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八味桂心丸

中医世家 2023-04-30 08:00:09

八味桂心丸

处方 : 桂(去粗皮)1两半,桔梗(锉,炒)3分,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人参3分,白术3分,高良姜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当归(切,焙)1两。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 冷气心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温酒送下,日午、夜卧各1。稍加至15、20丸。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枣皮是一味什么中药?

枣皮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山茱萸 (《本经》) 【类 别】: 果实类 【英文名】: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 【异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 【植物形态】山茱萸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 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 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 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于房下位。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 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 有栽培。 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采集】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药材】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 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 质柔润不易碎。 无臭,味酸而涩苦。 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 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山萸肉每100斤,用黄酒20~25斤)。 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 【化学成份】: 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0-甲基莫罗忍冬甙(7-0-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鳖甙(Ioganin)、山茱萸鞣质1、2、3、(cornus-tannin 1,2,3)等。 【性味】酸,微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 岐伯:辛。 ③《别录》:微温,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 ⑧《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山茱萸的功效】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桔梗、防风、防己。 【选方】①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②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 (《扶寿精方》草还丹) ③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 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服,温水化下三丸。 (《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⑤治老人小水不节,或自遗不禁:山茱萸肉二两,益智子一两,人参、白才L各八钱,分作十剂,水煎服。 (《方龙潭家秘》) ⑥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差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 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萸肉二两(去净核),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三钱(蜜炙)。 水煎服。

地黄煎丸 2009年12月4日修订版简介

这个版本由用户 ababab修订于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19:36:54 (GMT+08:00)
请注意,这个版本是个废弃的修订版, 访问现行版本请点这里目录1《中藏经》卷下:地黄煎丸 1.1处方1.2制法1.3功能主治1.4用法用量1.5备注1.6摘录 2《鸡峰普济方》卷十六:地黄煎丸 2.1处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用法用量2.5摘录 3《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地黄煎丸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用法用量3.5摘录 4《圣济总录》卷九十七:地黄煎丸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用法用量4.5摘录 5《圣济总录》卷一八五:地黄煎丸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用法用量5.5摘录 6《圣惠》卷二十六:地黄煎丸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用法用量6.5摘录 7《圣济总录》卷一八五:地黄煎丸 7.1处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用法用量7.5摘录 8《圣济总录》卷一八七:地黄煎丸 8.1处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用法用量8.5注意8.6摘录 9《普济方》卷一八八引《余居土选奇方》:地黄煎丸 9.1别名9.2处方9.3制法9.4功能主治9.5用法用量9.6摘录 10《鸡峰》卷十六:地黄煎丸 10.1别名10.2处方10.3制法10.4功能主治10.5用法用量10.6摘录 11《圣惠》卷二十六:地黄煎丸 1《中藏经》卷下:地黄煎丸

1.1处方

生地黄汁1.2升 生杏仁汁600毫升 薄荷汁600毫升 生藕汁600毫升 鹅梨汁600毫升法酒1.2升 白蜜120毫升 生姜汁600毫升 柴胡120克(去芦,焙)木香120克 人参60克 白茯苓60克 山药60克 柏子仁60克 远志60克(去心)白术60克 桔梗60克 枳实60克(麸炒)秦艽90克(去芦)麝香6克(另研)熟地黄120克

1.2制法

前八味,入陶瓷器内慢火熬成膏,再将后十三味研为末,入膏中拌匀,捣制成药丸,如梧桐子大。

1.3功能主治

主骨蒸劳热。

1.4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饭后以甘草汤送下,每日三次。

1.5备注

本方方名原作"地黄煎",与剂型不符,现据《妇人大全良方》卷五改。

1.6摘录

《中藏经》卷下

2《鸡峰普济方》卷十六:地黄煎丸

2.1处方

生地黄1千克(以布袋捶取汁,留滓)生姜1千克(以布袋捶取汁,留滓)蒲黄120克 当归延胡索(糯米内炒赤,用米)各30克 琥珀90克

2.2制法

以生姜汁炒地黄滓,以地黄汁炒生姜滓,炒干为度;再与余药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2.3功能主治

