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1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为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之一。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温肝降逆之功效。本方配伍精良,理法严密,药仅四味,却力专效宏,实为治疗肝经虚寒之良方。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可以广泛运用它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疑难病症,且疗效显着,现举验案2则如下。
1 头疼
张某某,女,45岁,2009年5月10日以头部疼痛一周就诊。
一周前,病员无明显诱因于凌晨四时左右,突然出现头部胀痛,痛势剧烈,难以忍受,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干呕、吐涎沫等症状。行急诊头颅CT、血流图及神经科医生协查后排除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服用曲马多、西比灵等药物后症状略有缓解,但仍较疼痛。然而至当天上午十时左右,头部胀痛的症状竟然明显减轻,仅隐隐疼痛,已能忍受,整个下午及晚上12点以前症状无明显加重。第二天凌晨四时,头痛症状明显加重,症状减轻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此后几天亦是如此循环。曾服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等疗效甚微。
询知素无大病,病前二便正常,病后大便稀溏,余无所苦。诊其脉沉紧乏力、舌质嫩红、苔薄白。脉症合参,证属肝经虚寒,治予温肝散寒止痛,用吴茱萸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吴茱萸10g、人参5g、上桂2g、小茴10g、生姜5g、红枣6g。
上方服用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服原方治疗六剂,症状 完全消失,大便也变为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讨论: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古已有之,如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78条中明确提出:“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此后,大多临床医家运用本方来治疗头痛时必遵循临床三症:干呕、吐涎沫、头痛。本病案仅有头痛,无干呕、吐涎沫症状,疼痛加重与自行缓解的时间也很特殊(凌晨四时及上午十时左右),用本方来治疗却能收到显着的临床疗效,何也?下面从肝的生理与病理两方面来阐述深层次的道理。
厥阴肝为阴尽阳生之地,肝主疏泻的功能正常,肌体的阴阳则能正常的交替,肌体的阳气则能正常的升发。厥阴肝患病时,“欲解”的时间是:从丑至卯上(凌晨1点-7点),此期是肝阳升华、由弱转强的一个过程。阳气升华,正气逐渐强盛,有能力驱邪外出,故有“欲解”之势。相反,如果肝经虚寒,肝主疏泻的功能失常,气机被郁,不通则胀痛矣;凌晨四时是肝经阳气升发的时候,肝经有寒,寒性凝滞、主收引,因而肝阳不能得以正常升华,则导致气机郁结的程度加重,故头部胀痛程度亦明显加重了。白天肌体阳气较盛,肝经之寒受阳气的温煦则阴寒的程度减轻,气郁随之减轻,故胀痛的程度亦随之减轻。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加用上桂、小茴增强温阳散寒邪的力量。全方运用能使肝寒散,气郁消,则胀痛之症除矣。
本病案仅有头痛,无干呕、吐涎沫临床症状,仍用吴茱萸汤来进行治疗,似乎与临床不符。仔细分析发现,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结解释通的。吴茱萸汤的核心病机是肝经虚寒,如病变部位仅仅局限于肝经,还没有涉及到胃,胃和降的功能正常,干呕、吐涎沫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反之,病变部位由肝波及胃,胃失和降,干呕、吐涎沫的症状则有可能出现。由此可知,《伤寒论》中所列之“干呕、吐涎沫”并非必然。在临床上,只要存在肝经虚寒的病机,皆可用之,且效果显着。
2痛经
王某某,女,20岁,2008年9月10日因痛经3年余就诊。
