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

道医 2023-06-24 17:47:34

支气管哮喘

哮喘中医早定名,呼吸急促喉哮鸣。

多由体内痰深伏,诸因触发哮喘成。

气痰搏结气道阻,反复发作难根除。

注: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喘”范围,临床以阵发性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反复发作,难以根除为特征。

发生原因主要由于体内宿痰深伏,气火或外寒之邪等引动伏痰,气痰搏结,阻塞气道,痰气相击引发哮鸣之声而成。

实症

脾肺阳虚食生冷,寒饮停聚风寒攻。

寒痰渍肺气道阻,喘息频作喉哮鸣。

面青肢冷口不渴,咳痰清稀有泡沫。

胸膈满闷苔白滑,或喜热饮脉浮紧。

散寒温肺兼豁痰,射干麻黄北细辛。

紫菀款冬姜半夏,姜枣五味白芥子。

胸闷喘逆莱菔苏,肢冷面青干姜参。

方药:

射干麻黄汤为主方:

射干8g

麻黄5g

北细辛4g

款冬花10g

紫菀10g

姜半夏10g

生姜9g

大枣五枚

五味子10g

白芥子8g

注:

寒痰渍肺,痰浊阻遏气道,痰气搏结,故喘息频作,喉中哮鸣。胸中寒饮停聚逆阻,胸阳不畅,故喘息频作,痰质稀带有泡沫,胸闷欲窒息,气难接续,面青肢冷。内有寒湿,故苔白滑,喜热饮。风寒束表,表邪未解,故脉象浮紧。

麻黄,细辛辛温解表;款冬花,紫菀温肺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且通调水道;射干,五味子下降平喘,清肺消痰兼利咽喉;姜半夏、生姜,白芥子降逆化痰,利膈豁痰;大枣一味安中以调和诸药,使其齐心协力,化解其邪。

如吐痰不爽,胸闷喘逆难平,可加炒莱菔子10g,苏子10g以涤痰泻肺;如水饮寒痰上泛于肺,肺气难宣而致面青肢冷,痰多白沫,可加干姜6g,党参15g以温助心肺之阳,增化水饮寒痰气力。

2022-4-14哮喘

2022-04-14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喉间痰鸣、呼吸喘促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喘、痰鸣、胸闷等。

西医认为哮喘首先是一种呼吸道的炎症性病变,其次论及它的气道高反应性,即过敏。

炎症与过敏可以形成恶性循环。

病症发作时,气道的通气障碍直接引发咳嗽、痰鸣、气喘、胸憋胸闷等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哮病发生的原因是“体质+宿根+诱因”。

体质指的是正气。

临床上发生哮病的体质多见两种类型:

一种是阳(气)虚型,即白面书生;

另一种是外强中干型,表面上很壮实,实际上体质较差。

如果我们的治疗想要终止其发作,使哮喘得以痊愈,不改变体质是不可能的。“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要做到这点很难,但必须存有这种理念。

诱因,有体内的,也有体外的。“风为百病之长,寒乃六淫之首”,在外邪之中,风邪和寒邪是特别需要重视的两个病邪。

宿根,不同医家对宿根有不同的认识,说得最多的是痰饮。

《丹溪心法》最早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专主于痰”。

叶天士认为:“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

洪广祥提出哮病反复发作的宿根是痰瘀交阻。

也有提出风邪、湿邪、寒邪和肾虚为宿根的。

临床上,我的体会,哮病最根本的宿根应该是寒邪,即陈寒。

在陈寒的基础上,阻滞了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就产生了气滞、血瘀,津液运行不畅就产生了痰饮;

误治会产生湿邪;

随时可以感受外邪;

病程长了,可以出现肺虚、脾虚、肾虚。总之,在陈寒留肺的基础上可以出现任何兼证、变证。

哮病的辨证,首辨内、外。

内伤肯定是存在的,重要的是辨有无外感。

辨出外感了,再分清何者为主,何者为次。

我的体会,治疗开始时,宁愿错把哮病当外感治,也不要只当做内伤治。

二辨虚、实。

外感多为实,内伤多有虚有实。《医学心悟》中说:“病之虚实,全在有汗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浓薄,脉之虚实以分之。”

