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道医 2023-06-24 22:59:20

摘要:吴茱萸汤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为: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主治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厥阴头痛者。临床上可用其治疗偏头痛,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道疾病。现代药理学实验也证实其具有抗偏头痛、抗消化性溃疡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吴茱萸汤为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近况如下。

1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1.1 治疗头痛 治疗偏头痛是吴茱萸汤的主要用途之一。有学者[1]使用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以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对照;4w为1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头痛发作次数、平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有学者[2]在吴茱萸汤基础上加入川芎,白芷,白僵蚕治疗偏头痛,结果显示总有效率88.2%。有学者[3]运用中药加味吴茱萸汤配合中成药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水煎服,1剂/d,天舒胶囊4粒/次, 3次/d, 10d为1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 91.67%。有学者[4]发现运用吴茱萸汤治疗厥阴经头痛,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养血清脑颗粒。有学者[5]应用吴茱萸汤合四物汤加全蝎治疗女性偏头痛,以西比灵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93.02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说明治疗组药物的疗效更确切。

1.2神经系统疾病 运用吴茱萸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在100例患者参与的临床研究中[6],有效率为87%。以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方,根据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及肾精不足之证型的不同进行辨证加味,并配合1~3d的支持疗法,共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0例。结果总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5.0%[7]。

1.3治疗呕吐 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引起的呕吐[8],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汤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胃复安、地塞米松对照组,吴茱萸汤对肝胃虚寒证型晚期胃癌呕吐疗效显著。吴茱萸汤也可用于防治顺铂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9],该临床研究证实应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顺铂化疗引起的迟性呕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4治疗消化道疾病 吴茱萸汤或加味吴茱萸汤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10]等疾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院痛[11]。

2 吴茱萸汤药理学实验研究

2.1抗偏头痛作用 有学者[12]采用皮下注射利血平并大脑皮层埋设自体血凝块方法制备小鼠偏头痛模型,造模同时,吴茱萸汤组及阳性药组分别给予吴茱萸汤及琥珀酸舒马普坦治疗,结果显示,吴茱萸汤能显著升高模型鼠脑组织内5-HT、多巴胺,并降低脑组织内NO含量,其作用强于阳性药物。有学者发现组成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生姜的水提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13],吴茱萸汤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改善偏头痛先兆其发作。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吴茱萸水提物引起豚鼠主动脉条强烈收缩[14],其缩血管作用可被α1受体阻断药或者5-HT1D/2A受体阻断药所拮抗,显示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动肾上腺素和(或)5-HT受体实现的。

2.2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对于醋酸涂抹法复制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吴茱萸汤可显著降低醋酸涂抹大鼠溃疡指数,对醋酸涂抹法所致的胃溃疡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6-keto-PGF1α的合成、释放,以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黏膜修复来实现的[15]。

2.3抑制肿瘤生长 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运用吴茱萸汤给予治疗,结果显示,吴茱萸汤具有抑制S180肉瘤生长的作用, 其中、高剂量组抑瘤效果明显。高、中剂量组的S180瘤体内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吴茱萸汤高、中剂量均可下调S180瘤体内VGEF的表达[16]。

除此以外,药效学实验证实吴茱萸汤还具有止呕,止泻,改善心功能以及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等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刘春艳.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3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6):608-609.

[2]孔繁霞,范道长.加味治疗偏头痛51例[J].四川中医,2002,20(9):38.

[3]江权生,潘彩芹.加味吴茱萸汤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60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杂志,2000,28(5):380.

[4]宋国平.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34 例[J].河南中医,2008,28(9):25-26.

[5]吴永钧,谢新利.四物汤合吴茱萸汤加全蝎治疗女性偏头痛43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5):36-37,65.

[6]曹金婷.吴茱萸汤治疗神经官能症10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35):70.

[7]刘杰,王国兰,王晓娟.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3(6):850-851.

[8]潘守杰,殷常春,丰育来.吴茱萸汤治疗晚期胃癌呕吐32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9,36(9):1519-1520.

[9]邹晓瑜.吴茱萸汤加味防治顺铂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医大学学报,2009,33(6):806-807.

[10]李季委,李凌霞.加味吴茱萸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3):233.

[11]杨志明.吴茱英汤加减配合穴位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院痛62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6):109-110.

