。

原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为正气亏虚为主,兼有湿邪和瘀血,其病变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点,尤其病久多虚多瘀,生黄芪益气补虚,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代谢,且有一定利尿作用;芡实、山药健脾升清,补肾涩精,减少蛋白尿;赤芍、地龙活血化瘀,增加肾血流量,抑制和排除免疫复合物,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能刺激单核-E噬细胞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从而达到抗感染作用:穿山甲、防风剔除肾络风邪,使邪去正安,穿山甲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诸药相伍,既能健脾补肾,又可祛风利水,活血解毒,虚实兼顾,攻补并施。

三、痴呆(血管性痴呆)。

杨某,女,69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患者有冠心病、房颤史30余年,反复脑梗死3次,遗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3级,伴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顶叶脑梗死,右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老年脑改变。近来出现语言障碍,认知力明显下降,不能识数,定向力差,时微笑,嗜睡,入夜则安,饮食不能自理,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细。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清心开窍。处方:黄芪、赤芍、白芍、川芎各15g,羌活、附子、薄荷、独活各6g,防风、郁金、党参、远志各10g,石菖蒲、茯苓各30g,黄连3g,桂枝2g,黄柏、甘草各5g。服2周,已能言语,认知力明显好转,嗜睡也较前好转,微笑仍时作,不能自行吃饭,右侧肢体活动摇晃,原方去川芎、羌活、独活、郁金,加水蛭3g,丹参15g,制胆南星6g,以化痰祛瘀。加减治疗1个月,症状第次减轻。

[刘瑁,颜乾麟.颜乾麟教授应用黄芪赤风汤治验举隅.新中医.2006,38(9):64-66]。

原按:本例为老年气虚,气不运血,瘀血随血脉流入脑,与精髓交错,致清窍受蒙,灵机呆钝。故重用黄芪、党参补气;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以通脑脉;远志、郁金、石菖蒲、茯苓醒心神以复神明;加防风、羌活、独活、薄荷辛香走窜之品,引诸药上行于脑;更用桂枝代温燥之肉桂,配黄柏、黄薏苡仁30g,白头翁30g,仙鹤草45g,炒枳壳12g,肉桂3~10g,生地榆30g,连翘45g,乌梅炭12g,生甘草6g),湿热偏胜者,地榆、赤芍、白头翁分别加量,或另加秦皮10g,黄柏10g,白蔹10g;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0g,赤石脂1Sg,炮姜10g;腹胀纳差者加砂仁6g,焦山楂15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乌药15g;泄泻甚者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灌肠(白及15g,炒地榆30g,黄柏12g,薏苡仁30g,三七粉3g,红藤30g,苦参20g,龙眼肉10g,儿茶3g,炒延胡索20g,随症酌情加减),每晚临睡前1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近期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率91.3%。

[姜娜娜,高成娥.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河南中医.2006,26(10):58]。

七、颈椎病

以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15~30g,赤芍、防风各6g,丹参、当归、姜黄各9g,三七粉5g),头痛如针刺或钝痛,放射至肩臂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g、地龙9g、鸡血藤15g;枕部痛明显加葛根15~30g、木瓜、白芍各10g;胸闷、恶心加姜半夏、瓜蒌衣、薤白头各9g;耳鸣、眩晕、呕逆加天麻、炒吴茱萸各9g;下肢麻木,行走无力明显加山萸肉15g、杜仲、独活、淮牛膝各10g;疲惫乏力重用黄芪30g;督脉阳虚加鹿角胶15g、炒白芥子、巴戟天各10g、麻黄、海马各6g。每周3~5剂,10天为一疗程。配合外治中药热熨(叶本、川草乌、公丁香、艾叶、透骨草、细辛、山奈等具有芳香渗透性强的药物,炒香粉碎,均匀混合装入布袋内,每袋200g)风府、哑门、大椎穴,外加神灯反复照射,辅助俯仰拔颈手法治疗颈椎病66例,显效26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89.4%。

