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十二味,捣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温中逐寒。治阳气不足,夏月怕冷,喜温饮食,不能解衣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0~20丸,日三服。若冷痢者,加赤石脂、龙骨。
摘录 : 《肘后方》卷四
制法 : 上十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治阳气极虚,寒饮停积胸中,心腹满痛,气急不下饮食者。
用法用量 : 用酒送服10丸,每日三次。渐加之,以知为度。
摘录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制法 : 上一味,研为细扮,用牛乳1.5升,煮令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 : 治脚气,疥疮。
用法用量 : 每次30丸,用酒送服,一日三次。不知,渐加至100丸。
摘录 : 《千金翼方》卷十七
处方 : 硫黄30克 消石30克
制法 : 上药同研,人铫子内熔化,候冷取出,更入石膏末30克,又同研令细,用软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治偏头痛,中暑。
用法用量 : 每次用温水送服5丸,频服之。
备注 :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四十四补。
摘录 :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
制法 :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 膈气翻胃,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细嚼,米饮送下。后用煨鲫鱼米醋蘸食之,次以油饼压之。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卫生家宝》
制法 :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肾脏冷气,攻脐腹疼痛,两胁胀闷,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
制法 : 上为细末,入研了药令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发歇疼痛,足胫逆冷,骨节酸痛,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
制法 :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 小儿疳泻不止,色如米泔者。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乳食前温米饮送下。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八二
制法 : 上同研,以软饭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 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难当。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食前人参汤送下。
摘录 : 《圣惠》卷六十六
制法 : 上都研令匀,酒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妇人食症,久不消者。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空心以生姜酒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一
制法 :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妇人痔疾久不愈,脏腑虚冷,面色萎黄,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二
处方 : 硫黄1两,消石1两。
制法 : 上药同研,入铫子内,熔作汁,候冷取出,更入石膏末1两,同研令细,用软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偏头痛、中暑。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以温水送下。频服之愈。
摘录 :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四十四
制法 : 上研令匀,以姜煮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内有寒邪,邪正相干,清浊不分,发为霍乱。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用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普济方》卷二○一引《仁存方》
制法 : 上为末,都研令匀,用软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子大。
功能主治 : 肾脏虚冷,气攻心腹疼痛,状如锥刀所刺。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十
制法 : 上为极细末,滴水为丸,如指头大。
功能主治 : 头痛不可忍,或头风年深,暴患。
用法用量 : 空心腊茶清嚼下。
摘录 : 《妇人良方》卷四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虚劳症瘕,腹胀,食饮不消,面无颜色,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后以桃仁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二十八
制法 : 上为细粉,以牛乳3升,煮令可丸,如梧桐子大,晒令干。
功能主治 : 膈痰滞癖,脚中风水。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以酒送下,1日3次。不知,渐加至100丸。
摘录 : 《千金翼》卷十七
制法 : 上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中暑,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熟水送下,小儿3-5丸。
摘录 : 《鸡峰》卷五
制法 : 上为细末,以粳米饭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水泻不止,腹脏久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九
制法 : 上药同研,入铫内,洒少许醋,慢火炒,欲似烟出,再出火洒醋,如此3-4遍,地上放冷研之,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阴毒。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食前艾汤吞下,1日3次。
摘录 : 《伤寒总病论》卷三
制法 : 上为末,入研了药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暖下元,治风冷,益精髓,悦颜色,久服轻身倍力,耐寒暑,壮筋骨。主
用法用量 : 《普济方》有硇砂,无硼砂、天雄。
摘录 : 《圣惠》卷九十八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大肠积冷,气痔不愈,大肠结涩疼痛,腹胁胀满。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摘录 : 《圣惠》卷六十
制法 : 上相合,研令匀,入瓷瓶中,5月5日,取不食井花,和六一泥固济,封头候干,安瓶子向火中,烧令通赤,候冷,取药细研,以面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休息痢。发歇不定,经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近患者黄连汤送下;久患者橘皮汤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九
制法 : 上研细,于铫锅内,先布盐末于中,筛下诸药于盐上,以瓷碗盖,六一泥封,勿泄气,以灰火3升养半日,候冷,以甘草汤煮半日,出火细研,用饭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一切疟疾。
用法用量 : 大人每服3丸,醋汤送下,青带系3丸于臂上,男左女右;小儿每服1丸,系1丸。
摘录 : 《普济方》卷一九七