[12]吴燕川,潘学强,龚慕辛,等. 吴茱萸汤对虚寒型偏头痛小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一氧化氮含量的调控作用[J].中医学报,2012,27(11):1438-1442.

[13]Hibino T,Yuzurihara M,Terawaki K,et al.Goshuyuto, a traditional Japanese medicine for migraine, inhibits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guinea-pig whole blood[J].J Pharmacol Sci,2008,108(1):89-94.

[14]Hibino T, Yuzurihara M, Kanno H,et al.Goshuyuto, a traditional Japanese medicine, and aqueous extracts of Evodiae Fructus constrict isolated rat aorta via adrenergic and/or serotonergic receptors[J].Biol Pharm Bull,2009,32(2):237-341.

[15]李冀,柴剑波,赵伟国.吴茱萸汤对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大鼠溃疡指数及血浆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179-180.

[16]王莉.吴茱萸汤对鼠S180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编辑/冯焱

茱萸汤简介

目录1拼音2茱萸汤的别名3处方4功能主治5茱萸汤的用法用量6摘录7《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 8《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8.5制备方法 9《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9.6用药禁忌 10《千金翼》卷十九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1《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 11.1方名11.2茱萸汤的别名11.3组成11.4功效11.5主治11.6茱萸汤的用法用量11.7附注 12《医心方》卷十一引《深师方》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3《医心方》卷九引《小品方》 13.1方名13.2茱萸汤的别名13.3组成13.4主治13.5茱萸汤的用法用量13.6附注 14《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14.1方名14.2茱萸汤的别名14.3组成14.4主治14.5茱萸汤的用法用量14.6制备方法14.7用药禁忌14.8附注 15《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 17《竹林女科》卷一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8《杨氏家藏方》卷七 18.1方名18.2组成18.3主治18.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18.5制备方法18.6附注 19《易简方》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0《得效》卷五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1《普济方》卷三五五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 22《普济方》卷三五六 22.1方名22.2组成22.3主治22.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3《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3.1方名23.2组成23.3主治23.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23.5制备方法 24《幼科金针》卷上 24.1方名24.2组成24.3主治24.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5.1方名25.2组成25.3主治25.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25.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茱萸汤 1拼音 zhū yú tāng

2茱萸汤的别名木瓜汤(《医心方》卷八)、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

3处方吴茱萸6克 木瓜(切)12克

4功能主治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5茱萸汤的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1.3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约隔一小时半服一次。服后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愈。

6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引苏长史方

7《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7.1方名

茱萸汤

7.2组成

食茱萸(炒)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

7.3主治

脾心痛兼吐水。

7.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午间、临卧各1次。

7.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8.1方名

茱萸汤

8.2组成

山茱萸半两,当归(切,焙)半两,五味子半两,山芋半两,黄耆(锉,焙)半两,芎藭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白术1两,独活(去芦头)2钱,酸枣仁(微炒)2钱,木瓜(去皮子,焙)半两。

8.3主治

肝脏邪气,两胁胀满,筋脉拘急,痛连小腹。

8.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大枣2个,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2次。

8.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9《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9.1方名

茱萸汤

9.2组成

吴茱萸1升,甘草2两(炙),干姜2两(炮),蓼子1把,乱发1两(烧),桂心2两。

9.3主治

霍乱转筋不止,乃疼痛欲入腹者。

9.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3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

9.5制备方法

上切。

9.6用药禁忌

忌生葱、海藻、菘菜、生冷粘腻。

10《千金翼》卷十九

10.1方名

茱萸汤

10.2组成

吴茱萸2升,半夏1升(洗),生姜1斤(切),芍药3两,桂心3两,大枣20个(擘),人参2两,黄芩2两,甘草(炙)2两。

10.3主治

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腹,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或自口干,手足烦,苦渴湿痹,风气动作,顽痹不仁,骨节尽痛,腰背如折,恶寒,大呼即惊,多梦。

10.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先煮枣极沸,乃纳诸药,煮取4升,每服8合,日3次。

11《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

11.1方名

茱萸汤

11.2茱萸汤的别名

木瓜茱萸汤、木茱汤

11.3组成

吴茱萸6升,木瓜2颗(切)。

11.4功效

下气除湿泄毒。

11.5主治

脚气毒气上攻心,手足脉绝;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风湿胳膊,腰脚不能举动。

11.6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3升,煮取3升。分3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进1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

