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6枚)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切(9g)胶饴一升(30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 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本方与理中丸同为温中祛寒之剂,但理中丸纯用温补药物,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
小建中汤乃温补药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2.加减法: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桂枝三两,去皮(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6枚) 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切(9g)胶饴一升(30g) 黄芪一两半(5g) 煎服法同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2.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四两(12 g)桂心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9g)大枣12枚(6枚) 擘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30g)作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糖消。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 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蜀椒二合,去汗(6g) 干姜四两(12g) 人参二两(6g)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化阴之意,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虚羸,以产后百脉空虚,所以加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之当归。两方若与小建中汤相比较,则小建中虽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则侧重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乃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4:“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中之味甘也。阳脉涩,阴脉弦者,为中虚内寒也。心中悸者为气虚,烦者为血虚,故用胶饴为君,甘草、大枣为臣,以甘佐甘缓之也。白芍药之酸,能收敛脾气而益其中,故用之为佐。桂枝、生姜之辛,以散余邪而益其气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临床报道】
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确有疗效。马氏以小建中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58例。其中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治愈21例,占53.9%;好转13例,占33.3%;无效5例,占12.8%,总有效率87.2%。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治愈11例,占57.9%;好转5例,占26.3%;无效3例,占15.8%,总有效率84.2%。[马馨兰. 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8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1(11):71]
刘氏以小建中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胃粘膜炎症、溃疡病变4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龄16~30岁26例,31~39岁17例,40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6年,平均2.1年;慢性迁延性肝炎3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1例;合并胃粘膜炎症41例,胃粘膜溃疡4例,十二指肠粘膜溃疡1例。基本方:桂枝3g 白芍15g 炙甘草9g 茵陈30g 炮干姜9g 白花蛇舌草30g 白豆蔻6g 猪苓15g 麦芽15g 饴糖30g (烊化) 大枣5枚 生姜3g 沙参15g 乌梅15g 五味子9g 丹参20g 黄芪30g,水煎早晚2次服,30天为1疗程。结果:显效 18例;有效24例;无效4例。[刘红书,等.小建中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胃粘膜病变。山东中医杂志 1999;5(18):211]
大枣、蜂蜜、饴糖皆是百姓日常食用之品,甘温补虚,营养丰富。古时由于百姓生活贫苦,身多羸弱,故此类补虚之品用处更多,临床意义也更大。而现代人,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普遍营养过剩,年龄大者更是“三高”居多,所以这类补品,应用范围以不如古时。即使如此,在某些方剂的应用与加工中,还是会经常用到,需要掌握。
药食同源是中医特色,也是中医智慧的最好体现。普及相关知识,非常符合当代 社会 环境,及国家所提倡的全民大 健康 战略。中医生存之艰难,唯有扎根于普通百姓生活当中,与百姓 健康 息息相关,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才不会轻易淘汰,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传统中医的特长,造福于民。
一、大枣的功效与应用:
大枣入药,肥大者为佳,全国各地皆有产出,以新疆产者为优。晒干生用,入煎剂须掰开。
大枣味甘,性温。脾经血分药。归脾、胃经。功效能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
