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凉血地黄加人参汤

中医世家 2023-05-20 07:19:23

凉血地黄加人参汤

处方 :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人参、升麻、白术、黄芩(酒炒)、甘草。

功能主治 : 妇人痘疮发热之时,热入血室,经水先期而来,至4日不止者。

摘录 : 《麻疹全书》卷下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摘要】生地黄一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参与组方12方次,其中参与汤剂组方7方次,在这7个汤方中生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了2斤,炙甘草汤中用了1斤,百合地黄汤中用了1升,即使在金匮肾气丸中,生地黄用量也高达8两,其数量明显大于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这种重用生地黄配伍组方治疗急病杂症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生地黄中药
[别名]苄(《尔雅》),地髓(《神农本草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怀地黄(河南),蜜罐花根。
[来源]生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故名。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我国大部地区皆有生产,主产于河南温县、博爱、武陟、孟县、泌阳等地。一般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为四大“怀药”之一。多为栽培,也有野生。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或“干地黄”。切厚片,生用。
[商品规格]鲜地黄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干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1、[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2、[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3、[应用]
3.1 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营、凉血、止血之要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常与水牛角、玄参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与水牛角、赤芍、丹皮配伍,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若血热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血色鲜红,亦可与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配用,如《妇人良方》四生丸;若血分热盛,吐血脉数,又可与牡丹皮、焦山栀、三七等配伍,如《医学心悟》生地黄汤。
3.2 阴虚内热、潮热盗汗本品甘寒质润,入肾经,又能滋阴降火。
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若阴虚火旺,盗汗不止,多与黄柏、黄芪、浮小麦等配用,如《景岳全书》生地黄煎;若劳瘵阴虚,骨蒸劳热,可与丹皮、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古今医统》地黄膏;若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常与人参、茯苓、白蜜同用,如《洪氏集验方》琼玉膏。
3.3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寒质润,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伤阴,口干咽燥,烦渴多饮,常与玉竹、麦冬、沙参同用,如《温病条辨》益胃汤;用于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多与天花粉、黄连、藕汁等配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若暑热伤阴,肾水不能上济,而口渴引饮,则与黄连、乌梅、阿胶等同用,如《温病条辨》连梅汤;用于阴虚内热的消渴证,口渴多饮,可与山药、黄芪、山茱萸等配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若温病伤津,大便燥结,咽干口渴,常与玄参、麦门冬同用,如《温病条辨》增液汤。
4、[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5、[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胸膈多痰者慎用。

6、[鉴别用药]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但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而干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功效较佳。故急性热病,热入营血,以鲜者为好;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以干者为宜。
7、[药论]
7.1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7.2 《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呈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
7.3 《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7.4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
参 考 文 献
[1]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1,194.
[2] 邹润安.本经疏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55.
[3] 张山雷.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1.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生地因刨制加工不同有熟 地黄、熟地炭、大熟地之名。那么地黄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1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3生地黄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

  4本品能够保护心脑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抑制血栓。

  5常用量:每日12~30克。水煎服。

  食用方法:地黄饮:熟地黄15克,水煎30~60分钟,取汁,一日内分2~3次温服。主治腰膝酸软、遗精崩漏、目眩耳鸣之症。

  八珍汤:熟地黄15克,当归、白术各10克,茯苓、白芍药各8克,川芎、炙甘草各5克,人参3克,生姜6克,大枣3克,将以上药物一同放入砂锅,水煎3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分2次温服。此汤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面色苍白、头晕目眩、食欲减退、心悸怔忡等症。

  首乌地黄粥:熟地黄15克,制何首乌(炮制后的何首乌)10 克,粳米100克,白糖15克,先将熟地黄、何首乌放入砂锅中,水煎取汁,然后用药汁熬煮粳米,出锅前调入白糖即可。每日早晚食用。

  三才炖鸡汤:熟地黄30克,人参10克,天门冬20克,大枣10克,生姜2克,母鸡500克,食盐、味精各2克,葱段、姜片各5 克,将上述药物洗净后一同放入鸡腹中,加水炖煮,直至肉烂即可。佐餐食用。

