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皮散
出自《华氏中藏经》
【组成】 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方解】 本方所治之皮水证,系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而致。水湿泛溢,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气机壅滞,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则上气喘急。治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方中以茯苓皮为君,本品甘淡性平,功专行皮肤水湿,奏利水消肿之功。臣以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佐以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五药皆用皮,取其善行皮间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使气行则水行,则皮水自已。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之五皮饮,较本方多五加皮,少桑白皮,主治相近,唯稍兼通络祛风之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散,较本方多五加皮、地骨皮,少桑白皮、橘皮,其行气之力不及本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药性平和,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偏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可加滑石、木通等,以清利湿热;妊娠水肿,可加白术等,以健脾利湿而安胎
3.现代运用: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湿壅盛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华氏中藏经》:“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2.方论选录
徐大椿《医略六书》卷3:“脾肺气滞,湿热泛滥,溢于皮肤,故遍体四肢浮肿焉。桑皮清肺以肃生水之源,腹皮泄满以舒健运之气,苓皮渗皮肤之湿,姜皮散皮肤之肿,陈皮利中气以和胃也。使胃气调和,则脾气亦健,而滞结自消,皮肤溢饮亦化,何患浮肿之不退哉?此疏利湿热之剂,为湿淫气滞水肿之专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瓜皮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中药五瓜皮有什么药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你了解了吗2、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3、五加皮有什么用途?4、“五加皮”的功效及其应用5、五加皮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6、五加皮有什么功效与作用?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你了解了吗1、祛风除湿:风湿指的是人体经受外界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或是屈伸不利等的一类疾病,而五加皮性温,具有发散作用,可以帮助机体祛除风寒湿邪,进而起到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
2、抗疲劳:五加皮还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这主要与其根部所含有的甙类成分有一定的关联,研究显示,五加皮根部所含甙类成分与人参甙类似,可以起到抗疲劳的作用。
3、抗癌:药理研究显示,五加皮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可以一直癌细胞的转移,同时还可减轻抗癌药物的毒性。
4、增强免疫:五加皮当中含有刺五加多糖以及紫丁香甙等成分,能提高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进而能帮助机体提高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的功能。
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
1.祛风除湿
风湿指的是人体经受外界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或是屈伸不利等等的一类疾病,而五加皮性温,具有发散作用,可以帮助机体祛除风寒湿邪,进而起到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
2.活血祛瘀
五加皮性温,能温通血脉,用于外伤骨折或跌打损伤,有活血祛瘀、通凝化滞的功效,又有滋补作用,以促进早愈。
3.补肾益智
补肾益智也是五加皮的重要作用,它有很好的补肾作用,对人类的肾虚以及因肾虚引起的头晕与健忘还有精神疲劳等不良症状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平时需时可以把五加皮加沸水冲泡以后代茶饮用。
4.抗疲劳
5.强壮筋骨
6.利水消肿
以上就是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了,五加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祛风除湿,但是对于患有阴虚火旺,口苦口渴者不建议使用,避免产生副作用。
五加皮有什么用途?五加皮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和利水的功效和作用。
风湿痹症以及受寒受凉、肾虚引起的腰部疼痛等症状以及小儿发育迟缓,体虚乏力,水肿或者脚气病都可以通过无加皮进行调理和治疗。
对于风湿水肿以及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风湿痹证,可以通过五加皮泡酒或者煎汤进行口服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痿软、小儿发育迟缓的情况,可以配合其他补肾等药物如牛膝、木瓜或者龟甲。
常用的五皮散对于小孩发育迟缓症状,有良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
对于小便不利以及水肿,可以配合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以及茯苓皮都有良好的利水作用。
“五加皮”的功效及其应用五加皮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等。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肝、肾经。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4.59克,可煎服、泡酒、入丸、入散等。
功效主治五加皮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疼痛、筋脉拘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小便不利、脚气等。
治病配方治腰痛:五加皮、杜仲各等分。
将以上2味中药研成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送服。
(出自《卫生家宝方》五加皮散)
五加皮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一、五加皮酒的功效与作用
1、强壮筋骨
强壮筋骨疏通经络,是五加皮酒的重要功效,因为无加皮,本身就是一种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中药材,人们把它制成五加皮酒以后,这些功效会更加出色,而且还能促进人体内血液循环,缓解四肢麻木和关节疼痛。
2、活血调经
五加皮酒在泡制过程中还会加入海风藤和木瓜,以及威灵仙等多种中药材,人们服用这种药酒以后能起到补益气血和活血调经的重要作用,她最适合生活中那些气血亏虚和月经不调的女性服用,能让她们的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3、滋补肝肾