3年前,因食较多冰糕、冰麒麟及冰冻冷饮后出现出现痛经,痛势剧烈,难以忍受,每次均需服用止痛药止痛,曾多次服药中药均无明显效果。多次妇科B超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询知患者经期正常,每于经来即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偶而伴有恶心、呕吐,月经量少色黯。诊其脉象沉迟、舌淡苔白润。脉症合参,证属肝经虚寒,治予温肝散寒止痛,治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处方:吴茱萸10g、当归10g、党参30g、白芍12g、肉桂5g、阿胶10g(烊化冲服)。
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药15剂,下一次月经来时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续服上方2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消失。此后,以此方时而巩固治疗,至今未再复发。
讨论:患者因为嗜食冷饮之物,损伤了肌体的阳气,以致寒邪侵犯厥阴肝经及胞宫所致。《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寒邪侵犯厥阴肝经,寒性凝滞、主收引,气血则运行不畅,故发痛经。吴茱萸汤暖肝散寒止痛,加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以加强止痛,加肉桂温阳加强散寒的力量,加用阿胶温养肝经。全方运用能补肝血养阳气,散寒通滞。血液充则有助于温养阳气,阳气足则温经散寒,气血流通,通则不痛矣,诚如张秉成《成方便读》所云:“非有形精血之属难收速效,无温中散寒之品不能直入其地,以成其功。”
3 体会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只要证同,无论何病何症,无论表现形式何等复杂,都可用同一方来进行治疗。吴茱萸汤由于其组方精当,在临床医家的不断实践中,其治疗范围不断被扩大。只要存在肝经虚寒的临床证候,无论其易症、怪病、久病、难病,病发于何位均可运用本方加减来进行治疗,且能收到良好效果,这便是异病同治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2
1 方义分析:
吴茱萸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的功效,是为君药,是组成本方的主要药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温中散寒之效。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是为臣药。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自除。
2 临床应用
仲景选药精严,详细辩证,对症用药,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现将临床医案介绍如下:
2.1赵XX,女,36岁,莘县燕店乡人,于2000年来门诊。头痛已有多年余,多次治疗无效。每年冬天必发作,发作则呕吐,先吐食物及涎沫,后吐苦水,并伴有失眠、烦躁等证,近十余天因感风寒又复发。证见:面色灰暗,神疲声微,呕恶连连,头顶部及项部阵阵刺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处方:吴茱萸20克,党参10克,生姜15克,大枣12个,羌活10克,连服七剂而愈。
按:此证为多年顽疾,每在冬季发作,患者平素怯寒,其体阳虚,头痛部位在巅顶,又以方测证,属寒无疑。厥阴经夹阳明上行,寒则阳明经气寒,胃气逆而此经气上逆,而非胃气直接上逆,故呕吐。经寒,上布之津液化为涎沫而出。厥阴经上颠,故头无阳而痛,治当温散厥阴之寒,增强阳明经气。故予温阳降浊之吴茱萸汤,数剂顽症得愈。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规律,其全身证侯和舌脉,自应出现一派寒象。因此,还须结合其他临床见证,如舌淡苔白,呕吐涎沫,脉多沉迟等,才能判断正确。
2.2岳××,女,40岁,莘县张鲁人,2008年7月来门诊。半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吐出,饮水亦吐,口中觉冷而不渴:证见精神萎糜,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辨属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
处方:吴茱萸10克,党参30克,生姜15克,大枣12个,半夏10克,藿香10克,云苓10克,连服五剂,诸症尽除。
按:《医方集解》解吴茱萸汤言:“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降气止呕;人参、大枣之甘以暖脾益气和中。”胃中虚寒,纳谷及运化之力弱,食谷后停于胃中,胃气不降而上逆,故欲呕。这是阳明中寒之证,故治以温中降逆,益虚温胃,使气顺寒化,呕吐自愈。但吴茱萸汤是治肝胃俱寒之剂,食谷欲呕不仅有胃寒不降,而且有肝寒不升的因素。若肝不寒,吴茱萸辛苦大热入肝,木旺生火,得汤呕吐反会加剧。临床应四诊合参,方不致误。