现代常用于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营卫不和,气血津液不足,心悸怔忡,及妇人脏躁 等诸多虚损证的治疗。同时也是百姓生活中最常食用的保健食品,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大枣入药,常用其以下几种功效。
1.补虚之用 。凡补虚类方剂中,最常配伍生姜、大枣,如 桂枝汤、建中汤 等。其中生姜与大枣配伍最为经典,在生姜篇章中以详细介绍。
《药品化义》:“ 大枣之甘,与生姜之辛,二味配合,经云甘辛发散为阳也,故发表疏散剂中必用之。 ”
2.养血安神。 如治疗妇女脏躁,常配伍甘草、小麦,即 甘麦大枣汤 。实际也是补虚之功。
3.缓和药性,常配伍于峻猛之方内,起到缓和药性、减轻毒性的作用。 如 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 中的用法。凡猛悍之药,必以良药驾驭,方为稳妥。此乃中医智慧,医者当悟。
《本草备要》:“ 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 ”
用法用量: 大枣入煎剂须掰开,常用几枚至十几枚不等,具体要看用其何种功效。如十枣汤中,即用十枚大枣来驾驭余下三味猛药。
应用注意: 大枣能助湿生热,故 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以及痰热咳嗽 均忌服。
作者以为, 凡“三高”体质、酒客病、糖尿病、湿热中满、肥胖及营养过剩人群,皆不宜食用。
汪昂言:“ 多食损齿,中满症忌之。 ”
二、蜂蜜的功效与应用:
蜂蜜不但是中药最佳赋形剂,还可解百毒,同时还能补益,又可调节方药味道以便服用,还可缓肠通便有利排泄。可谓真正的一药多用,实药中之无上佳品。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功效能 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 。
现代常用于 脘腹虚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目赤口疮,溃疡不敛,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等证的治疗。也是老百姓生活当中最佳保健品之一。
根据蜂的品种,及所采花蜜不同,蜂蜜品质也有优劣之分,更有甚者,有人工合成的假蜂蜜,以次充好,不得不防。
蜂蜜入药,常用其以下几种功效。
1.用于补虚,缓急止痛。 蜂蜜是最佳天然营养品,含有大量葡萄糖、果糖、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尤适合身体虚弱者,长期补养服用。对于虚劳里急腹痛者,常于方剂中配伍应用,或作为赋形剂应用。而某些补虚类中药,如甘草、黄芪等,经过蜜炙后,可增强补益功效,也是蜂蜜补虚作用的一种体现。
2.用于肺虚久咳,肺燥干咳、咽干等证。 蜂蜜能润肺止咳,且有补益之效。即 可单用 ,也可配伍应用,如治疗虚劳干咳咯血证,常配伍生地、茯苓、人参等,即 琼玉膏 。正因蜂蜜有此功效,一些化痰止咳药,如款冬花、批把叶、紫苑、百部等,在炮制时常用蜜炙,以增强疗效。
3.用于肠燥便秘。 蜂蜜有润肠通便作用,且可补益,故尤适用于体虚津枯便秘者。即可单服,也可配伍它药组方而用。如治慢性便秘,可与当归、黑芝麻等养血润肠药同用。老年体虚便秘者,可每日清晨服一杯蜂蜜水,缓肠补虚,实为良法。
4.用于解毒,监制药性。 蜂蜜能解百毒,尤其可解乌头、附子之毒,临床意义重大。《伤寒论》大乌头煎中,即用蜂蜜煎煮乌头以去其毒。后世医家凡用乌头、附子时,多尊仲景之法。如李可先生, 凡用大剂乌头、附子时,往往都会加入适当蜂蜜一起煎煮,以去其毒。 此方法可取,当重点学习。
5.其他应用。 蜂蜜 外敷还可治疮疡诸痛及烫伤 。此外,蜂蜜还是制作丸药、膏剂的最佳赋形剂。
《本经》:“ 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
《本草纲目》:“ 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
用法用量: 蜂蜜入煎剂常几十克之间,若煎煮乌头去毒,用量须更多些。外用适量。
应用注意: 蜂蜜能助湿,令人中满,且可滑肠,故有 湿热痰滞、胸闷不宽及便溏或泄泻者忌服 。
作者以为, 凡“三高”体质、酒客病、糖尿病、湿热中满、肥胖及营养过剩人群,皆不宜食用 。
汪昂言:“ 能滑肠,泄泻与中满者忌用。 ”
三、饴糖的功效与应用:
饴糖又称 胶饴 ,即今天之 麦芽糖 。以很少被人们直接食用,入药也以不常用。古时因其百姓贫苦,实为补虚佳品。
饴糖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能 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
现代常用于 脾胃气虚,中焦虚寒,肺虚久咳,气短气喘 等诸多虚弱之证的治疗。
饴糖入药,常用其以下几种功效。
1.用于补虚,缓急止痛。 饴糖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治虚劳里急腹痛,常配伍桂枝、芍药、甘草等,即补虚名方 小建中汤 。此方加减,又可化裁出诸多名方,如黄 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附子建中汤 等,各有所长,皆是补虚常用之方。若治胸腹寒痛,常配伍蜀椒、干姜、人参,即 大建中汤 。
《药征续编》:“ 胶饴之功,盖以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痛,腹中急痛岂非里急矣乎。 ”
2.用于肺虚咳嗽,干咳无痰、气短作喘等证。 饴糖能补虚润肺止咳。可以单用,也可以与杏仁、百部等止咳平喘药合用。
《别录》:“ 补虚乏,止渴,去血。 ”
《千金要方》:“ 补虚冷,盖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去咳嗽。 ”
用法用量: 常用剂量几十克之间,兑入煎煮好的中药里,溶化服用。也可熬膏或为丸服。
注意事项: 饴糖能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 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等证,均不宜服 。
作者以为, 凡“三高”体质、酒客病、糖尿病、湿热中满、肥胖及营养过剩人群,皆不宜食用 。
~
人生的漫不经心
仿佛随波逐流
偶尔回眸
才发觉离终点以越来越近
~
——中医实战笔记20.6.30下午
#中医实战笔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佩兰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