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三子汤合二陈汤治疗喘咳痰多,胸膈满闷

道医 2023-06-24 17:45:15

湿聚成痰多粘腻,痰浊壅肺气机阻。

喘促咳嗽咯不利,胸脘满闷食不振。

心悸少寐脉滑濡,恶心呕吐苔白腻。

降逆化痰平喘咳,三子养亲合二陈。

苏芥莱菔成三子,杏朴苓半草陈皮。

积痰生热喘难卧,酌加桑皮苦葶苈。

方药:

三子汤合二陈汤为主方:

紫苏子10g 白芥子8g 莱菔子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8g 甘草6g 姜半夏10g 厚朴10g

注:

脾运不健,浊湿难化,聚而成痰,痰浊壅肺,气机不畅,故喘咳痰多,粘腻不爽,胸膈满闷。饮停脾虚,运化失司,故食欲不振,甚或形体消瘦。痰浊壅肺上逆,故恶心呕吐。痰饮凌心,故心悸少寐,睡眠不实。痰饮内聚,故舌苔白腻,脉象滑濡。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豁痰,止咳平喘;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厚朴,杏仁健脾祛湿,消饮化痰,降逆平喘以止咳嗽。

如积痰生热,喘息难卧,可酌加桑白皮,苦葶苈清热泻肺,降气祛痰,化饮利湿,止咳平喘。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和适用人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2、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3、二陈汤的功效二陈汤有什么功效4、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简述5、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6、二陈汤有什么作用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1.调理脾胃、缓解呕吐
2.化痰止咳
3.提高人体免疫力
二陈汤对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二陈汤中含有的一些活性成分,能促进人体内细胞分裂和产生,并能提高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加快人体内淋巴细胞分裂,它能让人体自身抗病能力明显提高,生活中那些免疫力低下和体质虚弱的人群,也可以适量服用一些二陈汤。
二陈汤的禁忌
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二陈汤的组成是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7片、乌梅1枚。
二陈汤是出自中医经典古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湿痰证基础方,重在治脾以消痰,燥化之中有行运之法,临床应用广泛。
方药:制半夏、橘红各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1枚,水煎服。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加减化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以上内容参考:-二陈汤
二陈汤的功效二陈汤有什么功效1、二陈汤是益气健脾、化痰利湿最基础的中药方剂,有许多健脾化痰、利湿调中的中药方剂都是从二陈汤化裁而来,比如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七味白术汤等等。
2、二陈汤的组成包括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陈皮能够健脾调中,甘草益气、补中补虚、解毒,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茯苓能够健脾化湿、安神,四药相配伍,起到健脾益气、和中的作用。
3、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再加上枳实、竹茹,能够温胆,这就变成温胆汤。
再加上黄连就变成黄连温胆汤,能够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睡眠障碍等等,根据不同的体质用二陈汤进行加减化裁。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简述1、二陈汤主要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以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等药味组成,是一种经典的燥湿化痰方药。
2、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痰咳嗽,痰色白易咯出,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晕心悸,舌苔白润,脉滑等病症的治疗。
3、二陈汤是治疗痰湿经典方剂,方中半夏能够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为君药;橘红理气燥湿祛痰,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是臣药;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饮,而且能够制半夏之毒。
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作用。
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二陈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配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上药?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原理: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扩展资料:
燥湿化痰的其他中药方子:
导痰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120g,天南星(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橘红、赤茯苓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9g,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
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涤痰汤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7.5g,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6g,橘红4.5g,石菖蒲、人参各3g,竹茹2g,甘草1.5g。
用法:上作一服。
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
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金水六君煎
组成:熟地9-15g,陈皮4.5g,当归、半夏、茯苓各6g,炙甘草3g。
用法: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
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三种药方之间的鉴别
以上三方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均有燥湿化痰之功。
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天南星、枳实而成。
天南星增半夏燥湿化痰之力,枳实助橘红理气化痰之功,故燥湿化痰行气之力较二陈汤为著,主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之痰厥等证。
涤痰汤又在导痰汤基础上加石菖蒲、竹茹、人参、甘草,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常用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金水六君煎是二陈汤去乌梅,加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肺肾并调,金水相生,故适用于年迈者肺肾阴虚、湿痰内盛之证。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祛痰邪,两穴配一汤
二陈汤有什么作用二陈汤主要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主要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痰湿中阻、脾胃不和之类疾病,符合应用二陈汤治疗的病症则叫二陈汤证。
而若二陈汤证合并其他病症,则通过辨证在二陈汤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的种类、分量等方面的改变,由于用药及用量发生改变,有加有减所以就叫做加减二陈汤。
是药都有三分毒,任何中药都需要医师通过辨证才能进食,不然适得其反。
不知可否帮到你。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和适用人群、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实喘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实喘的病因病机5实喘的症状6实喘的治疗 6.1风寒喘/风寒袭肺/风寒束肺 6.1.1风寒喘的症状6.1.2证候分析6.1.3治法6.1.4方药治疗风寒喘6.1.5针灸治疗风寒喘6.1.6风寒袭喘的食疗方法 6.1.6.1推荐食材6.1.6.2推荐食疗方6.2风热犯肺 6.2.1症状6.2.2证候分析6.2.3针灸治疗风热犯肺型喘证 6.3燥热伤肺 6.3.1症状 6.4表寒里热/外寒内热证 6.4.1表寒里热型喘证的症状6.4.2证候分析6.4.3治法6.4.4方药治疗表寒里热型喘证6.4.5食疗方法 6.4.5.1推荐食材6.4.5.2推荐食疗方6.5痰热郁肺/痰热壅肺 6.5.1痰热郁肺型喘证的症状6.5.2证候分析6.5.3治法6.5.4方药治疗痰热郁肺型喘证6.5.5痰热郁肺型喘证的食疗方法 6.5.5.1推荐食材6.5.5.2推荐食疗方6.6痰浊阻肺/痰湿蕴肺 6.6.1痰浊阻肺型喘证的症状6.6.2证候分析6.6.3治法6.6.4方药治疗痰浊阻肺型喘证6.6.5针灸治疗痰湿蕴肺型喘证6.6.6痰浊阻肺型喘证的食疗方法 6.6.6.1推荐食材6.6.6.2推荐食疗方6.7水气凌心 6.7.1水气凌心型喘证的症状6.7.2证候分析6.7.3治法6.7.4针灸治疗水气凌心型喘证 6.8外寒内饮 6.8.1症状 6.9肺气郁痹 6.9.1肺气郁痹型喘证的症状6.9.2证候分析6.9.3治法6.9.4方药治疗肺气郁痹型喘证6.9.5肺气郁痹型喘证的食疗方法 6.9.5.1推荐食材6.9.5.2推荐食疗方 7关于喘证8参考资料附:1治疗实喘的方剂2治疗实喘的穴位3治疗实喘的中成药4实喘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实喘 1拼音 shí chuǎn