3 体会:
仲景用吴茱萸汤治疗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组方精练,配伍尤妙,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说明他证的产生,其病机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理论,同时,也证明了辩证论治的原则性。就是说在辩证论治时,要抓主要矛盾,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才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在辩症论治中,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全面观察问题,灵活运用方药,才不致有顾此失彼之弊。本文所举病例,其本质上有共同点,但也各有其临床特点。在同一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在吴茱萸汤基础上加减,用各种不同药物进行全面整体治疗,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3——吴茱萸汤,头痛良方
【病人心声】
我推崇复古的设计风格,但信不过复古的医疗方式。看中医,实在是不得已。我只好安慰自己:不管中医西医,能治好我的头痛就是名医。
【口述档案】
上个月中秋节,难得放假三天,我约了一堆朋友去古龙峡漂流,想给枯燥乏味的生活来点刺激,或许能使已长了老茧的脑袋蹦出点灵感。结果,还真刺激!就在水位落差最大的地方,我的皮筏艇被撞翻了。灌了几口凉水,做了几个高难度的转体动作之后发现,眼镜和拖鞋双双弃我而去,唯一的安慰是身体发肤还算完整。谁知道,更“刺激”的还在后头。先是感冒,吃了几天泰诺,感冒好了,但留下可怕的后遗症:脑袋持续痛,总是痛,持续痛!半夜痛得我辗转难眠,欲哭无泪……
我无助地找到了当医生的老同学小Y。小Y绝对是好医生,这点毫无疑问,询问很耐心,检查很仔细,可还是没查出个所以然。量了血压、验了血常规、作了经颅多普勒,甚至连CT都上了,最后结论是“疑为压力过高、惊吓过度导致紧张性头痛”。芬必得、安定和罗通定轮番上阵,都只管用几个小时,更麻烦的是,晚上依旧辗转反侧,外加白天瞌睡连连。可想而知,我这一个月的作品有多难看。不得已,只好来看中医了……
【老中医补充询问】
问:说说看,你哪里痛,怎么个痛法?
答:就是头顶痛,像被什么东西紧紧地箍住一样。一天到晚持续地痛,白天还好一点,到晚上睡觉时痛得特别厉害。
问:除了头痛,还有别的不舒服吗?
答:就是没有啊,之前感冒时还咳两声,打几个喷嚏……嗯,没胃口算不算?
问:以前身体怎么样,有过这种情况吗?
答:大病没有,就是容易感冒。但感冒也就两三天,从来没试过头痛得这么厉害的。
问:工作压力大不大?会不会失眠?晚上通常几点休息?
答:工作挺辛苦的,凌晨才休息很正常。但平时都是累得往床上一倒就睡着了,怎么可能失眠呢?
问:那平时怕冷还是怕热?
答:怕冷。现在是大热天,但一进空调房我的手就冰冷冰冷的。
【体格检查】
血压:110/80毫米汞柱
舌象:舌淡红,苔白。
脉象:脉象沉迟,尺脉尤甚。
【辅助检查】
血常规、经颅多普勒、头颅CT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头痛(厥阴寒盛)
中医处方
中药方剂:吴茱萸汤
吴茱萸15克、人参10克、大枣12克、生姜15克
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
生活处方
●最好能买个热水袋,经常在头顶、颈后热敷。
●你的体质偏寒,要少吃冷饮和冰冻水果,尽量吃加热的食物。
●平时气温变化或者在空调房时,要注意添衣保暖;参加漂流、游泳之类的活动后,建议喝一碗红糖姜汤祛寒。
●室内运动比较适合你,有时间还可以做做蒸汽浴、泡泡温泉。
内寒外寒,结聚于肝
Q:“厥阴寒盛”是怎么回事,与感冒有什么关系吗?
A:在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一条叫做“足厥阴肝经”,它的一条分支经过头顶。你头顶部位疼痛就是因为这条经脉受了寒。
应该说,感冒是发病诱因,问题的根本在于你的体质。从你平时怕冷、容易感冒的情况还有舌脉象看得出来,你属于寒性体质;加上落水着凉,内外两种寒邪一拍即合,胶结在足厥阴肝经上。感冒药只消除你的外感症状,对这种深层次的寒邪无能为力。
你不是凌晨头痛比较严重吗?凌晨1~3点是足厥阴肝经的主要时段,所以症状特别明显。胃口差也符合这个诊断,中医认为,肝和胃的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互相影响是很常见的。
药仅四味,弥足珍贵
Q:就这四味药,能治好我的头痛吗?