11.7附注

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木茱汤(《奇正方》)。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木瓜汤”。改为丸剂,名“茱萸丸”(见《三因》卷三)。

12《医心方》卷十一引《深师方》

12.1方名

茱萸汤

12.2组成

茱萸1升,黄连2两,附子1两,甘草1两,生姜3两。

12.3主治

霍乱呕吐,水药不下。

12.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13《医心方》卷九引《小品方》

13.1方名

茱萸汤

13.2茱萸汤的别名

吴茱萸汤

13.3组成

生姜3两,半夏3两,桂心3两,吴茱萸3两,人参1两,大枣30个,甘草1两(炙)。

13.4主治

胸中积冷,心下淡水,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欲痛。

13.5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纳白蜜5合,分3服。

13.6附注

吴茱萸汤(《千金》卷十八)。

14《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14.1方名

茱萸汤

14.2茱萸汤的别名

当归汤

14.3组成

吴茱萸2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桂心1两,生姜5两,半夏1升,小麦1升,当归2两。

14.4主治

寒冷腹痛。产后虚冷。

14.5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日3次。

14.6制备方法

上切。

14.7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14.8附注

当归汤(《千金》卷十三)。本方方名,《千金》(注文)引作“吴茱萸汤”。

15《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5.1方名

茱萸汤

15.2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生姜(切,焙,微妙)半两,豉(微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15.3主治

寒疝,来去腰腹攻痛。

15.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酒少许,同煎7分,去滓温服。

15.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16.1方名

茱萸汤

16.2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5两,乌梅半两,犀角屑2两,升麻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16.3主治

中水毒,手足指至肘膝下冷。

16.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生姜2枣大(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温服。日3次,夜1次。

16.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竹林女科》卷一

17.1方名

茱萸汤

17.2组成

熟地黄1钱,当归1钱,白芍1钱,川芎1钱,吴茱萸(滚水泡)1钱,人参1钱。

17.3主治

妇人五旬以后,而月经血去过多,热随血去,冲任伤损,为漏为崩,腹痛寒热者。

17.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18《杨氏家藏方》卷七

18.1方名

茱萸汤

18.2组成

当归(洗,焙)3钱,干姜(泡)3钱,肉桂(去粗皮)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吴茱萸1两(汤洗7次)。

18.3主治

肠胃虚寒,泄泻不止。

18.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18.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6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茱萸丸”(见《普济方》)。

19《易简方》

19.1方名

茱萸汤

19.2组成

槟榔2两,橘红1两半,茱萸1两半,木瓜1两半,紫苏1两半。

19.3主治

脚气上攻,中满气急,更有下元虚冷,并尊年气虚之人,素有上壅之患,服补药不得者。

19.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加生姜10片,水煎服。

20《得效》卷五

20.1方名

茱萸汤

20.2组成

吴茱萸(洗净)不拘多少。

20.3主治

脾泄。老人肾虚,水土同化。

20.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白水煮,去滓,入盐少许,通口服。

21《普济方》卷三五五

21.1方名

茱萸汤

21.2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3分,桂1两,细辛1两1分,当归2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21.3主治

产后肺寒及咳嗽不已。

21.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1.5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2《普济方》卷三五六

22.1方名

茱萸汤

22.2组成

椒叶、橙叶、茱萸叶。

22.3主治

妇人数日不产, *** 已冷,无药甚窘。

22.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浓煎汤,可下手,则和脐腹人门处皆淋洗。即刻气温,血行遂产。

23《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3.1方名

茱萸汤

23.2组成

诃梨勒皮2两,当归(炒,切)2两,黄连(去须)2两,干姜(炮)半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

23.3主治

脓血痢。

23.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23.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幼科金针》卷上

24.1方名

茱萸汤

24.2组成

吴茱萸、川椒、甘草、苍术、橘核、大茴香。

24.3主治

疝气有卵翼偏坠者。

24.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河水煎数沸,入罐内熏洗。出汗。连浴45次即愈。内以五苓散加防风、丹皮治之,外以本方煎汤熏,汗出即安。

25《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5.1方名

茱萸汤

25.2组成

茱萸根1两,地榆根1两,蔷薇根1两。

25.3主治

月蚀疮。

25.4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煎至2升半,去滓,温洗疮,冷即止,1日洗23次,敷以他药。

