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失养心脾虚,神思恍惚心悸惊。魂梦颠倒善悲哭,肢困体倦饮食减。舌淡脉象细无力,补脾益气安心神。归脾汤治心脾虚,党参茯苓黄芪炙。当归白芍炒枣仁,龙骨炙草五味子。
方药:
归脾汤加减:
党参13g
炙黄芪15g
炒枣仁10g
茯苓12g
五味子10g
当归10g
白芍15g
生龙骨20g
炙甘草6g
注:心脾两虚,气血亏损,神志失养,故有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惶恐不安、欲笑善悲。脾运失职,不能益气,故肢体困倦,食少舌淡,脉细无力。
党参、黄芪,甘草补脾益气,以振健运;当归,白芍补血滋阴,柔肝益脾;茯苓,五味子,酸枣仁,龙骨养心安神,定志止悸。
1 中医治疗
肝气郁滞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越鞠丸配逍遥散加减;
气滞痰阻型治以行气化痰解郁,半夏厚朴汤;
痰热内扰型治以理气化痰清热,温胆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以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
几个常有穴位为:位于颈脖子和脖子下方左右的“眼点”,以及肩膀中央的“肩井”,第八第九胸椎的“足三里”。可以指压以上诸穴,按压时最好一边保持呼吸,一边强压6秒钟,反复多次。
2 西医治疗
2.抗焦虑药。常见的抗焦虑药物能够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3.抗抑郁药物。能够缓解情绪,缓解身体不适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疼,出汗,心慌等。
2.催眠疗法:将患者催眠,利用语言暗示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3.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对于癔症的认识,提高病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复发。同时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使患者逐步适应现实环境的刺激。
3 自我治疗1.多读书。多读书能够使心智更加成熟,提高情绪稳定性。
2.多反思。反思自己的反应以及害怕的刺激,是克服症状的第一步。
3.提高认知。克服幼稚的思想,分清现实,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自我认识也更准确。
4.多运动。运动能够培养我们的自控力,同时培育健全的人格。
4 社会干预患者的亲属,朋友,同事也应该积极的配合治疗,调整对于患者的态度,不要给患者过于强烈的刺激。给患者能够治愈的信心。
如果月经量比较少,同时月经又总是提前的话,这一种现象往往都是因为个人身体状况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的,因此要尽量的要保持好女性身体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否则的话,就会极其容易使一个女性在往后出现后遗症。那么月经提前量少咋回事?
月经提前量少咋回事 考虑不排除是月经不调引起的相关症状,建议平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必要时可以进行中医调理治疗的。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两大类: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是下后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生理性月经病。2、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肝脏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内分泌制剂或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者均可能发生月经不调。
影响月经的因素有:内分泌失调、子宫疾病、妇科炎症、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环境改变、药物影响、劳累、压力过大及营养状况等。长时间的话建议到医院检查确诊,排除病变。例假提前跟你近期饮食和作息时间有关,压力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例假的规律性。建议保持身心舒畅,不要易动怒,不吃垃圾食品,不要熬夜。
月经不准且量少怎么办 考虑是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因素导致的,所以治疗是活血化瘀,滋补气血等来治疗,参考治疗药物可用归脾汤适当加减来治疗,中成药可用归脾丸,血府逐瘀丸丸来治疗,其他可以用黄芪,党参,白术,丹参,红花,玫瑰花等煲汤服用,同时配合艾灸等来治疗。
这种情况如是有规律的推迟,也是正常的,因月经提前或推后一周左右都是正常的,经量少,可以服用“当归精”以调理。建议观察采用上述方法的效果,如无效,让中医生把脉 服用中药调理,平时注意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快哟。大多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性激素降低或是存在血虚的问题导致的。 平时不要过度劳累和经常熬夜,饮食上多吃点补血的食物,象花生、枣等,如果长期这样的症状,也可以用点补益气血的药物来调理的,如健脾生血颗粒或驴胶补血颗粒。
一、病因病机
血管性痴呆是西医学的病名,在中医学中尚无相同的病名。“痴呆”一词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针灸甲乙经》中称为“呆痴”,《针灸大成》则分别以“痴呆”、“呆痴”命名。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和《石室秘录》中称之为“呆病”。中医对痴呆的论述散见于“善忘”、“呆病”、“痴证”、“类中”、“郁证”等病。
明代以前对痴呆病尚缺乏明确的统一认识,各医家在论著中大多将其精神、意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临床症状及证治,分别归属于癫、狂、痫、郁、健忘、脏躁等精神情志病范畴,未明确该病的特征性,亦未有痴呆病门专论。
明代张景岳首次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立“癫狂痴呆”篇,并详细论述了痴呆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症状、治疗及预后,其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异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然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变,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猝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将痴呆病与癫、狂等病症明确地区别开来。又明代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风木太过,未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即对该病的病位、病机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辨证录呆病门》中称痴呆为呆病,对该病论述甚详。