[曹克刚,郭志艳.中药内服外治加拔伸综合治疗颈椎病66例.医学信息.2011,24(1):446]。

八、癫痫

黄芪赤风汤(生黄芪60g,赤芍15g,防风15g,地龙10g,鸡血藤30g,党参30g,郁金9g,川芎15g)每日1剂,配合活络胶囊(僵蚕、全蝎、蜈蚣按2:1:1生用研末装胶囊,每粒0.4g)3~5粒/次,每日2次,及西药卡马西平0.1g,每日3次。治疗癫痫60例,痊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3.33%。

[刘红霞,殷春萍.黄芪赤风汤合活络胶囊配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60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7-28]。

典型病例:杨某,男,29岁。村民。门诊号:18420。1991年8月21日初诊。间歇性出现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口吐涎沫4年余。近日发作频繁,每周4~5次,每次发作后约20分钟,醒后如常人。曾在某学院附二院作CT扫描确诊为癫痫,多方求医,众医多以涤痰开窍之汤药而少效。详询其病史得知5年前不慎被砖头击伤头部,曾有短暂昏迷。刻诊: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面色晦滞,精神萎靡,表情呆滞,形体消瘦,健忘失眠,欲漱水而不欲咽。舌边有瘀点,脉象沉涩。证属瘀阻头面,清窍失养,治宜活血化瘀、通关开窍、祛风止痉。方选王清任的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郁金12g,石菖蒲12g,远志10g,合欢皮15g,防风9g,僵蚕10g,全蝎10g。服药5剂后,发作次数减少,每周1次,且持续时间短暂,效不更方,续进原方10剂后未再发作,诸症悉减,惟感腰酸肢软,头晕耳鸣,守方加山药20g,熟地12g,补肾填精,调治3个月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袁传爱.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癫痫一则.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18]。

原按:《灵枢·海论》“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此因头部受伤,气血瘀滞脉络,不能上荣脑髓,以致气机错乱,神志失于常态而发本病。单投豁痰开窍之品难以取效,当从瘀血论治,乃宗唐容川“既已成瘀,不论初起已久,总宜散血,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故用黄芪益气活血;辅以赤芍、当归、川芎、桃仁行气活血通络;郁金、菖蒲、远志、合欢皮涤痰开窍醒神;配以防风、僵蚕、全蝎祛风止痉。药证合拍是疾乃愈。

九、脂溢性脱发

患者,女,21岁,2007年10月12日来诊。患者因学习紧张初三时开始脱发,压力大时脱发严重,现毛发稀疏,头皮无痒感,大便时干燥,经前乳胀,月经周期正常,睡眠夜梦多,舌苔薄,舌尖红,脉细涩。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证属心脾肝肾不足,六郁郁滞。治以黄芪赤风汤合越鞠丸加减。处方:苍白术各10g,香附10g,川芎10g,神曲12g,炒栀子10g,防风8g,生黄芪18g,赤芍10g,连翘12g,炒枣仁15g,茯苓12g,制首乌12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远志6g,珍珠母15g。水煎服。服上方1个月后,经前无乳胀,睡眠稍安定,头皮部分可见少许新生之毳毛。继服药2个月后,头部毳毛已有新生,原有之毳毛已大部变棕黑色,较粗,夜寐安,无多梦。

[李佳,韩仕锋.薛伯寿运用黄芪赤风汤经验举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9]

原按:本例脱发由素体心脾肝肾不足,学习压力大,六郁郁滞,气郁为主。故用越鞠丸行气解郁,黄芪赤风汤补脾和血,炒枣仁、茯苓、远志、珍珠母养心安神,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滋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解郁安神,补气和血,补肾生发之功。

十、黄褐斑

患者,女,32岁,2007年10月26日来诊。患者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自觉疲劳,面色黄,面部出现黄褐斑,以颊部、前额部较多,月经量少,行经3天,月经初来时色黑,舌质暗红有齿痕,脉沉细关弦。西医诊断:黄褐斑。证属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和血,调和营卫。处方:生黄芪15g,赤芍10g,防风8g,白芷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0g,炙甘草10g,炒枣仁15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8g,益母草10g,泽兰10g。水煎服。服药4周,患者疲劳感消失,面部黄褐斑变浅,月经将至,易发脾气,大便每日2次,以逍遥散加减,调理善后。[李佳,韩仕锋.薛伯寿运用黄芪赤风汤经验举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9]。

