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解毒排脓散

中医世家 2023-05-30 02:18:43

解毒排脓散

处方 : 连翘、川芎、柴胡、酒芩、青皮、忍冬、牛蒡子、黄耆、皂角刺、大黄、当归。

功能主治 : 肿毒。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钟,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一九○引《修月鲁般经》

耳中生毒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耳中生毒的病因病机 4.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4.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4.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4.4小儿多发脓耳的原因 5耳中生毒的症状6耳中生毒的诊断7需要与耳中生毒相鉴别的疾病8耳中生毒的治疗 8.1辨证治疗 8.1.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8.1.1.1症状8.1.1.2证候分析8.1.1.3方药治疗8.1.1.4外治法8.1.1.5针灸治疗8.1.1.6其他疗法 8.1.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8.1.2.1症状8.1.2.2证候分析8.1.2.3方药治疗 8.1.2.3.1治法8.1.2.3.2方药8.1.2.3.3草药 8.1.2.4外治法 8.1.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8.1.3.1症状8.1.3.2证候分析8.1.3.3方药治疗 8.1.3.3.1治法8.1.3.3.2方药 8.1.3.4外治法8.2方药8.3外治法8.4针灸治疗 8.4.1体针8.4.2耳针8.4.3注意事项9耳中生毒患者日常保健10耳中生毒的预防11医案12参考资料附:1治疗耳中生毒的穴位2治疗耳中生毒的方剂3治疗耳中生毒的中成药4耳中生毒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耳中生毒 1拼音 ěr zhōng shēng dú

2英文参考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urulent e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概述 耳中生毒即脓耳[1]。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2][3]。又称聤耳[3]、耳疳[1]、缠耳[4]、耳底子[1]、耳痈[1]、耳湿[1]、耳中生毒[1],为五般聤耳之一[2]。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5][4][6]。有急慢、虚实之分[1]。脓耳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脓耳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1]。

4耳中生毒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

耳中生毒的发生,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如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1][4]。多由鼻咽部炎症经咽鼓管传入中耳而引起的化脓性病变[4]。

4.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风热湿邪侵袭,引动肝胆之火,内外邪热结聚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则生脓汁而成脓耳,如《直指方》说:“耳触风邪,与气相击……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辨证录》卷三也说;“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也有因沐浴污水入耳,水湿之气内侵,湿蕴于中,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耳窍,化生脓汁形成脓耳。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说:“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气血,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

4.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正气素弱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胜邪毒,邪毒滞留,兼以脾虚运化失健,水湿内生,泛滥耳窍,故成脓耳[1]。

4.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先天不足或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耳窍不健,邪毒易于滞留,使急性实证脓耳演变为慢性虚证脓耳。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说,本病有“因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甚而发”。肾虚耳部骨质松脆,不堪脓耳湿热邪毒之腐蚀,久则骨腐成脓黑臭,甚则引致邪毒内陷,形成脓耳变证[1]。

4.4小儿多发脓耳的原因

儿童的咽鼓管短而粗,故多罹患[4]。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感邪气疫毒,致患麻疹、烂喉痧、疮痍等病,以致耗伤正气,正气不足,邪毒滞留或复感邪气,邪毒困于耳窍而成脓汁,故小儿脓耳多于成人,且更易演成慢性虚证及引起变证[1]。

5耳中生毒的症状 《丹溪心法》卷四:“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浓汁出,为之脓耳。”

临床以耳道流脓及听力减退为主症[4]。

实证者,起病急而常伴寒热、耳痛、流脓黄厚;虚证者,患耳流脓清稀量少,久延不愈,常伴头晕耳鸣等症[4]。

6耳中生毒的诊断 耳中生毒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检查见耳膜穿孔,脓液由穿孔处流出,或由穿孔处见耳膜后有脓液,诊断一般不困难[1]。但有时脓量不多,耳膜穿孔较小或在边缘部位而不容易发现,要注意仔细地检查,以免漏诊、误诊[1]。