25.5制备方法

上锉细。

古籍中的茱萸汤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四脚气门]香港脚冲心附论 (出活人书)专治香港脚冲心。脏腑虚惫烦闷。木瓜茱萸汤治香港脚攻心闷绝。脚冷头痛。木瓜(切片曝干一两...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七]少阴经证治四十七条 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常氏云。可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金匮方)又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五]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尤〕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

温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实际说明治肝6法的调用

发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说明之。

温肝散寒

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厥阴肝寒之证。原书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即厥阴肝寒,浊阴上逆之候,故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论中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法有三:一为阳明“食欲呕吐”;一为少阴吐利(按:应以吐为主);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笔者认为,仲景虽在阳明、少阴、厥阴病皆列有吴茱萸汤证,但三者的共同点都是由于寒伤厥阴,下焦浊阴之气上逆于胃而产生干呕、吐涎沫等症。深究其所吐之物为清水涎沫,乃厥阴寒邪犯胃,胃阳不布,故产生涎沫,与脾虚湿胜所生之痰相比,病理产物不同,病所亦殊有别。临床上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多有气机冲逆,嘈杂并见,头痛则在巅顶(按:厥阴经脉上会巅顶)为甚,且有空虚之感。同时,与胆胃实热之证比较,彼则为实热,此则属虚寒,不难鉴别。

女,49岁。患者头晕,哕呕一月余,经治不已。现症头顶空虚状,面色苍白,胃脘部胀疼,嘈杂冲逆,吐清水,晨起头晕哕呕更甚,进食后好转,食欲不馨,大便软,舌淡苔白,脉象细软。钡餐透视,除外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诊断为胃窦炎。

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党参,炙甘草,淡生姜,大枣,法半夏、陈皮。 水煎服,每日1剂。

30天后,诸症悉减。惟头有空虚状,食欲不佳,舌润,脉缓弱,继以六君子汤加味,食量倍增,一切正常。

柔肝缓急

肝属刚脏,肝性强急。论中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并治腹中不和而痛等症,皆取柔肝缓急之剂,如芍药甘草汤即是。本方长于滋养阴血,和营止痛,作用专一,是缓肝之剂的首选方。因为土虚木旺,肝木乘脾则腹痛,用白芍酸收苦泄,能行营气而泻肝木,甘草甘缓,能和逆气而补脾土,甘缓相合,故可主治腹痛。同时,由于芍药和营益阴,力专止烦,故论中反烦,更烦,心悸而烦者,皆主以芍药。再则,论中用芍药甘草汤主治的脚挛急,是肝主筋,营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致,用酸甘缓急而收捷效。临床上用本方加味治溃疡病、痢疾、痛经、肾绞痛等,其所治不同,但假芍药酸以柔肝,合甘草之甘以缓急,作用机制乃是同出一辙。

女,24岁,学生。患者两膝关节疼肿大,行走不便,屈伸不利,腓肠肌挛急,头晕口渴,大便干燥,脉缓而弦,舌薄黄润。

用芍药甘草汤合三妙散加味:白芍,炙甘草、苍术、黄柏,牛膝,每日一剂,随症加减。45天后诸症消失,未作其他治疗。

抑肝培土

肝木横逆乃克脾土,土虚又可招致木克,两者互为因果。其为病多腹中挛急作痛,治则抑肝培土,缓急止痛。论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汤……”又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本方以桂枝汤为基础,变辛温调和营卫为甘温建中补虚。方中以甘药为主,甘味守中,有缓中补虚之功。论中前后两条叙症虽不同,一为阳脉涩,阴脉弦,病在肝脾不和;一为心悸而烦,病在心脾两虚。两者均以小建中汤获益,此乃甘药能滋养脾胃,生长营血,肝得之木气疏畅,心得之火用复明,腹中急痛,心中悸烦可收效,一方两用,异曲同工。

男,42岁。病者胃肺部疼痛多年,经诊断为胃溃疡而转中医治疗。主症胃脘部刺痛,痛甚则呕恶,吐酸水,食人则胀,大便溏而不爽,时有黑粪,脉象细涩,舌淡苔润滑,边有瘀点。