五加皮酒还能滋补肝肾,提高人力肝肾功能,它对人类因肝肾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和腰膝酸软等症都有十分出色治疗作用,但平时人们服用五加皮酒,一定不能过量服用,因为五加皮酒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酒精,如果过量服用会加重肝脏负担,容易导致肝功能下降。
二、五加皮酒的禁忌
五加皮酒虽然是一种功效出色的中药养生酒,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生活中那些患有该类疾病或肝功能不全的人是不适合喝五加皮酒的,不然会让肝功能进一步下降。
生活中哪些阴虚火旺的人群也不适合喝五加皮酒,他们喝了五加皮酒以后会让阴虚火旺的症状尽一步加重,会让身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对人体健康不利。
扩展资料
五加皮酒最早出自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五加皮“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民间更盛誉“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
据史料记载,历史久远,极富盛名。
在我国,五加皮酒的产地有广州、天津、浙江等,其中广州产的五加皮酒最有名。
据传,乾隆皇帝南巡时,随行的黄太医据《本草纲目》药方重新精心调制五加皮酒治愈了皇子永琰(后登基为嘉庆帝)的风邪湿毒病症,于是乾隆将五加皮酒封为宫廷御酒。
后来黄太医因厌倦宫廷斗争,隐姓埋名来到广州西关,于1795年间开设了药铺,将宫廷御用五加皮酒带到寻常百姓家。
1963年及1979年,广州五加皮酒曾在全国名酒评选会第二届(1963年)及第三届(1979年)中荣获全国优质酒称号;1988年更获得全国第一届食品博览会金牌奖,这是改制酒唯一的最高荣誉奖。
-五加皮酒
五加皮有什么功效与作用?一、五加皮的功效
五加皮味辛、苦,性温。
归肝、肾经。
五加皮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记载:“治风湿痿痹、壮筋骨。
”现代研究,本品还具有抗肿瘤、抗疲劳、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
五加皮使用方便,煎汤、入丸、散或浸酒均可,但阴虚火旺者慎用。
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二、五加皮的药理作用
1、抗炎
细柱五加皮水煎醇沉液、正丁醇提取物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连续给药一周也能明显抑制小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
短梗五加醇提物对角叉菜胶、鸡蛋清和甲醛所致大鼠足肿胀,巴豆油所致小鼠气囊肿渗出和棉球肉芽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还能明显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肿胀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
目前认为五加皮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及抑制其致炎作用所致。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细柱五加皮水煎醇沉液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抑制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
乳鼠半心移植试验证明细柱五加皮有一定抗排异作用,可使移植心肌平均存活时间显着延长。
3、镇静镇痛
细柱五加皮醇浸膏对阈下戊巴比妥钠产生协同作用,使小鼠睡眠时间明显延长。
其正丁醇提取物及短梗五加醇提物均能提高痛阈,具有明显镇痛作用。
关于五瓜皮的功效与作用和中药五瓜皮有什么药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水肿是中医病名,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泛肿的病证。严重者还可以伴有胸水、腹水。在西医诊断中水肿只是一种症状,多见于内科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妇科常见的多为功能性水肿。
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肝、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常因风邪外袭,肺的治节、肃降失司,可以出现水肿,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也可发生水肿;肾虚不能化气,亦可水湿潴留而肿。
【方一】五苓散
【出处】《方剂学》
【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方解】方以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上药合用,共奏利水消肿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具有利尿、调整水电解质代谢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方二】四苓散
【出处】《方剂学》
【组成】猪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水肿。
【方解】方以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利水渗湿,上药合用,共奏利水消肿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四苓散具有利尿、调整水电解质代谢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三】胃苓汤
【出处】《方剂学》
【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3克。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水肿。
【方解】方以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平胃散祛湿和胃,二散合用,共奏行气利水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胃苓汤具有利尿、调整水电解质代谢的作用。
【用法】上和合,姜枣汤,空心服。
【方四】防己黄芪汤
【出处】《方剂学》
【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甘草6克,白术9克。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湿。
【主治】风水或风湿。
【方解】方以防己祛风利水,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运化水湿,上药合用,共奏祛风利湿消肿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防己黄芪汤具有抗炎,镇痛,利尿,降血脂,调节免疫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防己茯苓汤
【出处】《方剂学》
【组成】防己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方解】方以防己、茯苓祛风利水,黄芪、桂枝、甘草益气温阳助运,上药合用,共奏祛风利水消肿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防己茯苓汤具有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温三服。
【方六】五皮散
【出处】《方剂学》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克。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皮水。
【方解】方以五种利水行气药物的外皮,专走皮肤,以利水消肿,消除皮水。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皮散具有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温服。
【方七】苓桂术甘汤
【出处】《方剂学》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各型水肿。
