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豉1升半,犀角屑1两,羚羊角屑1两,芍药3两,升麻4两,杏仁1两(去皮尖),栀子7枚,甘草(炙)1两。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喉痛肿结,毒气冲心胸。
用法用量 : 以水7升,煮取1升半,去滓,分3次服。
注意 : 忌海藻、菘菜。
摘录 : 《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穿山甲中药的功效有三个:第一,活血消症,在临床上治疗一些淋巴结肿大或者是肿瘤,或者是各种的癌症以及甲状腺结节或者是甲状腺癌等等,这都是活血消症的作用,并且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第二,通经下乳,对于产后乳汁不下这样的产妇穿山甲有较好的疗效,古人有过一句话说的很好,穿山甲效用强,妇人服了乳长流。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话,所以说穿山甲还是有很好的通经下乳的作用。第三,还有消肿排脓的作用,消肿排脓,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或者是痈肿疮毒类的这样的疾病都可以用穿山甲来进行治疗。
长期以来,外感病存在着“寒”和“温”两大学派。不同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总结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但任何一种辨证法,均不能概括外感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此,在两大学派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深刻体验,总结出一个统一的辨证纲领──五期辨证法。即恶寒表证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热期、入营动血动风期和阴阳损伤期。这是外感病诊断和治疗的五个阶段,也是五个关键。尽管外感病千变万化,但一般不外这五个时期。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必须掌握这五个关键。治疗的方法和方剂,也应根据这五个阶段随机应变。它不但可以包括三大辨证法的全部内容,并且可以概括外感病的全过程,乃至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相结合。所以它更切合于临床,亦有利于寒温的统一。现列表3-1说明之。
表3-1 五期辨证法与其他辨证法的关系
五期辨证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二焦辨证
恶寒表证期 表寒 表、寒、实 肺 太阳 卫 上焦
表热 表、热、实 肺 太阳 卫 上焦
表里同病期 半表半里、实 肺、胆、募原 少阳 气 上焦、中焦
入里化热期 里、热、实 胸、肺、胃、肠 阳明 气 中焦
入营动血动风期 里、热、实 心包、肝 厥阴 营、血 上焦、下焦
阴阳损伤期 阴虚 里、热、虚 肝、肾 厥阴、少阴 营、血 下焦
阳虚 里、寒、虚 心、脾、肾 太阴、少阴 营、血 上焦中焦、下焦
不论寒温,均为外邪所侵而发病,初期都有表证,所不同者,无非是感受的外邪不同而已。表寒者,用辛温解表法;表热者,用辛凉解表法。临床可根据六淫的兼夹,及发病季节,地处环境,病人体质,平素宿疾等方面的因素,予以相应的加减即可。继而发展为表里同病,此期亦有不少共性。若外邪入里化热后,则更无必要去分辨是伤寒还是温病。试设一位临床表现为白虎汤证的病人来就诊,有谁能辨清是伤寒还是温病?又有什么必要去辨清是伤寒还是温病?有是证,用其法,用其方。至于温病的入营动血动风,恰恰可以弥补《伤寒论》的不足。它们的后期,伤寒虽易伤人阳气,但亦可热化伤阴;温病虽易耗损阴津,但也可出现伤阳。况且阴阳互根,阴虚可以损阳,阳虚可以损阴。所以不论寒温,见阴虚者,则滋阴,阳中求阴;见阳虚者,得扶阳,阴中求阳。可见寒温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是应该统一的,亦是完全能够统一的。
一、 恶寒表证期
此期为外感病初期,外邪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临床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或少汗、咽痒、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等一系列外邪侵犯太阳卫表的证候。其特点是发热和恶风寒同时存在,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但恶风寒消失后,身热稽留,而无其他新的变化,这时仍属表证。所以恶风寒的存在与消失后有无新的变化,是诊断外感病初期传变的关键”(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温病一得》)。它包括了太阳病、卫分证和部分上焦肺的病症。一般可分为表寒与表热两大类型。由于病邪有风、热、湿、燥、寒、疠之分,季节有春、夏、长夏、秋、冬之异,以及体质和反应性等方面的因素,临床常见的证型见表3-2(限于篇幅,突出重点,此仅列主要证型,其类方及加减均略,以期纲举目张。下同)。
表3-2 恶寒表证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表寒 寒束卫表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身疼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发汗解表 麻黄汤
营卫不调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声重,苔薄白,脉浮缓 调和营卫 桂枝汤
寒湿遏表 恶寒身重,骨节疼痛,微热少汗,苔白腻,脉濡缓 除湿解表 麻黄加术汤
凉燥犯表 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唇燥干咳,苔白欠润,脉浮紧 润燥解表 杏苏饮
气虚感冒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倦怠气短,舌淡苔白,脉浮弱 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阳虚受寒 恶寒微热,头疼身痛,肢冷声低,舌淡苔白,脉沉弱 助阳解表 麻附细辛汤
表热 风热袭表 发热恶风,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疏风解表 银翘散
暑热寒闭 头痛发热,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苔白腻,脉濡数 清暑透表 新加香薷饮
