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鹤虱草半斤,忍冬藤6两,野蓬蒿4两,野菊花4两,五爪龙3两,马鞭草1两5钱。
制法 : 上切碎,用老酒15斤,将药袋贮悬放酒内,封好罐口,煮三炷香为度,取起,水顿,浸一伏时。
功能主治 : 久年瘰疬结核,串生满项,顽硬不穿破者。
用法用量 : 初服尽醉出汗为效,以后随便饮之。尽酒一料,病愈不发。
摘录 : 《外科正宗》卷二
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
味性:甘,平。归经:肝;肺;肾经。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八宝镇心丹(大叶沿阶草、褐鞘沿阶草)
味性:甘,平。定心安神,止咳化痰。主治心悸,心慌,风湿性心脏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八哥(寒皋、鸲鹆、花鹆、哵哵鸟)
味性:甘,平。下气,止血。治久嗽,呃逆,痔疮出血。
八角枫花(牛尾巴花)
味性:味辛;性平。归经:归肝;胃经。散风;理气;止痛。主头风头痛;胸腹胀痛
八角枫叶(大风药叶)
味性:味苦;辛;性平。归经:归肝;肾经。化瘀接骨;解每杀虫。主跌打瘀肿;骨折;疮肿;乳痈;乳头皲裂;漆疮;疥癣;刀伤出血
八角莲(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
味性:苦辛,平。归经:肺;肝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八角莲叶(鬼臼叶)
味性:味苦;辛;性平。归经:肺经。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主痈肿疔疮;喘咳
八楞麻(牛鼻子树、老母猪、五爪根、大糯叶、双合合、牙呼光[傣])
味性:淡,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肠痈,经闭腹痛,泄泻,风湿痛,荨麻疹,皮肤瘙痒,湿疹,痘疮。
八楞木(八棱麻、青竹标、八面风、三棱草)
味性:辛苦,平。祛风活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麻风。
八爪金龙(百两金、八爪龙、八爪根、铁雨伞、高八爪、开喉箭[四川])
味性:苦,平。清咽利喉,散瘀消肿。主治: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巴巴花(土黄花、巴巴叶、土黄芪、磨盘草)
味性:淡;平。清热解毒。主感冒发热;腮腺炎;甲状腺肿大;神经衰弱;小便不利;疮疖;脚癣和耳鸣
巴旦杏仁(八担仁、巴达杏仁、叭哒杏仁、巴旦杏、偏桃、婆淡树、偏核桃、匾桃、忽鹿麻、京杏)
味性:甘,平。归经:归心、肝、大肠经。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巴山虎(金扣钮根、细钮扣根、扣子头、紫花茄根)
味性:苦,平。清热除湿,祛瘀消肿。治风湿痹痛,痧气腹痛,头痛,牙痛,咽炎,扁桃体炎,疳积,跌打损伤,瘰疬。
巴掌草(千灵丹、红草鞋、狮子利、狮子尾、狗舌草)
味性:辛,平。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脾肿大;肺结核咳血;跌打损伤
扒地蜈蚣(扛棺回)
味性:微酸、涩,平。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
芭茅(竿青、竿芒)
味性:甘;淡;平。清热通淋;祛风和湿。主热淋;石淋;白浊;带下;风湿痹痛
菝葜叶
味性:甘;性平。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
白八角莲(血丝金盆、鬼臼、九臼)
味性:味甘;苦;性平。滋阴补肾;清肺润燥;解毒消肿。主劳伤筋骨痛;阳萎;胃痛;无名肿毒;刀枪外伤
白背叶(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白膜叶、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
味性:味苦;性平。归经:肝;脾经。清热;解毒;祛湿;止血。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白背叶根(白膜根、白朴根、野桐根)
味性:味微苦;涩;性平。归经:脾;肾;膀胱经。清热;祛湿;收涩;消瘀。主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白萆薢(刺萆薢、萆薢、花萆薢、滑杆白萆薢)
味性:涩微苦,平。祛风湿,利尿。治风湿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浊。
白补药(翻天雷公)
味性:辛,平。补虚益损;强筋壮骨。主肺病;虚弱干瘦;头目眩晕;劳伤盘骨
白车轴草(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翘摇)
味性:微甘,平。清热,凉血,宁心。;癫痫:全草1两,水煎服。并用5钱,捣烂包患者额上。;痔疮出血:全草1两,酒水各半,煎服。
白地紫菀(大火草、牛耳朵火草、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
味性:辛微苦,平。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捎积杀虫。治痢疾,胃痛,感冒咳嗽,气喘痰多,消化不良,蛔虫症,扁桃体炎,外用可以止血。
白豆(饭豆、眉豆、白目豆、甘豆)
味性:甘咸,平。归经:入脾、肾经。调中益气,健脾益肾。
白肚
味性:辛;平。活血通络。主风湿疼痛;跌打肿痛
白对节子叶
味性:味苦;辛;性平。祛风通络;疗疮止痒。主风湿痛;中风瘫痪;疮疡;风疹
白饭豆(云藊豆、四季豆、龙爪豆、唐豇、隐元豆、云豆、六月鲜、龙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白豆、粉豆)
味性:甘淡,平。滋养,解热,利尿,消肿。治水肿,脚气病。
白粉藤(独脚乌桕、夜牵牛、白面水鸡、青龙跌打、山葫芦、山鸡蛋、飞龙接骨)
味性:根:微辛,平。藤、叶:苦,寒。根:化痰散结,消肿解毒,祛风活络。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扭伤骨折,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藤、叶:拔毒消肿。用于疮疡肿毒,小儿湿疹。