2英文参考 dyspnea of ex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cessive dyspn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实喘(dyspnea of excess [1]、excessive dyspnea[2])为病证名[3]。是指辨证为实证的喘病[2][1]。

4实喘的病因病机 因邪气盛实导致的气喘[3]。实喘多因六淫外袭,痰火郁热,水饮凌肺,使肺气壅阻,肃降无权,气道不利而致[3]。

5实喘的症状 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呼吸气粗等[3]。

《景岳全书·杂证谟》:“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气长而有余,……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出。”

6实喘的治疗 临床应注意辨别寒、热、痰、饮等不同类型[3]。

6.1风寒喘/风寒袭肺/风寒束肺

实喘·风寒袭肺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windcold invading lung[2])是指风寒袭肺,以咳嗽,气喘,胸闷,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咽痒,舌不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1.1风寒喘的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5][6]。

喘息咳逆,胸部胀闷,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伴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7]。

6.1.2证候分析 《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

风寒袭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7]。

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寒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5][6]

6.1.3治法 宣肺散寒[5]。

6.1.4方药治疗风寒喘 《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若冬月风寒感甚者,于本方加麻黄亦可,或用小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之类主之。”

风寒喘可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抝汤等方治疗[8]。

风寒喘可用麻黄汤[备注]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治疗。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化痰利气。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备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和营卫,宣肺气;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龙汤[备注]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发表温里。[5]

6.1.5针灸治疗风寒喘 [6]

治法:散寒止咳,宣肺平喘。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列缺、尺泽、风门、肺俞穴。

随证配穴:鼻塞流涕者,加迎香。寒热者,加支正。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背部穴可加灸或拔火罐。

方义:列缺、尺泽、肺俞宣肃肺气,风门功专解表疏风,上穴共用,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6.1.6风寒袭喘的食疗方法 [7]