A:吴茱萸汤是东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方,沿用了几千年,专门治疗厥阴头痛,而且,对胃寒导致的呕吐和腹泻,效果也很不错。你的症状非常典型,我不敢打包票一定治好,但很有把握。
吴茱萸是温暖“足厥阴肝经”的主药,分量重一些;其他都是温脾胃的辅药,这也是肝和胃关系较密切的缘故。中医很注重整体治疗。
生活调理也很重要。我给你一个生活处方(见前文),一方面能减少受寒的机会,另一方面可提高你的自身体质。
温肝暖胃,不打瞌睡
Q:喝这个吴茱萸汤不会打瞌睡吧?以前吃西药老爱犯困。
A:不会。这个方子主要起到温肝暖胃的功效,没有安神、催眠作用。不过,此方性质偏温热,你的体质可能不容易接受,喝下去后如果不太舒服,可以把药放凉再服用,喝完稍事休息。
皆为头痛,治法不同
Q:我同事也有头痛的毛病,能照这个方子给他抓药吗?
A:这样的话,建议你同事去看医生,以针对病因或症候用药。因为我不了解他是否属于寒性体质,万一是温热体质,用这个药就大错特错了。况且,头痛分很多种,吴茱萸汤只对厥阴头痛有效。前额部位头痛属于阳明经,颞侧头痛属于少阳经,后脑勺痛则属于太阳经的问题,治疗起来各不相同。一个药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橘皮类方
注:
东子: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
唐《新修本草》狼毒条:“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
橘皮之长:古之橘皮,即今之陈皮,性温。治打嗝,服寒凉药而打嗝。嚼食九制陈皮亦有效,立效。
橘皮之短:陈皮性温。易上火,生痘。
秋缠:因为南方通常把广柑叫橙子,民间多以陈子称之,所以容易使人有把橙子的皮当做陈皮的趋向。实际上,这陈皮乃是橘皮放久了,才叫陈皮的,在中医里。跟橘皮是一物。
汤一笑:药典2010版 陈皮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注意现在的药典是不规定保存年限的,只要晒干的橘子皮就可当陈皮。大名鼎鼎的广陈皮其实是柑皮,但实际未必是成熟的果皮,柑说成是橘的变种也是可以的,尽管有的植物学家并不同意柑是橘的变种。
肖红:昨天(2007-12-19)下午,单煎陈皮30克亲自服用体会其药效。
加了2克生甘草调味。
单煎半小时,剩50ml——煎得不是很透,一次服下。
约1小时后,自觉比平时饿——中午吃得不少。
昨晚虚恭似乎比平时多——不明显。
今晨,较稀的大便一次——不便肯定是服药所致。
这一结果,支持中西医经验,不支持实验研究结论。
中医认为陈皮理气,常用于上腹胀满等。(燥湿去痰从略)
故陈皮应该促进胃肠蠕动。
实验说:陈皮抑制胃肠蠕动。
西医早就有陈皮酊,是健胃药——中医也说它健脾胃。
亲服煎剂,支持健胃作用。
今天下午服了第二煎,味儿有点苦。现在(23点15分)有点腹痛,想排大便。看来陈皮还是能够促进肠蠕动。
gugu: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陈皮用于烹制菜肴时。其苦味与其他味道相互调和,可形成独具一格的风味。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
......
