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苓姜术桂汤

中医世家 2023-05-21 01:37:11

苓姜术桂汤

处方 : 茯苓块5钱,生姜3钱,炒白术3钱,桂枝3钱。

功能主治 : 运脾胃,宣通阳气。主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

用法用量 : 水5杯,煮取4杯,分温再服。

摘录 : 《温病条辨》卷二

寒湿腰痛经方的应用


《未刻本》中属寒湿腰痛者,一例为“阳困失旷,胸闷腰痛。苓姜术桂汤”;一例为“肾虚湿着,腰为之痛。茯苓、于术、炙草、干姜”。“阳困失旷”是指寒湿阻滞气机,卫阳失于输布,症见“胸闷腰痛”,以苓、姜、术散寒湿、止腰痛,加上桂枝以振奋胸中阳气。


这个是叶天士的医案记载,其实就是在甘姜苓术汤的基础上加上了桂枝。


甘姜苓术汤就是治疗寒湿腰痛非常好的方子,现代的中医教材也把这个方子收入了进来。



我遇到寒湿腰痛的病人基本就用这个方子为基础方效果非常好,可以加减几味药。

白术,苍术可以大量用,如果寒湿特别厉害,也可以加重薏苡仁的用量。

脾胃病治法,精解这8点治疗方法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正气强弱,取决于气血精神盈虚消长,而精神气血的盛衰,于脾胃功能健旺与否密切相关。早在《内经》中,对于脾胃,已有极丰富的论述,如《素问· 经脉别论》云: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如《灵枢· 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谷、谷气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说明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均有赖于脾胃供给精微物质,即所谓“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 故脾胃被称为“仓肠之官 ” 又誉为“ 后天之本”。

在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输布以及糟粕排出的过程中,虽然脾胃之间互相配合、协同动作,但毕竟脾为脏、胃为腑,其特性、功能各有不同,即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因此,临证必须注意脾胃两者的关系,不可偏胜,否则就会发生病变。同时还应注意,脾胃之间互相影响,即胃病可以及脾,脾亦能涉胃。如胃病失于和降,不能纳谷,症见饥不欲食,则脾虽能运,但因缺乏水谷精微来源,无以上奉心肺、化气生血,脾亦从而病矣;又如脾病失升,不能运化,则胃虽能纳,但因无法独行其津液,必使水谷停滞于胃,胃亦从而病矣,或食后作胀,或神倦思睡,四肢无力,甚则水湿留潴,凝痰聚饮,变病多端。所以脾胃之间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的平衡。

(一)受辨能食与否、以定病胃或脾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正常,则纳运健旺,因而食欲旺盛,气血充足,肌肉发达,精力充沛。症见饥不欲食,系邪气犯胃、致胃气失降,仓廪不纳使然,治则健胃为主,运脾为辅。因痰湿食滞者,可理气化痰、除湿导滞,方如香砂楂曲平胃散或保和丸;因胃阴不足者,宜甘寒生津,养阴和胃,如益胃汤之类。若见食而腹满,说明胃纳正常,脾运障碍,即所谓胃强脾弱,治当运脾为主,健胃为辅;因于脾气虚者,当补脾益气,方如四君子、香砂六君子等;因于脾阳虚者,当温中补虚,可用理中汤之类;若因湿困脾土者,当运脾除湿,升降中焦,方如一加减正气散。若不饥不食,则脾胃俱病,纳运失司,治须脾胃并调;因于气虚者,宜补中益气;因于阳虚者,当温中补虚;因脾胃气阴不足者,用甘淡实脾之法,可益气而不耗阴、扶阴而不损阳,方如参苓白术散或资生丸。