活血行瘀。主妇人血阻胞宫,胎动不安,下血漏血,唇青甲紫,脐腹满痛;或产后胞衣不下,恶血上攻,眼黑头眩;或产后中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以及热入血室,如见鬼状,寒热往来,或崩中下血,紫黑如豚肝。

2.4用法用量

空腹时用当归汤下1丸,每日二次。

2.5摘录

《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3《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地黄煎丸

3.1处方

地黄汁1升(煎成煎),鹿茸(去毛,酥炙黄色)半两,人参1两半,茯神(去木)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甘草(炙,锉)1两。

3.2制法

上为末,以地黄煎为丸,如梧桐子大。

3.3功能主治

补益,镇心,强志。主虚劳脱营,失精少气,形体日减。

3.4用法用量

每日30丸,空心温酒送下。

3.5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4《圣济总录》卷九十七:地黄煎丸

4.1处方

生地黄(汁)1升,小蓟(汁)1升,沙糖1两(同上2味熬成膏),地榆根(锉,焙)2两,阿胶(炙令燥)2两,侧柏(焙)2两。

4.2制法

上为末,入膏中和丸,如小弹子大。

4.3功能主治

结阴便血。

4.4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煎至6分,和滓温服。

4.5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5《圣济总录》卷一八五:地黄煎丸

5.1处方

生地黄20斤(洗,捣取汁),熟干地黄(焙)2斤,生干地黄(焙)2斤,甘草(炙,锉)半斤,醇酒1斗(用无灰者),菟丝子(酒浸,别捣)4两,鹿角胶(炙燥)4两,白蒺藜(炒,去角)4两,牛膝(酒浸,切,焙)4两,干漆(末,用酒拌和,炒令烟尽)4两,白茯苓(去黑皮)4两,白槟榔(煨,锉)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萆薢4两,覆盆子(去梗)4两。

5.2制法

上除生地黄汁并酒外,余各为细末。先取地黄汁与酒5升,于银锅内慢火煎30沸,次下鹿角胶搅匀消尽,次下地黄末,又次下诸药,添酒,以柳枝不住手搅,候堪为丸,即分为20剂,余以蜡纸裹于宽瓷瓶内封贮。旋取1剂,为丸如梧桐子大。

5.3功能主治

平补诸虚,牢牙齿,荣须发,久服坚筋骨,长肌肉,悦颜色,聪耳明目,令人壮健。主虚劳诸风。

5.4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用地黄酒下尤佳。余药收经3月余,取于日中晒之,依前收封。

5.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6《圣惠》卷二十六:地黄煎丸

6.1处方

生地黄5斤(拣择好者,捣绞取,汁),无灰酒1斗(与上1味于银锅中以慢,火熬成膏,入后药末),巴戟1两,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桑螵蛸1两(微炒),五味子1两,蛇床子1两,石斛1两(去根,锉),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补骨脂2两(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耆1两(锉)牛膝1两(去苗),菟丝子1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罗为末),石龙芮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沉香1两,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

6.2制法

上为末,用前地黄煎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6.3功能主治

益气养神,驻颜色,调血脉,久服 令人肥健。主精极,五脏六腑虚羸,骨节烦疼,精常漏泄。

6.4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6.5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7《圣济总录》卷一八五:地黄煎丸

7.1处方

生地黄7斤(洗5遍,取汁,余滓更入酒2升同研,更捩汁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熟干地黄(焙)5两,生干地黄(焙)5两,山芋2两,黄耆(锉)1两,远志(去心)1两,五味子1两,牛膝(酒浸,焙)1两,柏子仁1两,干枣肉(焙)1两,巴戟天(去心)1两,干漆3钱(末,酒炒烟尽),枸杞子(去蒂)2两,石菖蒲(九节者)2两,桂(去粗皮)半两。