橘皮汤,及,橘皮竹茹汤
原文: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注:
东子:宋以前曰哕,后世曰呃逆,今名打嗝,即膈肌痉挛。桂圆亦可治打嗝。呃逆打嗝者,上焦有寒,慎用黄芩。
漠泉:橘皮汤方
里寒证治剂,有温中散寒,降逆和胃的功效。
【辨证要点】干呕、或呃逆,纳差者。
可伴有恶心欲吐,吐涎沫,气逆上冲,手足轻微发凉,脘腹冷痛等或然证。还须参考干呕、呃逆得温则减,得寒则甚,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旁证方为妥当。
【组成用法】橘皮12克,生姜24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下咽即愈。
【方义大意】橘皮辛温,行气下气,健胃进食,止呕咳,与生姜为伍更有力于呕哕诸逆之治。
【原文注释】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十七)
【释】想呕又呕不出来,又有呃逆,如果还有手足发凉的,这是胃寒气逆,津液不行于四末的缘故,用橘皮汤主治。
【按】干呕和呃逆在临床表现上虽有不同,但证质皆属胃气失和,其气上逆。
【方证鉴别】橘皮汤证与四逆汤证皆有手足厥冷症候。前者手足厥冷程度轻,且非主证;后者手足厥之程度严重,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伴呕吐、下利清谷,脉微沉细或欲绝,病热危重。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呕逆、呃逆的常用药剂,凡病程短、病较轻用之多有效,如病久、胃虚明显见心下痞者,要加人参,或选茯苓饮、橘皮竹茹汤等适证用之。胡希恕先生对橘皮药性认识独到,先生说:哕(呃逆),古人认为由胃虚而起,橘皮竹茹汤主之,方中橘皮二升治之,可见橘皮非后世所说强力破气,不敢大量使用。临床上遇到心下逆满、打嗝,而非旋覆代赭汤证者,大多属橘皮汤证,其中橘皮必须多用,临证常常用至30克,病人服后觉得舒畅,并不破气。
【验案精选】
1. 连建伟医案:1972年秋,某日黄昏后,余自觉有气从胃部上冲,欲呕而不得,欲哕而不能,手脚微冷,说不出地难受。考虑是寒饮停于中脘,阻碍气机,欲升不得,欲降不能,阳气不达于四肢之故。于是自寻橘皮、生姜二物各取6克许,煎汤温服。药汤下咽须臾,诸症即愈,与数分钟前判若两人,这个方剂真是又简便又好用。
2. 有持桂里医案:曾有一男子,于暑月患霍乱,吐泻虽已止,而干呕未除,兼有哕逆,甚至手足微厥,脉细欲绝。更医数人,殆皆附子理中汤及四逆汤加人参汤,或吴茱萸汤,参附、参姜之类,虽尽其术,不能稍稍容忍。余最后至,诊之,亦所少见,即作橘皮汤,令煮之,斟取澄清,冷热得中,使细细啜之。余亦整日留连病家,再四诊视,甚至药之服法亦不使稍误时刻,减少药能。因是得以安静,遂得救治。
......
橘皮竹茹汤
原文: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人参一两,甘草五两,生姜半斤,大枣三十枚。
......
茯苓饮
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
原方: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注:
经方论坛“咖啡猫猫”:姚某,男,55岁,某区人大干部,应酬多。大腹便便,腹部按之似海棉。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高血脂、脂肪肝、慢性胃炎病史。经常腹胀,伴有嗳气,进食后加重,晚上经常梦见吃东西而胀醒。大便每日两三次,不成形,易出汗。舌胖而水滑。曾在某中医专家处服药半年,症状时好时坏,腹胀未愈。去年向我求诊,当时考虑患者有代谢综合症,此胀为“水痞”,故用五苓散合茯苓饮,服药半月后,腹胀消失,大便基本成形。再嘱其五苓散打粉服用。今年5月又来诊,说去年服药后病情稳定,痛风也不发了。此次因饮酒后又感腹胀,大便不成形了。再予五苓散合茯苓饮,7剂后腹胀消失,大便正常,再服7剂。患者要求服完汤剂后再继续服用五苓散粉剂,笑称是他的保健品。
经方论坛“jtlzl18”:案一? 徐? 某? 男? 49岁 家往金坛樵园,2012-9-6 门诊? 主诉,? 胃脘胀一月, 或有隐痛, 纳呆, 嗳气 或恶心, 吹风受寒后症状加重,? 神疲.? 形体偏胖, 腹平软无压痛,? 苔白薄腻, 舌淡胖有齿印, 脉寸关弦, 尺沉. 用方, 茯苓饮加半夏,? 党参15 茯苓20 苍术15 陈皮30 枳实20 生姜25.? 5剂。2012-9-7 就医后翌日, 一上班患者即来喜告, 昨下午门诊, 近晚, 服上方半帖, 未几, 上腹温暖舒坦, 有气下行, 胃胀随之减轻, 苦于不思进食巳一月余, 昨晚餐即知饥索食, 平时, 免强只能吃点稀饭等, 昨晚还吃了半碗饭, 餐后自觉良好. 今晨按嘱服药, 刻下自觉好.? 精神亦有改善.