(二)重视舌苔厚薄、苔去病常可解

舌为心之窍,俱“脾足太阴之脉 连舌本,散舌下” (《灵枢· 经脉篇》),故舌与脾也有关系。而附着于舌质上的苔垢,则系胃气化生,“舌之有苔,如地之长草”因此辨别“舌苔”是临床诊断脾胃疾病的重点。舌苔黄厚者,多系湿热蕴阻中焦,可致多种病症,如脘腹胀满、疼痛、头痛、眩晕、失眠等,治当清热化湿,方如半苓汤加楂曲或黄连温胆汤;舌苔白厚而腻者,多属阳气不足,湿邪易从寒化,当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或须温阳化湿,方如苓姜术桂汤,蜀椒救中汤,胃苓汤等,此外尚有舌苔白厚,因阴津不足所致者,其苔必厚而干燥,即叶天士所谓“胃燥气伤”,譬如釜中烧水,火炽水竭,锅垢厚积,欲去其垢,可于釜中添水,则积垢渐融,故治当用“滋润之品”以养阴润燥,以去其苔,方如沙参麦冬汤,甚或六味地黄汤。若舌上无苔,诚非佳兆,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舌质淡嫩者,系脾胃气虚,当用甘淡食脾之参苓白术散;舌质干红者,属胃阴枯涸,当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或益气养阴,双管齐下,务求舌上渐生薄白润苔,待脾胃生气渐复,可望病愈有期,否则其病难治。

(三)气虚阳虚宜分、血虚阴虚勿混

对于脾胃疾病,不但须把气虚阳虚与血虚阴虚区别开,而且对于气虚与阳虚,血虚于阴虚,也不能混淆。若气阳不足,误用养血滋阴之法,势必更损气阳,助湿生痰而舌苔垢腻、纳呆、腹胀、甚而水肿;若阴血本亏,误用温补,则阴血更耗而病势日重。气虚补阳,可致。

致亢阳食气、气更消耗;阳虚补气,可使气壅湿滞、阳虚难复;血虚阴虚,亦须明辨,若血虚补阴、或阴虚补血,则药证不宜而见效不佳,甚可滋生它病。脾胃气虚,可用甘温平淡之品,如参、术、芪、草、苡、扁豆、莲米等;阳虚者可加姜、桂、附等辛温燥烈之品;血虚者,多用味厚浓浊,腥粘滋腻之物,如龟胶、阿胶、生地、当归、海参、淡菜、鲍鱼、鳗鱼、团鱼、乌龟等;如属阴虚,多用气薄味淡、生津养阴之品,如人参,沙参,麦冬,百合,玉竹,黄精,白芍等。在辨证中,固宜把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区分开,同时也应注意其间的联系和影响,如气虚阳虚,气血血虚,血虚阴虚,阳虚阴虚等常可同时兼见,因而在治疗时,应全面考虑,突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逐一加以解决,疗效始佳。

(四)阴阳以平为期、刚柔务须相济

脾为阴脏,体阴而用阳;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脾胃湿土,得阳始运而喜刚燥;胃为燥土,得阴自安而喜柔润。脾胃之间,燥湿相济,阴阳平衡,则升降正常,纳运健旺。因而在调治脾胃病时,须注意恢复燥湿相济,阴平阳秘的状态,用药须刚柔互济,不可偏盛。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常有胃阴不足之症,单纯用酸甘濡润之品,如沙参、麦冬、乌梅、白芍、甘草等生津养胃,一般多可收效。若更有舌苔腻,面黄便溏者,属胃阴不足兼脾弱湿积,须配平胃、二陈、刚柔相济;或先健脾除湿,待湿去苔化,继以养阴治胃;或刚柔之剂,交替使用,以免滋腻碍脾,过燥伤阴,如此,方能使阴阳协和,渐得疗效。

(五)理脾重视升运,治胃注意通降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对湿滞气阻,食积内停等实证,固须化湿理气,消食导滞,以复升运、通降之性为要。即使对脾胃虚证,在补以甘药时,亦不可一味呆补,而碍脾之升,妨胃之降。故补脾胃之剂常于甘味之中配以理气助运之品,如陈皮、木香、枳壳;或是补脾、运脾、交相参用,总以补中而不用治,配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陈皮以理气助运;升阳益胃汤加羌、防以鼓动胃气,其深得脾胃用药之旨也。对气虚、阳虚如此,即使于胃阴虚用养阴药,也只宜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恢复胃气顺降之性,忌用滋腻壅滞之物,方能达到胃健纳旺的目的。

