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凉营清气。治痧麻虽布,壮热烦躁,渴欲冷饮,甚则谵语妄言,咽喉肿痛腐烂,脉洪数,舌红绛,或黑爆无津之重症。
用法用量 : 水煎服。痰多,加竹沥30毫升冲服。
摘录 : 《喉够症治概要》
功能主治 : 凉营透气,清热凉血。主痧麻虽布,壮热烦躁,渴欲冷饮,甚则指谵语妄言,咽喉肿痛腐烂,脉洪数,舌红绛,或黑糙无津之重症。气热亢盛而汗出溱溱,营血热炽而丹痧密布。
用法用量 : 痰多,加竹沥1两,冲服珠黄散,每日2分。
摘录 : 《喉痧症治概要》
目录1拼音2概述3病在气分4病在营分 1拼音 yì hóu shā
2概述 以咽喉红肿,疼痛,糜烂,皮肤出现红色痧疹为特征的时行疫病,称为“疫喉痧”,又称烂喉痈痧、喉痧、疫痧、丹痧。常见于冬春二季,以十岁以内的小儿为多见。与猩红热相似。
在清代,本病曾经流行,当时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著有不少专著,详细论述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性质,并提出了不少有效治法。如《秘传烂喉痧治法经验》指出:“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 发则狂热, 烦渴, 密肌红, 宛如锦纹, 咽喉肿痛,腐烂一团,火热内积。”《疫喉正义·程镜宇论痧喉》云:“盖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太阴气分者,则烂喉,并入阳明血分者,则发痧。太阴者,肺脏也,主喉而属气,阳明者胃腑也,主咽而属肌肉,喉通呼吸,咽司饮食,一脏一腑,同受疫邪,一气一血,各呈其象,故烂喉者色多白,病在肺而属气,发痧者色多赤,病在胃而属血,其疫则一也。一发于咽喉之地,一达于肌肉之间,移步换形,故在肺则曰烂喉,在胃则曰发痧,是以名烂喉痧。”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当冬春气候变化反常时,疫疠之邪从口鼻入,外犯咽喉,内犯肺胃。外犯咽喉,故咽喉红肿腐烂; 内犯肺胃,热毒壅盛,外泄肌表,则发为丹痧。如《喉痧症治概要·总论》说:“冬不藏精,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 厥少之火, 乘热上亢, 于是发为烂喉痧。”
其症发热、咽喉红肿及腐烂肌膜(多先见于喉核)、口唇周围有苍白圈、全身发痧、呈弥漫红色皮疹等为特征。常伴有恶寒、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初起即有吞咽疼痛,甚则不能下咽,咽部及喉核红肿,或有白色渗出物,红肿常扩张到舌腭弓、软腭、悬雍垂等处,有时该处出现瘀点。舌部初期感觉干燥,苔白,2~3日后舌苔逐渐向中心剥落,舌面光滑,火红色,表面有红肿小粒突起,透出舌面,似起刺样的杨梅样舌,但在成人,这种症状较为少见。颈核肿大、压痛。身上痧疹一般在起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先见于颈、胸、背上部及腋下等部位,一日间可蔓延全身,其琐碎小粒者为痧,成片者为。用手指按压, 红晕色退而显苍白, 起指则恢复原状。如治疗恰当,病情转愈,在出疹后,体温逐渐下降,约一星期,痧疹渐渐消退,脱屑而痊愈。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容易形成正虚邪盛,疫毒内陷,出现高热、声哑气急、昏迷、谵妄、惊厥等凶险症状。本病辨证施治时,根据疫毒的浅深不同,有病在气分及病在营分之分。
3病在气分 多见于病初起,咽喉疼痛,吞咽不便,恶寒、发热,体怠倦,头痛,胸闷或呕吐。检查见咽喉红肿,喉核红色充血,有白色分泌物,有时肌肤痧点隐隐,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升透、利咽解毒,选用荆防败毒散或银翘散加减,使痧毒从表解,上窜咽喉之疫毒得以宣泄,同时兼以利咽解毒,咽喉之红肿腐烂得以消除。若热高,咳嗽频发,痰多稠黄,宜麻杏甘石汤加减,以宣解肺经热毒。
4病在营分 当疫邪由气分入于营分时,则咽喉疼痛加剧,吞咽难,表现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咽喉深红色充血肿胀,喉核明显肿大,有黄白色腐烂物,舌红绛起刺, 痧密布, 色深红, 脉洪数。 治宜清营解毒、 去热生津,佐以疏透,可用加减黑膏汤,使邪从营而泄,从气而解。若病情较重,宜服凉营清气汤加金银花,以清营泻火,凉血解毒。若邪遏于内,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痧疹紫红密布伴有瘀点,治宜清营凉血,养阴开窍,可用清营汤,并配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若病邪已透, 痧已消, 热轻咽痛渐减,宜滋阴养液,可用清咽养营汤。
本病不宜用辛温解表,以免伤津,助长火热内炽,引动肝风发为痉厥。亦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以免强遏热邪,不能透达,或克伐正气加重病情。外治,初起喉中红肿疼痛,宜以玉钥匙散吹喉,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若咽喉红肿而有白腐,用金不换散以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每日吹3~4次。并可用漱口方漱口,以清热消肿,清洁口腔。颈外肿者,选用异功散、三黄二香散、冲和膏外敷,以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此外可用三棱针刺少商、委中,出血以散其蓄热。并可用提刮法,以发泄痧毒,方法可参考“咽喉病提刮法”。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烂喉丹痧的病因5烂喉丹痧的症状6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 6.1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6.2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6.3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6.4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 7烂喉丹痧的治疗8参考资料附:1治疗烂喉丹痧的方剂2治疗烂喉丹痧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烂喉丹痧 1拼音 làn hóu dān shā
2英文参考 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carlatin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烂喉丹痧(scarlet fever[1][2]、scarlatina[1])为病名[3]。是指感受时疫,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1][2]。《疡科心得集》卷上:“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毒,故长幼传染者多。”烂喉丹痧即烂喉痧[3]。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3]。常发于冬春之季[3]。本病相当于猩红热[3]。
4烂喉丹痧的病因 烂喉丹痧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3]。
5烂喉丹痧的症状 烂喉丹痧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密肌红,宛如锦纹[3]。
分散小粒者为痧[3]。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疳,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3]。《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
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3]。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3]。痧发透出则热减[3]。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3]。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3]。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3]。
6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
7烂喉丹痧的治疗 烂喉丹痧的治疗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3]。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3]。
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3]。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3]。
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3]。
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等[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3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凉药子丸
下一篇: 凉血丸