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柴胡,白芍,党参,陈皮,良姜、制香附、川木香、枳壳,丹参。服15天后痛减呕止,大便清爽无黑粪。又服15天后疼痛消失,精神好转,食量大增,二便正常,脉缓略弦,舌边瘀点消失,舌苔薄润,改投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白芍,当归,生黄芪、丹参各,川木香,大枣,生姜,饴糖,炙甘草。每日1剂。服60剂后已正常上班,近期显效。

养肝通络

肝主藏血,肝血虚寒不能温煦经脉,则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论中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证素有血虚,复感外寒,气血被寒邪所遏,流行不畅所致。王晋三认为本方“寓有治肝四法,以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草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当归四逆汤的主要功用,概而言之,即是温运血行,散寒通络,临床用于痹证、冻疮、痛经等病症,取其养肝通络,颇具卓效。

女,21岁,学生。患者月经一直不正常,每于临经腹痛,血量少颜色淡,经服四物养血,逍遥疏肝罔效。且每年冬天必发冻疮,两手背肿大,皮肤发紫,甚至溃烂,脉象细涩,舌质淡红、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白芍各,桂枝、通草、甘草,细辛,吴茱萸,制香附,益母草,大枣。坚持服用4个月,痛经缓解,当年冻疮发作大减。

疏肝理脾

肝性疏泄喜条达,肝郁则气滞影响及脾,导致肝脾不和,产生腹痛泄利下重等症,正是木邪侮土,肝气不舒的表现。论中说:“少阴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即阳郁不伸,气机不宣的证治,李士材说:“此证虽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诚然,本条原文虽出自少阴病篇,究其病机,以方测证,着眼点是肝郁不伸,气机滞涩,影响及脾。四逆散方以疏肝理脾擅长,临床用于肝郁气滞者多验。

男,14岁。患孩右侧少腹疼痛,膨胀难忍,大便不爽,不能食,食之则胀甚,不发热,查血白细胞计数不高,无急腹症征,曾作慢性阑尾炎治罔效。又考虑蛔虫,用蛔虫药亦不验。经治月余,诊断仍是腹痛待查。脉象缓略弦,舌薄白润。拟从疏肝理气图治,四逆散加味: 柴胡,白芍、枳实、川楝、香附、佛手、神曲,甘草。每日1剂。服15剂后,诸症如失,食欲增进,胃纳良好,为巩固疗效。又服15剂,告愈。

清肝止利

肝经湿热下注,内迫肠道而下利,其症可见少腹急结,肛门坠胀,下利便脓血,必须清肝以止利。原书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内经》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用白头翁汤加味主治。白头翁为肝经专药,配合黄连苦以清湿热,厚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苦寒收涩,李时珍认为其治下利崩漏是其收涩之功。

女,37岁。自述腹痛下利4天,现症腹中急痛,大便下黏液血便,秽浊异臭,日10余次,肛门坠胀,小便甚少,饮食不纳,口渴,脉弦数有力,舌质红,苔白黄而润滑。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槐花、银花、连翘,黄连、秦皮、青木香,赤芍、黄柏。当日煎服2剂,夜即痛止,坠胀减轻,口渴等症好转。又服15剂,粪转稀溏,又进30剂,诸症消失。

《伤寒论》中的治肝大法,有温肝散寒、柔肝缓急、抑肝培土、养肝通络、疏肝理脾、清肝止利等法,凡肝之所生病者,皆可以法为治,因证择方。由此可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病机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可以设想,从竖的方面以六经概括,从横的方面以脏腑分治,这样有纵有横,使之融会贯通,有利于临床运用。

中药谱效学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发展背景 3.1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运用3.2中药谱效学的设想要求 4理论探索 4.1中药谱效学的提出4.2中药谱效学理论研究方向及方法 5实验阶段6讨论 6.1中药谱效学在中药质量控制应用上的意义6.2中药谱效学发展面临的技术障碍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中药谱效学 1拼音 zhōng yào pǔ xiào xué

2概述 中药谱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药指纹图谱为基础,以效应及效应体学为主要内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中药指纹图谱与中药质量疗效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中药谱效学”一词出现在中药指纹图谱之后,从理论假想阶段到理论系统提出以及进入实验研究也仅近1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1]现以国内外为基础,对中药谱效学的发展背景、理论形成以及现阶段的实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3发展背景