案二 李 某? 女? 52岁 住金坛水北镇,2012年9月2日 门诊, 有慢性胃病史.? 这次发病, 经常性胃胀三月.? 得食胃胀加重, 不痛. 口中和, 不欲饮水,? 若饮水, 胃胀加重.? 纳呆, 神疲,? 大便时秘, 数日一行. 腹中雷鸣, 矢气后腹胀减轻.? PE 形瘦, 无华, 腹平软无压痛. 苔薄腻,? 脉细弦.? 与以茯苓饮加半夏, 陈皮量用30克.? 7帖。2012-9-9 复诊,? 前方一帖后胃胀即趋缓解.? 5剂后, 脘胀巳不明显, 食欲改善, 餐前知饥, 大便日一次, 排便顺利, 精神改善.? 前方7帖续服.
案三,? 本人一度患心下痞胀一月余,? 纳呆, 口中和,? 不胜饮水, 饮水辄心下痞胀加重. 精神萎顿, 不胜痛苦. 自服茯苓饮加半夏5帖.? 当日下午服下半剂, 旋感心下温暖, 有气下降, 心下胀感顿减,, 当晚就知饥索食,? 5剂药后, 心下痞瘥, 恢复正常进餐, 精神焕发.
按:心下痞主诉可见于多种方证, 如泻心汤类方证<半夏泻心, 生姜泻心, 甘草泻心, 三黄泻心> 黄连汤证, 五苓散证等等. 要提高心下痞的临床疗效, 首先要作好方证的鉴别, 确认, 方能作到方证对应. 我觉得心下痞比较多见于半夏泻心汤和茯苓饮方证. 所以作好这两方证的鉴别很有必要. 其鉴别要点在于, 半夏泻心汤证概括的表述为上热, 中痞, 下寒, 在六经分证中属于厥阴, 而茯苓饮证只是中痞, 下寒. 应无上热, 是属太阴. 其区别不难. 要用好茯苓饮, 一定要把握其病机和方证.? 其病机简单的讲就是胃虚饮停, 用药指征是胸满, 腹胀, 心下痞, 纳差, 小便不利等. 胡希恕老, 和冯世纶教授的经验, 茯苓饮再加半夏, 重用陈皮至30 克, 可以提高疗效, 这些经验值得吸取.
......
温胆汤《外台》
原文: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原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
注:
温小文:治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温胆汤虽非经方,但众医称赞,可补经方不足。
医案:
经方论坛“逸人谷”医案:一妇,1965年6月生。8月6日来诊:近期时忽汗出,心悸不安,眠差,疲乏。将乘飞机度假,原有怕小空间(窄过道、地下室、小房间、汽车里、飞机舱内)2年余,现在恐惧加重,怕登机出行。人瘦,脸长稍偏黑。我也将度假5周,觉得像桂枝人,试用:桂枝汤合温胆汤去竹茹(估计药店无),枳实,陈皮 ,茯苓,甘草,桂枝,白芍均10克,法夏5克,大枣5个,生姜30克,加党参20克,二剂。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150毫升,日二次温服。刚才电话回访,仍有些疲乏,眠稍欠佳,余症已去,度假登机乘车无碍。
黄煌:惊吓常常会致病,而压惊治病的最佳方是温胆汤。
有一中年男子,得一奇疾,讲话困难,欲话不得。CT、核磁共振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病已半年余,影响工作,十分痛苦。视其人,面有光泽,目睛圆而有神,皮 肤滋润,并无气血枯瘁之征,而舌不暗紫,脉不郁涩,也无瘀血之象。我思忖良久,乃断言非脑梗,其发病之前当受过惊吓。其人点头称是,云目睹女儿车祸一瞬, 欲大声呼喊而不得,遂得此疾。用温胆汤愈。? ? ? ?
又听江阴袁士良先生述一案,某女士,因骑车时突遇前面的拖拉机倒车,一时惊吓过度,导致流涎不止,日夜不休。也用温胆汤加味而愈。? ? ?
温胆汤是中国传统的壮胆方,也可以看作是治疗当今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专方。之所以名温胆,是因为本方原治疗胆寒症。所谓胆寒,心惊胆战是也。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3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乳腺炎的中医治疗验方和偏方大全
下一篇: 胃苓汤加味治疗寒湿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