制法 : 上取萝卜1枚,剜作坑子,纳入硫黄、硼砂,以萝卜盖头,用纸一重裹,以好黄泥固济,晒干,用大木火煅令通赤,候冷去泥取药与萝卜一同研细,入木香末及研了巴豆令匀,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积聚气,多年不消,变成劳证,腹内结块疼痛,两胁胀满,常吐清水,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以利为度。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八
制法 : 上5味,捣2味为末,入别研3味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脾疟。
用法用量 : 每次1丸,于未发前绵裹塞耳中,男左女右。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处方 : 硫黄(熔化,投水中去毒,研为末)、陈皮、荔枝核(为粗末,炒焦黄)各等分。
制法 : 上为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疝气。上冲心腹,甚者手足厥冷,欲死者。
用法用量 : 硫荔丸(《医学入门》卷七)。
摘录 : 《医统》卷六十引《集成》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脾疟,无问远近。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未发前温水送下,得吐为度。愈后少蒜齑下馎饦食之,仍以白芥子用纱囊盛,系于背上,男左女右。
摘录 : 《普济方》卷一九八
制法 : 上为末,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肝劳虚寒,眩晕健忘,咳唾痰涎,忧恚内伤,面离色,目青盲。
用法用量 : 初服20丸,加至30丸,温清酒送服,1日2次。
注意 : 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摘录 :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制法 : 上为细末,蒸饼和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 小儿疳泻不止。色如米泔者。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乳食前温米饮送下。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制法 : 上为末,入麝香研令匀,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痔瘘肿痛,脓水不绝。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食前以温粥饮送服。
摘录 : 《圣惠》卷六十
制法 : 上为末,醋煮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面色青黄,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
处方 : 硫黄1两(细研),木香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1两,肉豆蔻1两,茴香子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铜青1两(细研),槟榔1两。
制法 :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奔豚气,攻筑心腹,膨胀疼痛,面色唇口青黑,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 : 木香硫黄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八
制法 : 上为细末,熔乳香、安息香及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五噎。心胸咽喉迫塞,痰毒壅滞,涕唾稠粘,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以冷茶送下,不拘时候,服后当吐,如人行10里未吐,再服。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五
制法 : 上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 脾久虚冷,下痢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食前粥饮送下。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五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二一一
制法 : 上用瓶子1个,以泥固济,先将蛤粉一半铺底,当心作一坑子,后入硫黄末,以余蛤粉盖头,慢火煨烧,莫令焰起,直待硫黄溶后,取出,放净地上出火毒1夜,一处研细,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虚劳,脾胃久积冷气,大肠泄痢,呕逆,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 : 每服7-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二十八
制法 : 先将大黄未用酒滤湿,纳新竹筒子内,闭口,入炊饭甑中,蒸令饭熟为度,取出与桃仁膏同研极烂,后入硫黄、木香末研匀,入少许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冷劳痃癖,气结固不散,心腹冷疼,食少体瘦。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腹以粥饮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二十八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气极虚寒,癖饮气急,胸中痰满,心腹疼痛,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以酒送服,1日3次。渐加之,以知为度。
摘录 : 《千金》卷十七
目录1拼音2《*辞典》:礜石 2.1出处2.2拼音名2.3礜石的别名2.4来源2.5原形态2.6化学成份2.7炮制2.8性味2.9归经2.10功能主治2.11礜石的用法用量2.12注意2.13附方2.14各家论述2.15摘录 附:1用到中药礜石的方剂2用到中药礜石的中成药 1拼音 yù shí
2《*辞典》:礜石
单斜晶系。晶体完好,形状常为柱状、棒状、针状等,晶面上有条纹,双晶常呈十字形。集合体为粒状、致密状。颜色锡白色,断面钢灰色,常带黄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依柱面。断口参差状。硬度5.5~6。比重5.9~6.2。性脆,以铁锤击之,发生蒜臭的气味。在木炭上烧之,生成三氧化二砷而升华,伴有蒜臭,煎熔成磁性小球。
产于高温热液矿床中。
①《本经》:"味辛,大热。"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大寒。"
③《别录》:"甘,生温、熟热,有毒。"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
②《吴普本草》:"李氏:主温热。"
③《别录》:"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④《药性论》:"除胸膈间积气,去冷湿风痹瘙痒皆积年者。"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马目毒公、虎掌、鹜屎、细辛。畏水。"
②《别录》:"久服令人筋挛。"
③《药性论》:"铅丹为之使。忌羊血。"
④《四声本草》:"不入汤。"
②治疟疾寒热,脾脏肿大:礜石研末,制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粒,开水送下,未效者量可稍增。(《矿物药与丹药》)
③治小儿眼疳,生翳膜遮睛,欲失明:礜石一分,石决明一分,甘菊花一分,甘泉水一分,夜明砂一分(微炙),黄连一分(去须)。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米泔同煮猪肝一具令烂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礜石散)
④治久疥癣:礜石、水银、蛇床子、黄连各一两。上四味为末,以猪脂七合和搅,不见水银为熟。敷之。(《千金方》)
⑤治瘰疬、赘瘤:礜石、白矾各等分。共研为末。用少许涂敷患处。(《矿物药与丹药》)
②《本经逢原》:"砒石略带黄晕,礜石全白,稍有分别。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今药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礜石仅可破积攻痹,不能开痰散结,是以胜金丹、截疟丹撮之不效者,良由误用礜石之故。"
用到中药礜石的方剂 匈奴露宿丸 ùxiǔwán《千金》卷十六:别名:露宿丸组成:礜石2两,桂心2两,附子2两,干姜2两。主治:寒冷积...