湿热着表 身热不扬,头目胀痛,身重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化湿解表 藿香正气散
温燥侵表 头痛发热,恶风干咳,咽干鼻燥,苔薄少津,右脉数大 润燥疏表 桑杏汤
血虚感冒 头痛身热,微恶风,心悸,少华,舌淡苔白,脉浮细 养血解表 葱白七味饮
阴虚冒风 头痛发热,微恶风,咽干烦渴,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感受疫疠 高热,有局部红肿热痛,具传染性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为了执简驭繁,临证时可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治之。
僵蝉三拗宣肺汤方
僵蚕10g 蝉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黄10g 杏仁10g 甘草5g 淡豆豉10g
【加减】恶寒无汗,脉浮紧加桂枝、葱白;汗出恶风,脉浮缓去麻黄,加桂枝、白芍;但咳、身热不甚加桑叶、菊花;发热、咽痛,口微渴,脉浮数加金银花、连翘;热甚,或咳喘加生石膏、三叶青;咳喘痰鸣肺热者加地龙、百部、葶苈子;寒饮咳喘痰稀白者加细辛、干姜、五味子;热郁胸膈、心烦懊侬加瓜蒌皮、栀子;头痛甚、寒加川芎、细辛、白芷;热加川芎、菊花、蔓荆子;项强加葛根、羌活;口渴加芦根、天花粉;鼻塞甚加辛夷、苍耳子;咽喉肿痛加野荞麦根、土牛膝、板蓝根;声音嘶哑加木蝴蝶、凤凰衣、老蝉;身热不扬、苔白腻兼湿邪者,合藿朴夏苓汤;高热甚,局部红肿热痛或具传染性者,去麻黄、豆豉,加红白重楼、大青叶、蒲公英、生石膏;气虚加黄芪、党参、苏叶;血虚加丹参、生地、白芍、当归;阴虚加玉竹、玄参、天花粉、石斛;阳虚加黄芪、附子、细辛等。
【方解】外感病,乃六淫之邪,侵袭太阳卫表,由表入里。故治疗只宜表透为要,勿使邪毒内犯,促其外达。此即叶天士所谓 “在卫汗之可也”。方中蝉衣轻清灵透而性凉,有以皮达皮之妙,善解外感风热,利咽止咳,且有抗过敏、抗应变、抗病毒等多种功效。僵蚕辛平,朱良春先生谓其 “功能散风降火,化痰软坚,解毒疗疮……对温邪感染最为适宜”。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体会到该两药相互配用,相得益彰,兼擅表透与解毒之功,为治热病不可多得之对药。善用此对药者,当首推杨栗山先生。他在《伤寒温疫条辨》自创的15首方剂中,全部用了此对药,其中以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最为著名。谓其“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惟外感初期用大黄,为大多数医家所顾忌。故用牛蒡子以替代。牛蒡子,《药品化义》谓其“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消火,带辛能疏风……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麻黄辛温,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宣肺利水之功。与杏仁、甘草配伍,名三拗汤,以泄肺而利气。豆豉善擅表透之功,张镜人先生家几代人最为推崇此味,邪在卫表,配葱白;外邪入里,配栀子;邪入营血,配生地。裘吉生先生对银翘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赞赏,谓其“微辛微温,发汗而不伤阴,辛凉剂中参此,又无凉遏之弊,诚为佳品。”故本方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之功。适应一切外感病初期。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根据外邪性质,病人体质,平素宿疾,病程传变的不同阶段,采用对症加减,灵活化裁,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便可扩大其运用范围,均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从而更进一步证明了寒温不但辨证纲领可以统一,处方用药亦可以统一。
二、 表里同病期
此期为外邪在表未解,逐渐入里,但又未完全入里,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形成表里同病。其特点是既有寒热头痛的表证,且易呈现往来寒热,发热起伏;又有胸胁苦满,烦渴呕恶,下利或便秘的里证。它包括了少阳病、部分太阳病、太阴病、气分胆以及邪伏募原等病证。范围较广,触及面亦大。临床常见的证型见表3-3。
表3-3 表里同病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表里同病 表寒下利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咳喘,下利,脉浮紧 解表和里 葛根汤
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清里 大青龙汤
表寒内饮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心下有水气,苔薄白,脉浮滑 散寒化饮 小青龙汤
邪与水结 发热心悸,小便不利,欲饮或水入则吐,苔白润,脉浮大 化气行水 五苓散
表里俱实 憎寒壮热,头昏目赤,便秘尿赤,胸膈痞满,脉浮数 解表通里 防风通圣汤
里寒兼表 表未解,有寒热,心下痞,时下利,舌淡苔白,脉浮迟 温中解表 桂枝人参汤
邪在少 阳募原 偏热 邪在少阳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少阳兼表 发热恶寒,肢节烦痛,微呕不欲食,苔薄白,脉浮弦 和解散表 柴胡桂枝汤
少阳兼里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急,烦,呕,便秘,苔黄腻,脉弦实 和解攻下 大柴胡汤
偏湿 邪留三焦 寒热起伏,入夜尤甚,烦渴,泛恶,尿赤,苔腻,脉弦数 分消走泄 蒿芩清胆汤
邪伏募原 寒甚热微,身痛肢重,呕逆胀满,苔厚腻,脉缓 宣透募原 达原饮
本节重点就邪在少阳气分胆的病变简述之,临床可用柴胡青蒿和解汤加减治之。
柴胡青蒿和解汤方
柴胡10g 黄芩10g 青蒿10g 半夏10g 陈皮5g 山栀10g 豆豉10g 碧玉散15g 生姜10g 大枣10g
【加减】肢节烦痛加桂枝;大便秘结加大黄;胸胁胀痛加川楝子、玄胡;呕恶甚合温胆汤;疟疾、邪伏募原加草果、槟榔;体虚加人参;妇人行经感冒、热入血室加丹参、桃仁、红花。
