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连竹汤

中医世家 2023-05-21 06:15:16

连竹汤

处方 : 黄连(去须)竹叶各7.5克 秦皮11.2克 蛇蜕皮3.8克

制法 : 上四味,锉细。

功能主治 : 治风毒攻眼,暴赤涩痛。

用法用量 : 用水500毫升,煎取250毫升,绵滤去滓。夜卧时用白绢点药汁洗眼。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四

中医药膳汤谱有哪些?

(1)菠菜银耳汤

[原料]菠菜根90克,银耳9克。

[做法]将银耳用水浸泡2小时后洗净,放入锅中,加水1碗半,煮约30分钟后加入菠菜根,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解渴通便。适宜于肠燥便秘者食用,也可用于糖尿病口渴欲饮者。

(2)大枣冬菇汤

[原料]大枣15枚,干冬菇15个,生姜、料酒、食盐、味精、熟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将干冬菇洗净,大枣洗净去核,加入调料一起放入蒸碗内,加清水适量,加盖,上笼蒸60分钟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气,开胃。适宜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食用,也可用于各种虚证。

(3)冬菇瘦肉汤

[原料]虫草2克,冬菇50克,瘦肉100克,椒面、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冬菇发开,洗净,切丝;瘦肉洗净,切丝,勾芡;锅中放植物油适量烧热后,下肉丝爆炒,而后下冬菇、虫草、椒面及清水适量焖煮,待熟后,食盐、味精调味服食。

[功效]温肾健脾。适宜于溃疡病脾肾亏虚所致的腰脯酸软、肢软乏力、头晕心悸、纳差体瘦等症患者食用。

(4)酸菜豌豆汤

[原料]鲜豌豆400克,酸菜50克,猪瘦肉100克,鲜汤1000毫升,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猪瘦肉洗净切丝,浸泡在清水中;鲜豌豆入沸水锅中焯至熟软;酸菜切成细丝。炒锅置旺火上,放入鲜汤、酸菜、豌豆、食盐煮沸,倒入汤碗;再将肉丝连同清水倒入锅内烧沸,撇净浮沫,加入胡椒粉、味精,盛入原汤碗中即可。

[功效]滋阴养胃,和中开胃。适宜于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5)榨菜西红柿肉汤

[原料]榨菜、西红柿、猪瘦肉、调味品各适量。

[做法]将榨菜、西红柿洗净,切细;猪瘦肉洗净,切丝,勾芡;锅中放清水适量烧沸后,下榨菜、瘦肉、西红柿、葱、姜等调味品,煮熟即成,每日l~2剂。

[功效]开胃健脾。适宜于溃疡病脾胃亏虚、食欲不振、纳食不香及暑湿困脾、肢软乏力、肢体沉重等症患者食用。

(6)冰糖银耳汤

[原料]银耳6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银耳用清水浸泡,洗净后和冰糖一起放入碗内,加水少许,隔水用文火炖1小时即可。

[功效]养阴益胃。适宜于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7)鲜蘑丝瓜汤

[原料]丝瓜200克,鲜蘑菇50克,高汤、精盐、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丝瓜先切作段,再每段切成4长条;蘑菇切作片。将炒锅放旺火上,烧热后下油,烧至七成热,下丝瓜、鲜蘑菇,略炒后,冲入高汤,烧开后加精盐炒煮,放味精,淋上芝麻油,倒汤碗中,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开胃,补益中气,清热解毒。尤适宜于内有郁热,症状表现为胃脘灼热胀痛、口苦、食欲不振、尿黄者食用。

(8)猴头菇冬瓜汤

[原料]猴头菇100克,冬瓜500克,大响螺1只,干贝50克,陈皮1块,新鲜荷叶1张,盐少许,生姜1片。

[做法]将猴头菇、干贝、陈皮分别用清水浸透洗净,猴头菇切片;冬瓜保留皮、瓤、仁,洗净切厚片;响螺去壳取肉,洗净切片。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沸,放入除荷叶以外的全部用料,用中火煲3小时,放入荷叶再稍煮沸,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滋阴生津。适宜于慢性胃炎、食欲不振者食用。

(9)山药扁豆菜花汤

[原料]鲜山药50克,鲜扁豆50克,菜花250克,精盐、味精等调味品各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切块;扁豆、菜花择好,洗干净。将山药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随后加入扁豆及菜花,煮熟,加盐、味精等调味品,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止吐。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不消化、腹部胀满、呕吐反胃、消瘦乏力等症患者食用。