石硫黄丸 n《千金翼》卷十七:组成:石硫黄半两,桂心4两,礜石(烧)2两,附子(炮,去皮)2两,天雄(炮,去皮...
大理中露宿丸 wán处方:人参、桂心、吴茱萸、乌头(炮去皮)、礜石(烧)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熏耳雄黄散 黄散组成:雄黄1分,防风(去叉)1分,菖蒲1分,礜石1分,乌头(去皮脐)1分,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
入军丸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古今录验》:组成:雄黄3两,礜石2两(炮),矾石2两(烧),鬼箭1两,锻雄柄1分...
更多用到中药礜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礜石的中成药 当归丸
《古代世传补肾壮阳名方444首》汇集了中国古代疗效显著,有温补肾元、壮阳回春、延年益寿作用之补肾壮阳名方444首,溯古发微,系统整理,按方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及现代套用、按语等项详细加以论述,是整理古代补肾壮阳方剂,并进行组方结构规律研究的一部专著。这些名方治疗“下元虚冷”、“命门火衰”、“元阳不足”及“肾虚精亏”等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寒阴冷、不孕不育、性机能衰退、早衰健忘、腰膝酸冷等病证有显著效果,故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基本介绍书名 :古代世传补肾壮阳名方444首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数 :308页 开本 :32 定价 :25.00 作者 :华中健 张钢钢 出版日期 :2013年6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513214537 品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内容简介《古代世传补肾壮阳名方444首》适合于各级各科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医药院校师生及方剂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一般中医爱好者参考。图书目录二画
001二气丹
002二至丸
003十补丸
004十补丸
005十补丸
006十补丸
007十精丸
008七圣丸
009八神散
010人参补肾汤
011入药灵砂丸
012九子丸
三画
013三阳丹
014三建丹
015三建汤
016干地黄丸
017干地黄丸
018干地黄散
019万安丸
020万灵丸
021山芋丸
022山药丸
023山茱萸丸
024川椒丸
025卫真汤
026小安肾丸
027小肉苁蓉散
028小菟丝子丸
四画
029王瓜散
030天仙丸
031天真丹
032天雄丸
033天雄丸
034天雄丸
035天雄丸
036天雄丸
037天雄丸
038天雄散
039天雄散
040天雄散
041无比薯蓣丸
042木瓜丸
043木瓜丸
044木瓜丸
045木香丸
046木香汤
047五子丸
048五精丸
049五味子丸
050五味子丸
051五味子丸
052五味子丸
053五味子汤
054五子衍宗丸
055五石黄芪丸
056牛膝丸
057牛膝酒
058牛膝煎丸
059丹砂椒方
060乌头丸
061乌头煎丸
062巴附丸
063巴戟丸
064巴戟丸
065巴戟丸
066巴戟丸
067巴戟丸
068巴戟丸
069巴戟丸
070巴戟丸
071巴戟丸
072巴戟丸
073巴戟散
074巴戟天丸
075巴戟天丸
076双补丸
五画
077玉女砂
078玉真丸
079玉霜丸
080玉霜丸
081正元散
082正气丸
083正阳丸
084世宝丸
085龙骨丸
086龙骨丸
087龙骨汤
088石斛丸
089石斛丸
090石斛丸
091石斛丸
092石斛丸
093石斛丸
094石斛丸
095石斛汤
096石斛饮
097石斛散
098石斛散
099石钟乳丸
100石钟乳丸
101石菖蒲丸
102石硫黄丸
103石刻安肾丸
104石刻安肾丸
105右归丸
106右归饮
107四圣丸
108四倍丸
109四雄丸
110白丸
111白术散
112白龙骨丸
113立安丸
114加减内固丸
115加减地黄丸
116加减桑螵蛸散
六画
117地仙丸
118地黄丸
119地黄丸
120地黄丸
121地黄散
122地黄煎
123巩堤丸
124西川石刻安肾丸
125肉苁蓉丸
126肉苁蓉丸
127肉苁蓉丸
128肉苁蓉丸
129肉苁蓉丸
130肉苁蓉丸
131肉苁蓉丸
132肉苁蓉丸
133肉苁蓉丸
134肉苁蓉丸
135肉苁蓉丸
136肉苁蓉丸
137肉苁蓉散
138肉苁蓉散
139肉苁蓉牛膝丸
140庆云散