7.2制法

上除前膏外,共为末,入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7.3功能主治

补虚续绝,益精髓。主

7.4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7.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8《圣济总录》卷一八七:地黄煎丸

8.1处方

地黄20斤(沉者,净洗,阴干,令水脉尽,木臼内杵,绞汁,余滓更入法酒5升,重杵,再绞,与前叶相和于银石器内,慢火煎,柳木篦子搅,膏成放冷,更入乌鸡子清10枚,大麻油5合搅匀,次入诸药),山芋4两,鹿角胶(炙燥)3两,山茱萸(焙)1两,牛膝(酒浸,切,焙)2两,肉苁蓉(去皴皮,酒浸,切,焙)2两,菟丝子(酒浸1宿,烂捣,拍作饼,焙)2两,巴戟天(去心)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虎骨(酥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干漆(炒)2两,牡丹皮(锉,焙)2两,泽泻(炮)2两,续断2两,生干地黄(焙,木臼捣)4两,熟干地黄(焙,木臼捣)4两,甘草(炙,锉)4两。

8.2制法

上为末,入地黄煎为丸,如梧桐子大。

8.3功能主治

调顺营卫,补填骨髓,续筋脉,助真元,滑肌肉,驻颜益气,乌髭发。主诸虚损。

8.4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平补熟干地黄丸”。

8.5注意

服药后忌房事百日;忌食葱、萝卜、蒜。

8.6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9《普济方》卷一八八引《余居土选奇方》:地黄煎丸

9.1别名

地黄丸、生地黄膏

9.2处方

生地黄1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1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

9.3制法

上以山药3两为末,以地黄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9.4功能主治

吐血,遍服药不效者。

9.5用法用量

地黄丸(《朱氏集验方》卷七)、生地黄膏(《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9.6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八引《余居土选奇方》

10《鸡峰》卷十六:地黄煎丸

10.1别名

琥珀地黄丸

10.2处方

生地黄2斤(以布袋取汁,留滓),生姜2斤(以布袋研取汁,留滓。以生姜汁炒地黄滓,以地黄汁炒生姜滓,至干),蒲黄4两,当归1两,延胡索(糯米内炒赤,用末)1两,南番琥珀3两。

10.3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0.4功能主治

妇人胎前产后,眼见黑花,或即发狂,如见鬼状;胎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腹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中肿痛,心忪悸,夜不得睡;产后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崩中下血,如豚肝状,身体烦躁,恍惚昏迷,四肢肿满;及胎不安,唇口指甲青,下血,脐腹满痛。

10.5用法用量

琥珀地黄丸(《妇人良方》卷十九)。

10.6摘录

《鸡峰》卷十六

11.1处方

生地黄50斤(拣择好者,洗,捣取汁),无灰酒3斗(上2味,于银锅中慢火熬成膏,入后药),肉苁蓉3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枸杞子2两,巴戟2两,薯蓣2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山茱萸1两半,五味子1两半,茯神1两半,续断1两半,补骨脂(微炒)1两半,远志(去心)1两半,蛇床子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石斛(去根,锉)1两半,覆盆子1两半,黄耆(锉)1两半,芎穷1两半,木香1两半,桂心1两半,牛膝(去苗)1两半,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别捣为末)1两半,人参(去芦头)1两半,沉香1两半。

11.2制法

上为末,入前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11.3功能主治

添精补髓,益气养神,驻颜,调血 脉,令人轻健。主肾脏劳损。

11.4用法用量

每日4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11.5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补益地黄丸简介