白果(白果仁、灵眼、佛指甲、佛指柑、鸭脚子)
味性:甘苦涩,平。归经:归肺经。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白果槲寄生(欧寄生)
味性:甘;苦;性平。祛风湿;强筋骨;催乳。主风湿痹痛;筋骨痿弱;腰痛腿软;产后乳汁稀少
白果叶(银杏叶)
味性:苦;甘;涩;性平。归经:心;肺;脾经。活血养心,敛肺涩肠。主胸痹心痛;喘咳痰嗽;泄泻痢疾;白带
白蒿(蘩、皤蒿、由胡、蘩母、旁勃、白艾蒿、蓬蒿、莓母、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味性:甘,平。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白鹤菌
味性:微辛;性平。祛风除湿;清肺止咳。主风湿痹痛;肺结核;支气管炎;咳嗽痰喘
白鹤灵芝(癣草)
味性:甘淡,平。归经:肺经。清热润肺;杀虫止痒。主劳嗽;疥癣;湿疹
白鹤藤根(白膏药根)
味性:涩甘;平。归经:肾经。祛风湿;舒筋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白花草
味性:味甘;微苦;性平。清热利湿。主热淋
白花柴(米念巴、白花树、翠容叶)
味性:微甘,平。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跌打损伤,骨折:鲜叶捣烂加酒炒热外敷。;外伤出血:鲜叶捣烂外敷。;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用枝、茎、叶3~5钱,水煎服或炖猪骨服。;疮疖:鲜叶适量,水煎外洗。
白花杆(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东天目]、山梅花)
味性:苦,平。活血定痛。;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根皮8钱,用狗肉炖熟,调白糖服。;太阳头痛:根皮加白糖共捣烂,敷贴患处。
白花鬼针草(金杯银盏、金盏银盆、盲肠草)
味性:味甘;微苦;性平。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
白花蛇目睛
味性:味甘;咸;性平。归经:肝;脾经。疏风定惊。主小儿夜啼
白花苋(烂脚蒿、白牛膝、土牛膝、怀牛膝)
味性:微辛,平。活血散瘀;清热除湿。主月经不调;血瘀崩漏;经闭;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湿热黄疸;痢疾;角膜云翳
白花油麻藤(鸡血藤[广西]、鲤鱼藤、大蓝布麻)
味性:微苦、涩,平。补血,通经络,强筋骨。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
白僵蚕(僵蚕、天虫、僵虫、白僵虫)
味性:辛咸,平。归经:肝;肺;胃经。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
白胶香(枫香脂、枫脂、白胶、芸香、胶香)
味性:味辛苦,平。归经:入脾、肝二经。活血,凉血,解毒,止痛。治痈疽,疮疥,瘾疹,瘰疬,金疮,齿痛,吐血,衄血。
白九股牛(牛角七、蜜油参、九股牛、松皮九股牛、牛尾独活)
味性:辛、微甘,平。托毒外出,补中益气。用于淋巴腺炎,疖,痈,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气虚头晕,耳鸣。
白酒草(山地菊、假蓬、酒药草、小白酒草、刀口药、石青菜、毛青菜、毛柴胡、山地菊菊)
味性:辛、微苦,平。清热止痛;祛风化痰。主肋膜炎;肺炎;咽喉肿痛;小儿惊风
白兰花叶
味性:苦;辛;性平。清热利尿;止咳化痰。主泌尿系感染;小便不利;支气管炎
白狼毒(狼毒[东北]、狼毒疙瘩、黄皮狼毒、大猫眼草、猫眼根、山红萝卜根)
味性:辛,平。破积杀虫,除湿止痒。用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皮肤结核,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滴虫。
白榔皮(色告白、榔皮树)
味性:辛;苦;平。祛风利湿;接骨。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骨折
白栎蔀(白栎蒲)
味性:苦;涩;性平。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治疝气,疳积,火眼赤痛。
白龙穿彩(白龙串彩、白龙苍、白龙昌菜、白花益母草、脓疮草)
味性:辛、微苦,平。调经活血;清热利水。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急性肾炎;乳腺炎;丹毒;疖肿;脓疮
白绿叶(羊奶果、胡颓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羊肋树、羊奶奶)
味性:酸,平。归经:肺;肾;膀胱经。利尿排石,止咳定喘,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肾炎,胃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白绿叶果实
味性:甘;酸;平。止泻;消积;利湿。主腹泻;小儿疳积;急性肾炎
白螺蛳壳(白螺壳、鬼眼睛)
味性:甘淡,平。归经:肺;心;胃经。化痰;和胃;敛疮。主痰热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烫伤;疳疮
白毛鹿茸草(鱼腮草、六月霜)
味性:微苦、涩,平。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小儿鹅口疮,牙痛,肺炎,小儿高热,风湿性关节炎,吐血,便血;外用治乳腺炎,外伤出血。
白毛藤根(排风藤根)
味性:味苦;辛;性平。治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痈肿,痔漏。
白茅针(茅苗、茅笋、茅针、茅锥、茅蜜、茅荑、茅揠、茅芽)
味性:甘;平。止血。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
白梅(盐梅、霜梅、白霜梅)