关于病因,《辨证录呆病门》说:“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木制土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石室秘录卷六》云:“呆病,……虽有崇想之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痰势最盛,呆气最深”。关于症状,《石室秘录卷六》载:“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如饥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癫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时睡数日而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己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与之食则厌薄而不吞,不与食则吞炭而若快”。“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则不受,与之类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关于治疗,陈氏在《辨证录呆病门》中提出:“开郁逐痰,健胃通气,则心地光明,呆景尽散也”。《石室秘录》还明确指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其创立的洗心汤、转呆汤、还神至圣汤等,至今仍为广大医家所推崇。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并提出了本病的饮食禁忌:“神呆脉沉,语言不甚明了……深戒酒肉厚味”。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从而对呆病的病因病位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综古代医家所论,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为年老脏腑渐衰、精血亏虚、气滞血瘀、痰阻清窍、气血逆乱、七情不畅、营卫不上荣于脑所致。脑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肝肾等五脏、气血、精髓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最终导致脑络瘀阻,脑府与诸脏腑之气不能顺接,脑失所养而渐至痴呆。
尽管多种原因可致痴呆,但其最终发病机制为二:一是大脑失养,一为脑络瘀阻,此二者为导致痴呆的直接因素。
二、辨证用药
本病共同的证候特点均表现为渐进加重的善忘前事、呆傻愚笨、性情改变3个方面。另据兼证的不同,临床可分以下六型辨证施治:
(一)肾精亏损
[辨证要点]智能减退,表情呆板,反应迟钝,头晕耳鸣,齿枯发焦,腰膝酸软,懈怠思卧,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弱。或伴有肾阴虚者,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口干欲饮,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肾阳虚者,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自汗,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等。
[治法]滋补肝肾,添髓健脑。
[方药]七福饮加减:人参、当归、炒白术、远志、酸枣仁、石菖蒲各10g,熟地30g,鹿角胶、龟板胶各15g(烊化),炙甘草6g。
方中重用熟地、当归补肾养血;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化生气血,用以强壮后天之本;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补益心气;石菖蒲宣窍化痰;鹿角胶、龟板胶益精补血。共奏补肾填髓、养心益脑之效。
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加减。偏于肾阳虚者,以右归饮加减。若两颧嫩红,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者,熟地黄改为生地黄30g,加黄柏、知母各12g,以清热泄火。若少寐多梦,夜卧不宁,加夜交藤、酸枣仁各30g,以养心安神。病久可将本方制成蜜丸久服。
(二)心脾两虚
[辨证要点]表情呆滞,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喃喃独语,疲倦无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气怯声低,舌质淡或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养心益脑。
[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当归、远志、石菖蒲、阿胶各10g,黄芪30g,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各15g,炙甘草、木香各6g,生姜3g,大枣5枚。
方中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补气生血;当归、阿胶补血养血;酸枣仁、茯苓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石菖蒲化痰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整个处方补而不滞。
随证加减:兼有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加熟地、山药各15g,以补肾益精;兼血瘀,肌肤甲错,舌暗脉涩者,加丹参30g、川芎12g,以活血化瘀;若不思饮食,舌苔黄厚腻,为脾虚生痰,郁久化热,先用黄连温胆汤,痰热去除后再用补益之剂。
(三)痰浊阻窍
[辨证要点]表情呆滞,精神抑郁,静而多喜,或默默无语,独坐向隅,呆若木鸡,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口多涎沫,或伴有肢体困重,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多寐甚至嗜睡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浊开窍。
[方药]洗心汤加减:人参、白术、半夏、陈皮、茯神、神曲各10g,制附子6g,酸枣仁、石菖蒲各15g,炙甘草5g。
方中人参、炒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培补中气;半夏、陈皮理气化痰;石菖蒲健脾化痰开窍;附子协参草以助阳化气,正气健忘则痰浊可除;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神曲和胃。
若痰热明显,舌苔黄腻者,可用温胆汤,或用星蒌承气汤加减;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者,可加用生大黄5g,全瓜蒌15g,枳实、芒硝各10g;神思迷茫,表情呆钝,言语错乱者,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重用石菖蒲、郁金、远志各15~20g,化痰醒神;不寐易惊,烦躁不宁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合白金丸(白矾、郁金);证属实热顽痰者,用礞石滚痰丸豁痰开窍;疾病恢复期,可长期用香砂六君子丸和二陈丸,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而治本。
