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鼻炎方治肺气虚寒
组成:芪术汤合碧云散。
芪术汤: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甘草8克,苍耳子12克,辛夷12克,白芷12克,菊花12克,木通12克。
碧云散(《医宗金鉴》方):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夷、青黛。
主治:肺气虚寒,营卫不和型的过敏性鼻炎。见阵发性喷嚏,流清涕,每遇寒冷空气或刺激气体、粉尘时发作,伴头痛,耳鸣,夜间气喘。检查见鼻黏膜及鼻甲苍白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方解:碧云散有辛散风寒通鼻窍之作用。芪术汤为王德鉴经验方。其中黄芪、白术、党参、茯苓温补肺气,配防风祛寒邪,固卫表;白芷、甘草温中健脾;苍耳子、辛夷、菊花散风通窍;木通则利血脉。本方适用于营卫不和,肺气虚寒所引起的过敏性鼻炎。
加减运用:如症见腰疼痛,手足冷者,加山茱萸12克,熟附子15克;血虚者,加何首乌25克;头痛加川芎lo克,牛膝15克;喘者加紫菀12克,熟附子15克。
二、辛黄汤治肺卫不固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桔梗、辛夷各4.5克,黄芪、白术、牛蒡子、百合、南北沙参、蒌皮根各9克,前胡6克,石菖蒲、甘草各2.5克。
主治:过敏性鼻炎、症见间歇性鼻不通气,咽干,易伤风感冒,常流清水样鼻涕,苔薄,脉细涩。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防风、沙参益气固表以治本;辛夷、薄荷、石菖蒲、前胡疏邪通窍以治标。诸药合用,扶正与祛邪兼顾,可达肺窍宣通,鼻能辨香臭之效。
三、去敏鼻舒汤治肺脾气虚
组成:党参1.5-30克(或人参6克),炒白术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黄芪15克,干姜6克,熟附子10克,姜半夏9克,甘草8克。
主治:过敏性鼻炎。发作时症见打喷嚏,流水样鼻涕、鼻塞。检查鼻腔黏膜呈苍白改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黄芪补气,干姜、附子温中,姜半夏辛散祛水气。在发作期另加麻黄、细辛、桂枝等品,具备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之功,以温肾阳、散表邪。全方有健脾益气、温肺利窍之作用。脾气上升,肺气得温,鼻窍则通利。
加减运用:若在发作时或有预兆者,可加用炙麻黄6-9克,细辛(后入)3克,桂枝5克;若见上焦有火,可加用黄芩10克,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停用干姜、熟附子;若见脾胃虚寒明显者,加大干姜、附子用量,加桂枝3-5克。
四、升陷塞流汤治肺肾亏虚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补骨脂10克,山茱萸15克,薏苡仁12克,辛夷6克,炙甘草4.5克。
主治:过敏性鼻炎。见鼻塞鼻胀,喷嚏频发,鼻涕清稀或黏白,嗅觉减退,双下鼻甲肿胀,色苍白或灰暗,鼻腔有清稀黏性鼻涕。平素头昏,神疲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脉濡弱。
方解:过敏性鼻炎主要责于肺、脾、肾三脏,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补脾肺之气,佐以补骨脂、山萸肉以补肾气,使肺、脾、肾三气得充,则鼻窍自通,流涕自止,当归补血活血,薏苡仁健脾利湿,辛夷通利鼻窍,炙甘草补中和药,共成温肺补肾,利湿通窍之效。
加减运用:伴鼻息肉者,可选加车前子、泽泻、海藻、浙贝母、瓜蒌仁、海浮石、法半夏以利湿,祛痰散结。鼻塞较甚者,可选加细辛、桂枝以温通鼻窍。喷嚏特多者,可选加地龙、蝉蜕、蛇蜕以止痉镇嚏。鼻涕量多者,可选加五味子、金樱子、诃子、乌梅等以敛肺止涕。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流清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鼻鼽”范畴。本院其采用温针灸联合辛夷鼻舒爽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病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肺、脾、肾三脏虚损,卫外不固,外因乃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致使肺失宣降,鼻窍不利而发病。
在鼻鼽的发病过程中,虽诸症表现在肺,但其根本在脾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为肺之母;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为气之主。脾肾
不足,则肺失濡养、温煦,气失生化、摄纳,外加风寒之邪侵袭,水湿上聚,闭阻鼻窍则鼻塞、喷嚏频频、清涕不止。临床以肺虚感寒、肺脾气虚、肾阳虚、肺经蕴热证候多见,表现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基于上述病因病机,强调临证要以辛夷鼻舒爽温煦肺脾肾阳气为本,通调局部经气为标,标本兼治。临床上,在针刺相关腧穴的同时于迎香、足三里施温针灸。迎香是否可灸一直存在争议,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迎香:在鼻孔旁五分缝中,直针一分,沿皮向后上三分,泻多补少,禁灸”。本病以肺脾肾虚寒为本,外感风寒为标,其表现也以恶风、鼻痒喷嚏、鼻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苍白水肿等虚寒清冷症状为主,在局部施行温针灸不仅可以疏通局部经气、宣通鼻窍,同时还能温阳化气,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采用温针灸联合辛夷鼻舒爽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好效果。
患者,女,30岁,某工厂工人,2012 年4 月5 日初诊。患者10 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始出现晨起或气温骤变时突发喷嚏频频,每次可连续10 余个,鼻塞,鼻流清涕如水,鼻中作痒如有蚁行,同时伴有眼痒流泪、咽痒不适。近年发作严重时伴发过敏性哮喘、荨麻疹。曾被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哮喘等,病情时好时坏,经采用温针灸联合辛夷鼻舒爽治疗过敏性鼻炎三个月后,鼻腔恢复正常。
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对某些反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鼻黏膜水肿、黏膜腺体增加为主的I型超敏反应。其基本病理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物增加,促进组胺形成和释放,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组胺能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还能促进腺体分泌和血浆渗出,大量渗出液在结缔组织内存留,压迫表浅血管,使黏膜呈现苍白色。从神经调节机制分析,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患者鼻黏膜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有关。在其发敏阶段,过敏原与靶细胞上的抗体结合,能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放出乙酰胆碱,使黏膜分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形成鼻炎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鼻为肺之窍,肺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侵犯鼻窍,正邪相搏,津液停聚,故出现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中医常用辛夷鼻舒爽护理。