【方解】少阳为三阳之枢,外邪一旦侵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太阳争而为寒,内与阳明争而为热,故呈往来寒热,发热起伏。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口苦胁满,心烦喜,呕等症;方中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少阳专药;青蒿、豆豉协柴胡清透邪热;配黄芩、栀子苦寒清泄少阳胆腑相火,泻心肺之热;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散结消痞;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生姜暖胃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姜枣相合,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故本方有和解少阳、清胆和胃之功。凡邪入少阳,胆腑郁热,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有柴胡证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三、入里化热期
此期为外邪基本离表,入里化热。其特点是恶风消失,身热增高,发热恶热,胸膈烦闷,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下利,且易耗伤津液。它包括了阳明病、气分证、上焦胸肺、中焦脾胃以及湿邪内蕴而化热的病证。临床常见证型见表3-4。
表3-4 化热入里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胸膈肺热 热郁胸膈 身热心烦,懊侬不安,舌边尖红,微黄,脉数苔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 胸膈灼热如焚,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欠润,脉滑数 清泄膈热 凉膈散
痰热结胸 身热烦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黄滑,脉滑数苔 化痰散结 小陷胸汤
胸膈痰实 发热恶风,胸中痞塞,欲呕,苔黄,寸脉浮按之紧 涌吐痰实 瓜蒂散
邪热壅肺 身热汗出,咳喘烦渴,痰黏不爽,苔薄黄,脉数 清热宣肺 麻杏石甘汤
肺热腑结 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苔黄滑,脉右寸实大 清热泄下 宣白承气汤
燥热伤肺 身热干咳,烦渴而喘,咽干鼻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清热生津 清燥救肺汤
胃肠热结 无形热盛 高热汗出,烦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脉洪大 辛寒清热 白虎汤
胃热津伤 身热心烦,眠不安,津气虚少,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热生津 竹叶石膏汤
有形热结 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胀满痛,苔黄燥,脉沉实 攻下泄热 三承气汤
腑实阴亏 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舌红苔燥,脉数 滋阴攻下 增液承气汤
肠热下利 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止利 葛根芩连汤
吐利痞证 呕吐,下利,腹中雷鸣,嗳出食臭,心下痞,苔腻,脉数 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热痢下重 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脉数 清热解毒 白头翁汤
湿热内蕴 湿遏热蕴 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胸闷痞满,苔白腻,脉濡缓 宣化泄热 三仁汤
湿热蕴毒 发热口渴,咽肿,溺赤,胸痞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解毒 甘露消毒丹
湿困尿闭 小便短少,甚或不通,热蒸头胀,苔黄腻,脉濡数 淡渗分利 茯苓皮汤
湿热发黄 面目周身俱黄,色鲜明,尿深黄,恶心,苔腻,脉数 清利退黄 茵陈蒿汤
湿热发胚 发热有汗不解,肌表发出细小的水疱疹子,名曰白胚 宣畅湿热 薏苡竹叶汤
湿热结滞 便溏不爽,色黄黑如酱,腹满呕逆,苔黄浊,脉滑数 导滞通下 枳实导滞丸
临床可用银翘白虎清热汤加减治之。
银翘白虎清热汤方
生石膏50g 知母10g 银花15g 连翘15g 草河车15g 三叶青15g 竹叶10g 山栀10g 甘草5g
【加减】胸膈灼热、懊侬心烦加豆豉、牛蒡子;身热烦渴、咳喘痰黏加麻黄、杏仁、瓜蒌;咽喉疼痛加僵蚕、蝉衣、土牛膝;咳痰黄脓加黄芩、鱼腥草;有伤津之象者加南北沙参、玄参、太子参;口渴甚加芦根、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结加芒硝、大黄;腑实阴亏,或气营两燔加生地、玄参、麦冬;便溏加山药、葛根;下利后重去知母、石膏,加黄芩、黄连、白头翁。
【方解】外邪化热入里,侵犯阳明中焦气分,“有两个证候经常出现,一为邪热由胃到肠(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致使大便秘结。由于腑气的不通,(则易)化火上炎,一方面消耗津液,唇燥舌干;另一方面影响神志,烦躁不安。为防止燎原之势,应予攻下……二为热邪(极易)损伤胃阴,消耗津液(而见壮热烦渴,汗出恶热),口舌干燥(等症)。由于津液的不足,热势愈炽,变化更速,此时必须以清热生津为急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是治疗热病和防止恶化的关键”(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温病一得》)。故方中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大清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借苦寒润燥以滋阴。山栀、竹叶、三叶青,助石膏清热除烦,清泄三焦之火。银花、连翘、草河车辛凉透邪,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故本方有大清肺胃之热,解毒透邪之功。凡外感病出现高热、烦渴、津伤、腑实等证时,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四、入营动血动风期
邪热进入营血,标志着病情严重,这是外感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严重证候在这一时期出现,甚至死亡。所以外感病必须设法截断扭转其入营动血。如何截断? 医者务必见微防渐,护于未然,即在见有入营的前驱证,如身热夜甚、舌红转绛、苔黄少液、坝躁不安等症时,即可在银翘白虎清热汤内加鲜生地、豆豉、丹皮、紫草等清营泄热之味,务必设法转归气分而解。若邪热已深入营Ⅲ,便会出现斑疹显露、吐衄便血、神昏谵语、动风抽搐等严重证候,促使病情走向恶化,发生剧变。临床常见证候见表3-5。