3.1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模式是参照国外植物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控制的模式建立的,其中以化学定性鉴别与指标成分检测为主要内容。就化学药品而言,其分子结构清楚、构效关系明确,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可以直接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但对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检测任何一种活性成分均不能体现其整体疗效,更何况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得以阐明。据统计,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共收载中药材(含饮片和提取物)572种,其中只有60%有过化学成分研究报道,约20%进行过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至今已阐明其有效成分的品种不到5%;即使明确了有效成分的中药,也存在量效关系不明确或者本身就没什么量效关系等问题。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中尚无完善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检测指标,更毋提确保临床的安全有效。

为了寻求更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方法,指纹图谱在天然药物鉴别及质量控制上的应用逐渐引起我国医药相关学者的关注。在国外,指纹图谱在植物药的鉴别中早已被广泛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植物药制品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用草案)中允许申报者提 *** 品指纹图谱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中草药评价指导原则的Plant Preparations及Finish Products的章节提及,草药活性成分不明,需提供其色谱指纹图谱。英国草药典、印度草药典,以及德国药用植物学会、加拿大药用及芳香植物学会也接受指纹图谱。德国Sticher O LTj运用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控制银杏叶制剂的质量,成为中药指纹图谱的范例。自从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注射剂提出了建立质量控制指纹图谱的要求之后,指纹图谱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研究热点。但指纹图谱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仅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基础的鉴别项目,并且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化学指纹图谱的获取方法,在建立指纹图谱时,只考虑某些已知的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并未考虑药效的定性或定量。因此,中药的化学指纹图谱还不能有效控制中药的药效质量。要控制中药药效的质量,就必须建立中药药效的指纹图谱,即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3.2中药谱效学的设想要求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以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采取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可较好地反映复杂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内在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化学指纹图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药物的基本功能是防治疾病,其防治疾病的基础是所含的化学物质,但中药化学指纹能反映的也只是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信息,孤立于生物活性之外,没有以药效作为指纹性的依据。所以,以目前的指纹图谱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评价模式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以药物的疗效为前提,进行化学成分与疗效相关性研究,得到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特征相关指纹图谱就不仅具有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而且还能反映化学指纹峰的生物活性,从而能更好地反映中药的质量,以此作为中药质量的评价体系将可弥补目前中药指纹图谱的不足。因此,“中药谱效结合指纹图谱”是从本质上解决中药质量控制问题的治本之策。

4理论探索

4.1中药谱效学的提出

针对中药复方具有化学成分复杂、有些活性成分含量低及多成分协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等特点,李氏等认为,中药复方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利用现代多维分离分析技术,对方剂的活性物质进行系统的分离和分析,得到多成分的化学指纹谱,然后以整体的主要药效指标追踪药效物质的有效和活性成分群,探讨有效和活性成分群配比变化对主要药效指标的影响特征,从而明确复方配伍的变化、药效学反映特性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找出配伍关系的化学表达方法。谢氏提出,指纹图谱应从质量“可视”逐步做到“谱”“效”一致,即以完整的“谱”表征整体的“效”。李氏等是最早并较为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中药谱效学”的。他认为,从中医用药的角度来看,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并非某个化学成分,中药的“补气”、“活血”、“发表”、“滋阴”、“健脾”等功效,是药材饮片或成药方剂内所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结果。这些物质群的整体情况,包括其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和组成比例差异,都会对功效发生影响。所以,要控制中药功效,不能只针对某一二个化学成分,必须对方剂物质群整体予以控制,只有将标示物质群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相对应起来,将中药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效结果联系起来,建立起有实际意义的中药“谱效”关系学,才能建立中药产品与其疗效基本一致的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

4.2中药谱效学理论研究方向及方法

“谱效结合”是解决中药质量控制基本问题的治本之策,现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中药谱效关系研究还处于思想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如何进行谱效关系研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适用的模式。为此,众多学者开展了中药谱效学研究方法的探索。罗氏等“’的“建立我国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对中药谱效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论说明,提出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挖掘三方面内容的研究,以及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相关性研究,从而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形成中药组效学研究体系。

王氏等则对组效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在获取中药化学分析数据和药效检测数据基础上,使用药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发现关键药效组分,并通过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对药效组分配伍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药效作用的多因素调节网络模型,探索中药的多种药效组分协同作用机制。贺氏等