(10)扁豆肉片汤

[原料]鲜白扁豆100克(干品50克),猪腿肉50克,精盐、味精、黄酒、香葱、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白扁豆洗净或泡发洗净;猪腿肉洗净切薄片,加入精盐、黄酒、淀粉拌匀。锅内放入白扁豆及清水,烧沸约15分钟后,加入精盐、肉片,再烧沸5分钟,放入香葱、味精,调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补肺开胃,健脾化湿。适宜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

(11)参姜汤

[原料]人参末6克,生附子末1.5克,生姜6克,鸡蛋清1枚。

[做法]将人参等3味中药一并放砂锅内,加水,用文火熬煮30分钟,去药渣,取药液放入锅内加热后,倒入鸡蛋清,经充分搅拌均匀后出锅冷却,装入茶盅内备用。

[功效]温胃散寒,祛湿止呃。适宜于肠胃病胃寒呃逆者食用。

(12)洋参瘦肉汤

[原料]瘦猪肉300克,西洋参20克。

[做法]将西洋参洗净,用温水泡软,切薄片;猪肉洗净,切作片。将猪肉、西洋参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浸泡西洋参的水,并视水的多少,加清水至足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加味精、盐等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养阴和胃。适宜于热病后期气阴两虚、神倦乏力、食少纳呆、反胃呃逆、及产后气虚津亏、烦渴、胃纳不佳、小儿厌食、面黄肌瘦等症患者食用。

(13)栗子竹鸡汤

[原料]鲜栗子250克,竹丝鸡1只(约500克),党参30克,生姜4片,调料适量。

[做法]将竹丝鸡宰杀,拔毛去内脏,洗净切块;鲜栗子去壳,用开水焯过去衣;党参、生姜洗净。把鸡块、党参、生姜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煮1小时,放入栗子再煮半小时,调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开胃。适宜于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溃疡病者食用。

(14)仙鹤草炖鸡汤

[原料]鲜仙鹤草根50克,白及末25克,海螵蛸末25克,新鲜鸡肉250克。

[做法]将仙鹤草根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放入鸡肉煮熟,加入白及末、海螵蛸末,调匀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10剂。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和胃。适宜于瘀血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者食用。

(15)老姜木耳子鸡汤

[原料]嫩子鸡1只约600克,老生姜60克,木耳30克,黄酒、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宰鸡,去毛,剖开,去内脏,剁去子鸡的头和脚爪,割除尾臊,剔去粗骨,斩成约3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老姜洗净,切成薄片;木耳加温水浸发,洗净,从中切开。将炒锅放旺火上,放熟猪油,烧至六成热,下老姜片炒几下,待香味出即下鸡块煸炒,煸干水分,烹入黄酒,放盐再炒几下,即下木耳炒匀。将煸炒过的鸡块等倒砂锅内,加水足量,置旺火上烧沸,再改用小火炖20分钟,挑出生姜片,加味精调好味,佐餐食用。

[功效]温补肠胃。适宜于各种肠胃病及消化道溃疡,证属脾胃虚弱,表现为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患者食用。

(16)麦参大枣牛肚汤

[原料]麦冬10克,沙参15克,大枣15枚,陈皮6克,生姜3片,牛肚50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牛肚洗净,切片;余药布包,加水同煮至牛肚烂熟后,去药包,食盐、味精、葱花等调味服食。

[功效]养阴清热。适宜于胃热阴虚之胃脘疼痛、口苦咽干、纳差、心烦易怒等症患者食用。

(17)党参苡仁排骨汤

[原料]党参30克,怀山药20克,薏苡仁30克,排骨200克,调味料适量。

[做法]将上述4味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煮至排骨熟烂,加入调味料,调味即可。

[功效]温胃健脾,益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18)沙冬猪肚汤

[原料]沙参15克,麦冬10克,陈皮5克,猪肚500克,生姜3片,调料适量。

[做法]将猪肚洗净,切片,加水煮沸后,纳入诸药(布包),煮至猪肚烂熟后,去药包,葱花、食盐、味精、猪脂等调味服食。

[功效]养阴益胃。适宜于脾胃阴虚、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病患者食用。

(19)党参智仁猪尾汤

[原料]猪尾2条,党参15克,益智仁10克,陈皮6克,生姜2片,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猪尾去毛洗净,切段;益智仁放入砂锅中,用盐水拌炒;生姜拍烂,党参、陈皮洗净。将切好的猪尾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加入党参、陈皮、益智仁、生姜,改用文火煲1小时,加味精、盐等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养胃,补益中气。适宜于脾胃虚弱,表现为胃寒、食欲不振、吐血便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症患者食用。