141壮本丹
142壮阳丹
143安肾丸
144安肾丸
145安肾丸
146安息香丸
147安息香丸
148羊肉丸
149羊肾丸
150羊肾丸
151羊肾汤
152羊肾汤
153羊肾汤
154羊骨煎丸
155阳起石丸
156阳起石丸
157阳起石丸
158阳起石丸
七画
159走马茴香丸
160却老苁蓉丸
161杜仲丸
162杜仲丸
163杜仲酒
164杜仲散
165杜仲散
166豆附丸
167豆蔻饮
168还少丹
169还少丹
170苍术丸
171苍术难名丹
172苁蓉丸
173苁蓉丸
174苁蓉丸
175苁蓉丸
176苁蓉汤
177苁蓉独活散
178坚固丸
179助阳丸
180牡蛎丸
181牡蛎丸
182牡蛎丸
183牡蛎丸
184牡蛎丸
185延寿丹
186应验打志丹
187沉香丸
188沉香丸
189沉香汤
190沉香散
191沉香散
192沉香如意丸
193沉香鹿茸丸
194沉香鹿茸丸
195沉香鹿茸丸
196沉香紫桂丸
197补下元虚惫方
198补火丸
199补肾方
200补肾丸
201补肾丸
202补肾汤
203补肾汤
204补肾汤
205补肾巴戟丸
206补肾石斛丸
207补肾石斛散
208补肾兴阳方
209补肾肾沥汤
210补肾茯苓丸
211补肾肉苁蓉丸
212补肾腽肭脐丸
213补肾钟乳天雄散
214补肾熟干地黄散
215补骨脂丸
216补骨脂丸
217补骨脂丸
218补骨脂丸
219补骨脂散
220补骨脂散
221补养丸
222补真丸
223补真丹
224补益丸
225补益干漆丸
222补益甘草丸
227补益椒红丸
228补益黄芪浸酒方
229补脬汤
230灵宿丹
231附子丸
232附子丸
233附子丸
234附子丸
235附子汤
236附术汤
237附子木瓜丸
238附子赤石脂丸
239鸡肠散
240鸡舭胫散
……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二十一画
二十二画
又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其特点是一种间断性反复发作,一一侧头痛为主的搏动性疼痛疾患。其症状为:每次发作历时2-72小时,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视觉、感觉、运动、情绪紊乱及胃肠道等植物神经症状,常有遗传性家族史。类发人群:偏头痛可见于任何年龄,尤以青春期起病较多,女性的发病率高。男女比例一般为2:3至1:4。常由疲劳,情绪紧张诱发,饮酒、吸烟可加重。
是颈椎的原因。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寒气呕吐的症状5寒气呕吐的治疗6参见寒呕 6.1寒呕的病因病机6.2寒呕的治疗 7关于呕吐8参考资料附:1治疗寒气呕吐的穴位2治疗寒气呕吐的方剂3治疗寒气呕吐的中成药4寒气呕吐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寒气呕吐 1拼音 hán qì ǒu tǔ
2英文参考 cold vomit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定义 寒气呕吐为病证名[1]。是指因胃气素寒,复感寒邪所致的呕吐[1]。
4寒气呕吐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二:“寒气呕吐之症,偶遇寒冷,顿发呕吐,胸前绵绵而来,身无内热,小便清白,大便通顺。”脉多弦紧,或迟缓,或沉细,甚者沉伏[1]。
5寒气呕吐的治疗 寒气呕吐治宜散寒温胃[1]。可用姜桂六君子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方[1]。
6参见寒呕 寒呕为病证名[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
7关于呕吐 呕吐(vomiting[3])为病证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5]。所以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5]。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5]。呕吐与干呕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5]。
呕吐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以及颅脑病变所致的呕吐,也均可参照辨证施治[6]。
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4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硫黄不二散
下一篇: 硫黄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