【方解】方以桂枝、甘草温阳化饮,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上药合用,共奏助阳健脾复运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具有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温三服。
【方八】真武汤
【出处】《方剂学》
【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炮附子9克。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水肿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型。
【方解】方以炮附子温补脾肾阳气,白术、茯苓、生姜健脾利水,芍药滋阴利水,上药共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具有改善心肾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温三服。
【方九】实脾散
【出处】《方剂学》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干姜各6克,甘草3克。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
【方解】方以炮附子、干姜、甘草温阳,厚朴、木香、草果、大腹子行气利水,白术、茯苓、木瓜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实脾散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温服。
……
配木瓜,木瓜酸温,入肝脾经,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之功。本品温通享散,行气宽中,宣通水道,化湿利水力增强,用治脚气肿满,小便不利,或湿浊不化,腹满水肿,
配厚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理气宽中,化湿行水作用增强,可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痛等。
配生姜 ,相得益彰,降逆止呕消胀除满力量增强,临床用于胎气恶阻胀闷等。
【 方剂制剂 】
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本品、桔梗、陈皮、鳖甲、人参、赤芍、木通、大黄、炙甘草。治小儿腹内痞结,壮热憎寒,二便不利。
大腹子散(《赤水玄珠》):本品、桑白皮、赤芍、木通、紫苏子、羌活、独活、木瓜、荆芥、青皮、生姜、葱白,水煎,空腹服,治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闷等。
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 :桃仁、柴胡、木通、赤芍药、本品、陈皮、桑白皮、香附、半夏、青皮、苏子、甘草,治癫狂、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多恶态。
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 :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功用,疏风透表,通利二便,主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燥多湿,大小便不利,服热药分消不得者。
五皮散(《中藏经》):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理气化湿,利水消肿,主治,脾虚湿盛。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功用:去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主治: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等症。
藿香正气水(《中华药典》) :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陈皮、生半夏、厚朴、苍术、茯苓、大腹皮、甘草浸膏。功用:去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病。症见: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脘满闷,恶心纳呆,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妇科调补丸(《中国医学大辞典》):党参、杜仲、黄芪、血余炭、丹参、阿胶、川芎、肉苁蓉、当归、生地黄、白芍、厚朴、续断、琥珀、山楂、艾叶、羌活、黄芩、川贝母、自术、茯苓、菟丝子、沉香、莲子肉、山药、朱砂、益母草、甘草、大腹皮、陈皮、砂仁。
功用:补气养血。舒郁调经。
主治气血不足,肝肾两虚所致的:①月经不调。症见:经期紊乱。行丽不畅,经前两乳及小腹均胀满,连及两胁,胸闷不畅,时欲叹息,郁郝不乐,急躁善怒,动辄哭泣,舌质淡,苔薄,脉象沉弦。②经漏。症见;索习身体赢瘦。食欲不振,胸胁串痛。经来淋漓不绝,色淡红两质清,小腹冷痛,精神疲惫,潮热囱汗,夜寐难眠。恶梦纷纭等。或气血虚弱,婚久不孕。每丸重4.5克,每次服2丸,每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四正丸(《中国基本中或药》): 藿香、茯苓、白芷、紫苏叶、半夏、枳壳、陈皮、木瓜、厚朴、大腹皮、白扁豆、六神赭、桔梗、香薷、山楂、麦芽、甘草、白术、槟榔、檀香。功用:散寒去暑,理气去湿。主治:感冒,泄泻,,呕吐,腹胀;腹痛等,蜜丸重6克,每次一丸,每日二次,儿童用量酌减。忌辛腥滋腻,孕妇慎用。
大腹皮的食用方法
瓜蒌大腹皮炖猪肚
配方:
瓜蒌20克,大腹皮25克,猪肚1个,姜5克,葱5克,盐5克,大蒜10克。
制作:
(1)把大腹皮洗净,瓜蒌洗净;猪肚洗净,放沸水焯透,捞起待用。
(2)姜切片、葱切段,大蒜去皮切段。
(3)把猪肚放炖锅内,大腹皮、瓜蒌放在猪肚内,加水1500毫升,放入盐、姜、葱。
(4)把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l小时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猪肚50克,随便喝汤。
效用:宽胸散结,利水疏肝。肝硬化,兼糖尿病患者食用。
大腹皮汤
【处方】大腹皮3钱,槟榔3钱,三棱(煨)3钱,莪术3钱,枳壳2两,苍术2两,甘草2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塞于脾胃。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服。
【摘录】《袖珍小儿》卷下。
鲤鱼大腹皮汤
配方:
鲤鱼约500克,白术15克,大腹皮、陈皮各10克,生姜皮3克。
制法:
将鲤鱼洗净,药物用布包好,同放在锅内,加水1000毫升,文火炖至烂熟,去药包,用葱、蒜、无盐酱油调味。
主治:妊娠水肿,编辑本段。
功效:健脾理气,利水消肿。
用法:食鱼肉,饮汤,分2次早晚服。连服3—4日。
沉香大腹皮汤
配方:
沉香半两,陈皮半两,良姜半两,附子半两,丁香半两,川芎半两,白豆蔻半两,草豆蔻仁半两,厚朴1两,大腹皮1两(炙),白术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肿。
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煎至8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四。
大腹皮的副作用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药理作用: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临床研究:以黄芪腹皮白术汤治疗妇女妊娠水肿,每日1剂,煎服,治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率90%(陕西中医,1993,16:249);以羊水汤(黄芩、白术、大腹皮、茯苓、当归等)治疗羊水过多16例,总有效率100%(甘肃中医,1997,1:33)。
不良反应: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曾有大腹皮复方汤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荨麻疹各一例的报道(福建中医药,1989,5:11)。
【注意事项】
气虚体弱者慎服。
上一页全文完(共 13553 字) 展开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麦门冬汤方歌,麦门冬汤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