(20)玉竹鸽肉汤

[原料]玉竹15克,山药20克,净白鸽1只,调料适量。

[做法]将鸽子洗净,切块放入砂锅中,加入玉竹、山药、精盐等调料及500毫升水,用文火煨煮60分钟,煨至鸽肉熟烂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滋阴止渴。适宜于气阴两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食用,也可用于消渴病者。

(21)山药鱼片汤

[原料]鱼肉250克,山药20克,海带丝、豆腐、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鱼肉切片,山药研细。锅内加水,放入海带丝和山药粉,煮沸后放入豆腐块和鱼片,加适量盐,煮熟后加入葱花、胡椒粉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滋补强壮。适用于肠胃病患者食用。

(22)豆腐鲫鱼汤

[原料]鲫鱼1条约350克,豆腐400克,冬笋300克,木耳30克。

[做法]鲫鱼刮去鳞,剖开,去内杂及鳃,洗净,沥干;身两面均剞上花刀;冬笋切去老根,剥去皮,对剖开,切作薄片;木耳加水浸发,切作小块。将炒锅放火上烧热,倒入菜油,烧至七成热,放生姜片、葱段炸至香味大出,加水1碗,烧沸后放入鲫鱼,加适量黄酒,盖好,用旺火烧10分钟,再加入豆腐块、冬笋片、木耳片,并放盐,烧沸后煮10分钟,放味精,盛碗中,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脾胃,消食止呃。适宜于病后体虚,或病症属虚,有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反胃呃逆、小便不利患者食用。

(23)甲鱼益胃汤

[原料]甲鱼1只,知母20克,沙参30克,山药50克。

[做法]将甲鱼宰杀,洗净切块;知母、沙参、山药洗净,与甲鱼肉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甲鱼肉熟透即可。

[功效]养阴益胃,滋补肝肾。适宜于阴虚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24)龟肉猪肚汤

[原料]龟肉200克,猪肚300克,盐适量。

[做法]将龟肉、猪肚洗净,切块,加清水适量炖至肉、肚熟后,食盐调味服食。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开胃。适宜于脾胃亏虚所致的胃脘隐痛、纳差乏力等症患者。

(25)附子生姜羹

[原料]大附子1个,生姜1个。

[做法]生姜剁为细末,大附子用甘草、黑豆加水同煮笾至嚼之无麻感,打破,捣烂,放入砂锅内,与生姜末同煮烂后,放乳钵内研如面糊备用。每次服10克,用米汤水调匀后吞服。每日2次。

[功效]健脾,开胃,助消化。适宜于肠胃病患者,症见,消化不良、反胃呕吐者食用。

(26)灵芝银耳羹

[原料]灵芝9克,银耳6克,冰糖15克。

[做法]将银耳用温水发泡后,去除杂质洗净;灵芝用清水洗净。把银耳与灵芝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炖2~3小时,炖至汁浓时,捞出灵芝,加入冰糖,再稍炖片刻即可。

[功效]益胃养阴,生津止痛。适宜于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竹鸡包汤怎么做?

竹鸡,去脚和头,跺成小块,然后放滚开水烫一下,然后捞起来晾下水,放一边备用。
汤:先将砂锅里的水烧开,放入生姜片(四、五片就可),少许酒(半汤匙),然后把竹鸡块倒下去,用炭火煲一小时到三小时都可以。
最后,加盐,就可享用了
这样吃好点,一、先把竹鸡切成小块,调入酒、食盐适当淹制。 二、配红枣,党参,枸杞,香菇,生姜,沙姜,八角洗净备用。 三、用压力锅将清水1000克煮至起沙眼后放入用酒、食盐淹制好的竹鸡块,同时把红枣,党参,枸杞,香菇,生姜,沙姜,八角 放入压力锅中,再加入料酒,食盐适量。盖上盖,中火煮上汽后,小火再煮25分钟。(视竹鸡老少而定,老竹鸡最好 35分钟)关火让汽压自然落下后起锅入盆。

生姜+ 桂枝+ 甘草

生姜+ 桂枝+ 甘草,共34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大青龙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茯苓甘草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茯苓泽泻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泽漆汤,竹叶汤,温经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4.【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5.【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6.【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9.【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0.【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1.【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2.【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5.【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6.【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0.【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2.【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3.【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4.【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5.【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26.【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7.【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29.【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8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30.【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3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2.【泽漆汤】: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33.【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34.【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57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