在临床中,我们可以有意地去辨。

三辨寒、热。典型的容易辨,有寒有热经常会误辨成热证而忽略寒邪,这点是需要警惕的。

四辨脏腑。临床医生重视肺、肾的多,往往容易忽略中焦的脾胃,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会影响到肺的宣降、肾的纳气。

哮病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终止发作,提高生存质量。

要想根治很难,但积极的治疗是很有意义的。

《丹溪心法》中说:“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在实际临床应用上,这句话说得有点偏,未发时也是有邪的,治疗重点放在扶正上,但祛邪是必需的。

邪包括风、寒、痰、湿、瘀等。

既发时,对于肾不纳气致喘,顾护正气也是必需的。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很多医家推崇本方为治哮专方。

与小青龙汤相比,射干麻黄汤中最独特的一味药是射干。

射干在《神农本草经》里列为下品,“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不得消息”指呼吸急迫、困难。

我在用小青龙汤治疗哮病时,常加射干,疗效不错。

射干麻黄汤中还有紫菀、款冬花,这两味药有敛肺的作用,临床应用注意敛邪,并且在哮病发作时平喘的作用不大,止咳还可以。

小青龙汤。

何秀山在《通俗伤寒论》按语中说:“风寒外裹,寒凝内阻发为咳嗽气喘者,必须用小青龙汤加减。”

当然,没有表寒只有里寒、里饮,本方仍然能用。

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的一段话值得临床重视。他说:“……况虚劳之人,必有痰嗽,亦最易感冒。若重用频用熟地,又佐之以参、术,则风寒闭于皮毛而不出,痰火壅滞于胸膈而不清,药入病增,谓非人人之共见乎?”

临床上遇到虚劳的病人,前医百补无效时,用小青龙汤来散一散寒邪,等寒邪散出去了,这时再补也就能“补进去了”。

治病是有次第的,我常以小青龙汤为开手方,再以桂附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等善后。

曾治疗一名女性患者,患支气管哮喘30余年。

近几年明显加重,全年以口服中、西药物和局部使用激素气雾剂维持。

近1月来,出现霉菌性口炎、咽炎,激素不可以继续使用,但停用激素哮喘又无法控制。

开方之际,患者说自己“火特大”,常服“三黄片”下火。

方开出后,患者看到方中有干姜,问“有火敢用干姜吗?用了下火的药了吗?”

患者儿子为中医,看方后说:“这是小青龙汤呀,大夏天敢用?久病必虚,为啥不补反散呢?肾不虚吗?”

这些疑问倒也实在,患者火证明显,但这种火用泻法泻药是不管用的,如果管用,这点火早被“三黄片”泻走了。

这种火需要温通、温散才能彻底治愈。

中医是治证的,不是治季节的,有是证,用是药,夏天为何不可用小青龙汤?

承认患者体虚,并且大虚,但暂不能补。

近年来进服参蛤散,而哮喘不减反增就是明证。

古人说“散尽陈寒,方可言补。”

治疗的第一步必须是温散陈寒。

患者连用小青龙汤加减80剂,诸症渐平,后以河车大造丸巩固疗效。

有人说:“小青龙汤不可多服、久服,恐拔肾根,敢服80剂?”

方剂是加减使用的,陈寒闭锢日久,不是三、五剂可以成功的,总以散尽陈寒为度。

治寒哮除以上两张方外,还有苏子降气汤,一般认为治上实下虚证。

治热哮方有定喘汤。

王旭高说该方为定喘之祖剂,治外有风寒内有痰热的喘证、哮证。

这张方总体来看不偏凉。哮病以表寒为主,兼有痰热时,我们会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而以痰热为主,兼有表寒,表现出明显的热哮时,单用这张方是不够的,是需要加减的。