目录1拼音2补益地黄丸药典标准 2.1品名2.2处方2.3制法2.4性状2.5鉴别2.6检查2.7含量测定 2.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2.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7.4测定法 2.8功能与主治2.9用法与用量2.10规格2.11贮藏2.12版本 3中药部颁标准 3.1拼音名3.2标准编号3.3处方3.4制法3.5性状3.6鉴别3.7检查3.8功能与主治3.9用法与用量3.10注意3.11规格3.12贮藏 4补益地黄丸说明书 4.1药品类型4.2药品名称4.3药品汉语拼音4.4补益地黄丸的成份4.5性状4.6补益地黄丸的功能主治4.7规格4.8补益地黄丸的用法用量4.9补益地黄丸的禁忌4.10注意事项4.11补益地黄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4.12备注 5《圣惠》卷三十之补益地黄丸 5.1组成5.2主治5.3补益地黄丸的用法用量5.4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补益地黄丸*补益地黄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拼音 bǔ yì dì huáng wán

2补益地黄丸药典标准

2.1品名

补益地黄丸

Buyi Dihuang Wan

2.2处方

熟地黄160g、盐车前子50g、菟丝子50g、诃子(去核)20g、麸炒枳壳50g、地骨皮30g、牛膝160g、茯苓30g

2.3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2.4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涩。

2.5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熟地黄)。种皮栅状细胞2列,内列较外列长,有光辉带(菟丝子)。种皮内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壁微波状,以数个细胞为一组,略作镶嵌状排列(车前子)。草酸钙砂晶略呈箭头形,成片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地骨皮)。

(2)取本品9g,剪碎,加乙醚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酮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枳壳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2g,剪碎,加乙醇25ml,加热回流40分钟,取上清液,加盐酸1ml,加热回流1小时,浓缩至约5ml,加水10ml,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膝对照药材0.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4: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2.7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35:65: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nm。理论板数按柚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柚皮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2.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适量,剪碎,取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丸含枳壳以柚皮苷(C27H32O14)计,不得少于13.0mg。

2.8功能与主治

滋阴补气,益肾填精,用于脾肾两虚,腰痛脚重,四肢浮肿,行步艰难,疲乏无力。

2.9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2.10规格

每丸重9g

2.11贮藏

密封。

2.12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三增补本

3中药部颁标准

3.1拼音名

Buyi Dihuang wan

3.2标准编号

WS3B253497

3.3处方

熟地黄 160g 车前子(盐制) 50g 菟丝子 50g 诃子肉 20g 枳壳(麸炒) 50g 地骨皮 30g 牛膝 160g 茯苓 30g

3.4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90~ 110g制成 大蜜丸,即得。

3.5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涩。

3.6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 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 色核状物。种皮栅状细胞2列,内列较外列长,有光辉带。种皮下皮细胞表面观狭长,壁 稍波状,以数个细胞为一组,略作镶嵌状排列。

(2)取本品1丸,加乙醇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酮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枳壳对照药材 1g,加乙醚1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 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 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7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3.8功能与主治

滋阴补气,益肾填精,用于脾肾两虚,腰痛脚重,四肢浮肿,行 步艰难,疲乏无力。

3.9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10注意

孕妇慎用。

3.11规格

每丸重 9g

3.12贮藏

密封。

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4补益地黄丸说明书

4.1药品类型

中药

4.2药品名称

补益地黄丸

4.3药品汉语拼音

Buyi Dihuang Wan

4.4补益地黄丸的成份

熟地黄、盐车前子、菟丝子、诃子(去核)、麸炒枳壳、地骨皮、牛膝、茯苓

4.5性状

补益地黄丸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涩。

4.6补益地黄丸的功能主治

滋阴补气,益肾填精。用于脾肾两虚,腰痛脚重,四肢浮肿,行步艰难,疲乏无力。

4.7规格

每丸重9克

4.8补益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4.9补益地黄丸的禁忌

孕妇忌服。

4.10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

3.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4.补益地黄丸宜饭前服用。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7.对补益地黄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补益地黄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补益地黄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补益地黄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1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2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圣惠》卷三十之补益地黄丸

5.1组成

熟干地黄1两,五味子1两,鹿角屑1两(微炒),远志1两(去心),桂心1两,巴戟1两,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石龙芮1两,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

5.2主治

《圣惠》卷三十之补益地黄丸主治虚劳精少,阳事衰弱。

5.3补益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5.4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补益地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治虚劳少精诸方 前以温酒下三十丸。治虚劳精少。阳事衰弱。宜服补益地黄丸方。熟地黄干〔一(二)两〕五味子(一两)鹿角...