味性:酸涩咸,平。归经:肝;肾经。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白梅花(绿萼梅、绿梅花)
味性:酸涩,平。归经:入肝、肺二经。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白蘑(口蘑)
味性:甘,平。宣肠益气,散血热,透发麻疹。主治小儿麻疹欲出不出,烦躁不安。
白木耳(白耳子)
味性:甘淡,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虚热口渴。
白皮(牛千斤)
味性:涩;平。归经:肝经。止血生肌。主刀伤出血
白千层(玉树、千层皮)
味性:淡,平。安神镇静。
白千层皮(千层皮)
味性:味淡;性平。安神;解毒。主失眠;多梦;神志不安;创伤化脓
白千层油
味性:味辛;性平。归经:归肝;胃;心经。祛风通络;理气止痛;杀虫。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脘腹胀痛;牙痛;头痛;疝气痛;跌打肿痛;疥疮
白绒草(白花茶匙红、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绣球防风、白风轮菜、银针七、北风草、灯笼花)
味性:甘、微辛,平。清肺止咳,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白三七(打不死、还阳参、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
味性:涩,平。止血,镇痛,强筋,长骨。治跌打损伤,骨折。
白沙糖(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味性:甘;平。归经:脾;肺经。润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虚脘痛。
白石榴花
味性:酸甘,平。归经:归肺经。涩肠止血。主久痢;便血;咳血;衄血;吐血
白石脂(白符、随、白陶土、高岭土)
味性:甘酸,平。归经:肺;大肠经。为涩肠止泻药。现一般外用做吸收剂。
白首乌(山东何首乌、泰山何首乌、泰山白首乌、和尚乌、隔山消、白何乌、白何首乌、隔山撬、白木香、野蕃薯、一肿三消、和平参、山花旗、张果老)
味性:味苦;薇苦;性平。归经:肝;肾;脾胃经。安神、补血。用于体虚失眠,健忘多梦,皮肤搔痒。
白藤(大发汗、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
味性:味辛;性平。归经:肺;肝经。发汗,祛风,活血,止血。治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伤出血。
白土茯苓(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铁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
味性:甘;淡;平。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小便淋涩;白浊;带下;痈肿疮毒
白鹇(鹎雉、白鹎、白雉、越禽、银鸡、银雉、白鵫、白翰、鵫雉、雗雉、白雗、文雗)
味性:味甘;性平。归经:脾;肺经。补气;健脾;益肺。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虚劳发热;咳嗽
白鸭肉(鹜肉、骛肉)
味性:甘咸,平。归经:肺;脾;肾经。补益气阴;利水消肿。主虚劳骨蒸;咳嗽;水肿
白杨树根皮(白杨皮)
味性:苦,平。治肺热咳嗽,淋浊,蛔虫腹痛,白带,妊娠下痢。
白叶不翻(白地紫菀、大火草、牛耳朵火草、小一支箭、白头翁)
味性:味辛;微苦;性平。清热化痰;消积杀早。主感冒;咳嗽气喘;痢疾;胃痛;消化不良;蛔虫症;外伤出血
白叶刺根
味性:酸涩,平。祛风理湿,下气定喘,固肾。
白叶花柴(白叶花、银背叶秔子梢、银色秔子梢)
味性:涩,平。清热利湿,收敛止血。主治肠炎,腹泻,痢疾,浮肿,便血。本品还可治风湿,跌打损伤,骨折等症。
白叶火草(拿戛千里光、白背艾、火门艾、大叶艾、满山香、大白叶子火草)
味性:味淡;性平。散风热;定喘咳;利水湿。主感冒发热;咳喘;小便淋涩;肾炎水肿
白颖苔草
味性:味甘;苦;涩;性平。归经:三焦;脾;胃;肾经。清热利尿通淋。主乳糜尿
白鱼(鲌鱼、鱎鱼、白扁鱼)
味性:甘,平。归经:脾;胃经。开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积不化;水肿
白鱼尾果
味性:苦;性平。驱虫消肿。主小儿蛔虫病;疳积
白云瓜(山萝卜)
味性:甘;微辛;平。化痰通络。主中风不语;痰涎壅塞;半身不遂
白脂麻(白油麻、白胡麻)
味性:甘,平。润燥,滑肠。治脾约便难,小儿头疮。
白芷叶(蒚麻、莴麻)
味性:味辛;性平。祛风解毒。主瘾疹;丹毒
白猪栗根
味性:辛;涩;微苦;性平。收敛止泻。主肠炎;腹泻
百步还阳丹(鸟巢兰)
味性:甘;平。归经:心;肝经。活血散瘀;接骨生肌。主跌打损伤;骨折
百脉根(黄花草、牛角花、黄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鹊、斑鸠窝、柏脉根、都草、黄金花、五叶草、鸟距草)
味性:辛,平。归经:肺经。补虚;清热;止渴。主虚劳;阴虚发热;口渴
百蕊草根
味性:微苦;辛;性平。行气活血;通乳。主月经不调;乳汁不下
百舌鸟(反舌、反舌鸟、交啄、牛屎八哥、牛屎了、乌鸫、乌鴶、牛屎八、牛屎哵哥)
味性:味甘;咸;性平。归经:胃经。补气益血;杀虫止痛。主血虚头晕;小儿语迟;虫积胃痛
百尾笋(石竹根、竹林梢、万花梢、黄牛尾巴、竹林霄)
味性:甘,平。润肺止咳,健脾消积。治虚损咳喘,痰中带血,肠风下血,食积胀满。
百药煎
味性:酸甘,平。归经:心;肺;胃经。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痈肿疮疡。
柏根白皮(柏皮、柏白皮)
味性:苦;性平。凉血;解毒;敛疮;生发。。主烫伤;灸疮;疮疡溃烂;毛发脱落。
柏树(柏、香扁柏)
味性:子:甘、辛、微苦,平;叶:苦、辛,温;树脂:淡、涩,平。子:祛风清热,安神,止血。用于发热烦躁,小儿高热,吐血。;叶:止血生肌。外用治外伤出血。;树脂:解发热,燥湿,镇痛。用于发热头痛,白带;外用治外伤出血。
柏树果(柏树子、香柏树子)
味性:苦涩,平。归经:心;肺经。祛风,安神,凉血,止血。治感冒头痛发热,胃痛,烦躁,吐血。
柏树叶
味性:苦;涩;性平。凉血止血;敛疮生肌。主吐血;血痢;痔疮;癞疮;烫伤;刀伤;毒蛇咬伤。