初步提出了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即建立与动物(人)“证”模型相对应的状态函数关系式的现代中医药数理表述体系,再根据与“证”相一致所对应的基因表达下特性蛋白质与效应体(药物)的齿合关系,按亲合色谱,以效应体靶向分离物一特性蛋白质为固定相,采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质量或效应型检测器,建立质量或效应指纹图谱。根据效应体作用前后(体内药物浓度为零)效应值的变化趋势,研究该指纹图谱与生物体状态函数值变化关系,可揭示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包括效应体(结合成分群)的数目及构成比,以及对机体的作用方向和程度。

陈氏等提出了由指纹谱信息进行药效学验证、由药效显著的样本获取指纹谱及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互为参考,从2个角度分别着手3个中药复方谱效关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肖氏等详细阐述了开展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学研究的思路,即结合现代的药理技术去解析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将标示化学成分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对应起来,从单一成分“微观分析”向群体成分的“宏观分析”发展,找出二者之间的科学规律,保证药效结果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5实验阶段 宁氏等通过对吴茱萸汤进行组方药量变化,在原方基础上按正交试验法组成9个不同配比的处方,同时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和镇痛与止呕2个指标的药理实验,对所得化学数据和药理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吴茱萸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产生x4、X9、XlO和X12号色谱峰中的化学成分,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卢氏等通过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大鼠胸膜炎模型研究了不同厂家生产的鱼腥草注射液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与其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鱼腥草注射液抗炎作用是由一些化学物质的协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不是个别化学成分的作用:同时,在鱼腥草注射液众多的化学成分中,很有可能只是部分物质决定了药效作用,并不是物质越多越好,有些非药效组分可能因其本身的存在或通过与具有药效作用的组分反应,降低了药效成分的浓度和作用,从而降低了其整体疗效。

一些研究人员将加味四妙丸中各有效部位及各组方药中的有效部位进行正交组合,测定其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和HPLC指纹图谱,并评价其抗炎、镇痛及降尿酸作用,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将药理数据与指纹图谱各色谱峰相对面积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最后明确了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中指纹图谱共有峰与组方药材有效部位及药效的相关性,认为研究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成分特征及谱效关系,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一配伍一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窦氏等对复方五仁醇胶囊的阴性制剂和单味制剂含药大鼠血清进行指纹图谱测定,并通过考察对诱导的损伤肝细胞的增殖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泄漏的影响,进行了复方五仁醇胶囊谱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单味五味子及三七、柴胡、叶下珠阴性制剂与全方制剂含药血清组之间对肝细胞保护作用的药效无显著差异,且谱效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来自君药五味子所含有的木脂素类成分。

梁氏等采用线性回归寻找金银花不同提取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的化学信息和其抗炎药理活性的相关联系,结果找出金银花中7个与抗炎活性成正相关的化学成分。谭氏等就谱效关系应用于中药炮制原理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谱效关系的方法研究炮制原理,不仅可对比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变化,还有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并且可以很好地控制炮制品的质量,确保根据谱效关系筛选的炮制品使用时安全、有效,在临床中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有人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别进行了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对大鼠胃底肌条解痉和小鼠镇痛作用与血清H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周氏等将牡丹皮不同提取部位样品进行小鼠活血化瘀实验研究,同时进行HPLC分析,获得牡丹皮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然后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药效指标与指纹图谱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刘氏等通过对不同种山楂叶HPLC指纹图谱的各指纹峰进行抗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药效实验,在获得各指纹峰峰面积和药效的基础上,建立其关系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化学计量学、计算机编程与模拟等手段将山楂叶的HPLC指纹图谱翻译成生物活性指纹图谱(包括药效指纹图谱和效价指纹图谱),建立了一种融化学分析与生物活性评价为一体的综合质量评价系。

6讨论 迄今为止,中药谱效学在理论的提出阶段到实验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但要形成简单、成熟、可控的质量控制模式,并将其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实践中,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6.1中药谱效学在中药质量控制应用上的意义

中药谱效学是在长期进行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过程中,结合化学研究与药效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分析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现状而提出来的。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医家就认识到疗效可用于中药质量的控制,道地药材的形成、发展经久不衰就是人们一直对“疗效才是硬道理”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其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历经了一般的理化鉴别、成分指标的测定,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等阶段的发展后,学者们提出了“中药谱效学”这一新的中药质量控制理论指导思想,并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实践探索,这一举创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6.2中药谱效学发展面临的技术障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