方中一味白果,我用小青龙汤时,也经常借用过去。

玉屏风散,治肺气虚,反复外感。

我的体会,单纯用本方的机会不多,与现代人的体质和生活有关。

本病即使气虚、表虚明显,也不能滥用补药,最忌留邪。

还有,使用本方注意用小剂量。岳美中在他的书中提到用玉屏风散有效,停药后病情反复,再用再效,停用再无效。当他学蒲辅周用小剂量时,发现停了药也不影响效果。

生脉散,治肺气阴两虚,也治暑伤气阴证。

现在这张方更多用于治疗杂病,如肺病、心病等,而少用于治疗热病。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有很好的强心、升压作用。

我们回归它的原始用法,就是治上述两证的。

《医方考》中说:“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益气之道毕矣。”

六君子汤。

久哮之人见脾虚的比较常见,况且素体脾虚就容易出现这个病。

哮病日久,治疗当注意脾胃。

《医方考》中选了七张治哮方,其中就有六君子汤,用治气虚痰阻的哮病。

很平淡的一张方剂,但至奇至效之功,往往见于至平至淡之方。

哮病日久还会出现肾虚。

如果是阳气虚用肾气丸,阴虚用七味都气丸。

肾气丸组方,大队的阴药加少量的阳药,意不在补阳,而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与后世医家见肾阳气虚用鹿茸、仙茅、仙灵脾、肉苁蓉补阳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立法境界有别。

都气丸用于肾阴虚,使用时注意脉要偏细,苔要偏少,不能想当然地去试用。

关于祛风脱敏药的使用。

对于哮喘,很多医生在处方时会加上一些经现代药理证明有脱敏作用的中药,如地龙、全蝎、僵蚕等,实际上多是中药里的祛风药。

我的体会,这些药的使用,能提高有效率,短期疗效好,长期疗效不好说。

但有些药诸如地龙等会伤脾,并且很难喝,病人喝了胃难受,不利于病人长期治疗。还有专病专方的使用,如过敏煎等不能作为常规疗法,充其量只是对辨证治疗的补充,切莫反客为主。

关于麻黄剂的使用。

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于是临床医生治疗哮喘病时容易被麻黄剂束缚。

我们从六经上考虑,发现还有柴胡剂、大黄剂、葛根芩连汤等,三阴病也能出现哮喘,如麻附细辛汤、四逆汤、理中汤、乌梅丸等。从麻黄剂走到六经上,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1、再正确、简单的方法,没有大量练习,也不可能成功。

从量变到质变,首先要有量。

2、任何时候都不要给自己【降维】。

比如找工作,不要去找那些躺着就能完成的活,人生路还长,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再比如谈恋爱交朋友,不要去找那些跟你思想意识差距太大的。

因为你是可以兼容对方,但对方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不能理解你的,无法同频理解,也无法同步调成长。

这样一来,对他来说是挫败,对你来说也是负担。

做能往前走的工作,处势均力敌的关系。

3、如果做一件事,会给一个人带来好处,但给另外一个人带来对等的坏处时,要小心。。。

被你慢待的人不会忘记,而且,另外一个人得到的好处越多,他就会更加怨恨。

而获得好处的人呢,要么以后忘记了,要么会觉得自己拿到的好处没有实际那么多。

4、人在这个世界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人都会死的,都会终结。

有这个意识,会更多的提醒你把时间利用在自己真正想做或想体验的事情上。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想读的一些书,想去的一些地方,自己再也没有时间去完成了。

人生从来没有来日方长天长地久,只有渐渐变老时间越来越少。

5、性格内向且能量足的人,她们可以很好地感知别人的需求,整体气质会呈现沉静温柔态。

修炼到位的,温润如水,特别有吸引力。

而能量低的,就是孤僻胆小暮气沉沉。

性格外向且能量足的人,她们就像一个正能量发射塔,人间天使,给周围人带来很多好的感受,你看见她就会开心。

而能量低的,则很有可能是个絮絮叨叨的长舌妇,逢人就要说点没用的话。

儿科常见病症哮喘怎样治疗?