7需要与耳中生毒相鉴别的疾病 耳中生毒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1]。

8耳中生毒的治疗

8.1辨证治疗

耳部流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但病情有急缓之分,病程有长短之别。一般来说,急者流脓初起,多属实证;缓者流脓日久,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按其脓色,又有黄脓、红脓、白脓、青脓、黑臭脓等不同。黄脓者多为湿热;红脓者多为肝经火热,热伤血分;白脓或青脓者多为脾虚;流脓臭秽黑腐者,多为肾虚,又受湿浊困结之虚实兼杂证候,病情多较危重。至于脓量的多少及脓质的稀稠,亦可作为辨证之参考,如脓水清稀量多,多为脾虚水湿停聚耳窍;若脓液稠粘者,多为火热偏盛,热聚化生脓汁。[1]

临床时,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局部与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施治[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宜柴胡清肝服主之。气实火盛者,以龙胆泻肝汤服之。惟风耳则出红脓,偏于肝经血热,宜用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服之。

8.1.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脓耳·肝胆火盛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livergallbladder fire excessiveness)是指肝胆火盛,以耳痛剧烈,痛引腮脑,耳鸣耳聋,鼓膜红赤饱满或紧张部穿孔、流黄稠或带红色脓液,伴发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脓耳·风热外袭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heat)是指风热外侵,以急起耳痛并呈进行性加重,听力下降,鼓膜红赤或见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伴鼻塞、流涕、发热恶寒,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8.1.1.1症状 本证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闷感。耳痛逐渐加重,或如跳痛,或如锥刺,疼痛牵连至头部,常于剧痛之后,耳膜穿孔,流出脓液,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缓。局部检查:初期见耳膜鲜红或暗红色,血络显露,耳膜向外突,正常标志消失。耳膜穿孔后,有脓液流出,若穿孔处较小,多呈闪光搏动,耳道见脓液,稠黄或带红色,量较多,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1]

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或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1]。

小儿患者的症状一般比成年人为重,多见高热哭啼,烦躁不安,甚至出现神昏、抽搐、项强等症状[1]。

8.1.1.2证候分析 内外邪热困结耳窍,蒸灼肌膜,故耳内疼痛[1]。

气机不利,故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塞感[1]。

热势壅盛,灼烁肌膜,则耳内疼痛剧烈,呈跳痛或锥刺样疼痛,耳膜红赤,血络显露[1]。

热毒炽盛,伤腐肌膜,故而成脓[1]。

热盛则脓稠黄,热伤血分,则脓中带血而红,兼有湿浊者,脓液量多[1]。

脓汁乃邪热伤腐耳膜血肉而成,酝酿成脓之时,邪热亢盛,故诸症剧烈。若脓汁外出,邪热得以外泄,故耳痛、头痛、寒热等症状,都可减轻。[1]

因于风热邪毒侵袭者,正邪抗争,故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若证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者,乃是肝胆火热之象[1]。

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邪毒容易内犯或引动肝风,故症状较重[1]。

8.1.1.3方药治疗 初起证情较轻,风热在表,宜疏散风热,解毒消肿,可用蔓荆子散[备注] 蔓荆子散(《东垣十书》):蔓荆子、生地黄、赤芍、甘菊、桑白皮、木通、麦冬、升麻、前胡、炙甘草、赤茯苓加减治疗:本方蔓荆子、甘菊花、升麻体轻气清上浮,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木通、赤苓、桑白皮清热利水去湿,前胡助蔓荆子宣散,助桑白皮而化痰。全方以疏风清热为主,兼以利水去湿而排脓,凉血清热去火邪。[1]

肝胆火热较盛,可加夏枯草、柴胡以增强清泻肝火之力,或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以清泻肝火,解毒消肿[1]。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1]。

耳膜穿溃,脓液流出之后,热势减缓,故治疗上重在渗湿解毒,活血排脓,可用仙方活命饮[备注]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归尾、陈皮、金银花加入车前子、地肤子、苦参等渗湿解毒之药[1]。

小儿脓耳,易因邪毒内陷或引动肝风,故要倍加注意,一般可在上述方剂内加入钩藤、蝉衣之类,以平肝息风,若见烦躁、神昏、项强、呕吐等症,则宜清营凉血,解毒开窍,参考“脓耳变证”。[1]

8.1.1.4外治法 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1]

2)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1]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烂耳散、红棉散等,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每次吹入药散也不宜过多,以免药散堆积耳道,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1]

4)涂敷:若耳壳或耳后有红肿疼痛者,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如意金黄散[备注]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细末。调敷。[1]