(四)肝郁气滞
[辨证要点]神情淡漠,反应痴呆,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马虎,情绪不稳定,易激怒,胸胁胀痛,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伴有饮食减少,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化痰。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涤痰汤加减:柴胡、陈皮、川芎、郁金、当归、枳壳、芍药、半夏、茯苓、竹茹各10g,石菖蒲15g等。
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陈皮而成。方中的柴胡、枳壳、陈皮、郁金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芎、当归、芍药活血定痛,柔肝缓急;半夏、茯苓、竹茹理气化痰;石菖蒲化痰开窍。
嗳气频作,胸脘痞满不畅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伴食滞腹胀,消化不良者,可加焦三仙、山楂、鸡内金等消食化滞;胸胁胀满,脉弦涩者,可加佛手、红花、桃仁等以理气活血通络;气郁日久,郁而化火,症见头晕头痛,口干口苦,耳鸣,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滑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泻肝火。
(五)肝阳上亢
[辨证要点]智力下降,判断错乱,头痛眩晕,性情急躁,焦虑不安,心烦不寐,面部潮红,目干涩或目胀,口干口苦,咽干,或伴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口眼歪斜,筋惕肉跳,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细而数。
[治法]平肝潜阳,醒神开窍。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钩藤、黄芩、栀子、龟甲、石决明、川牛膝、茯神、杜仲、桑寄生各1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夜交藤、玄参各15g。
方中用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潜阳,并配钩藤、天麻、黄芩、栀子、石决明以熄风清热;用玄参、龟板滋养肝肾之阴;重用牛膝引气血下行;桑寄生、杜仲滋补肝肾;茯神、夜交藤安神。
寐多梦差者,可加合欢皮、酸枣仁各15g;语言不利者,可加菖蒲、郁金各10g;伴有口眼歪斜,可合用牵正散;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者,去玄参、夜交藤、龟甲,酌加地龙、水蛭、红花、桃仁各10g,以活血通络;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用生大黄、芒硝、虎杖、枳实各10g,以泻热通便。
(六)瘀血阻络
[辨证要点]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甚则失语,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怪异,令其张口则脱衣,令其站起则伸舌等,或见意识模糊,或伴有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局部刺痛,固定不移,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面色晦暗等,舌质暗红,或边有瘀斑,舌下脉络紫滞,脉细涩或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醒脑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1(分冲),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当归、郁金各g10g,石菖蒲、白芥子各12g,葱白5根,生姜3片,大枣4枚。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地龙、川芎活血化瘀通络;葱白、生姜合石菖蒲、郁金可以通阳宣窍;白芥子化痰。若配丸药当用麝香,以加强活血通窍之力。
若久病气虚,可加补气类药物如黄芪20g,党参、白术各10g;伴有血虚征象者,可加阿胶珠、当归、熟地各10g;言语不清或意识模糊者,重用石菖蒲、郁金各20g,加远志10g;若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者,可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通络;乱梦纷纭,心悸易惊者,可酌加远志、合欢皮、酸枣仁各10g,以宁心定志;瘀血已久,化热见呕逆者,可合橘皮竹茹汤加减以降逆止呕;肾虚遗尿者,可加淮山药、益智仁、桑螵蛸各10g,或服用缩泉丸。
以上所述脑血管性痴呆的辨证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国古典医籍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归纳而成的大致规范,临床实际情况肯定更为复杂,可两者并见,亦可三证并见,或所见症状超出以上范畴。如肝阳上亢可挟痰浊内阻,或兼见瘀血阻滞症状。总之,痴呆多为顽难之证,病理特点多为虚证或本虚标实证,其治更非朝夕所能奏效,对具体病人要进行具体分析,灵活变通,切勿刻舟求剑、按图索骥,临证当遵循“有是证则用是药”即可。
三、针刺治疗
目前血管性痴呆没有肯定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法,探索非药物疗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针灸疗法因其激发经气、调理髓海、改善脏腑气血功能、开窍醒神的独特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
(一)体针
1.醒神开窍针法百会、四神聪、双太阳、上印堂、神庭、风池,每次选择两对穴位接电针。随证配穴:可选用脑户、神门、内关、大钟、足三里、三阴交、通里、太冲、太溪、肾俞、脾俞、中脘、丰隆等穴位,留针30min,每日一次。
2.化浊益智针法中脘、丰隆、内关用捻转泻法,涌泉、人迎、风池用捻转补法。施术3min,留针20min,每日一次。
上述两种针法为常用的针刺方法,辨证选用,15d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7d。
(二)头针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按国际标准头针穴选取: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3线(双侧)、颞前线、颞后线,颞前线及颞后线均双侧取穴。进针时针尖与头皮呈15°~30°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阻力减小,使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线再刺入2~3cm。留针30min,每日一次。可配合体针运用。
(三)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肾、脑、枕等穴,每日一次,每次2~3穴,20次为一疗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9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