  熟地茶:熟地黄、麦冬各10克,酸枣仁15克,远志5克,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粗末包入纱布中,把布包置于保温杯内,以适量沸水冲泡,加盖闷20分钟,即可饮用。

  熟地酒:熟地黄100克,胡麻仁50克,薏苡仁20克,低度白酒800毫升,将上述三味药物研磨后包入纱布中,然后把纱布包置于玻璃瓶内,密封浸泡15日后即可。每日早晚各饮用一小杯(约10 毫升)。

  生地的简介   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熟地黄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黄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生地和熟地的功效和区别   姜汁浸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鲜用寒,干用凉。

  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临床医生和消费者切记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制成的六味地黄丸,就是著名的补肾良药,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生地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变微温,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血药。熟地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可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医常用六味地黄汤随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尿崩等症获得良效。专家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对人体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并具有降低致癌剂诱发肺癌和胃鳞癌的作用。

  熟地黄泡酒喝的功效   中医上认为熟地黄性微温味道甘甜,服用后对于肾脏等的保健效果非常的好,可以发挥出很好的保养作用,特别是滋阴补血以及生精补髓、延年益寿的效果非常的好。

  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将熟地黄作为一种补血药材来使用,若是身体出现了月经不调、失眠、崩漏、血虚萎黄以及眩晕心悸等毛病,都可以将熟地黄泡酒服用,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不错。

生地黄饮子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 3.1组成3.2功能主治3.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4《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 4.1组成4.2功能主治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5《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5.1组成5.2制备方法5.3功能主治5.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6《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6.1组成6.2制备方法6.3功能主治6.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7《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7.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7.2组成7.3制备方法7.4功能主治7.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7.6附注 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8.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8.2处方8.3制法8.4功能主治8.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8.6摘录 9《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 9.1组成9.2制备方法9.3功能主治9.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0《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0.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10.2组成10.3制备方法10.4功能主治10.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10.6附注 11《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 11.1组成11.2功能主治11.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2《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12.1组成12.2功能主治12.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3《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3.1组成13.2制备方法13.3主治13.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4《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 14.1组成14.2功效主治1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14.4各家论述 15《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5.1组成15.2功效主治15.3运用15.4各家论述 16《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6.1组成16.2功能主治16.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16.4各家论述 17《西塘感证》卷中引海藏方之生地黄饮子 17.1组成17.2功能主治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生地黄饮子 1拼音 shēng dì huáng yǐn zǐ

2概述 生地黄饮子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3《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

3.1组成

生地黄汁、竹沥各三合,独活三分(研末)[1]。

3.2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小儿中风,面引口偏,身体拘急,舌不能转[1]。

3.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上药相和,煎至4合,去滓,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4《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

4.1组成

人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石斛、天门冬、麦门冬、枳壳、枇杷叶、泽泻各一钱,甘草五分[1]。

人参1钱,黄耆1钱,生地1钱,熟地1钱,金石斛1钱,天冬1钱,麦冬1钱,枳壳1钱,枇杷叶1钱,泽泻1钱,甘草5分。

4.2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消瘅[1]。

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5.1组成

生地黄3两,玄参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犀角屑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5.2制备方法

上细锉,和匀。

5.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时气,心膈大热烦闷,言语失度。

5.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6.1组成

生地黄2两(切),川升麻1两,玄参1两,川大黄1两(生用),柴胡2两(去苗),贝母1两(爆令微黄),麦门冬1两(去心),百合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6.2制备方法

上锉细。

6.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热病,毒气攻肺,咳嗽,喉中生疮。

6.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分,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入蜜1小匙。更煎1沸,放温服,不拘时候。

7《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7.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

7.2组成

生地黄汁1中盏,竹沥1中盏,荆沥1中盏,防风半两(去芦头),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羌活1两。

7.3制备方法

上锉细。

7.4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心神躁闷。

7.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以汁沥等同煎至2中盏,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7.6附注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8.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8.2处方

生地黄汁250毫升 竹沥250毫升 荆沥250毫升 防风15克(去芦、头)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羌活30克