8.1.1.5针灸治疗 可针刺听宫、听会、耳门、外关、曲池、合谷、阳陵泉、侠溪等穴,每次选2~3穴,用捻转泻法,不留针[1]。

8.1.1.6其他疗法 有鼻塞流涕者,用滴鼻灵滴鼻,也有助于脓耳的治疗[1]。

8.1.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脓耳·脾虚湿困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无臭味,听力下降,鼓膜中央性穿孔,或有白斑,鼓室或见肉芽、息肉,伴头晕、头重或周身乏力、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8.1.2.1症状 患者耳内流脓,经年累月,时重时轻,缠绵日久,流脓量多而清稀,无明显臭味。听力下降。局部检查多见耳膜中央大穿孔,,或有白斑,鼓室或见肉芽、息肉,耳道积脓较多,脓质清稀,甚如水样,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全身可有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无华,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等症状。[1][5]

8.1.2.2证候分析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而化生气血,输清阳以出上窍[1]。《医学纲目》言:“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病。”

脾胃虚弱,则清阳不升,耳窍失其煦养,更兼脾虚不化水湿,水湿困结耳窍,故耳内脓水经年累月不干,偏于虚则脓稀,兼有热则脓稠[1]。

清阳不升,故头晕耳鸣而失聪敏,面色萎黄而无华,唇舌淡白,乃为脾虚气血不足之象;食少腹胀,大便时溏,也为脾虚有湿之证[1]。

脾虚气血不足,故脉象细或缓弱无力[1]。

8.1.2.3方药治疗8.1.2.3.1治法 健脾渗湿,补托排脓[1]。

8.1.2.3.2方药 可用托里消毒散[备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黄芪、皂角刺、金银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  茯苓、党参加减治疗[1]:托里消毒散以党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兼用金银花、白芷、桔梗、皂角刺解毒排脓,使气血旺盛,正能抗邪,则邪毒可解,脓液可止。若湿热较盛,宜加清热利湿解毒药物,如车前子、地肤子、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1]

8.1.2.3.3草药 大叶蛇泡勒、鸡血藤、金樱子根、野菊花、山芝麻、狗脚迹各45 g,水煎服,有补养气血,解毒排脓作用[1]。

8.1.2.4外治法 1)清除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1]

2)滴耳:用黄连滴耳液滴耳,或用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1]

3)吹耳:烂耳散、红棉散吹耳,或用头发于新瓦上煅为灰,加冰片少许研为末,吹耳。[1]

4)有肉芽或息肉者,可涂鸦胆子油,或用手术摘除,以利脓液流出。[1]

8.1.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脓耳·肾元亏损证(purulent ear with kidney origin depletion pattern)是指肾元亏损,以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有恶臭气味,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听力明显减退,鼓膜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影像学检查多示骨质破坏或有胆脂瘤阴影,伴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8.1.3.1症状 耳内流脓,日久不愈,或时流时止,反复发作。流脓量不多,或污秽或成块状,或如豆腐渣样,并有恶臭味,听力减退多较明显。局部检查见耳膜穿孔,多在边缘部位或松弛部,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脓稠粘成块状,乳突部X线摄片,多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形成。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伴头晕、神疲、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等肾虚症状。[1][5]

8.1.3.2证候分析 肾虚耳窍失健,易致邪毒滞留,湿热邪毒久困,则耳内流脓不尽,反复发作[1]。

肾元亏虚,骨质松脆,邪毒侵蚀,腐败成脓,故脓液污浊或成块状,如豆腐渣样,有臭味[1]。

因其骨质破坏较重,故乳突X线摄片可以发现其病变[1]。

耳为肾窍,肾亏耳失濡养,故耳鸣、耳聋尤为明显[1]。

肾虚髓海不足,故头晕、眩晕、神疲。腰为肾府,肾虚髓少不充于骨,故腰瘦膝软无力,不能胜任作强之官[1]。

肾主藏精,精关不固,故遗精早泄[1]。

脉沉细弱也是肾虚之证[1]。

本证以肾元亏虚为本,湿浊久困为标,故病情多较复杂,治之不当,尚可变生黄耳伤寒[1]。

8.1.3.3方药治疗8.1.3.3.1治法 补肾培元,去湿化浊[1]。

8.1.3.3.2方药 以阴虚为主者可用知柏八味丸[备注]知柏地黄九(又名知柏八味丸)(《医方考》):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熟地黄、知母、黄柏加木通、夏枯草、桔梗、鱼腥草等治疗[1]。

