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黄汤
出自《傅青主女科》
【组成】 山药炒,一两(30g) 芡实炒,一两(30g) 黄柏盐水炒,二钱(6g) 车前子酒炒,一钱(3g) 白果十枚,碎(12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固肾清热,祛湿止带。
【主治】 肾虚湿热带下。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方解】 肾与任脉相通,肾虚有热,损及任脉,气不化津,津液反化为湿,循经下注于前阴,故带下色黄,粘稠量多,其气腥秽。治宜固肾清热,祛湿止带。方中重用炒山药、炒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本草求真》曰:“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 ,故共为君药。白果收涩止带,兼除湿热,为臣药。用少量黄柏苦寒入肾,清热燥湿;车前子甘寒,清热利湿,均为佐药。诸药合用,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使肾虚得复,热清湿祛,带下自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肾虚湿热带下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运用:湿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湿;热甚者,可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带下不止,再加鸡冠花、墓头回以止带。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宫颈炎、阴道炎等属肾虚湿热下注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
2.方论选录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宫,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临床报道】
罗氏用易黄汤为主治疗带下病110例。其中经实验室及妇科检查:滴虫性阴道炎13例,阴道炎50例,宫颈糜烂19例,慢性盆腔炎8例。全部病例均以带下连绵,或稠或稀,或腥或臭为主症。用易黄汤为主方酌情加减。若阴痒者,配以苦参、蛇床子、花椒、枯矾,水煎外洗阴部。治疗效果:110例中,89例痊愈(白带正常,诸症消除,随访2年无复发);21例显效(带下近正常,其他诸症均显著减轻或消除,但2年内尚有复发)。[罗飞.易黄汤为主治疗带下11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 1987;(8):366]
芡实是芡属下唯一的一个物种,有南芡和北芡之分。南芡,也称苏芡,为芡的栽培变种,原产苏州郊区,现主产于湖南、广东、皖南及苏南一带,植株个体较大,地上器官除叶背有刺外,其余部分均光滑无刺,采收较方便,外种皮厚,表面光滑,呈棕黄或棕褐色,种子较大,种仁圆整、糯性,品质优良,但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差。北芡,也称刺芡,有野生也有栽培,主产于山东、皖北及苏北一带,质地略次于南芡,地上器官密生刚刺,采收较困难,外种皮薄,表面粗糙,呈灰绿或黑褐色,种子较小,种仁近圆形、粳性,品质中等,但适应性较强。芡按花色分类,目前南芡常见的有紫花、白花和红花3种类型,北芡常见的有紫花和红花2种类型。但南芡主要作食品并出口,而北芡主要作药用。
芡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鸡头子,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为睡莲科1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主治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素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是传统的中药材和珍贵的天然补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9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石膏知母人参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下一篇: 消渴方加味治疗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