《万病回春》:[卷之四]淋证 干唾痰,此思色,精降而火败。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方见补益)。男子茎中痛,出白津,小便闭,...

《韩氏医通》:[卷下方诀无隐章第八]鹿丸 器,香粘如饧,是为也。随人所宜补药,古方如八味地黄丸、补阴丸、固本丸之类。以此加炼蜜三分之一,同和...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二诸虚门]补虚益精髓 四味并用醋淬)乳香禹余粮(醋淬)没药空心盐饮食地黄丸(出圣惠方)大补骨髓。益颜色。充肌肤。耐寒暑。...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诸虚门]补虚治风

附子八物汤简介

目录1拼音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附子八物汤 2.1附子八物汤的别名2.2处方2.3制法2.4功能主治2.5附子八物汤的用法用量2.6摘录 3《外科正宗》卷七:附子八物汤 3.1处方3.2功能主治3.3附子八物汤的用法用量3.4摘录 4方出《千金》卷八,名见《三因》卷三 4.1附子八物汤的别名4.2组成4.3主治4.4附子八物汤的用法用量4.5附注 附:1古籍中的附子八物汤 1拼音 fù zǐ bā wù tāng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附子八物汤

2.1附子八物汤的别名

人参附子汤(《御药院方》卷一)、附子汤(《玉机微义》卷四十八)。

2.2处方

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芍药 茯苓 甘草(炙)桂心各90克 白术120克 人参90克

2.3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2.4功能主治

治风历节,四肢疼痛,如槌打不可忍;疮疡阳气脱陷,呕吐畏寒,泄泻厥逆。

2.5附子八物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2.6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

3《外科正宗》卷七:附子八物汤

3.1处方

川芎1钱,白芍1钱,熟地1钱,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当归1钱,附子1钱,肉桂5分,木香3分,甘草3分。

3.2功能主治

流注,房欲后阴虚受寒,致生肿块,又或遍身腿脚疼痛,不能步履。

3.3附子八物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8分,空腹服。

3.4摘录

《外科正宗》卷七

4方出《千金》卷八,名见《三因》卷三

4.1附子八物汤的别名

附子八味汤、人参附子汤、八物附子汤

4.2组成

附子3两,干姜3两,芍药3两,茯苓3两,人参3两,甘草3两,桂心3两,白术4两(1方去桂,用干地黄2两)。

4.3主治

风寒湿痹,四肢关节痛不可忍;疮疡阳气脱陷,畏寒吐泻,四肢厥逆。

4.4附子八物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每日3服。

4.5附注

附子八味汤(《准绳·类方》卷四引《活人书》)、人参附子汤(《御药院方》卷一)、八物附子汤(《杏苑》卷七)。

古籍中的附子八物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走疰痛 食少思,月经过期,其脉举之洪大,按之微细,用附子八物汤四剂而痛止,用加味逍遥而元气复,用六味丸而月...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走疰痛 食少思,月经过期,其脉举之洪大,按之微细,用附子八物汤四剂而痛止,用加味逍遥而元气复,用六味丸而月...

《仙传外科集验方》:[服药通变方第二]荣卫返魂汤 类血风,男子类软风,此名风湿痹,又名节,宜以附子八物汤加减用之。又有痈肿在项、腋、两乳旁,两胯软肉...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流注 ;房欲后外寒侵袭者,初宜服五积散加附子,次服附子八物汤温之;又有室女、孀妇,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而成...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内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