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八味丸[备注]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获苓、淮山药、炮附子、肉挂心加减治疗[1]。

由于湿热久困,腐蚀骨质,脓液污浊而有臭味者,宜配合活血祛腐之法,选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泽兰、穿山甲、皂角刺、马勃、鱼腥草等治疗[1]。

8.1.3.4外治法 1)清除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1]

2)滴耳:用黄连滴耳液滴耳,或用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1]

3)吹耳:烂耳散、红棉散吹耳,或用头发于新瓦上煅为灰,加冰片少许研为末,吹耳。[1]

4)有肉芽或息肉者,可涂鸦胆子油,或用手术摘除,以利脓液流出。[1]

8.2方药

由湿热火毒,郁结肝胆而致者,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泄肝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2]。

因风热蕴结成毒而致者,发热,口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加减[2]。

8.3外治法

《临证指南》:“外用龙骨、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等分为末,卷净吹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外俱用酱茄内自然油滴之,俟脓净换滴耳油,时时滴入,肿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8.4针灸治疗

8.4.1体针 取听宫、翳风、风池、合谷、足临泣等穴为主[4]。实证加耳门、外关;虚证加太溪、肾俞、足三里;热盛加大椎、曲池;头痛加太阳、上星[4]。

8.4.2耳针 取肾、内耳、屏间、枕、外耳等穴,中等 *** [4]。

8.4.3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时须配合耳腔脓液清洗及引留通畅,有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4]。

9耳中生毒患者日常保健 耳中生毒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1]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1]。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1]。

10耳中生毒的预防 预防耳中生毒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1]。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1]。

乳儿哺乳 *** 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1]。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1]。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1]。

11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赵养葵治一小儿,患耳脓,医以药治之,经年累月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服之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胸胁 *** 胀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诸症悉退,乃以补中益气而愈。

12

三草汤“清热解毒,活血散淤,软坚散结”与“新精气神血功能图“

马鞭草,益母草,蛇舌草功能作用特色,在疾病变化规律及与伤寒杂病,气血营卫津液,痰湿体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肝肺肾疾病等特色用药。

在传统中医用药:以“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偏性"为主特色基础中,再在新思维“ 健康 生理昼夜精气神血功能节律统注与疾病预防调整治疗 养生 制约点"配合,充分发挥利用“清热解毒,活血散淤,软坚散结”基础上,增强升清降浊,调和提升“肝肾气血、阴阳精气神,心脑血管功能"。

“三草汤”调整、治疗、 养生 与“新精气神血功能图"对湿热毒,肿瘤等疾病的解读、解释。

“三草汤"与“功能图"在流注、控制点配合下的独自、独特功效、疗效。

首先中医治病 养生 围绕症因变化规律特色,体质特色,整体、辩证、施法等特色原则。

重视:

1.纠偏扶正祛邪辩证施治以和统一。

2.改善调整变化与规律同步以顺统一。

3.充分发挥生理与流注节律以平统一。

4.促进医药、形,体,精气神血统一

中医对此认识上,高度强化“肝肾同源"之“精"基础的生命重要稳定核心中枢,与心脑、血液的“阳气““任神"支持调控整理机制模式。

“支持调节机制模式“与“夜间阴阳精气神血流注、节律功能" 同步、同源高度相关,密切联系。

新中医“象“思维生命功能 生物钟 一一"夜间五脏精气神血流注节律生物图“。

说明:以慢性病,现代疾病,肿瘤,治未病,五脏阴阳精气神血功能流注,生物钟为基础,用“象"思维特征,形成昼夜精气神血节律调养图。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及基因工程因素层次上,生理功能自然习性,气化贮藏释放统一性,自调节适应平衡,新医学 养生 特色模式法。

阴阳精气神血节律功能图特色,是从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血,精气神血互生化。

功能图是精化血,或肝肾同源功能的特征基础,也是预防调整治疗 养生 制约点之本。

一,马鞭草。苦寒,归肝脾肺经。

活血散淤,通经解毒,软坚散结,利水退黄,截疟。

活血散瘀,治妇科的经闭经痛,瘕结块,截疟解毒,利水消肿,治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结,热淋,防治肿瘤结节。还治口腔炎,肺脓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皮肤的疱疹瘙痒等症。