8.3制法

上药锉细。

8.4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心神躁闷。

8.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汁、沥等同煎至60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分三次温服。

8.6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9《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

9.1组成

生地黄2两,柴胡1两(去苗),葱白5寸(切),香豉半合,甘草半两(生用),生姜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地骨皮半两,赤芍药半两。

9.2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9.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骨蒸劳热,四肢疼痛,小便赤黄。

9.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童便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0.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

10.2组成

生地黄2两,淡竹叶20片,大麦半合,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0.3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10.4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心黄。

10.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6附注

生地黄汤(《普济方》卷一九六)。

11《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

11.1组成

生地黄汁1中盏,童便1中盏,当归1两(锉),生姜汁1合,酒1中盏。

11.2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产后卒血气上攻,心胸烦闷,口干壮热,不思饮食。

11.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捣和,煎57沸,去滓,不拘时候,温服1小盏。

12《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12.1组成

生地黄汁2合,生益母草汁2合,生藕汁2合,鸡子白2枚,童便1合。

12.2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产后血运,心烦闷乱,恍惚如见鬼神。

12.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相和,微煎23沸,下鸡子白,搅令散,分温3服。

13《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3.1组成

生地2钱,赤芍2钱,羌活1钱,当归1钱,甘草2分。

13.2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3.3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小儿生下满身面目俱黄,状如金色,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满身生疮。

13.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用灯心煎汤服。产妇亦宜服,抹少许入儿口内。

14《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

14.1组成

生地、熟地、天门冬、麦门冬、黄耆、甘草、银柴胡、黄芩、地骨皮、白芍药。

14.2功效主治

《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功在扶元退热。主治气虚血热,潮热,吐衄,脉弦数者。

1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4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气虚血热,不能摄火,而经气疏泄,血不得归经,故吐血、衄血,潮热不止焉。生地滋阴壮水以凉血,熟地补血益阴以济火,麦冬清心润燥,天冬润燥益阴,黄耆补既伤之气,蜜炙能禁疏泄之血,黄芩清燥热之火,炒黑能止吐衄之血,地骨皮除蒸热,炙甘草缓虚阳,银柴胡解阴分之热,白芍药敛热伤之阴。俾热退阴藏则潮热自解,而经气清和,吐衄无不止矣。此扶元退热之剂,为气不摄火吐衄之专方。

15《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5.1组成

人参、生地、熟地、麦冬、天冬、石斛、五味子、甘草、枇杷叶、茯苓。

15.2功效主治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功在滋培润燥。主治下焦虚火上炎,消渴,脉虚数者。

15.3运用

小便不利,加茯苓。

15.4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下焦虚火上炎、肺金受烁,不能分布津液上潮,故消渴不止。生地滋阴壮水以制虚火,熟地滋肾补阴以济心阳,天冬益阴润肺,麦冬润肺凉心,人参扶元生水,甘草泻火生金,五味子收肺气之耗散,枇杷叶平肝气之上逆,石斛益阴以除虚热。水煎,温服,使肾水内充,则虚阳自潜而 *** 无不上奉,何消渴之不瘳哉!小便不利,加茯苓,乃水出高源,源流并泽以上潮,何消渴之有?此滋培润燥之剂,为阴虚消渴之专方。

16《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6.1组成

生地5钱,阿胶3钱(蒲黄灰炒),白芍1钱半(炒),麦冬3钱(去心),地榆3钱(炒黑),茯神2钱(去木),小蓟根3钱。

16.2功能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孕妇尿血,脉虚数者。

16.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6.4各家论述

胎热伤阴,经血暗渗,故尿血不止,胎孕不安焉。生地滋阴凉血以资血室,阿胶补阴益血以护胎元,麦冬清心润肺,白芍敛阴止血,茯神安神定志,地榆凉血涩血,小蓟散瘀凉血以上溺血也。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胎热自化而经气完夏,经血无妄行之患,何溺血之有不止者?胎孕无不自安矣。

17《西塘感证》卷中引海藏方之生地黄饮子

17.1组成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黄耆、白芍、天冬、黄芩、甘草、枳壳、防风。

17.2功能主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3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