柏树油(柏油、寸柏香)
味性:甘;微涩;性平。祛风,解毒,生肌,治风热头痛,白带,淋浊,痈疽疮疡,刀伤出血。
柏脂(柏油)
味性:甘;性平。治疥癣,癞疮,秃疮,黄水疮,丹毒。
马蜂浸酒:马蜂酒具有祛风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人们常用它来治疗风湿性筋骨疼痛。马蜂酒通过扶正固本、调整阴阳、调理脏腑、气血,从而达到增强体力,消除或缓解体力疲劳的功效。平时喝一些马蜂酒可以改善疲劳、精力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同时对于一些肾虚、肾亏的病人也是具有很高的疗效。
扩展资料:
马蜂酒泡酒技巧:
1、马蜂最好要选择活的马蜂以及马蜂蛹来泡酒,而选择的白酒也要高度酒,最好在48度以上的白酒最佳。
2、马蜂酒炮制时间至少三月以上才能喝,通常可以保持多年依然保持良好的马蜂药酒的功效作用,时间越久可以充分让马蜂毒液已经全部浸泡于酒中,只有这样马蜂酒的功效和作用就发挥到极致起到作用。
3、在马蜂的选择方面最好是自然条件下的野生马蜂比较好,当然,在采摘需要一定的安防措施条件下进行,野生的马蜂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毒汁相对丰富,但必须是活的马蜂才是最为理想的炮制药酒的材料。
凤凰网-为什么很多农村人喜欢用马蜂泡酒?马蜂酒对身体有什么好
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
《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多以针刺为主,而略于方药。对方药的运用,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载于《素问遗篇·刺法论》,显系后世之方。这十三方方药虽少,但它是我国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在我国方药史上,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药,仍为现今临床所运用。现将十三方附录于后。
汤 液 醪 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经过酿制面成。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虽然五谷均为汤液、醪醴的原料,但经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纯正完备;春种深秋收割,尽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作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这种汤液醪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例如现代所用的汤剂、酒剂,以及方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从《内经》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生 铁 洛 饮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洛,与“落”通用,生铁落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气疾,丹波元简云:“凡狂易癫眩,惊悸痫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生铁落,其气重而寒,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镇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
生铁落治怒狂有良效,现临床亦常用。由于怒狂多由恼怒伤肝,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而成。因此,近世治疗多佐以化痰开窍之品。
左 角 发 酒
《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手足少阴、太阴和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上于额角。若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因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状如尸厥,但全身血脉皆在搏动。可剃其左角之发,约一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饮,则灌之。
李时珍说:“发为血之余”,故发亦名血余。性味苦涩微温,能治血病,为止血消瘀之良药。功能消瘀利窍,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酒性温热,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血脉,通达表里。所以本方具有通行经络,消瘀利窍,和畅气血等作用。五络通,气血行,阴阳调,则神志清。因血余功能止血消瘀,现常用作止血药,治疗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证。
泽 泻 饮
《素问·病能论》说:“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酒风,即《素问·风论》所说的漏风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发热,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如浴,恶风,少气。这是因为患者素常嗜酒生湿伤脾,湿郁生热所致。湿热伤筋,以致筋脉弛纵,身体懈堕倦怠无力;湿热郁蒸,则汗出如浴,汗多则卫气虚而恶风;热甚火壮,“壮大食气”,故气衰而少气。治疗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温开水送下。