【概述】本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哮鸣,咳嗽,气喘为主要症候的疾病。哮喘为过敏性疾病,其病因为吸入异常物质,或感染邪毒,以及气候、运动、精神、饮食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支气管痉挛而致哮喘发作。
中医认为,小儿哮喘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不离先天、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先天因素多与本病家族史的遗传相关,由于胎禀不足,以及后天失养,反复外感等影响,导致肺脾肾三脏不足,以致生痰,使小儿形成痰气内伏的特殊体质状态。这种体质状态与哮喘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后天因素中最多的致病之因是六淫之邪,其次是饮食、劳倦等。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理是痰阻气逆和痰伤气虚;发病机理为外邪袭表和内伤之邪犯肺,累及脾、肾,进而触动伏邪。
【治疗】1.发作期发病急,持续时间久暂因人因病型而异。发作期若哮喘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期时,应该注意邪盛伤肺而引起肺气壅盛、肺气衰竭和肺心两衰等病变。哮喘发作期的辩证可以分为寒性哮喘、热性哮喘、实行哮喘、虚性哮喘四种。
(1)寒性哮喘证【症状】初起多有咳嗽,鼻流清涕,咽痒不适。继之急性发作,喉间哮鸣,气急喘促,痰少色白多沫,形寒无汗,口不渴,饮食乏味,睡眠欠安,大便尚调,有时溏薄,小便清短,神情紧张,面色白光白,或面色晦滞而青,口唇暗滞,舌淡,苔薄白或厚白,脉浮紧有力。【方一】射干汤麻黄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射干9克,麻黄9克,细辛3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生姜9克。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射干、麻黄开痰结,宣肺气;细辛、生姜温化寒饮;紫菀、款冬、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并调和诸药。
【按语】哮吼重而持续者,加地龙、白前;气喘甚者,加紫苏子、马兜铃;咳嗽重而持续者,加杏仁、百部。
(2)热性哮喘证【症状】起病之初,频咳,鼻流浊涕,咽红微肿,哮喘发作比较急,喉鸣不已,声高息涌,呼气延长,气喘胸闷,痰粘色黄,身热不宁,口渴汗出,乳食减少,睡眠不实,大便干,小便黄,神烦面赤,口唇干红,舌红,苔薄黄或厚黄,脉数有力。【方一】定喘汤【来源】《摄生众妙方》【组成】白果9克,麻黄9克,半夏9克,款冬花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苏子6克,黄芩6克,甘草3克。
【功效】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麻黄宣肺解表平喘;白果敛肺祛痰定喘;以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症见高热者,加柴胡、黄芩;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咽红肿甚者,加瓜蒌;夜卧不安者,加僵蚕、蝉蜕;大便干结者,加枳实、番泻叶。
(3)实性哮喘证【症状】起病急骤,哮鸣气喘频作,或持续不解,呼出为快,胸满喘憋,气怯而慌,咳嗽多重,常有阵发,痰少难咯,身不热,不恶寒,食纳不甘,夜多烦燥,大小便自调,神情不安,面色青晦,口唇淡紫,舌暗红,苔厚白或粘腻,脉沉数有力。【方一】小青龙加减汤【来源】《裘沛然方》【组成】麻黄12克,桂枝10克,细辛6克,干姜9克,甘草9克,龙胆草9克,黄芩12克,五味子9克,桃仁12克,杏仁9克,前胡12克,制半夏15克,紫菀15克,枳壳15克。
【功效】降逆平喘,豁痰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化水饮,辛散风寒;制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龙胆草、黄芩清热除湿;桃杏仁止咳平喘;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紫菀止咳化痰;枳壳行气除痰;甘草调和药性。