二,益母草。

味苦辛,微寒。

归心包、肝肾、膀胱三焦经。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解湿痰毒。常用于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水肿尿少、恶露不尽、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疮疡肿毒,痰喘,痰湿瘀体质,冠心病、急性脑梗死。

三,白花蛇舌草。

味苦甘,性温,无毒。

归心肺肝脾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消肿通淋、活血止痛利湿。

主治恶性肿瘤、鼻咽癌、肺癌、乳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子宫癌、恶性淋巴肿瘤,阑尾炎、肝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喉炎、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附件炎,蛇毒伤等症。

附:图。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作者罗占光中医生。

有问题可留言,有所帮助,点击关注。睡眠学、 梦学、 医学、养生 等篇,请关注本人近期专述、专注。

三草汤“清热解毒,活血散淤,软坚散结”与“新精气神血功能图“,用药法说明,注解。

1.夜间服用“三草汤",对气血、营卫、津液、脏腑,痰湿体质,心血管疾病,三高症,高血压,糖尿病,具有在 精气神中,偏向于精方面的影响,偏向于气分方面的影响,偏向于燥性方面影响…等,或对这些因素作用 引变过程,存较强功能影响作用。

“三草汤"夜间服用偏较“扶正"调理特色。…针对“三草汤"的注解。当然别的药性,需辩证等多因素综合…

因为夜间主令时段,按“功能图"流注为肾精、心气、脑神支持管理段,肾精之代谢、心脑、免疫、神经调整较充盛稳定期,对“ 精气神之 精性方面 气分方面 燥邪"较具功能特色作用,也对疾病变化规律性,转偏向于“稳定、转归、定性"因素作用,对临床上实践具有指导的重要性意义科学。还增强化生一些宁神化气功用。

2.如 早晨5点至7点钟服用“三草汤",因早晨为肝阳、肝气主令功能节律流注特色。此时段升发、疏泄、透达、功效更佳。

此时段对疾病变化过程调节上,较有对“气血"疏泄条达,解毒排泄作用…,因而“三草汤”早晨,早上服用比较有解“邪气"之湿毒作用性。

早晨,对血功能方面影响重大。

此原因来源依据,形成 特殊性,节律性,流注性…,都是精、气、神各自主令时间段主导地位关系,影响作用演示来的。

总结

三草汤夜间服用,在原药性基础功能上,对“精气神之燥邪"具备较强的双向性调整性。“扶正”特色。

三草汤早晨服用,于原药性基础功能上,对“血”之邪“湿邪素",具备较强的双向性调整性。“祛邪"特点。

详细内容,略。

中药之用,是通过其活性组分发挥君臣佐使等因素功能性的最佳配合。

这也是自然、天然信息功能混合、综合产物功能效应性。

此其一,是药性,偏性自身功能性信息趋向趋势。

对中药的药用机制认识与“人性",还应对下列方面、层次等各因素的研究发展认识。

其二,研究人体组织组成与生命、生理,生活功能等因素的结构、组织、反映、规律性,或变化影响因素,特别是反映影响之节律、流注“制约点"规律性,和辨证施法, 养生 ,治病法与配药法特色多因素层次高度配合,最佳配合,此境界组合,对发挥“药性与人性"利用意义更重要,更科学性。

生理功能特色,生物钟特点,阴阳本质属性,精气神血特色“昼夜节律流注图”,是传承发展中医“生物钟"一种新思维医学模式。


在“慢性病,现代疾病,肿瘤,治未病"等精神或疾病变化规律中施法,不仅仅是围绕“邪正斗争、抗争”之主核心体,还需综合考量,素质特异性,差异性,及“生物钟"精气神血功能流注、节律特色的辅助调整控制…

“功能节律图“对慢性病,现代疾病,肿瘤等调养性,积极性,有益性,协调性,…意义重大。


精气神血功能节律流注图:

实现主、客观统一。

实现整体、局部统一,宏观、微观统一。

邪正斗争规律反映与“精气神血节律流注"反映调整统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8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