泽泻淡渗,能利水道,清湿热。白术苦温,能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为治风湿病药。本方对湿热内蕴,汗出恶风,筋缓身重体倦,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为后饭”,这是我国对服药时间的最早记载。
鸡 矢 醴
《素问·腹中论》说:“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矢,同屎。《本草纲目》说:“(鸡)屎白,气味微寒,无毒。”鼓胀生于湿热,亦有因积滞而形成的。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特效。但若属于虚证之鼓胀病,则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张介宾说:“鸡矢……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胃虚寒发胀及中气虚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死。”
鸡矢醴的制作及服用法,《本草纲目》引何大英云:“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此方民间现仍常用以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有佳效。用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研末或作丸剂,温开水送服。又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乌 鲗 骨 藘 茹 丸
《素问·腹中论》说:“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不来的病证。其成因,可由少年时有所大脱血,如吐、衄、崩、漏,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肺主气。血亡精竭气耗,则肝、肾、肺三脏俱伤,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于上,则见胸胁胀满,甚则妨碍饮食,常闻到腥臊气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状,由于血不归经则唾血,气不荣于身则四肢清冷,气血两虚则头目眩晕,气血逆乱则时常大小便出血。治疗可用乌鲗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次饭前服五丸,鲍鱼汤送下,取其通利肠中和补益肝脏。
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气味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藘茹,即茜草。气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阳萎不举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鲍鱼,气味辛温,能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故本方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亏诸证。
兰 草 汤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是热病。脾瘅,即脾胃湿热证。它主要的症状就是口中时有甜味,舌苔腻。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过,助热生湿,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上溢于口,而见口甘之症。治用一味兰草,煎汁内服,可以清化湿热,消胀除满。
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湿,清暑辟浊。临床用佩兰一两,煎汤代茶,治口甜苔腻,久久不除者有良效。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三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
豕 膏
《灵枢·痈疽》篇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猪脂,欲名猪油。嗌,即咽喉处,为肺气出入之道路。痈发于嗌,影响呼吸,病势凶猛,故叫猛疽。如发于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猛疽和米疽,从其所生部位及症状辨证,皆属肺经积热,毒火入侵而成。
猪脂,气味甘,微寒,无毒,用以泄肺经之积热。《本草纲目》引孙思邈说:“利血脉,散风热,润肺。入膏药,主诸疮。”此痈疽属毒热,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即从此方演变而来的。
翘 饮
《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 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败疵,亦称胁痈。李杲说:“胁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疮。”治用锉 、翘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并以蒸气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翘,即连翘。菱角根能清热发汗;连翘根能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说:“连翘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又说:“主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对后世辅助疗法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仲景用桂枝汤的“温覆”,用防已黄芪汤的“坐被上,以被绕腰下”,用甘草麻黄汤的“慎风寒”等,可见其理法皆来自《内经》。