表3-5 入营动血动风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邪入营血 邪入营分 身热夜甚,口反不渴,心烦舌绛,苔黄少液,脉数 清营泄热 清营汤
肺热发疹 身热咳嗽,肌肤散见红疹,舌红苔黄,脉数 泄热透疹 银翘散加减
胃热发斑 发热心烦,肌肤发斑,舌红绛,脉数 凉血化斑 化斑汤
热盛出血 壮热谵语,斑疹密布,吐衄便血,舌绛,苔黄燥,脉数 凉血解毒 犀角地黄汤
气营两燔 壮热烦渴,骨节酸痛,斑疹出血,舌绛,苔黄燥,脉数 泄热凉营 清瘟败毒饮
瘀热蓄血 少腹急痛,便秘或色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紫,脉沉实 泄热逐瘀 桃仁承气汤
热入血室 妇人经期感冒,经水忽停,发热谵妄,胸胁胀满,脉弦 和解化瘀 小柴胡汤加减
神昏 热传心包 高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质红,脉数 清心开窍 清官汤、凉开三宝
痰蒙心窍 神识昏蒙,时明时昧,间有谵语,苔黄腻,脉滑数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动风 热盛动风 灼热肢厥,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红,脉弦数 凉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瘛疚,肢厥神倦,舌干绛少苔,脉沉细 滋阴熄风 大定风珠
治疗急宜清营凉血熄风,可用牛角地黄清营汤加减治之。
牛角地黄清营汤方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15g 丹参30g 玄参30g 大青叶30g 石膏100g 知母15g 银花30g 甘草5g
【加减】发斑疹者加紫草、栀子;吐衄便血者加黄芩、黄连、地榆;便秘加芒硝、大黄;热传心包、神昏谵语者选加“凉开三宝”;其中高热神昏用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动风便秘用紫雪丹(长于镇痉熄风),高热痰盛用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这三种成药,常在高热神昏动风时作为急救使用;吴瑭说:“此荟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 ”(《温病条辨》)。痰蒙心窍、神识昏昧、舌苔浊腻者去生地,加竹沥、菖蒲、郁金、苏合香丸;瘀热蓄血,少腹急痛,其人如狂者,合桃仁承气汤加水蛭;热盛动风加羚羊角、钩藤、僵蚕、蝉衣、地龙,甚者用蜈蚣、全蝎等。
【方解】邪热内传营阴,损伤血络,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血、衄血;阴络伤则血从下溢而为便血、尿血;外溢肌肤,则见斑疹显露,热毒甚则斑色紫黑。热扰心营,则神昏谵语。肝经热盛,热极生风,则手足抽搐,发为痉厥。方中牛角以代犀角,清心凉血解毒;配生地一以清营凉血,一以养阴清热;重用石膏、知母、甘草大清阳明气分之热,意在清热保津;配银花、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以透邪热,使入营之邪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丹皮、丹参、玄参,既能凉血,又能散瘀,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符合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义。故本方具有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之功。凡邪热入营,动血,神昏,动风等急、危、重症,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总之,“夫病温者,总以邪热为患。邪热鸱张,最易出现伤阴、便结及神昏之变,以致病情日趋严重。故善治温病者,必须见微防渐,护于未然”。上海已故名老中医严苍山先生在这种学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温病治疗“三护法”──护脑、护津、护肠。他说“温病之邪热亢盛者,每致神昏谵语,治者必须预识病机,先事预防,务在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故当其夜有烦躁,睡则梦语,醒则清明,或高热而见舌质红绛者,即须于大剂清热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品……若待谵语、神昏、惊厥时始用此等方药,效果相差悬殊……温为阳邪,易于伤津劫液,初见舌质干燥乏津、口渴者,即用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之属,毋使津劫而阴伤也。迨阴液既伤,再予甘寒咸寒之药,则有杯水车薪之憾。故护津法乃属未雨绸缪,与临渴掘井者自有高下之别。温病初用发汗,使邪从汗解。药后热不解,而大便不畅,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温病下不嫌早也。盖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邪无凭借,热自得退。若必待腹满便秘燥实已甚而始下之,实已邪势鸱张,则危象已见矣”(严苍山《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温病专辑》)。说明护脑、护津、护肠的“三护法”有其较高的临床价值,亦是提高疗效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 阴阳损伤期
此期为外感病后期,它包括了太阴病、少阴病、部分厥阴病和下焦肝肾病。其特点是外邪已去但正气亦伤,阴虚阳衰。所以在整个外感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时刻制止其发展,并且要使之由深转浅,化重为轻,以减少其恶化的机会,要时时注意“护阳气、存阴液、顾及脾胃”,不使正气耗损。“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可分为阴津虚损和阳气虚衰两大类证。常见的病证见表3-6。
表3-6 阴阳损伤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阴津虚损 肺胃阴伤 身热未净,鼻咽干燥,干咳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养肺胃 沙参麦冬汤
暑伤津气 身热息高,烦渴,溺黄,自汗,肢倦,舌红少苔,脉虚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汤
阴虚火炽 身热烦渴,不得卧,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育阴清热 黄连阿胶汤
