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瓜蒌散
出自《医学心悟》
【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歌】 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咯,润燥化痰病自清。
【方解】 本方证多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肃无权,以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方中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瓜蒌甘寒微苦,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与贝母相须为用,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热,又生津润燥,可助君药之力。痰因湿聚,湿自脾来,痰又易阻滞气机,无论湿痰抑或燥痰,皆须配伍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此乃祛痰剂配伍通则,但橘红温燥、茯苓渗利,故用量颇轻,少佐于贝母、瓜蒌、花粉等寒性药中,则可去性存用,并能加强脾运,输津以润肺燥。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诸药入肺经,为佐使药。全方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调,而以润肺化痰为主,且润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伤津,如此则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权而咳逆自平。
本方与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机不尽相同,因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本方证为燥热伤肺,灼津为痰所致,故方中以贝母、瓜蒌为主,旨在润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难咯。清燥救肺汤证为新感温燥,耗气伤阴,故方中以桑叶宣肺,配伍石膏清热,麦冬润燥,人参益气,旨在清宣燥热,主治温燥伤肺,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等。麦门冬汤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麦冬配伍半夏、人参,旨在滋阴润肺,降逆下气,主治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等。
《医学心悟》卷3·类中风篇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黑山栀、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类中风证,其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歪邪偏废之候。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2.加减运用: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以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以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以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卷3:“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
2.方论选录
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为君;瓜蒌、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诸药入肺,宣肺利气为使。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肃有权,则咳逆可止。”
《笔花医镜》卷三:贝母瓜蒌散
【处方】川贝2钱,瓜蒌仁1钱5分,山栀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儿内热,夜热潮热,昼轻夜重,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症因伏燥者。
【用法用量】
热甚,加川连8分;痰多,加胆星5分。
【摘录】《笔花医镜》卷三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贝母瓜蒌散
【处方】贝母、瓜蒌霜、茯苓、橘红、桔梗。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头眩。
【各家论述】贝母、瓜蒌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红甘辛以通肺气,桔梗上开肺郁,而痰饮自祛矣。
【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一
《医统》卷八:贝母瓜蒌散
【处方】贝母、瓜蒌、南星(炮)、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汤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灵仙、天花粉各等分。
【功能主治】肥人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摘录】《医统》卷八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祛痰剂的适应证5祛痰剂的使用注意6祛痰剂的分类 6.1燥湿化痰剂6.2清热化痰剂6.3润燥化痰剂6.4温化寒痰剂6.5治风化痰剂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祛痰剂 1拼音 qū tán jì
2英文参考 phlegmexpelling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祛痰剂(phlegmexpelling formula[1])是指以祛痰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治疗痰证方剂的统称[2][1]。分温燥化痰剂、清润化痰剂、治风化痰剂等[1]。
4祛痰剂的适应证 祛痰剂适用于各种痰病,如湿痰证、热痰证、燥痰证、寒痰证、风痰证等[2]。痰之与饮,异名而同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皆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乃湿聚而成[2]。痰之为病,无处不到,胸胁肠胃,经络四肢,皆可有之,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2]。
痰病的成因很多,治法各不相同[2]。如脾失健运,湿聚或痰者,治宜燥湿健脾化痰;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治宜清热化痰;肺燥阴亏,虚火灼液为痰者,治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治宜温化寒痰;肝风内动,夹痰上扰者,治宜熄风化痰[2]。根据痰病的性质和治法的不同,祛痰剂可相应地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5类,分别用治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为患的病证[2]。
5祛痰剂的使用注意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尤与脾失健运甚密,故祛痰剂每需配伍健脾祛湿之品[2]。此外,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之品[2]。使用祛痰剂时,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热、燥、湿之不同,而分别选药组方[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2]。如咳痰而有咯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的祛痰药,以防引起大量的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2]。
