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 (6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 (9g)细辛二两(3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助阳解表。
【主治】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易能康。
【方解】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的证候而设。素体阳虚,本为虚寒阴证,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不但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而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在里以振奋阳气,鼓邪于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为治表里俱寒的典型方剂。
喉为肺系之门户,少阴肾经循喉咙,至舌根。若为暴哑,乃大寒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三药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此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法,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甚,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不可不慎。
2.加减法: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 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喉痹、皮肤瘙痒等属阳虚外感者。
【附方】
1.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去节,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附子炮, 去皮,一枚, 破八片(9g)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2.再造散(《伤寒六书》)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 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水二钟,加大枣二个,煎一钟。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沸,温服。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及细辛、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2.方论选录
钱潢《伤寒溯源集》卷9:“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
【临床报道】
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干姜、甘草、桂枝为主方,治疗两感证31例。其症以恶寒畏风,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发冷,或有寒颤,或有高热,或有低热,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肢冷,精神恍惚,精液自流,阴囊紧缩,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大或沉迟细小为特征。结果:30例痊愈,1例未经治而死亡;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21例,4~6剂而愈者4例,10剂痊愈者5例。[庞存生,等.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两感证31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88;(4):48]
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生脉散,再加桂枝为基础方,治疗病窦综合征42例。每日1剂,连续治疗30天为1疗程。均治疗满1疗程,长者达6个月以上。结果:明显好转27例(自觉症状消失,心室率比治前提高5次以上);好转12例(自觉症状消失,心室率比治前提前6次以上);无效3例(症状、心室率均无改善) 。[朱社教,等.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42例。陕西中医 1996;17(3):99]
【实验研究】
日本学者将麻黄细辛附子汤100μg/ml加于腹腔巨噬细胞的悬浮液中,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钙离子载体(CaI)A23187(1μg/ml)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1ng/ml刺激所致的腹腔巨噬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的上升,与非添加组相比差异显著。显示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对细胞膜具有某种稳定性有关。[沟口靖弘.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腹腔渗出巨噬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2):15]另有实验观察到:①对组胺释放的作用:以水、乙醇或丙酮和甲醇混合(1:1)溶媒提取的麻黄细辛附子汤0.4mg/ml,均能显著抑制特异抗原(海鞘)或非特异抗原刺激嗜碱细胞释放组胺,其抑制率依剂量改变而改变。②对脂氧合酶活性的作用:以上三种溶媒提取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冲服分别使[1-14C]花生四烯酸和5-过氧羟基-6,8,11,14-二十四烯醇酸[5-HETE]的产生明显减少,抑制溶液中白血病细胞液中脂氧合酶的活性。③对活性氧的作用:以上三种溶媒提取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冲服剂分别使嗜中性细胞系统、黄花色精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活性氧明显降低;因该方不抑制吞噬细胞的代谢,提示该方具有清除身体局部产生的活性氧的作用。于此表明本方有较强的抗过敏和抗氧化作用。[丹羽韧负. 麻黄细辛附子汤冲服剂的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机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11(3):15]
……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细辛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又记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3g)。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二)毒理试验
LD50: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l2.875g/kg。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247g/kg。
毒性反应:犬口服细辛水煎剂0.75g,即发生呕吐,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lg/kg。细辛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细辛挥发油对蛙、兔、小鼠,均呈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有小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剂量过大有恶心反应,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肝肾毒性,并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也不宜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
慎用量参考古医籍
对於细辛的用量限制,古人早有警告。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考证,汉代张仲景的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较大,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陈承认为细辛研末内服不能超过「半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药器具。宋代的半钱匕细辛相当於0.3克),明代的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明代的一钱细辛相当於3.73克)。此后,人们又常忽略了这是在细辛用作散剂时的剂量限制,逐渐演变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的定论。临床上也流传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汤剂每次用1至3g,散剂每次服0.5至1g。
【注意】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药性论》:"忌生菜。"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细辛的食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2)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3)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4)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6)该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7)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内容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8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涤痰汤治疗脑溢血后遗症之舌喑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