水热互结 发热干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 养阴清利 猪苓汤
邪留阴分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透邪 青蒿鳖甲汤
肝肾阴虚 手足心热,神倦欲眠,舌干绛少苔,脉虚 滋阴养液 加减复脉汤
真阴欲竭 多汗气短,神疲,舌红干燥无苔,脉虚细欲绝 护阴救脱 生脉散
阳气虚衰 脾虚中寒 腹满而吐利,时腹时痛,舌淡苔白,脉缓弱 健脾温中 理中汤
脾虚停水 头眩心悸,气上冲胸,小便不利,苔薄白,脉缓滑 健脾利气 苓桂术甘汤
心阳不振 心悸动,虚烦少气不得眠,舌淡少苔,脉虚细伴结代 强心复脉 炙甘草汤
肝寒胃逆 干呕吐涎沫,烦躁头痛,下利肢冷,苔白滑,脉迟 温肝和胃 吴茱萸汤
阳虚水泛 头昏目眩,心下悸,下利尿少,舌淡,苔水滑,脉沉弦 温阳利水 真武汤
阳虚阴盛 肢厥汗出,神倦欲卧,吐利拘急,舌淡苔白,脉微细 回阳救逆 四逆汤
真阳欲脱 大汗淋漓,肢厥,神衰欲脱,舌淡,脉微细欲绝 固元救脱参附汤
临证时阴虚者可用滋阴清热保津汤加减治之,阳虚者可用益气壮阳祛寒汤加减治之。
滋阴清热保津汤方
西洋参10g 生地15g 玄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6g 铁石斛12g 山药15g 白芍15g 甘草5g 仙灵脾15g
【加减】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低热有汗不解,口干喜饮,气逆欲呕者,加竹叶、石膏、半夏;阴虚火炽,心烦不得卧,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者,加黄连、阿胶、鸡子黄;大便秘结,肠燥难行者,酌加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邪留阴分,夜热早凉者,加青蒿、鳖甲、牡丹皮;阴虚动风者合大定风珠;大汗淋漓,汗热而黏,肢温身热,正气欲脱,将亡阴者,急加大剂量净萸肉、龙骨、牡蛎,生脉针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救脱。
【方解】热病后津耗阴伤,或其人平素气阴两虚,由于阴液的不足,“阴虚则生热”,而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心烦盗汗,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方中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名生脉饮,益气敛阴生津;生地、玄参、石斛清热养阴增液;山药益气养阴,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白芍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而出,与甘草同用,甘酸化阴,和营缓中;仙灵脾甘温补肾壮阳,但其性温而不燥,其效补而不峻,助阳而不伤阴,能调节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即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之义。故本方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凡阴虚内热、气弱津伤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益气壮阳祛寒汤方
人参15g 黄芪30g 焦白术15g 山药15g 附子10g仙茅15g 巴戟天15g 菟丝子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加减】脾虚中寒加桂枝、干姜;脾虚停水、心悸尿少加桂枝、茯苓;阳虚目眩、心悸下利加茯苓、生姜;心阳不振、悸动虚烦、脉结代倍用炙甘草加桂枝、生姜、大枣;四肢厥逆、神衰脉微细合四逆汤;大汗淋漓,肌肤不温,四肢逆冷,阳气欲脱,将亡阳者,急倍用附子,加大剂量的龙骨、牡蛎、山萸肉,参附注射剂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救脱。
【方解】病后阳气耗伤,或其人平素阳气不足,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生寒”而见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动则汗出,心悸尿少,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方中人参、焦白术、黄芪、炙甘草、山药补气升阳,健脾止汗;附子大辛大热,为补火助阳散寒之主药;仙茅、巴戟天、菟丝子助附子温肾壮阳;仍用敛阴柔肝之白芍,因其与附子同用,则善翕收元阳下归宅窟,亦“阴中求阳”之意也。故本方有益气壮阳、温肾散寒之功。凡阳虚内寒,肾气不足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上述五个时期,是我们在两大学派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深刻体验,根据临床实际出发提出的,足以概括外感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从而说明了寒温是可以统一的,并且处方用药亦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诚然,外感病从发生到痊愈,不是都要经过这五个时期,但是可以经过这五个时期。从恶寒表证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热期至入营动血动风期至阴阳损伤期,这是一个顺传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这个次序传变。恶寒表证期,可以传至入里化热期,亦可以逆传至入营动血动风期;阴阳损伤期,不一定要由入营动血动风期后传变,它可以发生在各个时期。
来自:三味书屋689 > 《待分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赵东奇 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治未病科
问医生
去挂号
赵东奇的相关内容
外感阴毒辨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847人已读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987人已读
伤寒论复习重点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2064人已读
对付外感病有诀窍,这些药对简单效果好!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734人已读
