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为末,香油调,摊贴纸上,用针刺数百孔。
功能主治 : 臁疮。
用法用量 : 反贴疮上,贴时先用米泔水温洗净,3日1换。
摘录 : 《文堂集验方》卷四
处方 : 黄占5两,飞丹4两,铅粉4两,轻粉2钱,乳香2钱,没药2钱,冰片3分,麻油(春、夏2两,秋、冬3两)。
制法 : 先将占、油煎5-6沸,下乳、没再2-3沸,下轻粉,随下丹、粉,槐、柳枝搅10余沸,取起冷定后,下冰片搅匀,瓶盛,浸水中1宿,出火毒。
功能主治 : 臁疮。
用法用量 : 臁疮夹纸膏(《青囊秘传》)。
摘录 :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桐油是世界上植物油中最佳速干性油,具有干燥快、附着力强、比重轻、富光泽、耐热、耐冷、防水、防腐、不导电等特征。主要用于油漆、船舶、家具、电器、油墨、医药等行业。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
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
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
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桐油涂在木材表面具有防水和防腐的基本功效,但因为用桐油处理木材只能涂饰在表
面 ,对木材内部的环境没有根本的改变,木材或多或少都含有水分,在户外环境中
阳光照射下非常容易使木材升温,为各种厌氧菌滋生创造了条件。这些细菌正是蛀蚀
木材的祸首之一。除此之外,在阳光的照射下,桐油极易分解使得木材表面很快失掉
保护层和桐油固有的色彩,表面形成斑驳陆离的景象。每年都要重复进行桐油处理,
即费钱又费事还很难达到希望的效果。因此对普通木材,桐油处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
决防腐处理问题的。
但目前最好的木材防腐方法就只是桐油防腐比较多的使用,毕竟它的造价和使用方法
比较简单,而且防腐的技术比较好掌握!请问目前最好的木材仿佛方法有什么成熟的竟
得起时间考验的而且一劳永逸的方法?当然桐油防腐也存在对木材干燥程度的要求!
毒理
桐油内含的桐酸对黏膜有剌激性,吸收后可损害肝、肾。桐油的外观易与食用植物油相混淆,极易误食中毒。误食纯桐油,由於剧烈地呕吐,故吸收较少。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长期少量食用,可引起亚急性中毒,由於桐油全数被吸收,有时中毒症状反较严重,并可致死。
临床表现
(1)潜伏期急性中毒较短暂,亚急性中毒则时间较长。
(2)中毒表现:1急性中毒:食后迅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头晕;严重者便血、呼吸困难、惊厥,尿中出现蛋白质、管型及红细胞;原有肝损害者,可使症状及肝功能损害加重;急性中毒者若能及时处理,多能迅速恢复;2亚急性中毒:先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胃部烧灼感、腹泻等胃肠刺激症状,持续1~4周(多数2周)后出现下述毒物吸收后的症状:下肢浮肿,并可逐渐延及全身;周围神经炎样症状如肢体酸痛、四肢发麻、下肢触觉和痛觉减退,腱反射正常或亢进或减弱;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肤潮红、灼热,可出现紫红色斑纹;少数病例肺部有罗音,肝脏肿大,心脏听诊可能出现奔马律,多死於心力衰竭;患者无急性中毒时的肾脏功能改变。
食油中混有桐油的检验测定法:1亚硝酸法:取待检油5~10滴置於试管中,加入石油2m1,使油溶解,必要时过滤,於滤液中加亚硝酸结晶少许,并加5mol/L硫酸1ml,振摇后放置;如系纯净的食用植物油,则仅产生红褐色一氧化氮气体,油液仍然澄明;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时,油液层则呈浑浊,并出现黄色絮状物;如系纯桐油则全部凝结成絮状团块,初呈白色,放置后变为黄色。2硫酸法:取油样数滴置白瓷板上,加纯硫酸1滴,食用植物油与硫酸接触部分呈橙黄色至褐红色;如有桐油混杂时,则呈现血红色凝块而表现绉缩,颜色逐渐加深,用玻棒搅拌则粘结成团,似软稠浸膏状态;本法可检测出食用植物油中混杂的3%~5%的桐油。
急救处理
1.急性中毒
(1)刺激咽部催吐。
(2)予温水洗胃。
(3)灌入稠米汤、藕粉或稀面糊以保护胃黏膜。
(4)静脉补液,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5)对症处理。
2.亚急性中毒
(1)停食混有桐油的油类。
(2)水肿:予氢氯塞秦25~50mg/次口服,每12小时1次;或其他利尿剂。
(3)心力衰竭:常规予洋地黄毒甘治疗。
(4)周围神经炎: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Bl和维生素B12。
(5)对症处理。
桐油别名:桐子油(《纲目》)。
性味:甘辛,寒,有毒。
入药部位: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所榨出的油。
桐油的用法用量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桐油的功效主治 功效:探吐风痰。
主治:外用治疥癣,臁疮,汤火伤,冻疮皲裂。
桐油的配伍①治血风臁疮:一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二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简便单方》)
②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③治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扫数次。(《濒湖集简方》)
④治酒齄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摘元方》)
⑤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救急方》)
⑥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华佗危病方》)
⑦治被火灼伤:桐油、石灰。先将石灰搅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数滴,急以竹枝搅之,半时起白色胶质,敷患部,清快异常。(《中医科学》(4):63,1936)