6.1.6.1推荐食材 生姜、杏仁、大蒜、葱白、杏仁、紫苏、淡豆豉等。

6.1.6.2推荐食疗方 1.防风粥(《备急千金要方》):粳米60g,防风5g,葱白适量。先以防风、葱白水煎取汁,粳米煮粥,粥成加入药汁,再煮数分钟即可。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2.葱豉汤(《补缺肘后方》):葱白10g,豆豉10g。用温水泡发豆豉,洗净备用。将清水放人锅中,大火烧开后,放入葱白、豆豉,煮10~15分钟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葱白粥(《济生秘览》):糯米50g,葱白、白糖各适量。先煮粳米,待粳米将熟时把切成段的葱白2~3茎及适量白糖放入即可。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6.2风热犯肺

实喘·风热犯肺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windheat invading lung[2])是指风热侵肺,以喘促,胸闷,短气,发热,微恶风寒,或身痛,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2.1症状 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伴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6]。

6.2.2证候分析 风热犯肺,热盛气壅,肺气急迫,故喘促气粗。热灼津液,则咳嗽痰黄而稠粘,口干而渴。痰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发热恶风为风热犯表所致。舌脉为风热之象。[6]

6.2.3针灸治疗风热犯肺型喘证 [6]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平喘。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大椎、丰隆、膻中、中府、孔最。

随证配穴:喘甚者,加肺俞、云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并可用拔罐法。

方义:合谷、大椎疏表解热。中府、孔最肃肺平喘。丰隆化痰止咳。膻中降气平喘。

6.3燥热伤肺

实喘·燥热伤肺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2])是指秋令燥热,入侵犯肺,以发热,恶风,咳喘气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部疼痛,痰中带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3.1症状 发热,恶风,咳喘气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部疼痛,痰中带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4]。

6.4表寒里热/外寒内热证

实喘·外寒内热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2])是指寒邪束表,热郁于里,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4.1表寒里热型喘证的症状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5]。

6.4.2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7]。

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痛。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5]

6.4.3治法 宣肺泄热[5]。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7]。

6.4.4方药治疗表寒里热型喘证 麻杏石甘汤[备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若痰多可加葶苈子、射干。[5]

6.4.5食疗方法6.4.5.1推荐食材 青笋、梨、杏仁、甘蔗、藕、荆芥、桑叶等[7]。

6.4.5.2推荐食疗方 [7]

1.杏仁粥(《食医心镜》):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将粳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2.甘蔗鲜梨饮(《民间食疗》):甘蔗500g,梨2个。甘蔗削去皮,洗净切成小段,梨去皮、心,剖成4块,加水600mL,煮半小时,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3.发汗豆豉粥(《太平圣惠方》):淡豆豉15g,荆芥5g,麻黄2g,葛根30g,栀子3g,石膏30g,生姜10g,葱白2茎,粳米100g,盐3g。先将淡豆豉、荆芥、麻黄、葛根、栀子、石膏洗净同入砂锅内,加清水煎取汁液,去渣,生姜切片,葱白切段。粳米淘洗干净,加入药汁、生姜片、葱白,加清水适量,煮粥,米熟透加盐,每日1~2剂,3日为1疗程。

6.5痰热郁肺/痰热壅肺

实喘·痰热壅肺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2])是指痰热互结,壅阻于肺,以喘急面红,胸闷炽热,口干,痰黄而稠,或虽白而黏,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5.1痰热郁肺型喘证的症状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5][7]。

6.5.2证候分析 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7]。

邪热壅肺,灼津成痰,肃降无权,而致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热伤肺络则见血痰,痰热郁蒸故伴有烦热、渴饮、咽干、面红等症。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之征。[5]

6.5.3治法 清泄痰热[5]。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7]。

6.5.4方药治疗痰热郁肺型喘证 桑白皮汤[备注]桑白皮汤(《景岳全书》):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山栀药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贝母、杏仁、苏子、半夏降气化痰。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痰多粘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不能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5]

6.5.5痰热郁肺型喘证的食疗方法6.5.5.1推荐食材 柿饼、白连萝卜、鲜荸荠、甘蔗、丝瓜花、百合、枇杷、川贝等[7]。

6.5.5.2推荐食疗方 [7]

1.雪羹汤(《古方选注》):海蜇50g,荸荠4枚,食盐适量。海蜇用温水洗净,切成丝备用;荸荠去皮洗净,切成片备用。海蜇、荸荠放人锅中,加清水以大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继续煮10分钟,以食盐调味即成。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丝瓜花饮(《滇南本草》):取丝瓜花10g,冰糖适量,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温浸10分钟后即可饮用。代茶饮,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3.杏仁饼(《丹溪纂要》):杏仁10g,柿饼10个,青黛10g。将杏仁炒黄,研为泥状,与青黛搅拌均匀,放入掰开的柿饼中摊开,用湿黄泥巴包裹,煨干后取柿饼食用。每次1个,分两次食用,5天为1个疗程。