(六)久病寒热错杂、治须寒热并投

中医治病,贵在“审证求因”,因此临证之际,不可胶守常规,生搬硬套,特别对于某些病程较长,病情错杂者,犹须根据病情,灵活配伍方药。如临床上某些顽固的胃痛,呕吐,腹泻病例,缠绵难愈。自习揣摩病情,多属脾气虚寒、兼夹肝胃郁热之征,而见胃脘痞闷、痛涌酸水、瘀气,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口渴不欲饮,四肢欠温,小便黄,大便或燥,舌质红苔薄白,脉虚细数,此时单用温中补虚则热势更炽,单用寒凉清热则脾阳更损,治疗颇难措手,唯有用补泻并进,寒热互补之法,方能获效。虚寒甚,郁热轻者,可用连理汤法;热象明显,虚寒不甚者,可用椒梅汤(《温病条辨》)法,仲景黄连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皆属此类,临床用之得当,奏效甚捷。

(七)病症顽固难愈、肝胆与肾当参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肝气郁滞,乘袭脾胃,脾胃不健,肝气乘虚侵犯。故对于脘腹疼痛,呕吐,泄泻,按一般调理大发,治之不应,脉象现弦者,当加入柴胡,白芍,防风,木瓜等抑肝之品;或以理脾疏肝之逍遥散、或用善解六郁的越鞠丸,与和中之剂交替使用,每可获得一定疗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相互为用,转相滋养。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少,则中土失于温煦,脾胃升降失司,纳运不健。久泄不已,当虑肾中精气不足,难以温煦中土使然,当脾肾同治,但其中又有气虚阳虚之分,若偏气虚,妄投辛热燥烈,则气愈耗,易致气阴两伤;偏于阳虚,误用甘温壅滞之品,每致阴寒愈盛,湿邪滋生。久泄兼见肾精亏乏之象者,以脾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脾固肾,方如双补汤,俟脾肾气旺、腹泄可止;若更增黎明做泻、腹部畏寒、下肢觉冷、脉沉迟者,此系脾肾阳虚,治当补火生土,代表方如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

(八)注意生活调理、终以丸药善后

脾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不甚、情志刺激,密切相关。如某些胃痛,泄泻病员,于病情缓解或初愈之时,常因误食生冷不洁之品、或恼怒忧思,而致旧恙复萌,或病情加重。所以重视饮食调摄,养成良好进食习惯,如定时定量,不食生冷腐败之物,同时注意调情志,和喜怒,避免过度情绪刺激,对于防治脾胃疾病,巩固疗效,都很必要。此外,对于某些易于复发的慢性脾胃疾患,于病初愈之时,及时应用调理脾胃的丸散药剂以善后,常可使疗效彻底巩固,可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反复。

苓姜术桂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苓姜术桂汤的用法用量5摘录附:1古籍中的苓姜术桂汤 1拼音 líng jiāng shù guì tāng

2处方茯苓块5钱,生姜3钱,炒白术3钱,桂枝3钱。

3功能主治运脾胃,宣通阳气。主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

4苓姜术桂汤的用法用量水5杯,煮取4杯,分温再服。

5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古籍中的苓姜术桂汤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腰腿足痛 湿凝伤其脾肾之阳。滋填固涩。决不应病。先议用苓姜术桂汤。驱湿暖土。再商后法。吴舌白干涸。脘不知饥。...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此兼运脾胃,宣通阳气之轻剂也。苓姜术桂...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 气。吞酸形寒。乏阳营运。议鼓运转旋脾胃一法。苓姜术桂汤。某(十六)地中湿气。自足先肿。湿属阴邪。阳...

《古今医案按》:[卷二]湿 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术甘汤。吞酸形寒之用苓姜术桂汤。虽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来。无不吻合。湿温身热...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温热验案]温热兼症医案

拉稀,肚子不疼,一天大便6-7次,全是水,怎么了?

病从口入,你这种情况属于腹泻,应该是肠道感染引起,不一定伴随发热,建议你口服氟哌酸或者黄连素,同时由于腹泻丢失体内电解质,你需要多喝糖盐水补充。以后注意饮食卫生。如果服药后还不见效,建议到医院输液治疗。
补充:不见得非要有腹痛,只有细菌侵袭破坏肠粘膜才能引起腹痛,如果只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那就是你这样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52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