原按: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奸”。可见该病多由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所致,故薛教授以黄芪赤风汤益气和血。方中防风、白芷引药上行,直达面部,桂枝汤调和营卫,枣仁、茯苓养心安神,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活血化斑,故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和营化斑之功。

十一、HP感染

用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防风10g,乌贼骨15g,浙贝10g,田七10g,蒲公英30g),每天1剂,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00例HP感染患者,治愈196例,有效87例,总有效率96%。

[江怀筹.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HP感染.中医研究.1999,12(1):44-45]。

典型病例:患者某男,38岁,司机。1995年3月初诊。患者因胃脘胀痛伴呕恶吞酸加剧而就诊。患者胃脘痛已13余年,经多家医院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二次因黑便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十几年来,曾服胃仙U、

阿莫西林、吗丁啉、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以及中草药偏方单方,效果不佳。后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诊为复合性溃疡,并査HP为(+++)。患者身体矮壮,脸色稍暗淡,舌暗红、苔略厚腻,脉弦缓。主诉胃脘疼无定时,兼纳呆,腹胀呕吐酸水,大便时溏时结,小便少。处方:生黄芪45g,赤芍15g,防风10g,乌贼骨20g,浙贝10g,田七10g,蒲公英30g。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空腹时服用,连服10天。患者服药3天后,觉效果良好,胃脘部疼痛缓解,服完1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且见脸色转红润、纳谷渐佳,坚持服药103剂后复查,溃疡完全愈合,HP(-),临床治愈。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原按:黄芪赤风汤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瘀,血活而不瘀,不生疾病。合乌贝散加田七、蒲公英,切合胃病主症。方虽简约,疗效却著。

十二、周围神经损伤

李某,男,17岁,学生,1994年3月7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参与斗殴,被人用刀刺伤上臂,创口愈后,遗留右手发凉,4、5指无力,伸屈不自如。经某医院诊为尺神经损伤, 经给予ATP、维生素、丹参片口服, 并肌内注射加兰他敏等治疗2月余,疗效不显,改服中药治疗。初诊为瘀血阻络,予桃红四物汤无效。后诊为血虚寒凝,予当归四逆汤仍无效,余见患者右手呈爪形,小鱼际肌萎缩,无名指和小指屈曲无力,伸开后难以并拢,右手尺侧感觉障碍。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诊为痿证,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拟黄芪赤风汤加味。处方:生黄芪60g,赤芍15g,防风、桂枝、土鳖虫各10g。水煎温服。服药7剂,右手较前有力。黄芪量用90g,继服7剂,诸症好转。黄芪量用120g,连服30余剂,病情逐渐向愈。后制成水丸长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朱树宽.黄芪赤风汤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验案3则.新中医.1998,30(11):48-49]。

原按:尺神经损伤,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治以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桂枝辛温走表,温经通阳。使正气来复,瘀去络通,病自向愈。

十三、衄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黄芪赤风汤合二至丸(黄芪30g,赤芍12g,防风6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鹿角镑6g,阿胶15g,龟板12g,土大黄20g,生地10g,山药15g,附子3g,甘草10g),每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1至2个疗程,鼻衄、齿衄重者加仙鹤草,纳谷不香者加陈皮、白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显效17例,良效6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90%。

[于增瑞.黄芪赤风汤合二至丸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北京中医.1995,(2):27-28]