⑧治指疔: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贵州草药》)
桐油的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
以桐油和石膏粉调敷患处。如用药及时,对急性化脓性炎症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据65例各种软组织急性炎症的观察结果,用药1~10天后有46例炎症完全消失,6例炎症局限,症状好转;13例脓肿缩小,自行破溃或经小型切开引流而痊愈。用于急性阑尾炎11例,于3~14天全部治愈;阑尾脓肿17例,除1例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其余均在7~15天治愈;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均于3~6天痊愈;其他如膈下脓肿、腹腔脓肿、急性胆囊炎、局限性腹膜炎、扁桃体脓肿、齿槽脓肿等,用药后亦有良好效果。治疗过程中,须根据病情需要结合其他疗法,如应用抗菌素、输液、输血等。对已经成熟的脓肿或业已切开引流者,及急性穿孔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溃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应及时采取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制剂及用法:以桐油30~40毫升与生石膏粉100克混和,调匀后涂于纱布或油纸上,外敷患处。腹腔炎症则敷于病变部位的腹前壁上;盆腔附属器官炎症敷于下腹,或采用阴道坐药方法;扁桃体炎及齿槽脓肿等敷于下颌部。敷药宽度必须超出炎症浸润范围。根据病情轻重每日换药1~3次
②治疗灼伤
力求在灼伤后10分钟内,把灼伤的肢体浸泡于桐油桶里,浸泡时间以病人患肢离开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轻微灼感为止。浸泡后用消毒纱布沾生桐油敷贴患处,每天更换1次,至创面干燥为止。试治9例,浸泡后灼伤处周围红肿明显缩小,起泡也减少。Ⅲ度灼伤焦痂干燥后脱落自愈。没有出现感染,且愈后瘢痕柔软,不引起功能障碍。
③治疗寻常疣
先用缝衣针或小刀将疣的表面轻轻刮破,随即将油桐果的胶汁滴在疣面,听其自然干涸结痂,自行脱落。如患处脱痂后,仍有部分疣组织尚未脱落者,再滴药1~2次,以愈为度。滴药后不要用水洗涤患处,以免影响结痂。治疗8例,除1例多发性滴药3次未效外,其余7例单纯性经滴药1~3次均脱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目录1拼音2概述3《疡医大全》卷七方之红玉膏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疡医大全》卷七引《严氏济生方》之红玉膏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4.5摘录 5年氏《集验良方》卷二方之红玉膏 5.1组成5.2功效主治5.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5.4制备方法 6年氏《集验良方》卷六方之红玉膏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万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红玉膏 7.1处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7.5摘录 8《青囊秘传》方之红玉膏 8.1红玉膏的别名8.2处方8.3制法8.4功能主治8.5红玉膏的用法用量8.6摘录 9《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红玉膏 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9.5摘录 10《医宗金鉴》卷五十九方之红玉膏 10.1组成10.2功能主治10.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0.4制备方法 11《良方汇录·外科统治门》方之红玉膏 11.1组成11.2功效主治11.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1.4运用11.5制备方法11.6用药禁忌 12《何氏济生论》卷八方之红玉膏 12.1组成12.2功能主治12.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2.4制备方法 13《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之红玉膏 13.1组成13.2功效主治13.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3.4制备方法 14《良朋汇集》卷三方之红玉膏 14.1组成14.2功能主治14.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4.4制备方法 1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红玉膏 1拼音 hóng yù gāo
2概述 红玉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疡医大全》卷七方之红玉膏
蛇蜕1条,蜈蚣1条,头发(洗去油垢)2两,黄蜡2两,香油4两。
上药同熬,滤清,用黄丹收膏,再下黄蜡融化。
4《疡医大全》卷七引《严氏济生方》之红玉膏
5年氏《集验良方》卷二方之红玉膏
6年氏《集验良方》卷六方之红玉膏
7《万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红玉膏
8《青囊秘传》方之红玉膏
9《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红玉膏
10《医宗金鉴》卷五十九方之红玉膏
11《良方汇录·外科统治门》方之红玉膏
12《何氏济生论》卷八方之红玉膏
13《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之红玉膏
14《良朋汇集》卷三方之红玉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52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臁疮阡张膏
下一篇: 良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