温热病证治(七):小结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436人已读
温病起手太阴论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845人已读
中医古今误案评析----感 冒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877人已读
外感热病怎么用药?听听伤寒大家的经验!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115人已读
全面解析《伤寒论》表里双解法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435人已读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925人已读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App 内打开
说两句吧
有帮助
先父虽主张有邪当早攻,邪去则正复,但并不是滥用攻法,他说:“攻邪要辨证精确,又要掌握分寸,邪去即当安正。”其用攻也,并不废补;如温病汗后热不解,㾦布不透,懊脓虚烦不寐,脉见细輭者,用栀豉汤加党参、小麦;胃家实而正气虚者,用黄龙汤或调胃承气汤,下后即用参、术调之;虚人如厕,先啜稀粥以防其脱;温病前后都非常重视保存阴津,尝曰:“大病如大敌,必须集中兵力,锉其锐气;内伤调理,须全面顾到,不能旦夕图功。”先父这些领悟,确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临证心得
先父继承祖业,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对外感热病,每多心得之处,兹仅就风温、湿温方面的辨证用药经验,简述于下:
(一)风温辨证论治:先父认为风温之发,虽属春令新感之邪,但四季都有,然以春冬二季为多。风温之治,清叶天士论之最祥,主用辛凉解表,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山栀皮,蒌皮,花粉之属,认为辛凉解表因众所周知,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则并非容易,盖辛能洩风,凉可解热,偏于辛则温易化热,偏于凉则邪不得透,疏风药须轻清,清汤勿宜苦寒;叶氏方中用前胡、蝉衣、制僵蚕、蒺藜等以宣肺洩风;如恶风头痛,苔白,脉浮,外感症候显著者,参用栀豉汤加荆芥以透表达邪,甚者不忌麻黄;如一径化热,由肺及胃,则以石膏为君,配合前胡等清洩气分之热(参阅本文所附医案(案1),下同);如邪重热盛,痰鸣喘息,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佐以清温豁痰之品,麻黄、石膏二味的剂量,视表邪与里热之轻重而定,对邪热内传心色、神昏谵语者,认为风温内陷,治疗应与湿温区别;湿温多由湿热蒙蔽清窍,当以开窍为主,风湿多挟痰内闭,必以涤痰清热为主(案2),先父于诸牛黄丸中,最赏用万氏方,以万氏方药简洁,无香窜之品,并用竹沥送服,可以奏涤痰开窍之功;对小儿则常用猴枣散、羚羊角粉,因小儿痰热易升,肝风易动,如顺传阳明,而现胃家实大便秘结者,善用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法。先父对风温各个时期的用药,有其一定顺序,初期透表,每用前胡为君;邪传气分,重用石膏;其理由是:因风温之邪,由肺表而入;其出,亦从肺卫外达;且风为阳邪,温易化热;故用宣透之品,不宜辛散;用清温之剂,不可过于凉润;惟前胡入肺经能解表泄风。清热涤痰,无辛散之弊;石膏辛甘性寒,《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既能清温泄热,又能解肌透邪,认为用于风温,最为适合。
此外,对桔梗、旋复花之应用,亦有其特点,认为桔梗功能开肺涤痰,旋复降气下痰,一升一降,同为治痰喘痰药。但升降之用,必须恰当,如风邪初感,痰多不利,每用桔梗开肺达邪,而奏豁痰定喘之功;如邪已化热,喘急痰鸣,或咳嗽胸痛,用旋复花降气下痰,如痰中见红,更必须用旋复花佐以合络凉血之品,桔梗便不适合用矣(案3),其平日处方,在小儿用桔梗为多,因小儿易于肺闭;对老人则用旋复为多,用老年多痰喘也。
北京公布的儿童、老人、成人、孕妇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近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布市民居家预防甲流的中医药方案,其中四份中草药饮片组方,分别针对成人、儿童、孕妇和老年人,帮助他们在冬季来临时,抵御甲流及其他流感病毒的侵袭。
1.成人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薄荷3克、生甘草3克
【适用人群】易患咽喉肿痛或与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成年人
【用量频率】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用7天。
【注意事项】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本品为预防用药,不宜久服。
2.老年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太子参10克、苏叶6克、黄芩10克、牛蒡子10克
【适用人群】适于老人及体虚,易于外感人群
【用量频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天;集体服药参照此方药物比例。
【注意事项】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本品为预防用药,不宜久服;体质强壮者不宜服用。
3.孕妇预防甲流中药配方(更详细的关于孕妇如何预防甲流知识)
【药物组成】白术6克、黄芩6克、苏叶3克、银花6克
【适用人群】孕妇
【用量频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天。
【注意事项】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本品为预防用药,不宜久服。
4.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芦根10克、桑叶5克、豆豉5克、银花5克
【适用人群】儿童
【用量频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天,学龄前儿童减半。集体服药参照此方药物比例。
【注意事项】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本品为预防用药,不宜久服。
江苏公布的儿童防御甲流中药配方