【按语】若病由食气触发,哮喘伴食滞者,加大前胡汤合保和丸;因运动过度、情绪失调等引起哮喘的,加服定喘汤;每因哮吼重或持续不解而并发他证,如肺气壅塞,胸满胁胀,气急短促者,选加桃仁、全蝎、地龙、沉香、枳实、代赭石、降香;若哮喘重笃,肺气大伤而致肺气虚衰,症见气促而弱,神萎,嗜睡,面色灰晦者,佐用救肺固脱汤,加服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及选用麝香、麻黄、桃仁、红花、益母草;肺气衰而不解,进而累及心脏,致使肺心两衰,症见哮吼不安,气短,心悸而弱,脉微者,选加枳实、葶苈子、万年青、五加皮、汉防己。
(4)虚性哮喘证【症状】起病较缓,哮作有时,气喘无力,早晚咳嗽,痰壅喉间,动则汗出,乳食不振,夜卧不宁,大便稀溏或秘结,小便清长,神乏形虚,面色白光白,口唇干淡,舌淡,苔少,脉沉无力。【方一】①苏子降气汤合②补肺汤【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永类》。
【组成】紫苏子9克,半夏9克,当归6克,炙甘草6克,前胡6克,厚朴6克,肉桂3克,生姜2片、大枣1枚、苏叶2克,人参9克,黄芪9克,五味子9克,紫菀9克,熟地15克,桑白皮12克。
【功效】止哮平喘化痰、补肺益气。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半夏、厚朴、前胡降气平喘,宽胸祛痰;肉桂温补肾阳;当归养血润燥;生姜、苏叶宣肺散寒;大枣、甘草和中调药。人参、黄芪补益肺气;五味子收敛肺气;熟地滋肾;紫菀、桑白皮止咳平喘。
【按语】哮鸣者,加地龙、艾叶、白果、侧柏叶;咳嗽甚者,加川贝母、百部;痰多者,加白芥子、莱菔子;汗出多者,加黄芪、太子参;乳食减少者,加佛手、石斛;夜卧不宁者,加白芍、远志;大便秘结者,加枳实、莱菔子;大便稀薄者,加白术、苍术。
2.缓解期此期哮喘发作休止,呈缓解状态,但其余症多有肺虚而咳、脾虚痰壅或肾虚气短等正虚余邪并存之候。
(1)脾虚咳嗽证【症状】哮喘缓解,咳嗽以夜间较甚,有的早期咳嗽也重,自汗,形体虚弱,神情疲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沉缓无力。
【论治】益气养肺,佐以止咳。【方一】六君子汤加减【来源】《妇人良方》【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半夏6克,橘皮6克,甘草6克。
【功效】补益脾肺,温化痰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
【按语】久咳不愈者,加银杏、五味子;痰多者,加莱菔子;阳虚者,加干姜、附子;气阴两虚者,用生脉饮加黄精、玉竹、茯苓。
(2)脾虚痰滞证。
【症状】哮证遗留有痰滞,日久不尽,动则痰鸣漉漉,乳食减少,大便稀溏,形瘦体怠,面色白光白,活动乏力,口唇干淡,舌淡嫩,苔少,脉沉滑无力。【方一】理中化痰丸【来源】《名医杂著》【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茯苓12克,姜半夏12克。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干姜温中祛寒;人参补脾益气;白术燥湿健脾;茯苓渗湿健脾;姜半夏燥湿化痰;炙甘草补脾益气。
【按语】积痰难除者,加胆南星、海浮石;食少乏力者,加石斛、石菖蒲、佛手;大便稀溏者,加诃子、山药。
(3)肾虚气短证【症状】哮喘痰咳之候均缓,以气短为主。常见年长儿,尤其于过度活动之后,如运动、登高、负重、大喊等,则气短更明显。日久不愈则形体渐渐虚弱,懒动少言,四肢乏力,腰膝酸软,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薄,脉虚无力。【方一】①生脉地黄汤和②金水六君煎【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人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茯苓9克,陈皮9克,丹皮9克,泽泻9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
【功效】固肾益气,祛痰滋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熟地、山萸肉、山药、当归补脾肾阴;泽泻利湿邪浊;丹皮清泄相火;茯苓淡渗脾湿;陈皮止咳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证病程较长,每遇诱因而引发起哮喘再次发作,所以在固肾益气法中应结合诱发之因素选加药物。若因寒诱发者,加椒目、白石英;因热者,加地骨皮、知母;因咸者,加木香、吴茱萸;因甘者,加瓜蒌、紫苏叶;因酸者,加白芍;因食者,加麦芽、莱菔子;因情志者,加乌药、沉香;因劳倦者,加木蝴蝶、核桃仁。
3、稳定期。
哮喘经过发作和缓解期治疗,一般症状消失,病情稳定。此期应继续治疗,进一步扶正、补肾,揭其伏痰,提高患儿对哮喘的抵抗能力,改善机体对哮喘病的反应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