十四、阴缩

潘某,男,46岁。自述从青年时就经常四肢逆冷、自汗。素有哮喘病史。20多年来每于房事后即用冷水洗阴器,四季如此。曾于1967年3月8日晚8时许,睡眠中因恶梦惊醒,随即阴茎、阴囊及睾丸内收,外部已不暴露。伴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心慌出冷汗,不能活动。后用热毛巾外敷多时,阴茎、阴囊及睾丸渐复常态。次日去某医院诊治,查无异常。此后渐重,甚则1日发作数次。发作不能站立,妨碍工作。虽经治疗见效甚微,遂邀余诊治。症见胸闷,烦躁,善太息,多梦,小便黄,大便正常,食欲好,平素性情暴躁,周身皮肤有麻冷感。舌苔黄厚,脉迟。思之“肝藏血,主筋,肝之络过阴器,抵少腹”。《灵枢·经筋》篇云“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人”。故以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加牛膝治之。方药:黄芪64g,防风8g,赤芍3g,川牛膝15g,水煎服。并间隔服用血府逐瘀汤,以活其肝血,疏肝之气;肝血通畅而筋有所养。先后共服黄芪赤风汤加牛膝12剂,血府逐瘀汤6剂痊愈。随访11年未复发。

[郭传华.黄芪赤风汤加牛膝治愈阴缩1例.山西中医.1992,(5):36]。

【临证提要】

本方主治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呈迟缓性瘫痪。方中黄芪为主药,须重用,可适当配伍虫类搜剔之品,有相得益彰之妙。本方还可以治疗癫痫、血管性痴呆、颈椎病、慢性肾炎蛋白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中医中药治疗湿疣

在治疗任何疾病中,中医和西医都是各有千秋,中医和西医的方法不同,总体来说西医快速但有副作用中医较慢可是安全可以根治,对于尖锐湿疣的治疗也是如此。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尖锐湿疣?

中医怎么治疗尖锐湿疣

1、湿热下注型

中医讲的是人的身体属于或寒性或湿性,所以对尖锐湿疣的湿热下注型,中医认为本型好发于素体肥胖,阴部潮湿者,多因肝胆湿热下注,循经流注阴部所致,治疗以清利湿热,解毒消疣为主,常用方药由生薏仁、土茯苓、马齿苋、苍术、黄柏、丹皮通草、泽泻等药物组成,临床应用时还可随证加减,如湿热重者加龙胆草、大便不通者可加芦荟等等。

2、气血瘀滞型

中医上常究补气补血,尤其是在女性中,对于补血更为看重,而尖锐湿疣疾病在中医认为本型好发于湿疣迁延日久者,多因毒邪结聚日久,阻滞气机,气血瘀阻所致,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散结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方药基本组成为夏枯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丹参、蜂房、柴胡,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以补气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疣体坚硬者加生龙牡,以软坚散结。

3、外染毒邪型

这一情况是最为直接的,尖锐湿疣本身就是一种性病,因此,中医认为本型好发于有不洁性交史者,多因外染毒邪,毒气蕴滞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方药为去疣三号方加减,方药基本组成为马齿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木贼草,皮损灰暗,或病程较长者,可酌加蜂房、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疗尖锐湿疣的中药方有哪些

1、五秒水仙膏涂抹于疣体表面,视疣体大小。片刻后抹去反复涂抹。直至疣体脱落。疣体较大者,可用涂药包渣,第二天除去再上药。

2、复方香叶天竺葵油,每日涂皮损处三次。

3、鸦胆子5克、五倍子5克、白矾20克、乌梅肉20克、冰片1克,研磨成分后和醋涂于患处。

4、苍术12克、黄柏12克、土槿皮10克、百部10克、紫草10克,鸦胆子5克、生马钱子5克、雄黄10克狼毒10克,研磨成粉家凡士林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每日一次,连续七天。

5、黄柏30克、马齿苋30克、生薏苡仁60克、苦参60克、蛇床子30克、川椒5克、雄黄5克、枯矾15克。上药15毫升熏洗患处。

就算西医发展迅速的今天,中医也没有退步。中医不仅仅治疗尖锐湿疣有一定的成就,在治疗其他疾病也是能够有治本的效果,所以患者可以尝试中医治疗,争取早日摆脱尖锐湿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6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