江苏省卫生厅发布了《江苏省儿童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为当前儿童甲型H1N1流感提供了预防和防治方法。
由于甲型H1N1流感同样是病毒性感冒,中医专家专门在该《方案》中开出了防治药方。
一般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5g、大青叶10g、藿香5g、生甘草3g
【适用人群】一般儿童,与甲流无密切接触
【用量频率】每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
【注意事项】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3日;或直接口服中成药板蓝根冲剂
密切接触者预防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紫苏叶、荆芥、藿香各5g,金银花、贯众、板蓝根各10g
【适用人群】与甲流病毒感染者有关接触
【用量频率】每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
【注意事项】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5日;或服用中成药:银黄颗粒、清开灵颗粒、蓝芩口服液
陕西公布的成人和儿童预防甲流重要配方
陕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近日下发通知,建议各级卫生流调人员、定点医院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或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用中药,对有疫情的学校、社区,在开展中医药预防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要提供预防中药供群众选择。
据了解,专家研究确定的处方分成人、小学生两种。颗粒制剂分为成人、小儿(6-12岁)两种,省中医医院以成本价销售。
专家强调,没有症状、日常接触环境较好的市民没必要服用预防甲流的中药。
成人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生甘草6克、金银花15克、玄参10克、陈皮6克、大枣5枚
【适用人群】成人,与甲流无密切接触
【用量频率】每日1服,清水煎,每剂水煎300-400毫升,150-200毫升/次。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项】该类药并不是服用越多越好,不宜长期服用,每一阶段(通常一个月)连续3-5天即可;用于治疗时,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条件可饮用汤剂,汤剂效果更好、费用更低廉,医生可根据患者身体是否属脾胃虚寒等情况酌减药量。
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3克、焦楂10克、生甘草3克、薄荷3克
【适用人群】儿童、小学生
【用量频率】每日1服,清水煎,每剂水煎300-400毫升,150-200毫升/次,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项】建议预防性服用3-7天
江西公布的成人和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以及药膳配方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对此,很多读者很关心,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江西省中医院的黄仲峰主任。黄主任说,《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对时行流感的疗效是肯定的,或者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成人预防甲流中药配方一
【药物组成】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用量频率】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至5服为宜
【注意事项】建议预防性服用3-7天
成人预防甲流中药配方二
【药物组成】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用量频率】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至5服为宜。
【注意事项】建议预防性服用3-7天
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藿香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适用人群】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用量频率】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至5服为宜。
【注意事项】建议预防性服用3-7天
饮食预防甲流
药膳一: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药膳二:姜枣薄荷饮: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至300ml,加盖浸泡5至10分钟趁热饮用。
药膳三: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
药膳四:鲜马齿苋30至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药膳五: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湖南预防甲流中药方
当前全国上下均在积极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侵袭,甲流疫苗的出现无疑是最大的阻击利器。然而疫苗数量有限,普通人群暂时还无法享用,那么老百姓该如何积极预防?中药预防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近日,湖南省中医院(中医附二)由多名具有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研制小组,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防治甲流方案中的中药预防和治疗处方,结合湖南省中医院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和实验室及湖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反复研究,推出了预防甲流系列方药,包括内服中药汤剂、外用香囊和空气消毒药粉。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湖南省中医院推出了三种不同内服中药汤剂。分别是预防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1号方,预防成人甲型H1N1流感的2号方和预防老人甲型H1N1流感的3号方。市民在流行期间可每天早晚各服一包,连续服用3-5天。