印堂位于督脉循行线上,为经外奇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上迎香为经外奇穴,位于鼻旁,又皆为穴位的近治作用;迎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止穴,为手足阳明之会,位于鼻旁,故为治疗鼻病的要穴,《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喁僻多涕,鼽衄有病,迎香主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其经脉上夹鼻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取之既能疏风解表,又能宣肺通鼻。《针灸资生经》:“风池主鼻衄,窒喘息不通”,风池为全身祛风之要穴,故取风池以疏散外风,使肺不受邪,宣降正常,则鼻窍自通。《普济方》日:“背为胸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肺主呼吸,上联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肺为阴脏,背属阳,肺俞是肺脏之气转输于背部的穴位,内应肺脏,开窍于鼻,故联合辛夷鼻舒爽补益肺气,疏通鼻窍;祛风散寒,调和气血,调畅气机,振奋清阳,宣通鼻窍,从而促进过敏性鼻炎鼻黏膜功能失衡的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患者,男,43岁。就诊日期:2004年9月15日。主诉:鼻痒、鼻塞、流涕10余天。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10年,每遇冷空气易发作,发作时打喷嚏,流水样鼻涕,阵发性鼻塞,鼻痒不适,嗅觉减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鼻腔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黏膜表面光滑,鼻腔内有大量的清稀分泌物。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阳性。诊断:过敏性鼻炎,证属肺虚感寒。取大椎、风池、肺俞、印堂、迎香、上迎香、合谷,按上述方法针刺补法并联合辛夷鼻舒爽调理1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2个疗程后鼻道通畅,鼻黏膜颜色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转换,过敏性鼻炎又成了高发病症。频频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或清或黄)、鼻塞(或单或双侧鼻孔)和鼻痒等。严重者嗅觉减退,头昏头痛、头晕脑胀等,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学习。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中医将鼻炎称之为鼻鼽、鼽嚏、鼽水等。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鼻部也通过经脉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督脉、足太阳、任脉、阳跷脉等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等联系紧密。
故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可按摩或针刺经络穴位来治疗。具体如下:
1.上星
位置:在前发际上1寸。上星穴用力按摩5分钟,或向百会方向平刺1寸。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灵枢·九针论》:“星者人之七窍”,上星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故名上星。又近额部,故又称明堂、神堂、鬼堂。可降浊升清,主治鼻塞,鼻出血等病症。
2.印堂
印堂在两眉中间。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堂发亮或发暗”就是这个位置。印堂作为穴位,最早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现代教科书将印堂穴归为督脉的穴位。可明目通鼻,治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等病症。《类经图翼》治疗鼻渊(鼻窦炎之类)常常用印堂,并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等。《针灸大成》治疗流鼻血不止常用印堂配伍合谷、上星、百劳、风府、迎香、人中、京骨等穴。
头晕头胀者可在印堂用力按揉5分钟,用手揪痧,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
3.百会
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中点,前正中线上,头顶凹陷处。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是临床常用穴之一。主治头部病症。
可在百会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头胀头痛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
4.头维
头维穴在额角,入发际上0.5寸。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并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三条经脉的交会穴。维,指维系、维护之义。足阳明脉气行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因头维穴通3条经脉(胃经、胆经、阳维脉),故可疏利面部阳明经和侧头部少阳经气血,故可治疗头痛,目眩,口痛,流泪,鼻塞不通等病症。
可在头维穴用力按揉5分钟,头痛头胀、眼睛发红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或向后方向平刺1寸。
5.迎香
迎香穴在鼻翼旁0.5寸,鼻唇沟内。《灵枢·终始》曰:“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现代腧穴主治规律也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选择迎香穴。以之疏散风热、通利鼻窍。可以治疗鼻部所有疾病,包括鼻塞、流涕等过敏性鼻炎病症。如《通玄指要赋》曰:“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玉龙赋》云:“ 迎香攻鼻窒为最 ,肩井除臂痛如拿。”
可在迎香穴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向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
6.加减:
1)鼻涕多可艾灸大椎。
2)鼻腔干热或流鼻血者上星、百会、头维可点刺放血。
3)痰多加丰隆、三阴交。
4)平时体质偏弱者,加捏脊,揉足三里、脾俞、肾俞。
疗程:每日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需要1~3个疗程。若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鼻息肉等则1~3个月以上。本文为范圣华医生治疗经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7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治心绞痛方(怎么治疗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