6.6痰浊阻肺/痰湿蕴肺

实喘·痰湿蕴肺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amassing in lung[2])是指痰湿壅肺,以气喘,咳嗽,痰多而黏,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6.1痰浊阻肺型喘证的症状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腻,口粘不渴,脘痞腹胀,苔厚腻、色白,脉弦滑[6][5]。

6.6.2证候分析 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7]。

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上壅于肺,阻塞气道,肺气失降,故喘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腻;痰湿蕴中,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粘,苔厚腻,脉滑。脾为痰湿所困,则可见脘痞腹胀、口腻。舌脉均为痰湿内蕴之象。[6][5]

6.6.3治法 化痰降气[5]。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7]。

6.6.4方药治疗痰浊阻肺型喘证 二陈汤[备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合三子养亲汤[备注]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减。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5]

6.6.5针灸治疗痰湿蕴肺型喘证 [6]

治法:健脾祛痰,降气平喘。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脾俞、章门、丰隆、列缺、天突穴。

随证配穴:胸闷者,加膻中。腹胀者,加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章门为脾之募穴,与脾俞相配以健脾化痰。丰隆为除痰效穴。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平喘。天突属局部取穴,可疏导气道而平喘。

6.6.6痰浊阻肺型喘证的食疗方法 [7]

6.6.6.1推荐食材 薏苡仁、橘皮、山药、茯苓、杏仁、贝母、莱菔子等。

6.6.6.2推荐食疗方 1.茯苓饼(《本草纲目》):茯苓细粉30g,米粉100g,白糖30g。将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加水调成糊状,蒸或煎成饼。每日作早餐食用,10天为1个疗程。

2.陈皮米仁饮(《简单便方》):橘皮9g,薏苡仁30g,红糖适量。将薏苡仁洗净布包,加水400mL,与橘皮同煎去渣,服食前加入红糖。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3.萝卜饼(《清官食谱》):白萝卜 2sOg,面粉250g,猪瘦肉100g,油、葱、姜、盐各适量。白萝卜洗净切细丝,猪肉剁细,放入油、葱、姜、盐各少许,共调为馅,面粉加水制成皮,制成小饼,油锅烙熟。空腹食用,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6.7水气凌心

[6]

6.7.1水气凌心型喘证的症状 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苔白腻,脉弦滑。

6.7.2证候分析 喘病日久,由肺及肾,肾气受损使水液代谢失常,水湿上犯于心肺,故见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心悸怔忡。津液代谢失常而溢于肌肤,则可见肢体浮肿、尿少肢冷。舌脉为痰饮内盛之象。

6.7.3治法 温阳利湿,安神定喘。

6.7.4针灸治疗水气凌心型喘证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内关、肺俞穴。

随证配穴:心悸怔忡者,加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并可加灸。

方义:关元为补益元气之要穴,取之可温阳除湿。阴陵泉、足三里相配可健脾利湿,扶正祛邪。内关可强心气以平喘。肺俞补肺气而平喘。

6.8外寒内饮

实喘·外寒内饮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fluid[2])是指脾肾阳虚,触冒风寒,外寒引动内饮,以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4]。

6.8.1症状 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弦紧[4]。

6.9肺气郁痹

6.9.1肺气郁痹型喘证的症状 因情志 *** 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7][5]。

6.9.2证候分析 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7]。

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肝气不降,则喘促气憋,咽中如窒。肝肺络气不和而胸闷胸痛。心肝气郁则失眠,心悸,脉弦。[5]

6.9.3治法 开郁降气平喘。[5]

6.9.4方药治疗肺气郁痹型喘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

五磨饮子方用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白酒等开郁降气平喘,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6.9.5肺气郁痹型喘证的食疗方法6.9.5.1推荐食材 柚子、萝卜、玫瑰花、百合、山楂、佛手、木香等[7]。

6.9.5.2推荐食疗方 [7]

1.佛手柑粥(《宦游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佛手柑洗净加水500mL,煎煮2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2.玫瑰茶(《本草纲目拾遗》):玫瑰花1~3g,用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3.橘皮粥(《调疾饮食辩》):橘皮20g,粳米60g。橘皮煎汁去渣,与粳米共煮。或单以粳米煮粥,待粥成时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空腹食用,每日1~2次,5天为1个疗程。

7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5]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6]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5]。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5]。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5]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5]

详见喘证条。

8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