半 夏 秫 米 汤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汤是用长流水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病程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致使阴阳和调,故能治不眠之证。流水千里,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
马 膏 膏 法
《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经筋分手足三阴三阳,合称十二经筋。这里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症状为例。寒主收引,热则纵缓。阳明之筋受病,或转筋,或急引,或 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经筋收引和缓纵所致。所以表现为一侧拘急,一侧缓纵的 僻、目不合等症状。由于经筋不与内在的脏腑直接相连,而布于体表,同时其受寒必因气血之虚,因此,治疗的原则是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急者缓之”,甘以缓急,故用马膏之甘平,以缓其急。“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故用马膏热熨,桑炭火烤以劫寒。再噉炙肉以补其虚。壮阳除阴,调和气血,通经络,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烧针劫刺。同时,用桑钩牵引,以正其 僻。正如张介宾说:“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桑之性平,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缓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虽不善饮,亦自强者。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
寒 痹 熨 法
《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尺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经络血脉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脉不行,凝滞而痛。病情严重者,影响营卫运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证。导致寒邪的侵袭,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虚损,肝筋失养的缘故。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补命门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经络,调和营卫为原则。本方用棉布浸药酒熨贴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种外治方法。方中药物,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蜀椒赋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的主药;干姜健胃培土,化生血气;桂心引火归源,温养肝筋。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中,在针剌前后,熨贴患处,久久施行(三十遍),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愈。此方虽然制作较繁,然其理法,颇有深意。
小 金 丹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本方的炼制方法,是将辰砂、雄黄、雌黄、紫多(金箔),放入乳钵中研细,倾入磁罐中,外用盐泥封好。另在空地上挖一个坑,约尺许,将罐置于坑内,封以薄土,筑实。另用桑柴或桑炭,烧其地面,烧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将药刮出,入于另一罐,再埋于地下,以消除火热之气,埋七天,再取出,将药倾入钵中,研细,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服法:每晨当太阳初出时,面向东方,吸一口气,用冷水和气送下一丸,共服十粒。可免受疫疠的传染。
本方的服食,是采用道家的益气养生法。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小 结
上述《内经》十三方,就其所用药物来说,已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就其剂型来说,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就用法来说,有内服、外用;就其功能来说,有用于治疗,有用于预防;就其方制来说,其中的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兰草汤、豕膏等六方,属于奇方中之小者;泽泻饮、乌鲗骨藘茹丸、 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等五方,属于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属于偶方中之大者。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47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瘰疬酒
下一篇: 瘰疬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