为了解决小孩服药困难的问题,湖南省中医院的医生还手工制作了一批预防甲流的精美香囊,香囊内装有苍术、艾叶、藿香等近十种中草药磨成的粉末,它们都有较浓烈的气味,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药效可以持续10―20天。小孩可以方便地佩带,也可挂在车里和家中,可以有效预防包括甲型H1N1流感在内的各类流感病毒(孕妇禁用)。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因此预防甲流除了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外,做好空气消毒非常重要。该院推出的空气消毒药粉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河南公布的三个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9月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甲流疫情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预防甲流的中药处方,供老百姓参考使用。新闻发布会公布三个中药处方:
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15g,桑叶10g,芦根10g,生苡仁15g,杏仁5g,甘草3g
【适用人群】未密切接触甲流感染者
【用量频率】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各1次;儿童减量
【注意事项】预防处方以3天左右为一个周期,不宜长期服用,所需饮片请从正规医疗机构或药房购取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宣肺祛湿
治疗处方一
【药物组成】牛蒡子15g,桔梗10g,二花20g,连翘15g,黄芩15g,橘红12g,僵蚕15g,甘草6g
【适用人群】咳嗽、咯痰,咽红肿痛,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用量频率】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儿童减量
【注意事项】胸闷、喘息者,加麻黄、杏仁;高热痰稠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高热持续不退者,加羚羊角;痰量较多者,加川贝、葶苈子
【主要功效】热毒内蕴,痰热壅肺
治疗处方二
【药物组成】白叩仁10g,杏仁10g,薏苡仁30g,滑石30g,川朴15g,藿香15g,黄芩15g,竹叶10g,半夏15g
【适用人群】发热、胸闷,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偏红,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
【用量频率】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儿童减量
【注意事项】不宜长期服用
【主要功效】化湿清热
山西省研发的预防甲流药物
山西省卫生厅11月6日传来消息: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研发的预防流感Ⅰ号、Ⅶ号等2种中药制剂获得省药监局批准文号。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预防甲流时辨证使用补益正气、清热解毒、清咽利喉的中药,在科学筛选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传统理论进行配伍。据悉,这两种制剂是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甲流中医药预防方案研制的,充分考虑了甲流疫情特点,参考了以往中医药防治流感的有效经验,经过了严格的药理实验,确保了有效性和安全性。
预防流感Ⅰ号由太子参、苏叶、黄芩等组成,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群。预防流感Ⅶ号由鱼腥草、金银花、菊花等组成,适用于普通人群。
海南的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为严防甲型H1N1流感扩散,加强民众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自我保护能力。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今天下发通知,公布预防流行性感冒中药汤剂处方。市民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服用该中药汤处方。
据了解,该处方为省、市中医院专家拟定,对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功效。市民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服用该中药汤处方。该处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固表的功效,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据介绍,预防流行性感冒中药汤剂处方分幼儿和成人两种
儿童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贯众5克、金银花10克、苏叶5克、黄岑5克、白茅根10克、甘草5克、藿香5克
【适用人群】儿童
【用量频率】用水煎服,每次50 ml,一天两次
【注意事项】素体虚寒者应慎服
成人以及中学生预防甲流中药配方
【药物组成】贯众10克、金银花15克、苏叶10克、黄岑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5克、藿香10克
【适用人群】成人 ,中学生
【用量频率】用水煎服,一次150ml,一天两次。
【注意事项】素体虚寒者应慎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5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羚羊角煎
下一篇: 羚羊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