6祛痰剂的分类
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均有治风化痰作用[2]。止嗽散长于疏散外风,是治疗新久咳嗽的常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善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2]。
表101?常用止咳平喘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二陈汤
清气化痰汤
贝母瓜蒌散
小青龙汤
半夏为君,陈皮为臣
南星为君,芩蒌为臣
贝母为君,瓜蒌花粉为臣
麻桂为君,姜辛为臣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肺化痰
散寒温肺化饮
湿痰咳嗽
痰热内结
燥痰咳嗽
外寒内饮
止咳平喘
定喘汤
麻黄白果为君,杏仁苏子半夏款冬为臣
宣肺平喘
清化热痰
痰热咳喘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为君,半夏厚朴前胡为臣
降气平喘
温化痰湿
痰涎壅盛
之咳喘
这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掩饰的:咳嗽,贫穷,还有爱。
咳嗽是很多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每个人都有过咳嗽的经历,那种肺都要被咳出来的感觉,非常折磨人,有时候病程很长,咳一年半载都不好。
网上有着各种治疗咳嗽的方法,有时候尝试了好几个方法,药也吃了不少,但咳嗽却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症用药。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下次详细讨论,今天把治疗咳嗽的方子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学习。(方子特别多,建议收藏慢慢研究。)#家庭 健康 合理用药#
组成:桔梗 炒荆芥 紫菀 蒸百部 蒸白前 蒸甘草 炒陈皮 生姜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止嗽散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嗽不止者。风邪犯肺,肺是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底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故对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都可运用。
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较重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湿气生痰,痰涎粘稠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祛其痰;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贝母,瓜蒌/知母以润燥。
组成:旋覆花 麻黄 前胡 荆芥穗 甘草 炒姜半夏 赤芍 生姜
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者。
金沸草散宣肺解表为主,兼以化痰,故主治风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组成:麻黄 杏仁 甘草 生姜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三拗汤所治是风寒所伤的咳喘。
组成:麻黄 桑白皮 蜜制紫苏子 炒杏仁 炒赤茯苓 陈皮 炙甘草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咳嗽气上,痰气不利,呀呷无声,脉浮者。
华盖散所治的是素体痰多,对化痰作用较强。
组成:麻黄 白芍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治要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且应视病人体制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症见咳痰黄稠,舌苔黄,口渴,脉数者不宜使用。
若外寒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蜜炙;兼热象,出现烦躁者,可加石膏以清热除烦;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喘者,加杏仁以利肺平喘。
组成: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枣 半夏 五味子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射干麻黄汤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组成:连翘 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主治风热上犯以致咽痛咳嗽。
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以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以清热凉血;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气;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气化湿解郁。
组成: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强,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对于风寒咳嗽,不宜使用。不宜久煎。
若气粗似喘,可加石膏、知母以增强清肺之力;肺中热甚,咳嗽痰黄,可加黄芩、桑白皮以清肺止咳;口渴者,可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肺热咳甚伤络,咳痰夹血者,可加茅根、藕节、丹皮以凉血止血。
组成:麻黄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喘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麻杏甘石汤重在宣肺清热以平喘,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咳喘,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都能获效。
组成:人参 紫苏叶 葛根 姜半夏 前胡 茯苓 木香 枳壳 麸炒桔梗 陈皮 炙甘草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参苏饮偏于理肺化痰,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阻气滞者。证为脾肺气虚,外感风寒所致。
若寒热头痛较甚者,可加柴胡、川芎以增强解表止痛之功;气滞较轻者,则可去木香以减少行气之力。
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陈皮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杏苏散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凉燥外袭,故头微痛,恶寒无汗。肺为燥气所伤,肺气不宣,津液不能输布,聚而为痰;鼻为肺窍,咽为肺系,凉燥束肺,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而致鼻塞咽干。
组成:桑叶 杏仁 沙参 浙贝 香豉 栀皮 梨皮
