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龙骨2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茯神1两,人参1两(去芦头),麦门冬2两(去心,焙),牡蛎2两(烧为粉),蜀漆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伤寒脉浮,医以火劫,汗出太过必亡阳,心生狂热,起卧不安。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 《圣惠》卷十一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
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
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
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
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
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
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
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4两,干姜2两。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 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 猪肤汤
猪肤1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2两;
甘草2两,桔梗1两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阴阳易。
问题一:身p动,振振欲辟地什么意思大概意思是:身体筋肉跳动,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想要用手按着地而做以救稳固身体…来源于《伤寒论》名方真武汤。
问题二:太阳病,阳虚,为什么不可以发汗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p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但汗出病不解,是原有表证不解,还是汗后又产生了变证而病不解呢?此病不解是指原有的太阳表证没有完全解除,所以其人仍发热,“仍发热”的“仍”字,说明了发热的归属。尽管是原有表证不解,其人仍发热,但病证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其他症状还是治疗用药来看,发热的表证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主要证候则是过汗以后出现的变证。
用真武汤,都是为了恢复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就是说太阳病发汗后还要利小便,才能全好。
问题三:什么是真武汤?真武汤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p动,振振欲擗地。
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p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不良反应
过量有毒性反应,临床中偶有口干、便结。
临床应用
1.眩晕:应用本方。附子15g,白术(捣)30g,白芍50g,茯苓50g,生姜50-100g。以水1750ml,先煎附子40分钟以上,再入它药,煎至500ml,分3次饭前服,1日服完。重症呕吐不止者,去附子,加重生姜至100-150g,小便频数者去茯苓治疗眩晕病162例,男35例,女127例。疗效标准:痊愈;诸症消除,1年半发作。好转:眩晕减其大半,在半年内有时发作,但较前为轻;无效:诸症未减。结果:痊愈102例(63%),好转35例(22%),无效25例(15%),总有效率为85%。 2.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本方加减:附片、茯苓、白术、白芍、西洋参、泽泻、怀牛膝、黄连、苏叶、猪苓。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治疗慢性肾衰12例。结果:临床缓解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结果发现该方能提高实验动物的摄食量,增加尿量,降低BUN、Scr,在调节电解质和氨基酸代谢平衡方面皆有明显作用。 3.经闭:应用本方加味:附子15g,干姜10g,肉苁蓉15g,茯苓15g,白术15g,桃仁15g,白芍15g。水煎服。治疗肾阳虚经闭60例。诊断标准:已婚或未婚成年女子,月经周期已经建立之后又续发闭经在3个月以上,并有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妊娠、授乳期经闭以及青春期、更年期经闭者不在此列。结果:自觉症状消失,月经复潮且周期正常持续达3个月以上,为临床治愈,共54例;月经虽已复潮,但量少周期不准,自觉症状未完全消失,为有效,共4例;自觉症状无改变,月经末复潮,为无效,共2例;总有效率为96.6%]3]。 4.不安腿综合征:应用本方加味:制附子10g,白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术15g,茯苓15g,钩藤15g,全蝎6g,生姜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5-6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者1年。本组病者均有单侧或双侧小腿腓肌不明显抽搐的不安腿综合征症状,有不可言语的酸、麻、胀,似痛非痛,时似抽搐,时有触电样感,休息时较活动时甚,须拍打、捉拿或拳击后稍缓解,有时须活动下肢才感舒适。本病须排除腿外伤后遗症、下肢静脉炎、高热抽搐、腹泻后缺钙及高血压、癔病、神经官能症等疾患。结果:治愈(经治后症状完全消失)15例,显效(经治疗后明显减轻,不影响生活和工作)8例,无效(同治疗前)2例。服药最少者10剂,最多30剂,平均20剂,有效率
编辑本段[本方特色]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 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5top 1.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咳者,加干......>>
问题四: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都包含哪些内容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心脏病中的运用
【摘要】 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将心脏病分为“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治心病的学术思想。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治心脏病的温补心阳法、温通心阳法、清心安神法、养心安神法、和解安神法、补脾益心法、温中宁心法、疏肝通阳法、温肾宁心法、补肾泻心法、阴阳并补法、化饮行气法共十二法,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心病的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心脏病属“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的范畴。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现探讨总结如下。
1 温补心阳法
心之搏动,脉之通畅,皆赖心阳之鼓动。若心阳虚无力鼓动心脉,则可见心烦,心悸,甚则惊狂。治宜温补心阳。《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为下后发汗,津伤太过,阳随津脱,故昼夜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去甘草,用干姜附子以胜阴复阳,不用甘草,恐其缓助阳之功。《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条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空虚无主,故心下悸,虚则喜按。桂枝甘草汤用桂枝温阳,炙甘草益气,且可甘缓桂枝温而不热,不致汗出,并可辛甘化阳。《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条为误用火疗而复下之,致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方用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温补心阳并镇心安神。《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脉浮,本应解表,本条为误用火劫,阳气散乱而亡阳,惊狂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因芍药性味酸收阴柔,非阳虚所宜。加蜀漆以散火邪,加牡蛎龙骨以固亡脱之阳气,并镇浮越之心神。
2 温通心阳法
气能行血,胸中阳气不振,则心脉痹阻而致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本条为由于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心脉痹阻,故胸背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以止痹痛。《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本条是乘上条胸痹较甚之证。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以增祛痰通痹之功。《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 本条所述胸痹有正虚邪实之分。偏实者,为阳虚不甚而阴寒痰浊偏胜上乘所致,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消痞降逆。偏虚者,用人参汤补气助阳,温阳散结。治属“塞因塞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本条胸痹为阴寒凝聚不散,阳气闭阻所致。用薏苡附子散温阳通痹止痛。《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本条为阴寒痼结所致之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共奏通阳逐寒止痛之功。
3 清心安神法
心属火,火邪易扰心神。《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7条:“发汗,若下后,而......>>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心梗救逆汤的用法用量5摘录附:1古籍中的心梗救逆汤 1拼音 xīn gěng jiù nì tāng
2处方红参15克(另煎代茶饮),熟附片(先煎)15克,山萸肉18克,当归18克,全瓜蒌12克,薤白6克,红花6克,煅龙牡各30克,降香6克。
3功能主治回阳救逆,理气活血。主心阳不振,血行失畅,厥脱。
4心梗救逆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多次。
5摘录张伯臾方
古籍中的心梗救逆汤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阳明病]狂乱 火劫汗后亡阳,心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论见惊。)汗家重发汗,必恍惚...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八正误存疑篇]存疑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医宗金鉴》:[卷三金匮要略存疑]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二]火邪三条 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雍曰。可代救逆汤用之。庞氏曰。灸及烧针后。证似火劫者。并宜以火...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二]病不可火十一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66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龙骨圆
下一篇: 龙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