功用:轻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桑杏汤为治疗温燥外袭,肺燥咳嗽之轻证。因秋感温燥之气,伤于肺卫,其病轻浅,故头痛而身热不甚;燥气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组成:桑叶 石膏 煅甘草 人参 胡麻仁 炒阿胶 麦门冬 杏仁 炒黄枇杷叶 蜜炙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清胃救肺汤可治燥热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肺合皮毛,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
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组成:沙参 玉竹 甘草 桑叶 麦冬 生扁豆 花粉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沙参麦冬汤以治燥伤肺胃阴津为主。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
组成: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功用: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汤宣降得宜,生胃阴而润肺燥,下逆气而止浊唾,亦补土生金,虚则补母之法。
肺痿是由肺胃阴虚,痰涎不化所致。其病在肺,其源在胃,以土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肺金清肃之令不行,虚火灼津而为涎沫。肺虚则气无所主,故短气喘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津失上承,故咽喉干燥。
若阴伤甚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以养阴液。
组成:生地黄 麦冬 甘草 玄参 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炒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起初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微。
养阴轻肺汤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
阴虚甚者,加熟地以滋阴补肾;热毒甚者,加土牛膝、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热甚者,加天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
组成:人参 生地黄捣汁 茯苓 白蜜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痨。干咳少痰,咽干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琼玉膏为肺痨纯虚无邪者设。
组成:贝母 瓜蒌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等。
贝母瓜蒌散为润燥化痰,主治燥痰。燥痰与阴虚燥咳不同。阴虚者久病,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口燥,甚则阴虚生内热,而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贝母瓜蒌散所治只是咳痰难出,未见阴虚内热之象。
组成:白果 去壳,砸碎炒黄麻黄 苏子 甘草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黄芩 半夏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逆,脉滑数。
定喘汤治疗外感风寒,痰热内蕴之喘咳。
若无表证者,麻黄可减量,取其宣肺定喘之功;痰稠难出者,可加瓜蒌、胆南星,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肺热重者,可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组成:紫苏子 半夏 当归 炙甘草 前胡 厚朴 姜制肉桂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实喘。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腿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所谓“上实”,即痰涎壅盛,肺失宣降,故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稀少,苔白滑或白腻;所谓“下虚”,即肾不足,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见短气喘逆,腰疼脚软,肢体浮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
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加沉香以增强其降气平喘之力;兼有表证者,可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
组成: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三子养亲汤重在行气祛痰,适用于痰食气阻之喘咳。不宜久煎。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
组成:茯苓 甘草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呕;兼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温中降冲;咳甚颜面虚浮者,加杏仁宣利肺气而止咳。
组成: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二陈汤主治湿痰。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胃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若风痰,可加南星、竹沥;热痰可加黄芩、胆南星;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
组成:陈皮 杏仁 枳实 麸炒黄芩 酒炒瓜蒌仁 去油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生姜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气化痰丸为痰热壅肺之证而设。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
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痰多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
组成:陈皮 杏仁 赤苓 半夏 桔梗 贝母 前胡 瓜蒌仁 黄芩 石膏 枳壳 甘草 生姜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肺胃痰火,咳嗽面赤,或肺胀喘急,舌苔黄,脉滑数。
清金降火汤,清肺热,又清胃热。
组成:黄连 半夏 栝蒌实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小馅胸汤为治疗痰热互结的著名方剂。
若兼胁肋疼痛者,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咯者,可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化痰之力。
这些治咳嗽的方子,建议收藏、转发,用时好找。
一位中药师的课堂笔记:治疗脾虚的中药方子大全,默默收藏备用
一位中药师的课堂笔记:调理脾胃很简单,健脾方子大全 补充篇
一位中药师的课堂笔记:补肾方子大全,滋肾阴和壮肾阳必须要区分
【答案】:C
C。小陷胸汤中全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体现辛开苦降之法;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是为清热化痰,散结开痞的常用组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下一篇: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